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8732发布日期:2019-04-09 21:54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变速器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变速器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满足人们扫地、洒水、加油、装卸等功能的专用车,专用车大部分要求从变速器取力来满足更多的功能。

传统变速器大多采用侧置取力器(左或右置),外形上是在变速器的侧面加上了一个取力器,侧置取力器在底盘布置上容易与发动机、排气管产生干涉;侧置取力器对壳体强度要求较高,且侧置取力器不能实现全功率输出;另外,一般的侧置取力器连续长时间工作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包括:动力输入组件,用于接收发动机输入的动力;过渡轴,设于动力输入组件的下方,过渡轴与动力输入组件通过第一传动组件相连;取力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输出轴和取力器,取力总成设于过渡轴的下方,输出轴的前端与过渡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相连,其中,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动力输入组件经第一传动组件传递给过渡轴,过渡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给取力总成的输出轴,并由输出轴向取力器传递,实现取力输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取力总成设置于过渡轴的下方,且取力总成的输出轴的前端与过渡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相连,使得取力总成整体位于变速器的下方靠后的位置处,避免了与发动机、排气管等部件产生干涉,有利于变速器在车辆底盘上的各个部件的灵活布局,还为取力总成提供了更多的布置空间,有利于取力总成的设计和部件布局。

具体地,在现有技术中,如果要直接从中间轴取力,取力器在底盘上容易与其它部件产生干涉而取力困难;在本技术方案中,将取力总成设置在了变速器的下方靠后的位置,并在取力总成和动力输入组件之间设置了过渡轴,这样,通过过渡轴的过渡,避免了直接从动力输入组件取力的不便,发动机所产生的动力由动力输入组件经第一传动组件传递给过渡轴,过渡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给取力总成的输出轴的前端,并由输出轴向取力器传递,实现取力器后置输出,提高了车辆使用的便利性和车辆动力的利用率,避免了取力器与底盘上其它部件的干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变速器还包括:第一壳体,用于容纳动力输入组件,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壳体,用于容纳输出轴,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同轴设置;其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用于作为输出轴的轴承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有利于为变速器的各部件提供容纳空间,避免异物进入变速器内影响各部件之间的传动,降低变速器的故障发生率;在第一壳体上设置第一开口,在第二壳体上设置第二开口,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用于作为输出轴的轴承孔,这样的结构,为取力总成的输出轴预留了轴承孔,即预留了取力输出空间,便于根据不同车辆的取力需求,随时灵活地装拆取力总成,在装拆的过程中,不需要拆解变速器总成,提高了车辆使用的便利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取力总成还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输出轴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可转动地固设于变速器内,其中,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设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且第一轴承套接在输出轴的前端,第二轴承套接在输出轴的后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取力总成中设置两个轴承,输出轴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可转动地固设于变速器内,这样,使得输出轴的轴向上至少有两处支撑,且输出轴通过这两个轴承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转动连接,结构稳固,提高了输出轴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动力的传输除了轴承和油阻等损失外,没有其它损失,可实现全功率输出;这样的结构还避免了仅依靠一个轴承支撑导致输出轴转动不稳定而产生较大的径向摆动,进而避免了输出轴因径向摆动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产生较大的撕扯力,进一步地,这样还可以降低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强度要求,从而降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另外,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套接在输出轴的前端和后端,使输出轴的重心位于两个轴承中间,可以进一步提升支撑的稳定性,进而提升输出轴转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以理解地,输出轴与轴承之间的配合包括过盈配合、键槽配合中的任意一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开口内套设有定位套组件,且定位套组件与第二轴承同轴设置在输出轴的后端,定位套组件用于限制输出轴的轴向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开口内套设有定位套组件,定位套组件用于限制输出轴的轴向移动,进一步地,通过两个轴承以及定位套组件的配合,避免了输出轴在转动时产生径向和轴向的位移,减少了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及其它部件的冲击,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输出轴在转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取力器取力时动力损失小,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冲击小,有利于取力器实现全功率输出和连续长时间工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位套组件包括:第一定位套,套接在第二轴承上,第一定位套的前端设有沿径向向内凸出的台阶,第二轴承的前端面抵靠在台阶上;第二定位套,套接在第一定位套内,第二定位套的前端抵靠在第二轴承的后端面上,其中,第一定位套和第二定

