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式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2365发布日期:2019-11-05 21:51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转子式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尤其是涉及一种与柴油机配合使用的转子式机油泵。



背景技术:

转子式机油泵是柴油机上常用的工具之一,转子式机油泵包括泵体、泵盖、内转子、外转子和泵轴,现有的机油泵的泵体与泵盖可拆卸的连接,在泵体与泵盖的连接处设置密封圈,现有的转子式机油泵的密封圈采用O形密封圈,如专利号为ZL201420660293.1的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机油泵,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机没泄漏的问题,但O形密封圈的密封效果有限,并不能完全杜绝机油的泄漏问题,尤其是在长时间使用后,密封圈老化,密封性能更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子式机油泵,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油泵密封性不好,容易漏油的技术缺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子式机油泵,包括泵体、泵盖、内转子、外转子和泵轴,所述的泵体上设置转子腔,转子腔的底部开有进油槽、出油槽、进油孔、出油孔和下定位孔,所述的进油槽与进油孔相通,出油槽与出油孔相通,所述的下定位孔与转子腔偏心设置,所述的泵轴设置在内转子上并且与内转子共轴线,所述的外转子设置在转子腔内,内转子设置在外转子内,所述的泵轴的一端从下定位孔内伸出转子腔,所述的泵盖盖合在泵体上将内转子和外转子封闭在转子腔内,所述的泵体与泵盖间设置有密封垫,所述的泵盖上朝着泵体的方向凸出形成圆柱状的凸台,所述的凸台底部的边沿朝着远离泵体的方向内凹成环形的密封槽,所述的转子腔的顶部的内边沿设置有环形的凹陷,所述的密封垫包括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所述的第一密封单元呈圆筒状,其上端和下端分别位于密封槽和凹陷内,所述的第二密封单元呈圆环状,第二密封单元套设在第一密封单元上并且与第一密封单元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密封单元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用于与泵盖边沿的下表面以及泵体边沿的上表面相贴合。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垫与泵体和泵盖的接触紧密,密封性好,机油仅能从进油孔进入,从出油口流出,而不会从泵体与泵盖的连接处漏出,一方面确保本实用新型使用环境清洁,另一方面减少机油的浪费,减少由于漏油而产生的浪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一密封单元的厚度小于密封槽的宽度,第一密封单元的顶端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上密封部,第一密封单元的底端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下密封部,所述的上密封部和下密封部的直径大于密封槽的宽度。本实用新型上密封部和下密封部更好的实现泵体与泵盖的密封,更进一步的减少漏油的可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泵体上设置有多个下连接柱,所述的下连接柱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的泵盖的边沿设置有与下连接柱相对应的上连接柱,所述的上连接柱上开有贯穿其上下的固定通孔,所述的泵盖通过穿插过固定通孔并且与螺纹孔螺纹配合的螺栓可拆卸的安装在泵体上。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连接柱与下连接柱的安装实现泵体与泵盖的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二密封单元的外侧边沿设置有与下连接柱相对应的密封片,所述的密封片上开有用于供螺栓通过的螺栓通孔。本实用新型设置密封片,一方面可进一步的增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效果,另一方面可避免密封垫可能的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泵体上设置有多个固定柱,所述的固定柱上开有贯穿其上下两端用于将泵体安装在柴油机上的固定孔。本实用新型设置固定柱,方便把泵体可拆卸的安装在柴油机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凸台上设置有上定位孔,所述的泵轴靠近泵盖的一端伸入上定位孔内并可在上定位孔内转动。本实用新型可能泵轴的两端定位,防止泵轴在转动时沿径向发生晃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垫与泵体和泵盖的连接紧密,密封性好,可有效的避免机油从泵体与泵盖的连接处漏出,减少由于漏油而导致的成本,提高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经济性,并且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反应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垫的主视图。

