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缓冲气筒的气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1596发布日期:2019-07-27 11:2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缓冲气筒的气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缓冲气筒的气撑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一些箱体型结构中,其盖板体积大且较重,盖板下降收合时极易发生下降过快导致的使用者夹伤,这一问题对于力量较弱的使用者尤为突出。目前,市面上的盖板缓冲器多采用液压缓冲器,液压缓冲器一般体积较大,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渗油的问题,暴露在外一是影响整体美观,二是渗出的油液容易对箱体上的其他零部件造成污染,基于这两点,市面上又开发出一种使用缓冲气筒的气压缓冲器,而缓冲气筒中往往需要用到用于压缩及抽吸空气的气撑结构,现有的气撑结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气撑结构中的气撑杆与缓冲气筒壁的密封性差,导致频繁发生漏气现象,导致缓冲压力不足;其次,气撑杆在缓冲气筒中往复滑动不畅,影响了缓冲气筒的排气及吸气过程;再次,活塞与气撑杆的连接结构复杂,导致活塞的更换步骤繁杂,不便于使用过程中的调试。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用于缓冲气筒的气撑结构,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缓冲气筒的气撑结构,其在提高气撑杆与缓冲气筒壁间密封性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气撑杆往复滑动过程中的顺畅度,此外,还提高了活塞与气撑杆连接的便捷性。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用于缓冲气筒的气撑结构,包括:

气撑杆;

滑动套接于气撑杆上的气筒密封塞;以及

连接于气撑杆末端的活塞,

其中,活塞位于气筒密封塞的正下方,气筒密封塞包括第一密封部及第二密封部,第二密封部一体式地连接于第一密封部的下表面且第二密封部的半径小于第一密封部的半径,从而使得第一密封部与第二密封部之间形成有密封肩部,所述密封肩部上套设有外密封圈。

优选的是,第一密封部的内周形成有一圈横截面呈凸字形结构的第一内密封槽,所述第一内密封槽中嵌设有与之相匹配的第一内密封圈,第一内密封圈的内周与气撑杆的侧面持续弹性接触。

优选的是,第二密封部的内周形成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位于所述第一内密封槽正下方,所述第二密封槽内嵌设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的内周与气撑杆的侧面持续弹性接触。

优选的是,第二密封部的内周嵌设有刚性密封衬套,刚性密封衬套的内周与气撑杆的侧面保持接触。

优选的是,气撑杆的末端连接有柱状活塞连接件,活塞连接件的外周一体式地形成有一圈水平向外延伸的承接部,活塞套设于活塞连接件至少并由承接部所承接。

优选的是,活塞的正上方、活塞连接件上螺接有旋紧螺母,旋紧螺母与活塞的上表面及承接部与活塞的下表面间均设有弹簧片。

优选的是,活塞的外周开设有至少一圈浅槽,从而使得活塞的外周形成有至少两片密封唇。

优选的是,气撑杆内部嵌设有一根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弹性芯体,弹性芯体的末端呈圆锥状并且不突出于气撑杆的末端,活塞连接件上形成有与弹性芯体的末端相匹配的凹槽,活塞连接件的顶端外侧从气撑杆的末端旋入,从而使得活塞连接件通过所述凹槽与弹性芯体的末端相螺接,而活塞连接件的顶端外侧与气撑杆相螺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其在提高气撑杆与缓冲气筒壁间密封性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气撑杆往复滑动过程中的顺畅度,此外,还提高了活塞与气撑杆连接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缓冲气筒的气撑结构的纵向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参照图1,用于缓冲气筒的气撑结构包括:

气撑杆13;

滑动套接于气撑杆13上的气筒密封塞136;以及

连接于气撑杆13末端的活塞1352,

其中,活塞1352位于气筒密封塞136的正下方,气筒密封塞136包括第一密封部1361及第二密封部1362,第二密封部1362一体式地连接于第一密封部1361的下表面且第二密封部1362的半径小于第一密封部1361的半径,从而使得第一密封部1361与第二密封部1362之间形成有密封肩部,所述密封肩部上套设有外密封圈137。气筒密封塞136由形如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当气筒密封塞136塞入缓冲气筒的敞口时,第二密封部1362深入缓冲气筒的内部并与缓冲气筒的内侧壁形成密封,第一密封部1361则覆盖于缓冲气筒的敞口之上,以对该敞口进行密封。

进一步地,第一密封部1361的内周形成有一圈横截面呈凸字形结构的第一内密封槽,所述第一内密封槽中嵌设有与之相匹配的第一内密封圈139,第一内密封圈139的内周与气撑杆13的侧面持续弹性接触。第一内密封圈 139亦由弹性材料制成,且第一内密封圈139的硬度略小于气筒密封塞136,采用这种凸字形结构的第一内密封槽及两种软硬不同的弹性材料,可以使得第一内密封圈139被稳定嵌设于第一内密封槽内,且材质较软的第一内密封圈139在与气撑杆13保持密封性的同时,还能减小气撑杆13受到的挤压力,提高气撑杆13的耐用度。

进一步的,第二密封部1362的内周形成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位于所述第一内密封槽正下方,所述第二密封槽内嵌设有第二密封圈138,第二密封圈138的内周与气撑杆13的侧面持续弹性接触。第二密封圈138进一步提高了气撑杆13与气筒密封塞136间的密封性。

再次参照图1,第二密封部1362的内周嵌设有刚性密封衬套1371,刚性密封衬套1371的内周与气撑杆13的侧面保持接触。由于气筒密封塞136具有一定的高度,弹性材料制成的气筒密封塞136与刚性材料制成的气撑杆13 间接触面积大、摩擦力大,容易导致气撑杆13在气筒密封塞136内往复滑动的不畅,而刚性材料间的摩擦力较小,有利于提高气撑杆13往复滑动的顺畅度。

进一步地,气撑杆13的末端连接有柱状活塞连接件135,活塞连接件135 的外周一体式地形成有一圈水平向外延伸的承接部1351,活塞1352套设于活塞连接件135至少并由承接部1351所承接。

进一步地,活塞1352的正上方、活塞连接件135上螺接有旋紧螺母1363,旋紧螺母1363与活塞1352的上表面及承接部1351与活塞1352的下表面间均设有弹簧片1354。从而使得活塞1352被旋紧螺母1363旋紧安装于活塞连接件135上时,弹簧片1354能够持续的提供竖直向上的预紧力,使得活塞 1352被安装得更紧固。

进一步地,活塞1352的外周开设有至少一圈浅槽1353,从而使得活塞 1352的外周形成有至少两片密封唇。多个密封唇的设计,使得活塞1352在保证密封性的同时,能够减小活塞1352与缓冲气筒内壁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气撑杆13往复滑动的顺滑度。

再次参照图1,气撑杆13内部嵌设有一根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弹性芯体 134,弹性芯体134的末端呈圆锥状并且不突出于气撑杆13的末端,活塞连接件135上形成有与弹性芯体134的末端相匹配的凹槽,活塞连接件135的顶端外侧从气撑杆13的末端旋入,从而使得活塞连接件135通过所述凹槽与弹性芯体134的末端相螺接,而活塞连接件135的顶端外侧与气撑杆13相螺接。采用这种内外螺接式的连接方式,一方面提高了活塞连接件135与气撑杆13连接的稳固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活塞连接件135拆装的便捷性。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