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板材及包括其的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4920发布日期:2019-09-03 19:40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板材及包括其的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材,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板材及包括其的壳体。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高强度、低重量、薄厚度以及复杂的内部结构,常选用二种材质相异的板材(以下称板材A与板材B)接合形成复合板材。以笔记本电脑壳体设计为例,板材A通常在强度、厚度与重量上有着卓越的优势,但不易进行结构设计,并存在对产品功能的物理上(如天线通讯) 的潜在限制。所以需要接合可塑性较强的板材B来克服板材A在材料特性上的问题。而由此形成的复合板材中的最重要的结合力,通常取决于板材 A与板材B之间的接合方法与接触面积。

如图1所示,现有的解决方案之一,板材A的侧边采用NC或CNC加工出燕尾槽或弧形槽或其它形状等凹凸结构。板材B则采用塑胶材质原料,其利用注塑机射出塑胶填充该凹凸结构,并在射出压力作用下使塑胶挤压侵入板材料,或者板材料因模具压力侵入塑胶,使其二者交错结合在一起。成型后,在两种板材的接触区域,二者的厚度一致。

然而,由于板材A与板材B仅靠侧边互相接合,接触区域面积小,结合力不足,故在产品成型后的表面处理过程中和实际使用中,接触区域易发生外观应力问题和龟裂现象;另外,由于成型过程中,容易受成型条件 (如射出末端压力不均等射出条件)的影响,导致接合处不均匀,接合力弱;以及,由于板材A强度较高但不易设置功能结构,因而必须单独划定接触区域,并在该区域之外的板材B上设置,造成该功能结构所处位置处的局部强度较弱。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复合板材及包括其的壳体。

[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复合板材,包括:

基板,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

第一注塑区域,其形成于所述第一板面上;

第二注塑区域,其形成于所述第二板面上并至少与部分所述第一注塑区域位置对应,且相连通,以使得注入的材料能够在所述第一注塑区域与所述第二注塑区域之间流动并成型。

优选地,所述第二注塑区域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注塑区域分别与部分所述第一注塑区域位置对应并相连通。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二注塑区域的面积均大于与其位置对应的部分所述第一注塑区域的面积。由此,使得注入所述第一注塑区域与所述第二注塑区域之间的材料形成了“类铆钉”的结构,有效加强形成的注塑成型部分与基板的接合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注塑区域为形成于所述第一板面上的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基板的侧边。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为多个,且每个所述第一凹槽各自延伸至所述基板的侧边。

优选地,所述复合板材还包括第三注塑区域,其为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侧边的第一注塑空间,且与所述第一注塑区域相连通,以使得注入的材料能够在所述第三注塑区域与所述第一注塑区域之间流动并成型。

优选地,所述第二注塑区域为形成于所述第二板面上的第二凹槽。

优选地,所述复合板材还包括第四注塑区域,其为形成于所述基板的板面上的第二注塑空间,且与所述第一注塑区域和所述第二注塑区域相连通,以使得注入的材料能够在所述第一注塑区域、所述第二注塑区域和所述第四注塑区域之间流动并成型。

优选地,所述第二注塑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二凹槽上,并使得注入的材料能够在所述第二板面上形成凸起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如上所述的复合板材。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复合板材及包括其的壳体的有益效果为:

1、复合板材的在基板注塑区域形成的注塑成型部分在基板中形成了“类铆钉”的结构,从而能有效加二者的接合强度;

2、本实用新型可以最大化地扩展基板的使用面积,以达到最大化的强度需求,同时在注塑成型后,在第二注塑区域内形成比较大的头部,同时在其上进行相关功能结构的设计,不必如现有技术需要设立单独的接触区域并避开;

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型部在制备时,可以在第二注塑区域的位置处的公模上加开逃气结构,避免因困气等模具设计先天限制问题导致的强度问题及外观问题;

4、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增加、减少或调整接合结构的尺寸、数量和位置,进而有针对性地改善复合材料的接合强度,从而减少对模具的修改,降低模具的变异性以及与修复时间与成本;以及

5、视加工方式,第一注塑区域和第二注塑区域可以采用单个加工或多个同时加工的方式,提升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复合板材。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基板的第一板面侧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基板的第二板面侧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板材自第一板面侧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板材自第二板面侧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板材的注塑成型部分自第一板面侧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板材的注塑成型部分自第二板面侧的示意图。

