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导热真空保温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1042发布日期:2019-08-16 21:5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导热真空保温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阀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止回阀,具体涉及一种低导热真空保温止回阀。



背景技术:

止回阀又称为止逆流阀、单流阀、单向阀或逆止阀,其作用是保证管路中的介质定向流动而不致使介质倒流的功能,其在流体流动控制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广泛应用于管路设施或其他相关设备中。

真空保温止回阀运用于LNG真空阀箱,阀后接LNG储罐,阀前接LNG加液枪。首先,在加液过程中,LNG通过阀芯会传冷至阀盖,使得阀盖上端结冰严重,导致冷量损失较大;其次,随着LNG加液枪加液和挂枪的反复操作,止回阀反复的开与闭,当止回阀开启过程中阀芯与阀盖直接接触,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噪音,污染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导热真空保温止回阀,在阀芯与阀盖之间增加一个低导热系数的隔热套管,以解决在加液过程中,LNG通过阀芯会传冷至阀盖,使得阀盖上端结冰严重,导致冷量损失较大;另外随着LNG加液枪加液和挂枪的反复操作,止回阀反复的开与闭,当止回阀开启过程中阀芯与阀盖直接接触,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噪音,污染工作环境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低导热真空保温止回阀,包括阀体、阀芯、弹簧及阀盖,在所述阀芯与阀盖之间设有隔热套管,所述隔热套管内部设有内孔,所述阀芯伸入所述内孔内且与所述内孔顶端接触;所述隔热套管上端设有凸台,所述弹簧的下端套接在所述凸台圆周面上,所述弹簧的上端嵌入设在所述阀盖下端面的凹腔内,所述凸台通过压紧所述弹簧与所述凹腔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凸台的高度大于所述凹腔的深度,且小于所述弹簧完全压紧时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套管采用导热系数为0.30W/(m•K)的环氧玻璃钢制作。

进一步地,所述阀芯下端面与所述阀体内部的阀体隔腔密封配合。

进一步地,在所述阀体顶端面与所述阀盖的配合处设有垫片。

进一步地,所述垫片为金属缠绕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导热真空保温止回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在阀芯与阀盖之间的隔热套管,占据了阀体和阀盖之间的空间,减少了LNG冷量的对流传递和辐射传递,有效消除了阀盖的结冰现象,减小了冷量损失,降低了设备运营成本;

2、在止回阀开启过程中,阀芯先与隔热套管直接接触,隔热套管上移压紧弹簧后至凹腔内再与阀盖间接接触,这样就减小了止回阀开启过程中的噪音,净化了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阀体 11:阀体隔腔 2:阀芯

3:隔热套管 31:内孔 32:凸台

4:弹簧 5:垫片 6:阀盖

61:凹腔 7:双头螺柱 8: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导热真空保温止回阀,包括阀体1、阀芯2、弹簧4及阀盖6,在阀芯2与阀盖6之间设有隔热套管3,隔热套管3内部设有内孔31,阀芯2伸入内孔31内且与内孔31顶端接触;隔热套管3上端设有凸台32,弹簧4的下端套接在凸台32圆周面上,弹簧4的上端嵌入设在阀盖6下端面的凹腔61内,凸台32通过压紧弹簧4与凹腔61滑动配合。

工作时,隔热套管3占据了阀体1和阀盖6之间的空间,减少了LNG冷量的对流传递和辐射传递,有效消除了阀盖1的结冰现象,减小了冷量损失,降低了设备运营成本;另外,在止回阀开启过程中,阀芯2先与隔热套管3直接接触,隔热套管3上移压紧弹簧4后至凹腔61内再与阀盖6间接接触,这样就减小了止回阀开启过程中的噪音,净化了工作环境。

凸台32的高度大于凹腔61的深度,且小于弹簧4完全压紧时的长度。这样可保证弹簧4不致于因过度压紧而产生形变使得复位力减小,从而影响止回阀内部通道的密封。

隔热套管3采用环氧玻璃钢制作,其导热系数为0.30W/(m·K),远远低于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绝缘性能,进一步减少阀芯2与阀盖6之间的冷量传递。

阀芯2下端面与阀体1内部的阀体隔腔11密封配合,形成止回阀内部介质流动通道的密封。

为了保证止回阀壳体的密封性能,在阀体1顶端面与阀盖6的配合处设有垫片5,垫片5优先选用金属缠绕垫。在安装时,阀盖6穿过预先拧入阀体1上端的双头螺柱7后其下端面的凹腔61嵌套在弹簧4上端,而凹腔61外侧的台阶压在垫片5上,然后拧紧螺母8使阀盖6压紧在阀体1上,从而保持止回阀外部壳体的密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