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平衡式三通分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5826发布日期:2019-06-11 23:12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力平衡式三通分流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平衡式三通分流阀。



背景技术:

分流阀的作用是将气体或液体介质的流量进行等量分流,或按一定比例的分流,现有的分流阀在分流时,进料口处的压力与阀杆移动腔内的压力无法平衡,导致阀杆在移动时较为费力,并且随着进料口口径的增加,上述不平衡力也会相应增加,从而使得阀杆所需推力或拉力更大,使用较为不便,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了进料口处的压力与阀杆移动腔内的压力平衡,大大降低了阀杆推拉时所需的外力,省时省力,极大地方便了使用的压力平衡式三通分流阀。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压力平衡式三通分流阀,包括上阀盖、阀体、第一密封垫、阀杆、压盖、压圈、填料、弹簧、第二密封垫和均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上方设置有上阀盖,所述上阀盖的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弹簧、填料和压圈,所述上阀盖的上端外侧设置有压盖,所述压盖中穿插连接有可滑动的阀杆,所述阀杆的一端伸出到压盖的上方外部,所述阀杆的另一端向下穿过压圈、填料和弹簧并伸入到阀体的内部;所述阀体的内部还设置有均压组件,所述均压组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垫和第二密封垫。

优选地,所述上阀盖的上端开设有沉孔,所述弹簧和填料均插入在沉孔中;所述压圈插入在沉孔的上端开口处。

优选地,所述压圈的上端抵住压盖的下平面,所述压圈的下端抵住填料的上端,所述弹簧的上端抵住填料的下端,所述弹簧的下端抵住沉孔的底面,所述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

优选地,所述阀体的下端内部形成有进料腔,所述阀体的两侧内部分别形成有互为对角设置的第一出料腔和第二出料腔,所述第一出料腔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均压腔,所述第二出料腔的内侧形成有第二均压腔;所述第二均压腔位于第一均压腔的下方;所述阀体的内部还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沉腔,所述沉腔与进料腔、第一均压腔和第二均压腔均相交并连通。

优选地,所述均压组件包括上套筒、阀芯、阀座、第三密封垫、密封圈和下套筒;所述上套筒、阀座和下套筒均插入在沉腔中,所述阀座位于第一均压腔和第二均压腔之间,所述上套筒和下套筒分别位于阀座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三密封垫设置在上套筒与阀座之间,所述阀座的中部外侧还嵌入有密封圈;所述阀芯可活动的插入连接在上套筒、阀座和下套筒中。

