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6241发布日期:2019-03-05 17:5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用具领域,特别是一种燃气阀。



背景技术:

燃气阀是现代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阀门,在燃气灶上应用尤为广泛。现有的燃气灶如图1和图2所示,连通阀芯腔与第一出气通道或者连通阀芯腔与阀腔的通孔都是通过在壳体的外侧进行钻出多条通道,使多条通道连通从而达到目的的,特别是用于连通阀芯腔与第一出气通道的通道,由于考虑到加工方面的精度问题,多需要从壳体的背面钻穿壳体前后两层外壁来实现。然后需要使用钢珠或封口帽等来对多条通道的末端进行封堵,从而防止漏气,由于钻穿的通道较多,从而增大了燃气阀的漏气隐患,而且加工工序较多,如图1和图2所示的现有燃气阀,需要使用钢珠封堵的通道末端多达五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意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漏气隐患的燃气阀。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气阀,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一个贯通壳体的阀芯腔;

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一出气管与壳体相连,所述第一出气管内包括第一出气道;

第一盲孔,所述第一盲孔倾斜于所述阀芯腔,所述第一盲孔的开口位于阀芯腔内,使钻杆能通过阀芯腔底部伸入所述第一盲孔,所述第一盲孔与第一出气道相连通,所述第一盲孔与所述阀芯腔相连通;

阀芯,所述阀芯可以活动安装于阀芯腔内,所述阀芯可相对所述阀芯腔旋转;

进气端,所述进气端位于所述壳体上,所述进气端与所述阀芯腔相连通;

壳盖,所述壳盖位于壳体下方并与壳体相连,所述壳盖用于封堵阀芯腔的底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

阀腔,所述阀腔位于壳体上,所述阀腔与阀芯腔相互独立,所述阀腔与第一出气道相连通;

第二盲孔,所述第二盲孔倾斜于所述阀芯腔,所述第二盲孔的开口位于阀芯腔内,使钻杆能通过阀芯腔底部伸入所述第二盲孔,所述第二盲孔与所述阀芯腔相连通;

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从壳体外部延伸至壳体内部,所述第三通道用于连通第二盲孔与所述阀腔;

封闭部,所述封闭部位于第三通道末端,用于封堵第三通道的末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腔内还设置有调节轴,所述调节轴用于调节阀腔与第一出气道之间气体流量大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封闭部为一密封螺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二出气管与壳体相连,所述第二出气管内包括第二出气道,所述第二出气道与阀芯腔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从阀芯腔的底部钻设第一盲孔,从而连通第一出气道和阀芯腔,第一盲孔的开口位于阀芯腔内,从而使第一盲孔不需要钻穿壳体,从而使第一盲孔不存在会导致漏气的通道末端。

通过从阀芯腔的底部钻设第二盲孔,第二盲孔的开口位于阀芯腔内,以及从壳体外部钻设的第三通道从而连通阀芯腔和阀腔,从而使第二盲孔不需要钻穿壳体,从而使第二盲孔不存在会导致漏气的通道末端。通过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使燃气阀需要封堵的通道末端降低为一处,相对于现有技术,大大降低了漏气的风险,而且钻设的通道相对现有技术更少,加工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燃气阀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燃气阀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方向剖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B-B方向剖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C-C方向剖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D-D方向剖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的E-E方向剖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优选”、“次优选”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优选”、“次优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10,一种燃气阀,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 内设置有一个贯通壳体10的阀芯腔15;第一出气管20,所述第一出气管20与壳体10相连,所述第一出气管20内包括第一出气道;第一盲孔11,所述第一盲孔11倾斜于所述阀芯腔15,所述第一盲孔11的开口位于阀芯腔15内,使钻杆能通过阀芯腔15底部伸入所述第一盲孔11,所述第一盲孔11与第一出气道相连通,所述第一盲孔11与所述阀芯腔15相连通;阀芯60,所述阀芯60可以活动安装于阀芯腔15内,所述阀芯60可相对所述阀芯腔15旋转;进气端,所述进气端位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进气端与所述阀芯腔15相连通;壳盖50,所述壳盖50位于壳体10下方并与壳体10相连,所述壳盖50用于封堵阀芯腔 15的底部。当阀芯60安装于阀芯腔15内时,通过所述阀芯60 可以封闭阀芯腔15的上方,或者还额外设置一个盖子,在阀芯60安装于阀芯腔15内后对阀芯腔15的上方进行封闭。由于第一盲孔11倾斜于所述阀芯腔15,从而使钻杆能通过阀芯腔15 的底部伸入阀芯腔15内去钻出第一盲孔11,从而使钻孔的开口位于阀芯腔15内部,而且不用钻穿壳体10,从而不需要使用钢珠或端盖等密封通道的末端。

因为燃气灶都是双层火焰,分为外圈火焰和内圈火焰,故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出气管30,所述第二出气管30与壳体 10相连,所述第二出气管30内包括第二出气道,所述第二出气道与阀芯腔15相连通。通过第一出气管20对内层火焰供给燃气,通过第二出气管30对外层火焰供给燃气。

由于火焰调节为小火时,要求只能有内圈的火焰,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改进,所述壳体10上还包括:阀腔14,所述阀腔14位于壳体10上,所述阀腔14与阀芯腔15相互独立,所述阀腔14与第一出气道相连通;第二盲孔12,所述第二盲孔12倾斜于所述阀芯腔15,所述第二盲孔12的开口位于阀芯腔15内,使钻杆能通过阀芯腔15底部伸入所述第二盲孔12,所述第二盲孔12与所述阀芯腔15相连通;第三通道13,所述第三通道13 从壳体10外部延伸至壳体10内部,所述第三通道13用于连通第二盲孔12与所述阀腔14;封闭部,所述封闭部位于第三通道 13末端,用于封堵第三通道13的末端。所述封闭部优选为一密封螺栓70,所述封闭部次优选为为密封端盖。

优选在所述阀腔14内还设置有调节轴40,所述调节轴 40用于调节阀腔14与第一出气道之间气体流量大小。

第二盲孔12通过使用钻杆从阀芯腔15底部伸入,从而在阀芯腔15内部钻孔从而制造出来,从而可以不必钻穿壳体10。然后通过从壳体10的外部钻设第三通道13,从而连通第二盲孔 12与阀腔14,而第二盲孔12又与阀芯腔15相连通,从而使阀腔14与阀芯腔15相连通。

所述阀芯60转动至大火时,阀芯60上会使阀芯腔15与第二出气道与第一盲孔11连通,从而使燃气通过第一出气道与第二出气道释放,从而形成内圈火焰和外圈火焰。当阀芯60转动至小火档位时,阀芯60会封堵第二出气道与第一盲孔11,并使第二盲孔12与阀芯腔15相连通,从而使燃气通过第二盲孔12 流通至第三通道13,之后流入阀腔14中,然后通过阀腔14流入第一出气道中,从而使得只有内圈火焰能接收到燃气从而继续燃烧。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使开通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的起始端从壳体外部转变为阀芯腔内部,从而使壳体的外部不会出现会产生漏气现象的通道末端,使燃气阀从现有技术的需要封堵五处通孔末端,转变为只需要封堵第三通道13的末端,有效的减少了需要封堵的末端数量,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漏气的隐患。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