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8785发布日期:2019-03-15 19:27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参中国专利第201721524099.0号,其揭示了一种两挡变速传动装置,包括:变速机构及车轮,所述变速机构包括:主传动轴、安装于主传动轴上的变速器框架及安装于变速器框架内的从动轴,所述主传动轴与变速器框架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主传动轴的两端分别与车轮轮毂相连接,所述主传动轴上设有输入轮、输出轮及主动轮,所述输入轮套设于主传动轴上并可相对主传动轴作径向转动和轴向移动,所述输入轮上设有第一啮合部及第二啮合部,所述主动轮上设有与第一啮合部相配合的第三啮合部,所述主传动轴上设有与第二啮合部相配合的第四啮合部,所述主动轮套设于主传动轴上并可相对于主传动轴转动,所述输出轮与主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轴与变速器框架之间设有轴承,所述从动轴上设有与主动轮相配合的第一从动轮及与输出轮相配合的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第二从动轮分别与从动轴固定连接。通过轴向移动输入轮来实现高速挡与低速挡的切换,该种传动装置的缺陷在于:1、该装置采用的是手动换挡,操作较为不便,换挡效率较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自动换挡的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包括:动力输入件、动力输出轴、安装于动力输出轴上的变速器框架及安装于变速器框架内的传动轴,所述变速器框架与车架相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及传动轴均可相对于变速器框架转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两端分别与车轮轮毂相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上设有第一传动轮、传动件及自动离心换挡机构,所述第一传动轮套设在动力输出轴上且与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传动件套设于动力输出轴上并可相对于动力输出轴转动,所述自动离心换挡机构包括:棘爪件架、棘轮、至少两个棘爪件、至少一个联动件及用于控制棘爪件初始位置的弹性件,所述棘爪件架与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棘爪件设置于棘爪件架上,所述棘轮设置于传动件上,所述动力输入件与传动件固定连接或通过超越离合器连接,所述传动件上设有与传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二传动轮,所述传动轴上设有与传动轴传动连接的第三传动轮及第四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与第四传动轮组成第一传动副,所述第二传动轮与第三传动轮组成第二传动副,所述第一传动轮与输出轴之间、第二传动轮与传动件之间、第三传动轮与传动轴之间及第四传动轮与传动轴之间四个位置中,至少一个位置处设有超越离合器。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三传动轮及第四传动轮均为齿轮。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传动轮与第四传动轮之间通过第一传动介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轮与第三传动轮之间通过第二传动介质连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三传动轮及第四传动轮为链轮或带轮,所述第一传动介质及第二传动介质为链条或传动带。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棘轮设置于传动件一端的外圆周面上,所述棘爪件通过销安装于棘爪件架上,所述棘爪件包括棘爪部、连接部及配重部,所述棘爪部、连接部及配重部三者之间固定连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通过销安装在棘爪件架上,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棘爪件架相抵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棘爪件相抵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件为平衡拉杆。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变速器框架与动力输出轴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变速器框架与传动轴之间通过轴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与传动件及动力输出轴相配合的自动离心换挡机构,从而使本实用新型中的变速装置可实现自动换挡,换挡平稳高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离心换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动力输入件,2、动力输出轴,20、第一传动轮,21、传动件,210、第二传动轮,22、自动离心换挡机构,220、棘爪件架,221、棘轮,222、棘爪件,2220、棘爪部,2221、连接部,2222、配重部,2223、销孔,223、联动件,224、扭簧,23、超越离合器,3、变速器框架,4、传动轴,40、第三传动轮,41、第四传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包括:动力输入件1、动力输出轴2、安装于动力输出轴2上的变速器框架3及安装于变速器框架3内的传动轴4,所述变速器框架3与车架固定连接或减震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2及传动轴4均可相对于变速器框架3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输出轴2与变速器框架3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传动轴4与变速器框架3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2的两端分别与车轮轮毂相连接。