位套用于限制第二轴承的轴向位移。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定位套套接在第二轴承上,限制了第二轴承的径向移动,第一定位套上的台阶,以及第二定位套的前端面分别与第二轴承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抵,使得第二轴承被夹在第一定位套的台阶和第二定位套之间,从而使得第二轴承难以产生轴向位移,进而使得套接在第二轴承内的输出轴也难以产生轴向位移,提升了输出轴转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取力器与输出轴的后端同轴连接,取力器的外圆周面套设在第二定位套内,取力器的内圆周面与输出轴的后端适配;取力器的内圆周面设有键槽,输出轴的后端的圆周面上设有花键,其中,键槽与花键适配,以使输出轴上的动力传递到取力器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取力器与输出轴的后端同轴连接,有利于实现取力器后置输出,减少取力器与其它部件的干涉;同时,由于第二轴承也设置在输出轴的后端,提升了输出轴后端的刚度,为输出轴后端与取力器的连接处提供了稳定的支撑,这样可以使取力过程更加平稳,提升车辆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取力器的内圆周面与输出轴的后端适配,取力器外圆周面套设在第二定位套内,使得取力器被插接在第二定位套与输出轴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同时,取力器的内圆周面上的键槽与输出轴后端的圆周面上的花键配合,使得取力器可以随着输出轴的转动而转动,从而通过扭矩的传递而将动力由输出轴传递给取力器,实现取力输出,这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动能损失小,传输效率高。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动力输入组件包括:输入轴,设于第一壳体内,输入轴为齿轮轴;中间轴,设于输入轴的下方,中间轴上套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输入轴上的齿轮啮合,实现动力的传递。

在该技术方案中,动力输入组件包括:输入轴,设于第一壳体内,输入轴为齿轮轴;中间轴,设于输入轴的下方,中间轴上套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输入轴上的齿轮啮合,实现动力的传递,这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动力传输损失小,稳定性高。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二齿轮,套设于中间轴的后端;过渡齿轮,套设于过渡轴上,中间轴与过渡轴通过第二齿轮与过渡齿轮的啮合,实现动力的传递。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二齿轮,套设于中间轴的后端;过渡齿轮,套设于过渡轴上,中间轴与过渡轴通过第二齿轮与过渡齿轮的啮合,实现动力的传递,这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动力传输损失小,稳定性高,第二齿轮套设在中间轴的后端,使得尺寸较小的过渡轴随之被设置在中间轴下方靠后的位置,避免了过渡轴和其它部件产生干涉,且通过过渡齿轮和第二齿轮的设置,使得中间轴上的动力能够传递到过渡轴上,避免了直接从中间轴上取力的不便,提升了取力器使用的便利性。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过渡轴包括倒挡轴。

在该技术方案中,过渡轴包括倒挡轴,使得动力的传递不需要另外再单独设置过渡轴,而是利用现有的倒挡轴作为过渡,这样节省了空间和材料,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设备的利用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传动组件包括过渡齿轮和取力齿轮,其中,过渡齿轮套设在过渡轴上,取力齿轮套设在输出轴上,过渡轴与输出轴通过过渡齿轮与取力齿轮的啮合实现动力的传递。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传动组件包括过渡齿轮和取力齿轮,其中,过渡齿轮套设在过渡轴上,取力齿轮套设在输出轴上,过渡轴与输出轴通过过渡齿轮与取力齿轮的啮合实现动力的传递,这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动力传输损失小,稳定性高。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变速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从而具有了上述技术方案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变速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变速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输入轴,12中间轴,14过渡轴,16输出轴,18取力器,20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4过渡齿轮,26取力齿轮,30第一壳体,32第二壳体,40第一轴承,42第二轴承,44第一定位套,440第一台阶,442第二台阶,46第二定位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与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1与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变速器,包括:动力输入组件、过渡轴14和取力总成,其中,动力输入组件用于接收发动机输入的动力,过渡轴14设于动力输入组件的下方,过渡轴14与动力输入组件通过第一传动组件相连,取力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输出轴16和取力器18,取力总成设于过渡轴14的下方,输出轴16的前端与过渡轴14通过第二传动组件相连。

具体地,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动力输入组件经第一传动组件传递给过渡轴14,过渡轴14通过第二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给取力总成的输出轴16,并由输出轴16向取力器18传递,实现取力输出。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取力总成设置于过渡轴14的下方,且取力总成的输出轴16的前端与过渡轴14通过第二传动组件相连,使得取力总成整体位于变速器的下方靠后的位置处,避免了与发动机、排气管等部件产生干涉,有利于变速器在车辆底盘上的各个部件的灵活布局,还为取力总成提供了更多的布置空间,有利于取力总成的设计和部件布局。

