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01924发布日期:2019-10-29 21:5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水质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晃动副作用的车载水质监测仪平台。



背景技术:

通常意义上的水质监测系统的结构一般包含监测站房(或监测箱体)、水质监测仪表、采水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等;建设过程一般要经过征地、站房建设、仪器安装、辅助设施建设,整个过程施工时间久,费用大,且灵活性不足。而传统的水质监测系统多为固定站房或者固定测试箱体类,实际占地面积大,对场地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应用场地无法满足安放条件或者需要占用较大的使用空间,安装使用非常麻烦;同时,传统水质检测站均需要现场人工配合,如打开进水管和观测检测数据等以判断水质是否达标,无法实现自动检测和远程判断。

于是便出现了申请号为“201720261100.9”、申请日为“2017.03.17”和专利名称为“一种车载移动水质监测系统”的车载水质监测仪平台。

该车载移动水质监测系统,如图1-图2所示,包括移动式箱体 10、水质监测仪20、数据盒30以及采水装置;所述移动式箱体10 的底部设有滚轮101,所述水质监测仪20、数据盒30和采水装置均设置于所述移动式箱体10内;所述采水装置包括流通池401、进水管路402和出水管路403,所述进水管路402的一端设于所述流通池401的进水口处,所述出水管路403的一端设于所述流通池401的出水口处;所述水质监测仪20的一端设于所述流通池401内,水质监测仪20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数据盒30的信号输入端相连。

工作时,被检测水通过进水管路402进入流通池401内,水质监测仪20对流通池401内的水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送至数据盒30中存储;整个检测站进行小型化的设计,将分析仪器、给排水管路、供电、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系统高度集中于一个移动式箱体10中,用车载电源供电,实现整个检测站的安装,省时省力,占用空间小,降低了成本低,免去了征地土建等繁琐及高成本的工作,增加了水站的机动性以及拓展应用区域,降低设备闲置率;适用于现场空间狭小的工况环境。

所述数据盒30内置存储器301、控制器302和无线通信模块303,所述水质监测仪20、存储器301和无线通信模块303均与所述控制器302通信连接。

水质监测仪20的检测数据存储于存储器301中,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303发送于远程终端60,控制器302可发送控制信号控制水质监测仪20的工作和采水装置处的水泵的工作,远程终端60接收水质监测仪20的检测数据后即可判断水质是否达标,且远程终端60可发送控制指令至控制器302,以实现对水质检测的远程控制。

所述进水管路402上设有电磁阀404,所述电磁阀404与所述控制器302通信连接。

控制器302控制电磁阀404的开关,打开电磁阀404,即可通过进水管路402将水采集至流通池401中,关闭电磁阀404,即停止对水的采集,自动化控制,使非常方便。

所述进水管路402和出水管路403之间还设有溢水管405,所述溢水管405的一端与进水管路402连通,溢水管405的另一端与出水管路403连通。

而为了安装的灵活性,溢水管405的另一端与出水管路403连通不光采用直接一体化连通结构,也会采用管道连接件来把溢水管405 的另一端与出水管路403连通,具体而言就是出水管路403包括一体化连通的第一竖直管段和第一水平管段,溢水管405包括一体化连通的第二竖直管段和第二水平管段,所述第二竖直管段的一端和第二水平管段的一端一体化连通,所述第二竖直管段的另一端作为所述溢水管405的一端与进水管路402连通,所述第二水平管段的另一端作为溢水管405的另一端通过管道连接件与第一水平管段的一端连通来实现与出水管路403连通,而现有的管道连接件不适合在车移动发生的颠簸中运用,在车移动发生的颠簸中常常使得管道连接件同第二水平管段的另一端和第一水平管段的一端连接处不牢靠而发生剧烈震荡,甚至出现管道连接件同第二水平管段的另一端或第一水平管段的一端发生脱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降低晃动副作用的车载水质监测仪平台及其方法,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管道连接件不适合在车移动发生的颠簸中运用、在车移动发生的颠簸中常常使得管道连接件同第二水平管段的另一端和第一水平管段的一端连接处不牢靠而发生剧烈震荡还使得密封性不好甚至出现管道连接件同第二水平管段的另一端或第一水平管段的一端发生脱落的缺陷。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降低晃动副作用的车载水质监测仪平台及其方法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管道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头贯通的柱状套管,套管的一头同第一柱状端头连接,套管的另一头同第二柱状端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套管包括顺序连接的套管的第一端部、套管中间部与套管的第二端部,套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柱状端头连通,套管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柱状端头连通,套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柱状端头之间以及套管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柱状端头之间的间隙由密封橡胶环密封,所述套管中间部的两头分别相连着嵌接部,所述嵌接部同所述套管中间部间设置着倒角部,所述倒角部同所述嵌接部间具有大于零的弧度K,所述嵌接部的外壁上等距设置着两对按照嵌接部左右方向设置的嵌接口,所述嵌接口是贯通口;所述嵌接口包括处在距离套管中间部更近的作为第一端口的一端与处在距离套管中间部更远的作为第二端口的另一端;