所述动力输出轴2上设有第一传动轮20、传动件21及自动离心换挡机构22,所述第一传动轮20套设在动力输出轴2上且与动力输出轴2之间通过超越离合器23连接,加速换挡时,动力输出轴2的转速高于第一传动轮20的转速,超越离合器23使第一传动轮20与动力输出轴2超越随动,以实现加速换挡。所述传动件21套设于动力输出轴2上并可相对于动力输出轴2转动。所述自动离心换挡机构22包括:棘爪件架220、棘轮221、两个棘爪件222、两个联动件223及用于控制棘爪件222初始位置的扭簧224,所述扭簧224通过销安装在棘爪件架220上,所述扭簧224的一端与棘爪件架220相抵接,所述扭簧224的另一端与棘爪件222相抵接。所述棘爪件架220与动力输出轴2固定连接,所述棘爪件222通过销安装于棘爪件架220上从而使棘爪件222可相对于棘爪件架220作摆动,所述棘爪件222包括棘爪部2220、连接部2221及配重部2222,所述棘爪部2220、连接部2221及配重部2222三者之间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销相配合的销孔2223设置于棘爪部2220上,所述联动件223为平衡拉杆,所述平衡拉杆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棘爪件222的连接部2221相连,所述平衡拉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棘爪件222的连接部2221相连,所述棘轮221设置于传动件21的外圆周面上,所述动力输入件1与传动件21固定连接或通过超越离合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输入件1与传动件21通过花键实现固定连接,所述传动件21上设有第二传动轮210,所述第二传动轮210与传动件21通过花键实现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4上设有第三传动轮40及第四传动轮41,所述第三传动轮40、第四传动轮41分别与传动轴4之间通过花键实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轮20与第四传动轮41组成一组低速传动副,所述第二传动轮210与第三传动轮40组成一组高速传动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轮20与动力输出轴2之间、第二传动轮210与传动件21之间、第三传动轮40与传动轴4之间及第四传动轮41与传动轴4之间四个位置中,只有第一传动轮20与动力输出轴2之间设置了超越离合器,其余三个位置处均采用了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其余三个位置处同时或单独设置超越离合器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只要四个位置中保证至少一个位置处设置了超越离合器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轮20、第二传动轮210、第三传动轮40及第四传动轮41均为齿轮,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轮20、第二传动轮210、第三传动轮40及第四传动轮41也可为链轮或带轮,当为链轮或带轮时,所述第一传动轮20与第四传动轮41之间通过链条或传动带传动,所述第二传动轮210与第三传动轮40之间通过链条或传动带传动,

本实用新型中双轮驱动两挡全自动变速装置的工作原理为:低速挡时,动力由动力输出件1输入,从而带动传动件21及第二传动轮210转动,由于第二传动轮210与第三传动轮40相啮合,因此带动第三传动轮40、传动轴4及第四传动轮41转动,由于第四传动轮41与第一传动轮20相啮合,因此动力传递给第一传动轮20,由于第一传动轮20与动力输出轴2通过超越离合器23连接,因此动力最终传递给动力输出轴2并驱动动力输出轴2两端的车轮转动。当动力输出轴2的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棘爪件222上的配重部2222受离心力的作用沿远离轴心的方向运动,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使得位于相对另一端的棘爪部2220向轴心方向运动,从而使棘爪部2220与传动件21外圆周面上的棘轮221相啮合,高速挡时,动力由动力输入件1输入,由于动力输入件1与传动件21固定连接,因此传动件21转动,由于传动件21外圆周面上的棘轮221与棘爪件222上的棘爪部2220相啮合,因此带动棘爪件222及棘爪件架220转动,由于棘爪件架220与动力输出轴2固定连接,因此动力由动力输出轴1:1输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与传动件21及动力输出轴2相配合的自动离心换挡机构22,从而使本实用新型中的变速装置可实现自动换挡,换挡平稳高效。

上述的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