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向超越皮带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0263发布日期:2019-08-16 21:55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向超越皮带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向超越皮带轮。



背景技术:

采用单向超越皮带轮可以有效的减小汽车轮系加减速过程中冲击、振动和噪音,现有的单向超越皮带轮包括皮带轮、芯轴、离合器以及支撑轴承,皮带轮套设在芯轴外侧且同轴设置,所述支撑轴承为两个,分别支撑在皮带轮和芯轴之间的左右两端,所述滚针离合器位于两个支撑轴承之间,且用于皮带轮和芯轴之间的扭矩传递;离合器的内圈一般与轴承的内圈高度相同,当运转过程中,离合器的保持架因轴向移动与轴承密封圈发生干涉,影响皮带轮的使用,甚至造成轴承密封圈的磨损,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轴承密封圈与离合器保持架运动干涉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向超越皮带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向超越皮带轮,包括皮带轮、芯轴、滚针离合器以及支撑轴承,所述皮带轮套设在芯轴外侧且同轴设置,所述支撑轴承为两个,分别支撑在皮带轮和芯轴之间的左右两端,每个所述支撑轴承均包括支撑轴承内圈和支撑轴承外圈,所述滚针离合器位于两个支撑轴承之间,且用于皮带轮和芯轴之间的扭矩传递;所述滚针离合器包括离合器内圈、离合器外圈、滚针和保持架,所述离合器内圈和离合器外圈同轴内外设置,所述保持架设置在离合器内圈和离合器外圈之间,所述滚针设置在保持架上;所述支撑轴承内圈和离合器内圈均与芯轴过盈配合,所述支撑轴承内圈的径向高度大于离合器内圈的径向高度,使保持架的外端面与支撑轴承内圈的内端面相抵。

轴承内圈和离合器内圈均与芯轴过盈配合,且轴承内圈高于离合器内圈,使轴承内圈端面为保持架端面提供轴向支承,提高保持架轴向支承刚度并避免保持架因轴向移动与轴承密封圈发生干涉。

进一步,所述支撑轴承内圈的外端面与所述芯轴的外端面铆接。

具体的,所述芯轴上设有向支撑轴承翻折的铆接翻边。

轴承内圈与芯轴芯轴两端铆接,防止轴承内圈从芯轴上轴向脱出。

进一步,所述离合器外圈与皮带轮内孔过盈配合,且所述支撑轴承外圈与皮带轮内孔滑动或过渡配合,所述离合器外圈端面与支撑轴承外圈端面之间留有间隙,皮带轮可轴向浮动自位对中以减小皮带轮轴向安装位置不对中对皮带工作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轴承内圈和离合器内圈均与芯轴过盈配合,且轴承内圈高于离合器内圈,使轴承内圈端面为保持架端面提供轴向支承,提高保持架轴向支承刚度并避免保持架因轴向移动与轴承密封圈发生干涉;

(2)轴承内圈与芯轴芯轴两端铆接,防止轴承内圈从芯轴上轴向脱出;

(3)皮带轮可轴向浮动自位对中以减小皮带轮轴向安装位置不对中对皮带工作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1、皮带轮,2、芯轴,3、支撑轴承内圈,4、支撑轴承外圈,5、离合器内圈,6、离合器外圈,7、滚针,8、保持架,9、铆接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单向超越皮带轮,包括皮带轮1、芯轴2、滚针离合器以及支撑轴承,所述皮带轮1套设在芯轴2外侧且同轴设置,所述支撑轴承为两个,分别支撑在皮带轮1和芯轴2之间的左右两端,每个所述支撑轴承均包括支撑轴承内圈3和支撑轴承外圈4,所述滚针离合器位于两个支撑轴承之间,且用于皮带轮1和芯轴2之间的扭矩传递;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针离合器包括离合器内圈5、离合器外圈6、滚针7和保持架8,所述离合器内圈5和离合器外圈6同轴内外设置,所述保持架8设置在离合器内圈5和离合器外圈6之间,所述滚针7设置在保持架8上;所述支撑轴承内圈3和离合器内圈5均与芯轴2过盈配合,所述支撑轴承内圈3的径向高度大于离合器内圈5的径向高度,使保持架8的外端面与支撑轴承内圈3的内端面相抵。

轴承内圈和离合器内圈5均与芯轴2过盈配合,且轴承内圈高于离合器内圈5,使轴承内圈端面为保持架8端面提供轴向支承,提高保持架8轴向支承刚度并避免保持架8因轴向移动与轴承密封圈发生干涉。

进一步,所述支撑轴承内圈3的外端面与所述芯轴2的外端面铆接,所述芯轴2上设有向支撑轴承翻折的铆接翻边9。

轴承内圈与芯轴2两端铆接,防止轴承内圈从芯轴2上轴向脱出。

进一步,所述离合器外圈6与皮带轮1内孔过盈配合,且所述支撑轴承外圈4与皮带轮1内孔滑动或过渡配合,所述离合器外圈6端面与支撑轴承外圈4 端面之间留有间隙,皮带轮1可轴向浮动自位对中以减小皮带轮1轴向安装位置不对中对皮带工作的影响。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