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管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6484发布日期:2019-03-05 18:01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管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隔离可燃物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管塞。



背景技术:

石油化工行业时常涉及对原有设备、流程的改造任务。有时必须对含有油气等可燃物的管线上进行焊接等热工作业。然而对含可燃气体管线进行热工作业风险非常高,因此,在作业前,必须先将涤气罐及管线进行隔离泄压等,然后再对含有低压可燃气体的被隔离管线进行临时封堵和密封,虽然隔离泄压后的管线内可燃气体残存量很少,并且气压很低,但是,如果该封堵件的封堵及密封效果不好,还是会造成可燃气体的泄漏,可燃气体泄漏后遇到热源时,依然会引发燃烧、爆炸等危险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管塞,可安装在含低压可燃气体管线上,能够提供良好的密封性,完全避免可燃物料在热工作业时从被隔离管线中泄漏,从而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管塞,包括中空管、第一柔性塑料圈、第二柔性塑料圈、环形挡板和定位挡板,所述的中空管一端设有内螺纹,另一端连接有固定挡板,所述的中空管外壁上套装有第一柔性塑料圈与第二柔性塑料圈,第一柔性塑料圈与第二柔性塑料圈之间设有环形挡板隔开,环形挡板通过固定螺钉固设在中空管外壁上,第一柔性塑料圈通过环形挡板与固定挡板夹持固定稳固,第二柔性塑料圈通过环形挡板与定位挡板夹持固定稳固,定位挡板通过固定螺钉固设在中空管外壁上,所述的环形挡板的中间环形槽内与中空管管壁相应位置设有通气孔,通气孔与中空管形成气体流通通道。

所述的第一柔性塑料圈及第二柔性塑料圈紧贴在被隔离管线的内壁中,第一柔性塑料圈与第二柔性塑料圈之间与被隔离管线内壁形成一个环形空间。

所述的通气孔与中空管的气体流通通道中可以充入氮气进入到第一柔性塑料圈与第二柔性塑料圈之间与被隔离管线内壁所形成的环形空间内,氮气在环形空间内与管塞、被隔离管线形成正压隔离。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通过在中空管上套设第一、二柔性塑料圈,第一、二柔性塑料圈通过环形挡板进行隔离固定,使第一、二塑料圈之间、与被隔离管线内壁形成一个容纳氮气气体的环形空间。

通过在环形挡板的中间环形槽与中空管管壁的相对应位置开设通气孔,使中空管与通气孔形一个相互贯通可以充入氮气进入环形空间的气体通道,氮气从气体通道进入环形空间内形成正压后,可以达到有效隔离可燃气体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图。

图中:1中空管、2内螺纹、3固定挡板、4第一柔性塑料圈、5第二柔性塑料圈、6环形挡板、7定位挡板、8固定螺丝、9固定螺丝、10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新型管塞,包括中空管1、第一柔性塑料圈4、第二柔性塑料圈5、环形挡板6和定位挡板7,所述的中空管一端设有内螺纹2,另一端连接有固定挡板3,所述的中空管1外壁上套装有第一柔性塑料圈4与第二柔性塑料圈5,第一柔性塑料圈4与第二柔性塑料圈5之间设有环形挡板6隔开,环形挡板6通过固定螺钉8固设在中空管1外壁上,第一柔性塑料圈4通过环形挡板6与固定挡板3夹持固定稳固,第二柔性塑料圈5通过环形挡板6与定位挡板7夹持固定稳固,定位挡板7通过固定螺钉9固设在中空管1外壁上,所述的环形挡板6的中间环形槽内与中空管1管壁相应位置设有通气孔10,通气孔10与中空管1形成气体流通通道。

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将被隔离管线的涤气罐进行隔离泄压,接着,将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管塞的固定挡板3端朝向被隔离管线并塞入管线内,让第一柔性塑料圈4及第二柔性塑料圈5紧贴在被隔离管线的内壁中,并在中空管1的内螺纹2端连接氮气管,然后将氮气从中空管1及通气孔10中充入到第一柔性塑料圈4与第二柔性塑料圈5之间与被隔离管线内壁所形成的环形空间内,使氮气在环形空间内与管塞、被隔离管线形成一定正压隔离带,由于被隔离管线在隔离泄压后,只残存有少量的凝析油,此时,被隔离管线内的可燃气体的压力比较小,在环形空间内充入的氮气的正压很容易高于可燃气体的压力,因此,当环形空间内正压的压力高于可燃气体压力时,能起到良好的阻隔作用。

应用实践:海上平台压缩机出口涤气罐出口管线处有一支管腐蚀穿孔,需要动热工补焊。虽然对涤气罐进行了隔离泄压,但内部分凝析油无法排干净,持续有闪蒸气冒出。将涤气罐与平台火炬系统导通,控制闪蒸气压力在10KPa以内。普通管塞塞入后,有少量闪蒸气外漏,不符合动火条件。将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管塞插入需要动热工的管线,接上氮气瓶,将氮气压力控制在100KPa左右。涤气罐内虽有闪蒸气,但是压力低于氮气,所以少量氮气向内漏进涤气罐,向外漏到热工点。少量氮气不影响热工作业,达到了热工作业条件完成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者变形,都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及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