具体地,在现有技术中,如果要直接从中间轴12取力,取力器18在底盘上容易与其它部件产生干涉而取力困难;在本实施例中,将取力总成设置在了变速器的下方靠后的位置,并在取力总成和动力输入组件之间设置了过渡轴14,这样,通过过渡轴14的过渡,避免了直接从动力输入组件取力的不便,发动机所产生的动力由动力输入组件经第一传动组件传递给过渡轴14,过渡轴14通过第二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给取力总成的输出轴16的前端,并由输出轴16向取力器18传递,实现取力器18后置输出,提高了车辆使用的便利性和车辆动力的利用率,避免了取力器18与底盘上其它部件的干涉。

可以理解地,过渡轴14主要起到过渡作用,将动力输入组件的动力朝变速器的下方偏后位置处的取力总成传递,过渡轴14的功能较为单一,这样可以将过渡轴14的尺寸设置得远小于其它轴件,从而占用更少的空间,有利于更好地起到过渡作用,并为其它部件提供布局和安装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过渡轴14设置在动力输入组件的下方,并与动力输入组件的后端对应。

在上述实施例中,变速器还包括:第一壳体30,用于容纳动力输入组件,第一壳体30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壳体32,用于容纳输出轴16,第二壳体32上设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同轴设置;其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用于作为输出轴16的轴承孔。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32,有利于为变速器的各部件提供容纳空间,避免异物进入变速器内影响各部件之间的传动,降低变速器的故障发生率;在第一壳体30上设置第一开口,在第二壳体32上设置第二开口,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用于作为输出轴16的轴承孔,这样的结构,为取力总成的输出轴16预留了轴承孔,即预留了取力输出空间,便于根据不同车辆的取力需求,随时灵活地装拆取力总成,在装拆的过程中,不需要拆解变速器总成,提高了车辆使用的便利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取力总成还包括第一轴承40和第二轴承42,输出轴16通过第一轴承40和第二轴承42可转动地固设于变速器内,其中,第一轴承40和第二轴承42分别设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且第一轴承40套接在输出轴16的前端,第二轴承42套接在输出轴16的后端,这样,使得输出轴16的轴向上至少有两处支撑,且输出轴16通过这两个轴承与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32转动连接,结构稳固,提高了输出轴16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地,在现有技术中,仅依靠一个轴承支撑输出轴16易导致输出轴16转动不稳定而产生较大的径向摆动,这种径向摆动会造成动力的损失,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轴承为输出轴16提供支撑,动力的传输除了轴承和油阻等损失外,没有其它损失,可实现全功率输出;这样的结构还避免输出轴16产生径向摆动而对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32产生较大的撕扯力,进一步地,这样还可以降低对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32的强度要求,从而降低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32的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另外,第一轴承40和第二轴承42分别套接在输出轴16的前端和后端,使输出轴16的重心位于两个轴承中间,可以进一步提升支撑的稳定性,进而提升输出轴16转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以理解地,输出轴16与轴承之间的配合包括过盈配合、键槽配合中的任意一种。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开口内套设有定位套组件,且定位套组件套与第二轴承42同轴设置在输出轴16的后端,定位套组件用于限制输出轴16的轴向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开口内套设有定位套组件,定位套组件用于限制输出轴16的轴向移动,进一步地,通过两个轴承以及定位套组件的配合,避免了输出轴16在转动时产生径向和轴向的位移,减少了对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32以及其它部件的冲击,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输出轴16在转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取力器18取力时动力损失小,对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32的冲击小,有利于取力器18实现全功率输出和连续长时间工作。