优选地,所述上套筒的上端顶紧在上阀盖的下侧端面上,所述上套筒的下端顶紧在阀座的上端,所述下套筒的上端顶紧在阀座的下端,所述下套筒的下端顶紧在沉腔的底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垫设置在上套筒与上阀盖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垫设置在下套筒和沉腔的底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阀芯的上端与阀杆的下端相固定,所述阀芯的下端伸入到进料腔的内部上端;所述阀芯的下侧端面中心开设有腔体,所述腔体的底面上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腔体的上端内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一窗口,所述腔体的下端内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二窗口,多个所述第一窗口的位置均与第一均压腔的位置相互配合,多个所述第二窗口的位置均与第二均压腔的位置相互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在进料时能使得进料腔中的压力通过多个通孔与上套筒内部的压力相等,从而实现了进料口处的压力与阀杆移动腔内的压力平衡,克服了进料腔与第一出料腔和第二出料腔之间因压差的不同而产生不平衡力,大大降低了阀杆推拉时所需的外力,省时省力,极大地方便了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压力平衡式三通分流阀,包括上阀盖1、阀体11、第一密封垫4、阀杆13、压盖14、压圈15、填料2、弹簧3、第二密封垫12和均压组件;阀体11的上方设置有上阀盖1,上阀盖1的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弹簧3、填料2和压圈15,上阀盖1的上端外侧设置有压盖14,压盖14中穿插连接有可滑动的阀杆13,阀杆13的一端伸出到压盖14的上方外部,阀杆13的另一端向下穿过压圈15、填料2和弹簧3并伸入到阀体11的内部;阀体11的内部还设置有均压组件,均压组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垫4和第二密封垫12;上阀盖1的上端开设有沉孔101,弹簧3和填料2均插入在沉孔101中;压圈15插入在沉孔101的上端开口处,压圈15的上端抵住压盖14的下平面,压圈15的下端抵住填料2的上端,弹簧3的上端抵住填料2的下端,弹簧3的下端抵住沉孔101的底面,弹簧3始终处于压缩状态;阀体11的下端内部形成有进料腔111,阀体11的两侧内部分别形成有互为对角设置的第一出料腔112和第二出料腔113,第一出料腔112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均压腔115,第二出料腔113的内侧形成有第二均压腔114;第二均压腔114位于第一均压腔115的下方;阀体11的内部还设置有竖直分布的沉腔116,沉腔116与进料腔111、第一均压腔115和第二均压腔114均相交并连通;均压组件包括上套筒5、阀芯6、阀座8、第三密封垫7、密封圈9和下套筒10;上套筒5、阀座8和下套筒10均插入在沉腔116中,阀座8位于第一均压腔115和第二均压腔114之间,上套筒5和下套筒10分别位于阀座8的上下两侧;上套筒5的上端顶紧在上阀盖1的下侧端面上,上套筒5的下端顶紧在阀座8的上端,第三密封垫7设置在上套筒5与阀座8之间;第一密封垫4设置在上套筒5与上阀盖1之间,以起到密封作用;下套筒10的上端顶紧在阀座8的下端,下套筒10的下端顶紧在沉腔116的底面上;第二密封垫12设置在下套筒10和沉腔116的底面之间,以起到密封作用;阀座8的中部外侧还嵌入有密封圈9,阀芯6可活动的插入连接在上套筒5、阀座8和下套筒10中;阀芯6的上端与阀杆13的下端相固定,阀芯6的下端伸入到进料腔111的内部上端;阀芯6的下侧端面中心开设有腔体64,腔体64的底面上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通孔63,腔体64的上端内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一窗口62,腔体64的下端内壁上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二窗口61,多个第一窗口62的位置均与第一均压腔115的位置相互配合,多个第二窗口61的位置均与第二均压腔114的位置相互配合。

填料2的使用是一种现有技术,用来防止介质因阀杆13的移动而向外泄漏,起到了密封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中的弹簧3会利用自身的反弹力始终向上挤压填料2,又因设在压盖14下方的压圈15抵住了填料2的上端,从而使得填料2横向充满在沉孔101中,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效果;使用时,物料从下往上进入到进料腔111中,进而向上进入腔体64中,随即通过多个通孔63进入到上套筒5的内部,从而使得进料腔111中的压力和上套筒5内部的压力相等,以实现均压;然后调节阀杆13上移,进而带动阀芯6上移,当多个第二窗口61上移到与第二均压腔114相互连通的位置后,物料会经由第二均压腔114进入第二出料腔113,接着从第二出料腔113排出到外部;当多个第一窗口62上移到与第一均压腔115相互连通的位置后,物料会经由第一均压腔115进入第一出料腔112,接着从第一出料腔112排出到外部;由于进料腔111中的压力和上套筒5内部的压力相等,所以当阀芯6在移动时可克服进料腔111与第一出料腔112和第二出料腔113之间因压差的不同而产生不平衡力,故仅用较小的力就可以轻易调节第一出料腔112和第二出料腔113的流量。

分流阀的作用是将气体或液体介质的流量进行等量分流,或按一定比例的分流,现有的分流阀在分流时,进料口处的压力与阀杆移动腔内的压力无法平衡,导致阀杆在移动时较为费力,并且随着进料口口径的增加,上述不平衡力也会相应增加,从而使得阀杆所需推力或拉力更大,使用较为不便;本实用新型在进料时能使得进料腔111中的压力通过多个通孔3与上套筒5内部的压力相等,从而实现了进料口处的压力与阀杆移动腔内的压力平衡,克服了进料腔111与第一出料腔112和第二出料腔113之间因压差的不同而产生不平衡力,大大降低了阀杆推拉时所需的外力,省时省力,极大地方便了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