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火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6942发布日期:2019-01-04 23:55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火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火止回阀。



背景技术:

防火止回阀为整体式金属构件,宜采用金属材质,同时具备防火、防止烟气倒灌和出风向上的导风功能。防火止回阀通常用于安装在厨房内烟道的进气口,与抽油烟机连接,以将室内油烟等污浊空气集中排出屋面,防止烟道内的烟气倒灌;并且当楼内发生火灾,火情由烟道向室内蔓延时,止逆阀需要自动关闭以及时阻止火情蔓延。现有的防火止回阀由于缺少锁定结构,这样当楼内发生火灾时,防火止回阀难以实现有效密封导致难以阻止火情蔓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防火止回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火止回阀,它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包括通风管以及形成在所述通风管周面的支撑板,所述通风管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阀片,所述阀片与所述阀体相枢轴连接且与所述出风口相配合;

它还包括:

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通风管周面上且延伸至超出所述出风口的多个限位块、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阀片表面且与所述限位块相配合的锁定片、一端安装在所述通风管周面的支架、与所述支架相枢轴连接且与所述锁定片相对应的拨片、设置在所述支架和所述拨片之间的弹性件以及连接所述支架和所述拨片的感温元件;

所述锁定机构具有解锁和锁定两种状态,当其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弹性件被压缩,所述锁定片与所述限位块相脱离;当其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感温元件受热受损,所述弹性件带动所述拨片相对所述支架转动使所述锁定片同步滑动,所述锁定片与所述限位块相卡接。

优化地,所述锁定片上开设有多个腰型孔,所述锁定片通过与所述腰型孔相配合的多组螺栓副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阀片上。

优化地,所述阀片的表面上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穿设于其中的第一枢轴与所述支架相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枢轴上套设有抵住所述连接板和所述支架的扭簧。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的端部形成有与其相垂直的限位挡块,所述锁定片中与所述拨片相配合的一端形成贯穿所述限位挡块的凸块。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凸块相对应且与所述拨片相配合的导向斜块。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安装在所述通风管周面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自由端一体连接且与其形成钝角的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优化地,所述限位块上开设有与所述锁定片相配合的锁定豁口。

优化地,所述支架的另一端通过穿设于其中的第二枢轴与所述拨片相枢轴连接,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枢轴上。

优化地,它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板表面且与所述出风口相对应的导风罩以及安装在所述导风罩侧面的至少一组固定扭耳。

优化地,所述通风管中所述出风口所处的端面形成有凹槽,所述阀片的边缘处形成有与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密封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防火止回阀,通过在阀体和阀片上安装特定结构的锁定机构,这样能够实现对阀片的限位固定而保证其与阀体的密封性,避免烟道火情向室内蔓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火止回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火止回阀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火止回阀在阀片打开时的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火止回阀固定扭耳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的防火止回阀,主要包括阀体1、阀片3和锁定机构4等。

其中,阀体1采用现有常规的即可,通常包括通风管12以及形成在通风管12周面的支撑板11(支撑板11通常是一体形成在通风管12的周面上,使得支撑板11垂直于通风管12);通风管12可以是方管、圆管等常规的形状,可以是均一直管,也可以为内径不一的异型管(优选为均一圆管);当通风管12为圆管时,它的内径;考虑到制作工艺的难易,可以在支撑板11中心开设通孔,而在支撑板11的两侧面分别焊接流通管(流通管与通孔相对应),使得两侧的流通管相连通,此时两个流通管在整体上即为通风管12。通风管12具有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阀片3与阀体1相枢轴连接,它与出风口122相配合,从而可以转动至对应合盖在出风口122处,它可以是平板状的,也是弧形的。

锁定机构4则包括限位块41、锁定片42、支架44、拨片45、弹性件46和感温元件47等。限位块41有多个(间隔设置),它们安装在通风管12周面的上部(靠近出风口122处,有关方向是按照图1中所示方向予以定义的)并延伸至超出出风口122;锁定片42可滑动地安装在阀片3的表面上(外表面,即背离支撑板11的表面)而与限位块41相配合;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块41为两个,它们关于通风管12的轴心线对称,其上开设有与锁定片42相配合的锁定豁口411;此时锁定片42呈Y型。支架44的一端安装在通风管12周面的下部;拨片45与支架44相枢轴连接,它与锁定片42相对应,这样当拨片45相对支架44进行转动时,它的外端(即自由端)能够与拨片45相接触进而带动其相对阀片3运动;弹性件46设置在支架44和拨片45之间,感温元件47用于连接并卡住支架44和拨片45,使得弹性件46被压缩在支架44和拨片45之间。这样锁定机构4具有解锁和锁定两种状态,当其处于解锁状态时,弹性件46被压缩,锁定片42与限位块41相脱离;当其处于锁定状态时,感温元件47受热受损无法卡住支架44和拨片45,弹性件46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恢复原状而带动拨片45相对支架44转动使锁定片42同步向上滑动,使得锁定片42与限位块41相卡接。