在上述实施例中,定位套组件包括:第一定位套44,套接在第二轴承42的外圆周面上,第一定位套44的前端设有沿径向向内凸出的第一台阶440,第二轴承42的前端面抵靠在第一台阶440上;第二定位套46,套接在第一定位套44内,第二定位套46的前端抵靠在第二轴承42的后端面上,其中,第一定位套44和第二定位套46用于限制第二轴承42的轴向位移。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定位套44套接在第二轴承42上,限制了第二轴承42的径向移动,第一定位套44前端的第一台阶440,以及第二定位套46的前端面分别与第二轴承4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相抵,使得第二轴承42被夹在第一定位套44的第一台阶440和第二定位套46之间,从而使得第二轴承42难以产生轴向位移,进而使得套接在第二轴承42内的输出轴16也难以产生轴向位移,提升了输出轴16转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定位套44的后端设有沿径向向外凸出的第二台阶442,第二台阶442与第二壳体32的外壁相抵,以限制第一定位套44向第二壳体32内移动,同时,由于第一定位套44上的第一台阶440与第二轴承42的前端面相抵,使第一定位套44向第二壳体32外的移动也受到限制,从而使第一定位套44难以产生轴向位移,进而提升了取力总成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以理解地,第一定位套44与第二壳体32之间、第二轴承42与第一定位套44之间、第一定位套44与第二定位套46之间,均采用过盈配合。

可以理解地,第二壳体32的外壁包括平面,第二台阶442直接与外壁的平面相抵,或者第二壳体32的外壁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三台阶,第二台阶442与第三台阶的表面相抵,这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在上述实施例中,取力器18与输出轴16的后端同轴连接,取力器18的外圆周面套设在第二定位套46内,取力器18的内圆周面与输出轴16的后端适配;取力器18的内圆周面设有键槽,输出轴16的后端的圆周面上设有花键,其中,键槽与花键适配,以使输出轴16上的动力传递到取力器18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取力器18与输出轴16的后端同轴连接,有利于实现取力器18后置输出,减少取力器18与其它部件的干涉;同时,由于第二轴承42也设置在输出轴16的后端,提升了输出轴16后端的刚度,为输出轴16后端与取力器18的连接处提供了稳定的支撑,这样可以使取力过程更加平稳,提升车辆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取力器18的内圆周面与输出轴16的后端适配,取力器18外圆周面套设在第二定位套46内,使得取力器18被插接在第二定位套46与输出轴16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同时,取力器18的内圆周面上的键槽与输出轴16后端的圆周面上的花键配合,使得取力器18可以随着输出轴16的转动而转动,从而通过扭矩的传递而将动力由输出轴16传递给取力器18,实现取力输出,这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动能损失小,传输效率高。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动力输入组件包括:输入轴10,设于第一壳体30内,输入轴10为齿轮轴;中间轴12,设于输入轴10的下方,中间轴12上套设有第一齿轮20,第一齿轮20与输入轴10上的齿轮啮合,实现动力的传递,这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动力传输损失小,稳定性高。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二齿轮22,套设于中间轴12的后端;过渡齿轮24,套设于过渡轴14上,中间轴12与过渡轴14通过第二齿轮22与过渡齿轮24的啮合,实现动力的传递,这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动力传输损失小,稳定性高,且通过过渡齿轮24和第二齿轮22的设置,使得中间轴12上的动力能够传递到过渡轴14上,避免了直接从中间轴12上取力的不便,提升了取力器18使用的便利性。

可以理解地,第二齿轮22套设在中间轴12的后端,由于过渡轴14的尺寸较小,因此过渡轴14也设于中间轴12下方靠后的位置,以便过渡轴14上的过渡齿轮24能够与第二齿轮22啮合,这样的结构,节省了变速器前端的空间,避免过渡轴14与其它部件产生干涉,提高了变速器在底盘上的部件布局的灵活性。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过渡轴14包括倒挡轴,使得动力的传递不需要另外再单独设置过渡轴14,而是利用现有的倒挡轴作为过渡,这样节省了空间和材料,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设备的利用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传动组件包括过渡齿轮24和取力齿轮26,其中,过渡齿轮24套设在过渡轴14上,取力齿轮26套设在输出轴16上,过渡轴14与输出轴16通过过渡齿轮24与取力齿轮26的啮合实现动力的传递,这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动力传输损失小,稳定性高。

可选地,过渡轴14上的过渡齿轮24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

可以理解地,取力齿轮26设置在输出轴16前端,具体地,位于第一轴承40的前端面一侧,这样使得取力齿轮26和输出轴16的重心分别在第一轴承40的两侧,有利于通过第一轴承40为取力齿轮26和输出轴16都提供稳定而均衡的支撑,提升输出轴16的刚度,避免输出轴16的径向摆动,进一步提升输出轴16在转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全功率输出和取力器18的长时间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变速器,包括输入轴10、中间轴12、过渡轴14、取力总成、第一壳体30以及第二壳体32,其中,中间轴12与过渡轴14之间设有第一传动组件。