所述套管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套管的第二端部的接近套管中间部的一头分别设置着同嵌接部相适配的联接头,所述联接头里设置着两个条状件为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所述两个条状件为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的两对端部分别透过嵌接部的两对嵌接口并同所述联接头固连;

所述联接头同所述嵌接部间经由螺旋状铍青铜丝相连,所述螺旋状铍青铜丝的一头固连着所述嵌接部而所述螺旋状铍青铜丝的另一头固连着所述联接头,在螺旋状铍青铜丝处在自由状态之际,所述两个条状件为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的两对端部分别处在嵌接口的第一端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经由套管、第一柱状端头与第二柱状端头,套管具有套管的第一端部611、套管的第二端部以及套管中间部,套管中间部的两头设置着嵌接部,嵌接部上等距设置着两对嵌接口,嵌接口具有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套管的第一端部611与套管的第二端部分别设置着联接头,联接头里设置着两个条状件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两个条状件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的两对连接端分别透过嵌接部的两对嵌接口并同联接头固连;嵌接部同联接头间经由螺旋状铍青铜丝相连,而在螺旋状铍青铜丝处在自由状态之际,两个条状件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处在插接通孔的第一端口,在两个条状件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处在插接通孔的第二端口之际,螺旋状铍青铜丝处在挤压状态下;这样就起到了减振缓冲的效果,不容易在车移动发生的颠簸中使得管道连接件同第一水平管段的一端、第二水平管段的另一端的连接处不牢靠而发生剧烈震荡,降低了出现管道连接件同第一水平管段、第二水平管段的另一端发生脱落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车载移动水质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车载移动水质监测系统的各电子元器件的控制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管道连接件连接的整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管道连接件的部件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管道连接件的部件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4的B1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的B2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4的B-B方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图8所示,降低晃动副作用的车载水质监测仪平台,包括移动式箱体10、水质监测仪20、数据盒30以及采水装置;移动式箱体10的底部设有滚轮101,水质监测仪20、数据盒30和采水装置均设置于移动式箱体10内;采水装置包括流通池401、进水管路402 和出水管路403,进水管路402的一端设于流通池401的进水口处,出水管路403的一端设于流通池401的出水口处;水质监测仪20的一端设于流通池401内,水质监测仪20的信号输出端与数据盒30的信号输入端相连。工作时,被检测水通过进水管路402进入流通池 401内,水质监测仪20对流通池401内的水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送至数据盒30中存储;整个检测站进行小型化的设计,将分析仪器、给排水管路、供电、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系统高度集中于一个移动式箱体10中,用车载电源供电,实现整个检测站的安装,省时省力,占用空间小,降低了成本低,免去了征地土建等繁琐及高成本的工作,增加了水站的机动性以及拓展应用区域,降低设备闲置率;适用于现场空间狭小的工况环境。数据盒30内置存储器301、控制器302和无线通信模块303,水质监测仪20、存储器301和无线通信模块303 均与控制器302通信连接。水质监测仪20的检测数据存储于存储器 301中,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303发送于远程终端60,控制器302可发送控制信号控制水质监测仪20的工作和采水装置处的水泵的工作,远程终端60接收水质监测仪20的检测数据后即可判断水质是否达标,且远程终端60可发送控制指令至控制器302,以实现对水质检测的远程控制。进水管路402上设有电磁阀404,电磁阀404与控制器302 通信连接。控制器302控制电磁阀404的开关,打开电磁阀404,即可通过进水管路402将水采集至流通池401中,关闭电磁阀404,即停止对水的采集,自动化控制,使非常方便。进水管路402和出水管路403之间还设有溢水管405,溢水管405的一端与进水管路402连通,溢水管405的另一端与出水管路403连通;出水管路403包括一体化连通的柱状第一竖直管段4031和柱状第一水平管段4032,溢水管405包括一体化连通的柱状第二竖直管段4051和柱状第二水平管段4052,第二竖直管段的一端和第二水平管段的一端一体化连通,第二竖直管段的另一端作为溢水管405的一端与进水管路402连通,第二水平管段的另一端作为溢水管405的另一端通过管道连接件与第一水平管段的一端连通来实现与出水管路403连通;