在本实施例中,锁定片42上开设有多个腰型孔421(腰型孔421的方向为上下延伸),每个腰型孔421内安装有贯穿阀片3的一组螺栓副43,从而实现锁定片42和阀片3的连接,此时螺栓副43未将锁定片42锁死在阀片3,这样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够实现锁定片42在阀片3表面相对滑动。阀片3的表面(安装锁定片42的表面)上安装有连接板31,连接板31通过穿设于其中的第一枢轴33与支架44相枢轴连接(即实现了阀片3与支架44的枢轴连接),第一枢轴33上套设有抵住连接板31和支架44的扭簧34,这扭簧34用于阀片3的复位。连接板31的端部(即上端)形成有与其相垂直的限位挡块32,锁定片42中与拨片45相配合的一端形成贯穿限位挡块32的凸块422;连接板31的表面(即外表面)形成有与凸块422相对应且与拨片45相配合的导向斜块35;分别用于提高锁定片42与拨片45之间配合的可靠性(拨片45的自由端形成有凸尖451,用于与凸块422配合,以减小摩擦并进一步提高拨动的可靠性)。而支架44包括安装在通风管12周面下部的第一连接部441以及与第一连接部441自由端一体连接且与其形成钝角的第二连接部442,第一枢轴33穿设在第一连接部441和第二连接部442的连接处,使得连接板31位于第一连接部441和第二连接部442之间。支架44的另一端(即第二连接部442的自由端)通过穿设于其中的第二枢轴48与拨片45相枢轴连接,弹性件46(通常是扭簧)套设在第二枢轴48上,从而实现拨片45和支架44之间的枢轴连接。感温元件47的一端固定在第二连接部442上而另一端则贯穿拨片45并抵在其外表面上,使得拨片45和支架44之间相互靠近而对弹性件46进行压缩;这样结构的防火止回阀也有效简化了结构并降低了制作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防火止回阀还包括安装在支撑板11表面且与出风口122相对应的导风罩2以及安装在导风罩2侧面的至少一组固定扭耳5(如图4所示,类似于扭簧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罩2包括固定在支撑板11表面上的两块侧板21(两块侧板21位于出风口122的两侧)以及连接两块侧板21外端的端板22,侧板21和端板22之间通过多个铆钉23连接;在使用时,导风罩2的下端截面面积小于其上端截面面积;当存在导风罩2时,可以选择将支架44安装在端板22上,但由于导风罩2的材料较薄而刚度不够,影响拨片45工作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通风管12中出风口122所处的端面形成有凹槽23,阀片3的边缘处形成有与凹槽23相配合的密封部301,以提高通风管12和阀片3之间的密封性;可以在密封部301的边缘处增设密封圈而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将上述防火止回阀进行安装,使得支撑板11安装在墙体上而导风罩2延伸至烟道中;上述防火止回阀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阀片3在扭簧34和自动重力的作用下盒盖在通风管12的出风口122处(出风口122并非是竖直的而略微倾斜,使得出风口122上端与支撑板11的间距小于其下端与支撑板11的间距);当油烟从进风口121 进入阀体1 后,阀片3受力(油烟的作用力)打开出风口122 并带动连接板31 绕第一枢轴33转动,此时,连接板31挤压扭簧34使其产生形变;当无油烟从进风口121 进入阀体1时,扭簧34释放弹性势能,使连接板31绕第一枢轴33 转动,从而实现阀片3关闭出风口122;之所以能够实现阀片3的重复开关,是因为感温元件47的正常工作:此时感温元件47的一端固定在支架44上而另一端则延伸至扣在拨片45的外表面上,而将弹性件46压缩在它们之间,拨片45、锁定片42和限位块41是相互脱离的。但当烟道内产生火情而蔓延至防火止回阀处时,感温元件47受热受损或熔断而无法有效实现对支架44和拨片45的卡接,弹性件46释放弹性势能,使得拨片45绕第二枢轴48转动,使得拨片45同步带动锁定片42向上滑动,Y型锁定片42的两个上端插入限位块41的锁定豁口411中而将阀片3牢固限制在盒盖状态。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