具体地,输入轴10和中间轴12、过渡轴14都设置在第一壳体30内,取力总成包括输出轴16和取力器18;第一壳体30上设有第一开口作为取力输出轴承孔,在第二壳体32上设有第二开口作为另一取力输出轴承孔,这样,除常规的轴承孔外,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32上预留了取力输出轴承孔,只要在两轴承孔间装上取力总成的输出轴16,再加上取力器18,就能实现取力输出,这样的结构便于根据不同车辆的取力需求,随时灵活地装拆取力总成,在装拆的过程中,不需要拆解变速器总成,提高了车辆使用的便利性。

更具体地,中间轴12设置在输入轴10的下方,输入轴10为齿轮轴,中间轴12上设有第一齿轮20,输入轴10上的齿轮和第一齿轮20啮合,以传递输入轴10上的扭矩;过渡轴14设于中间轴12的后端的下方,第一传动组件包括设于中间轴12后端的第二齿轮22和设于过渡轴14上的过渡齿轮24,第二齿轮22和过渡齿轮24啮合以传递中间轴12上的扭矩;取力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输出轴16和取力器18,输出轴16的前端设有取力齿轮26,取力齿轮26与过渡轴14上的过渡齿轮24啮合,以传递过渡轴14的扭矩,而输出轴16的后端设有花键,取力器18套接在输出轴16的后端上,且取力器18的内圆周面上设有与花键适配的键槽,通过花键和键槽的配合,使输出轴16的扭矩传递给取力器18,从而实现取力输出。

如图1和图2所示,输入轴10上的齿轮和第一齿轮20啮合,扭矩实现从输入轴10到中间轴12,再通过过渡轴14,以及第二齿轮22和过渡齿轮24的啮合,过渡齿轮24与取力齿轮26的啮合,扭矩传递到轴出轴,再通过输出轴16后端的外接取力器18,就可以实现取力输出。

取力总成还包括第一轴承40和第二轴承42,分别设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输出轴16的前端套接第一轴承40上,输出轴16的后端套接在第二轴承42上,这样使输出轴16具有两个支撑点,提高了输出轴16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第二开口处还设有定位套组件,定位套组件包括第一定位套44和第二定位套46,其中,第一定位套44的外圆周面与第二开口相连,第一定位套44的内圆周面套接在第二轴承42上,第一定位套44包括其前端面沿径向向内凸出的第一台阶440和其后端面沿径向向外凸出的第二台阶442,第一台阶440与第二轴承42的前端面抵靠,第二台阶442与第二壳体32的第二开口处的外壁相抵靠;第二定位套46套接在第一定位套44内,且第二定位套46的前端面抵靠在第二轴承42的后端面上;安装时,先将第一定位套44套接在第二开口处,第二台阶442抵靠在第二壳体32的外壁上,限制了第一定位套44向第二壳体32内的移动;此时,再将第二轴承42套接在第一定位套44内,第二轴承42的前端面抵靠在第一台阶440上,限制了第二轴承42向内的位移;再将第二定位套46套接在第一定位套44内,并与第二轴承42的后端面抵靠,从而限制了第二轴承42在轴向上的位移。这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并限制了第二轴承42在径向和轴向上的位移,进而使得套接在第二轴承42内并与第二轴承42过盈配合的输出轴16受到径向和轴向的限位,且输出轴16前端还套设有第一轴承40,这样,避免了输出轴16转动时产生径向摆动和轴向位移,大幅提升了输出轴16转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了对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32的冲击,从而可以全功率输出取力,还可以长时间的工作。

在本具体实施例的变速器中,因为结构的限制,无法直接从中间轴12取力,为了实现取力器18后置输出,在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32上预留轴承孔,以便安装取力的输出轴16,并通过两个轴承为输出轴16提供径向支撑,再利用定位套组件实现输出轴16的轴向定位,利用倒挡轴作为过渡轴14,连接中间轴12和输出轴16,最终实现后置取力输出,避免了取力总成与其它部件的干涉,提高了取力输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取力器18能够实现全功率输出和长时间工作,提高了车辆使用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项实施例的变速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从而具有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变速器的后端靠下方的位置安装了取力总成,避免了取力总成与其它部件的干涉,提高了取力输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取力器能够实现全功率输出和长时间工作,提高了车辆使用的便利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