一种具有双螺牙结构的多段式螺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0633发布日期:2019-01-18 19:21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双螺牙结构的多段式螺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杆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双螺牙结构的多段式螺杆。



背景技术:

螺杆,是一种利用本身的螺纹传递运动或动力的杆状机械零件,多用于塑料成型设备,如塑料型材挤出机、注塑机等。现有技术中的螺杆通常为外表面切有螺旋槽的圆柱,其圆柱结构大多为前后大小一致式设置,可适用于大部分工作环境需求,但无法满足一些需要渐变螺杆的工作环境需求,导致其适用性较低,以及,其多为单螺牙结构,螺牙结构强度较低,不能承受较大的扭矩,易出现断面的现象,影响其使用寿命和正常工作。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双螺牙结构的多段式螺杆,其具有双螺牙和多段渐变式的结构,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适用于具有更大扭矩的工作环境,增加了寿命,同时,有利于满足工作环境对其不同部位的不同设计需求,提高了适用性,且结构设计巧妙合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双螺牙结构的多段式螺杆,包括从左往右依次排布的第一牙段、第二牙段、第三牙段、连接段;

该第一牙段从左往右依次包括有左端部、中间棱段、与第二牙段连接的衔接段;该左端部与中间棱段之间通过第一圆弧过渡,该中间棱段与衔接段之间通过第二圆弧过渡;该左端部的左侧向外凸设有一弧形凸部,该中间棱段具有若干向下斜向凸设而成的凸棱,该衔接段的右侧通过顺滑收尾衔接于第二牙段;

该第二牙段具有依次交替排布的主牙、副牙;该主牙、副牙均向下斜向设置,该第二牙段的右侧通过顺滑收尾衔接于第三牙段;

该连接段从左往右依次包括有螺纹段、连接部;该连接部的前后两侧分别具有第一连接凹槽、第二连接凹槽,该第一连接凹槽、第二连接凹槽分别自相应槽底往内凹设有第一螺纹连接孔、第二螺纹连接孔;该连接部的右侧端部轴向凹设有的第三螺纹连接孔;

该左端部的牙底径为第一底径,该衔接段的牙底径从左往右由第二底径渐大变化到第三底径,该第二牙段的主牙底径从左往右由第四底径渐大变化到第五底径,该第二牙段的副牙底径从左往右由第六底径渐小变化到第七底径,该第三牙段的牙底径为第八底径;该第一底径、第三底径相同,该第二底径、第七底径相同,该第四底径、第八底径相同,该第四底径小于第三底径,该第五底径大于第三底径,该第六底径小于第五底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牙段的总长度L1为585mm,所述第二牙段的总长度L2为715mm,所述第三牙段的总长度L3为520mm,所述连接段的总长度L4为235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端部的总长度L5为130mm,所述中间棱段的总长度L6为150mm,所述衔接段的总长度L7为305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螺纹段的总长度L8为115mm,所述连接部的总长度L9为120mm;所述螺纹段从左往右依次包括有螺纹部、光滑部,所述螺纹部的螺纹向下斜向设置,所述螺纹部的总长度L10为45mm,光滑部的总长度L11为70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凹槽的右侧开设有一开口,开口贯通至连接部的右侧端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凹槽、第二连接凹槽的槽宽度均为14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螺纹连接孔、第二螺纹连接孔均为M5的螺纹连接孔;所述第一螺纹连接孔、第二螺纹连接孔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螺纹连接孔左右对称式设置于螺杆的轴线上,两个第二螺纹连接孔左右对称式设置于螺杆的轴线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弧形凸部为半径为26mm的圆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该左端部、衔接段的外径均为65mm,该第二牙段的主牙外径为65mm,该第二牙段的副牙外径为63.8mm,该第三牙段的外径为65mm,该螺纹段的外径为65mm,该连接部的外径为50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底径为57.4mm,所述第二底径为56mm,所述第四底径为40.3mm,所述第五底径为61.1mm,所述第六底径为58.5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衔接段和第二牙段的渐变式结构设计,使其具有多段渐变式的结构,有利于满足工作环境对其不同部位的不同设计需求,提高了适用性,且结构设计巧妙合理;通过于第二牙段上设置双螺牙结构,使其具备双螺牙结构,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适用于具有更大扭矩的工作环境,增加了寿命,且结构设计巧妙合理;以及,通过于连接段设置的第一螺纹连接孔、第二螺纹连接孔、第三螺纹连接孔,提高了其连接稳固性,更有利于保证其正常工作。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大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第一牙段 11、左端部