第一水平管段的该端为两头贯通的第一柱状端头602,第二水平管段的该端为两头贯通的第二柱状端头603,第一柱状端头与第二柱状端头的形状大小一致;

管道连接件包括两头贯通的柱状套管,套管的一头同第一柱状端头连接而套管的另一头同第二柱状端头连接。

套管包括顺序连接的套管的第一端部611、套管中间部613与套管的第二端部612,套管的第一端部611与第一柱状端头连通,套管的第二端部612与第二柱状端头连通,套管的第一端部611与第一柱状端头之间以及套管的第二端部612与第二柱状端头之间的间隙由密封橡胶环密封,套管中间部的两头分别相连着嵌接部614,嵌接部同套管中间部间设置着倒角部615,倒角部同嵌接部间具有大于零的弧度K,嵌接部的外壁上等距设置着两对按照嵌接部左右方向设置的嵌接口616,嵌接口是贯通口;嵌接口包括处在距离套管中间部更近的作为第一端口BF1的一端与处在距离套管中间部更远的作为第二端口BF2的另一端;

套管的第一端部611与套管的第二端部612的接近套管中间部的一头分别设置着同嵌接部相适配的联接头604,联接头里设置着两个条状件为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641,两个条状件为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的两对端部分别透过嵌接部的两对嵌接口并同联接头固连;

联接头同嵌接部间经由螺旋状铍青铜丝605相连,螺旋状铍青铜丝的一头固连着嵌接部而螺旋状铍青铜丝的另一头固连着联接头,在螺旋状铍青铜丝处在自由状态之际,两个条状件为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的两对端部分别处在嵌接口的第一端口。

弧度K的范围是2π/3-17π/18。

弧度K是8π/9。

嵌接部的横向剖面是环状。

联接头的横向剖面是环状。

嵌接口是条形口。

嵌接部的自左到右的跨度与联接头的自左到右的跨度相同,嵌接部的自左到右的跨度均不超过套管的第一端部611自左到右的跨度与套管的第二端部612的自左到右的跨度。

嵌接口的自左到右的跨度是嵌接部的自左到右的跨度的40%-60%。

两个条状件为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的条状件的横向剖面是环状,另外该环状的横向跨度不超过嵌接口的横向跨度。

这样经由套管、第一柱状端头与第二柱状端头,套管具有套管的第一端部611、套管的第二端部以及套管中间部,套管中间部的两头设置着嵌接部,嵌接部上等距设置着两对嵌接口,嵌接口具有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套管的第一端部611与套管的第二端部分别设置着联接头,联接头里设置着两个条状件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两个条状件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的两对连接端分别透过嵌接部的两对嵌接口并同联接头固连;嵌接部同联接头间经由螺旋状铍青铜丝相连,而在螺旋状铍青铜丝处在自由状态之际,两个条状件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处在插接通孔的第一端口,在两个条状件垂直交叉状的联接部处在插接通孔的第二端口之际,螺旋状铍青铜丝处在挤压状态下;这样就起到了减振缓冲的效果,不容易在车移动发生的颠簸中使得管道连接件同第一水平管段的一端、第二水平管段的另一端的连接处不牢靠而发生剧烈震荡,降低了出现管道连接件同第一水平管段、第二水平管段的另一端发生脱落的问题。

以上以用实施例说明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了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不限于以上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改变和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