图8是反应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垫的俯视图。

图9是图8的A-A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泵体;2、泵盖;3、内转子;4、外转子;5、泵轴;6、转子腔;7、进油槽;8、出油槽;9、进油孔;10、出油孔;11、下定位孔;12、密封垫;13、凸台;14、密封槽;15、凹陷;16、第一密封单元;17、第二密封单元;18、上密封部;19、下密封部;20、下连接柱;21、螺纹孔;22、上连接柱;23、固定通孔;24、密封片;25、螺栓通孔;26、固定柱;27、固定孔;28、上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泵体1所在的方向定义为下,泵盖2所在的方向定义为上,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仅为区别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6图所示的转子式机油泵,包括泵体1、泵盖2、内转子3、外转子4和泵轴5,所述的泵体1上设置转子腔6,转子腔6的底部开有进油槽7、出油槽8、进油孔9、出油孔10和下定位孔11,所述的进油槽7与进油孔9相通,出油槽8与出油孔10相通,所述的下定位孔11与转子腔6偏心设置,所述的泵轴5设置在内转子3上并且与内转子3共轴线,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将内转子3与泵轴5一体成型制成以避免两者发生相对转动影响使用效果,所述的外转子4的外径略小于转子腔6的内径,所述的外转子4设置在转子腔6内,内转子3设置在外转子4内,所述的泵轴5的一端从下定位孔11内伸出转子腔6用于连接用于驱动内转子3和外转子4在转子腔6内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的泵盖2盖合在泵体1上将内转子3和外转子4封闭在转子腔6内,所述的泵体1与泵盖2间设置有密封垫12以防止机油从泵体1与泵盖2的连接外漏出。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泵盖2上朝着泵体1的方向凸出形成圆柱状的凸台13,所述的凸台13底部(远离泵体1的一侧)的边沿朝着远离泵体1的方向内凹成环形的密封槽14,所述的转子腔6的顶部的内边沿设置有环形的凹陷15,其中凸台13的直径与转子腔6内径相等,凹限15的直径大于转子腔6的直径且所述的凸台13沿轴向的厚度大于凹陷15沿轴线方向的深度,在泵体1与泵盖2相盖合时,所述的凸台13伸入转子腔6内抵住内转子4和外转子4,对内转子3和外转子4的轴向运动进行限位,使内转子3和外转子仅能在转子腔6内转动而不能作轴向移动,所述的泵体1、凸台13与泵盖2上的凹陷15形成用于安装密封垫12的密封垫安装腔(图中未示出)。如图7-图10所示,所述的密封垫12包括第一密封单元16和第二密封单元17,所述的第一密封单元16呈圆筒状,其上端和下端分别位于密封槽14和凹陷15内,所述的第二密封单元17呈圆环状,第二密封单元17套设在第一密封单元16上并且与第一密封单元16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密封单元17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用于与泵盖2边沿的下表面以及泵体1边沿的上表面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将所述的第一密封单元16的厚度设置为略小于密封槽14的宽度,第一密封单元16的顶端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上密封部18,并且所述的上密封部18与所述的第一密封单元16的顶端圆弧过度,第一密封单元16的底端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下密封部19,所述的上密封部18和下密封部19的直径略大于密封槽14的宽度,在使用时,将上密封部18套设在凸台13上并用力将其按压进入密封槽14内,再将凸台13对准转子腔6并向转子腔6内按压,使下密封部19位于凹陷15与凸台13之间,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垫12与泵体1和泵盖2的密封严密,不会出现漏油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泵体1上设置有多个下连接柱20,所述的下连接柱20上开设有螺纹孔21,所述的泵盖2的边沿设置有与下连接柱20数量相等并且相对应的上连接柱22,所述的上连接柱22上开有贯穿其上下的固定通孔23,所述的泵盖2通过穿插过固定通孔23并且与螺纹孔21螺纹配合的螺栓可拆卸的安装在泵体1上,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下连接柱2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下连接柱20在转子腔的外围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二密封单元17的外侧边沿设置有三个分别与三个下连接柱20相对应的密封片24,所述的密封片24上开有用于供螺栓通过的螺栓通孔25,在泵体1与泵盖2盖合后,所述的上连接柱22和下连接柱21分别压紧密封片2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进一步的增强了密封效果,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密封垫12可能发生的转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第一密封单元16、第二密封单元17、上密封部18、下密封部19和密封片24一体成型制成。

为便于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柴油机上,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泵体1上设置有多个固定柱26,所述的固定柱26上开有贯穿其上下两端用于将泵体1安装在柴油机上的固定孔27,本实用新型可采用穿插于固定孔27内并且与柴油机螺纹配合的螺栓将泵体1可拆卸的安装在柴油机上。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固定柱26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固定柱26沿转子腔6的圆周均匀分布并且三个固定柱26与三个下连接柱20交错设置。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在所述的凸台13上设置有上定位孔28,所述的上定位孔28是盲孔并且上定位孔28的直径略大于泵轴5的直径,所述的泵轴5靠近泵盖2的一端伸入上定位孔28内并可在上定位孔28内转动,本实用新型中的泵轴5的两端均被定位,在转动过程中,泵轴5不会沿径向发生晃动。

以上说明书中未做特别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既能实现。而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