12、中间棱段 121、凸棱

13、衔接段 14、弧形凸部

20、第二牙段 21、主牙

22、副牙 30、第三牙段

40、连接段 41、螺纹段

42、连接部 43、第一连接凹槽

44、第二连接凹槽 45、第一螺纹连接孔

46、第二螺纹连接孔 47、第三螺纹连接孔

101、第一圆弧过渡 102、第二圆弧过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所述具有双螺牙结构的多段式螺杆包括从左往右依次排布的第一牙段10、第二牙段20、第三牙段30、连接段40;该第一牙段10从左往右依次包括有左端部11、中间棱段12、与第二牙段20连接的衔接段13;该左端部11与中间棱段12之间通过第一圆弧过渡101,该中间棱段12与衔接段13之间通过第二圆弧过渡102;该左端部11的左侧向外凸设有一弧形凸部14,该中间棱段12具有若干向下斜向凸设而成的凸棱121,该衔接段13的右侧通过顺滑收尾衔接于第二牙段20;该第二牙段20具有依次交替排布的主牙21、副牙22;该主牙21、副牙22均向下斜向设置,该第二牙段20的右侧通过顺滑收尾衔接于第三牙段30;该连接段40从左往右依次包括有螺纹段41、连接部42;该连接部42的前后两侧分别具有第一连接凹槽43、第二连接凹槽44,该第一连接凹槽43、第二连接凹槽44分别自相应槽底往内凹设有第一螺纹连接孔45、第二螺纹连接孔46;该连接部42的右侧端部轴向凹设有M16的第三螺纹连接孔47。该左端部11的牙底径为第一底径,该衔接段13的牙底径从左往右由第二底径渐大变化到第三底径,该第二牙段20的主牙21底径从左往右由第四底径渐大变化到第五底径,该第二牙段20的副牙22底径从左往右由第六底径渐小变化到第七底径,该第三牙段30的牙底径为第八底径;该第一底径、第三底径相同,该第二底径、第七底径相同,该第四底径、第八底径相同,该第四底径小于第三底径,该第五底径大于第三底径,该第六底径小于第五底径。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凹槽43的右侧开设有一开口,开口贯通至连接部42的右侧端部;所述第一螺纹连接孔45、第二螺纹连接孔46均为M5的螺纹连接孔;此处,优选地,所述第一螺纹连接孔45、第二螺纹连接孔46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螺纹连接孔45左右对称式设置于螺杆的轴线上,两个第二螺纹连接孔46左右对称式设置于螺杆的轴线上。

具体于本实施例中,申请人对螺杆的尺寸特征进行了精心研究,其主要从结构强度、易加工性、易安装性、耐用性、重量及产品适用尺寸参数等多方面去考量,经多次反复试验、分析获得以下合理尺寸参数设计:

所述左端部11的牙底径为57.4mm,所述衔接段13的牙底径从左往右由56mm渐变到57.4mm,所述第二牙段20的主牙21底径从左往右由40.3mm渐变到61.1mm,所述第二牙段20的副牙22底径从左往右由58.5mm渐变到56mm,所述第三牙段30的牙底径为40.3mm;所述左端部11、衔接段13的外径均为65mm,所述第二牙段20的主牙21外径为65mm,所述第二牙段20的副牙22外径为63.8mm,所述第三牙段30的外径为65mm,所述螺纹段41的外径为65mm,所述连接部42的外径为50mm。

另外,所述第一牙段10的总长度L1为585mm,所述第二牙段20的总长度L2为715mm,所述第三牙段30的总长度L3为520mm,所述连接段40的总长度L4为235mm;所述左端部11的总长度L5为130mm,所述中间棱段12的总长度L6为150mm,所述衔接段13的总长度L7为305mm;以及,所述螺纹段41的总长度L8为115mm,所述连接部42的总长度L9为120mm;所述螺纹段41从左往右依次包括有螺纹部、光滑部,所述螺纹部的螺纹向下斜向设置,所述螺纹部的总长度L10为45mm,光滑部的总长度L11为70mm;所述弧形凸部14为半径为26mm的圆弧;所述第一连接凹槽43、第二连接凹槽44的槽宽度均为14m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衔接段和第二牙段的渐变式结构设计,使其具有多段渐变式的结构,有利于满足工作环境对其不同部位的不同设计需求,提高了适用性,且结构设计巧妙合理;通过于第二牙段上设置双螺牙结构,使其具备双螺牙结构,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适用于具有更大扭矩的工作环境,增加了寿命,且结构设计巧妙合理;以及,通过于连接段设置的第一螺纹连接孔、第二螺纹连接孔、第三螺纹连接孔,提高了其连接稳固性,更有利于保证其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