图8、9和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板材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现有技术:

10 复合板材

11 注塑成型部分

12 基板

L 理想的基板与注塑成型部分的交界边缘

L’ 为迁就结构,实际的基板与注塑成型部分的交界边缘

本实用新型:

2 基板

21 第一板面

21a 第一注塑区域

22 第二版面

22a 第二注塑区域

23 第三注塑区域

24 第四注塑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继续进一步的描述。然而,这些附图与描述仅用于说明目的,且并不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复合板材。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基板 12(板材A)与注塑成型部分11(板材B)之间的接合存在较大的交叠部分(图中波浪线所在的区域),这样虽有利于增大二者接合的侧边的接触区域面积,但是,需要在复合板材上形成凸起结构以实现某些功能时,则必须延伸并扩大注塑成型部分11以利于该结构的生成,从而造成结构设计受限,并使得此处的局部强度较弱。

即,图1中,理想的基板与注塑成型部分的交界边缘为虚线所示的L,这将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基板12强度较高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在其旁边注塑成型各种功能结构。然而,由于基板12需要与注塑成型部分11接合,并由此产生了接触区域,则该接触区域必须避开这些功能结构,以利于功能结构的注塑成型,因此,为了迁就结构,实际的基板与注塑成型部分的交界边缘为虚线所示的L’,从而造成注塑成型部分11的面积过大,暴露了其强度较低的缺陷。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如图2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复合板材,包括基板2,在其第一板面21上形成了多个第一注塑区域21a(第一凹槽),以及在其第二板面22上形成了多个第二注塑区域22a(第二凹槽),其中,各个第二注塑区域22a分别与各个部分第一注塑区域21a对应且相连通,并且每个第二注塑区域22a的面积均大于与其位置对应的部分第一注塑区域21a的面积。由此,当注入的材料在对应的注塑区域之间流动并形成注塑成型部分时,形成“类铆钉”的结构,有效加强注塑成型部分与基板的接合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注塑区域21a(第一凹槽) 各自延伸至基板2的侧边。此外,基板2还包括形成于其侧边且与延伸至该侧边的第一注塑区域21a相连通的第三注塑区域23(第一注塑空间)。由此,第一、第二和注塑区域(21a、22a和23)之间是连通状态,注入的材料可以在其中自由流动以形成注塑成型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板材还包括形成于第二板面 22上的第四注塑区域24(第二注塑空间),其与第二注塑区域22a相连通,并由此与第一注塑区域21a和第三注塑区域23相连通。并且,第四注塑区域24形成于第二注塑区域22a上方,使得注入的材料能够在第二板面22 上形成凸起结构,以实现相应的功能结构。

在这里,四个注塑区域(21a、22a、23和24)均是相连通的状态,注入的材料可以在其中自由流动以形成注塑成型部分。图6和7即显示了通过向四个注塑区域注入材料而形成的注塑成型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此外,图4和5中的虚线部分表示基板2的所示板面的另一侧板面处的结构。

图8至10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板材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的示意图。其中,第二注塑区域22a在第一板面21或第二板面22 处投影的面积均大于与其位置对应的部分第一注塑区域21a的面积,可见形成了“类铆钉”的结构。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板材可以用于制备壳体,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的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还一个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复合板材的制造,其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产品需求,利用NC(Numerical Control,数字控制)、CNC (Computer number control,计算机数字控制)或者其它加工方式加工出产品所需要的基板的尺寸大小;

S2、在基板的第一板面上开设一定数量的第一凹槽,以使得第一凹槽在第一板面上延伸至基板的侧边,所述第一凹槽的面积、形状与深度可以依照产品需求不同的而不同;

S3、在基板的第二板面内开设一定数量的第二凹槽,并使得所述第二凹槽与部分所述第一凹槽位置对应且相连通,即所述第二凹槽的面积大于相连通的区域,在这里,对于需要在第二凹槽处的板面上注塑成型凸起结构的,可以在设计第一和第二凹槽时保留出所需的凹槽面积。

S4、利用模具直接贴合基板,使塑胶在射出压力作用下注入并填充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以注塑成型具有”类铆钉”结构而与基板紧密接合,此外,需要时,还可以设计第三注塑区域和第四注塑区域并注入塑胶,以形成相应的注塑成型部分。

以上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示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