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85996发布日期:2020-09-11 21:53阅读:97来源:国知局
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驱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已经公开在从外侧连接有液力变矩器的连接箱体部(壳体)设有油路的发明。

专利文献2已经公开作为无级变速器的各部件的润滑方法而设有润滑管的发明。

因此,在以专利文献1、2所述的结构为前提的情况下,考虑将壳体的油路与润滑管进行连接,对各种部件进行润滑,但存在齿轮等部件在壳体附近密集、难以进行设置润滑管的设计的情况。

图5及图6是说明现有例的箱体部件80(壳体)的图。图5(a)是从侧盖(未图示)侧观察箱体部件80的俯视图。图5(b)是图5(a)所示的箱体部件80的主要部件放大图。

图6(a)是从壳体(变矩器盖)侧观察箱体部件80的俯视图。图6(b)是图6(a)所示的箱体部件80的主要部件放大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及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纸面前方侧的端面使用阴影进行表示。

车辆用无级变速器具有相互平行配置的多个旋转传递轴(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第四轴)。

如图5(a)所示,在变速箱的构成配件即箱体部件80设有旋转传递轴(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第四轴)的支承孔81、82、83、84。

上述支承孔81、82、83、84之中的支承孔81、84为贯通孔,余下的支承孔82、83为有底的支承孔。

侧盖(未图示)从纸面前方侧安装在包围设有上述支承孔81、82、83、84的区域的周壁部851,利用螺栓(未图示)进行固定。

在侧盖(未图示)也设有支承多个旋转传递轴的支承孔,多个旋转传递轴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由箱体部件80与侧盖(未图示)分别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在周壁部851的内侧,润滑油ol的供给孔861在包围支承孔82的弧状壁820的外侧开口。

从无级变速器所具有的液压控制回路(未图示)向该供给孔861供给润滑油ol。

支承孔82向纸面进深侧凹进而形成,在支承孔82的底壁821内设有与供给孔861连通的油路86(参照图5(b))。

在箱体部件80中,油路86在规定侧盖侧(纸面前方侧)的区域与壳体侧(纸面进深侧)的区域的边界的壁部85内进行设置。

油路86沿着连结第二轴的轴线x2与第三轴的轴线x3的直线l1直线状地设置。

在支承孔82的区域,油路86在径向上横穿第二轴的轴线x2而设置。该油路86的位于支承孔82内的区域从支承孔82的底壁821向纸面前方侧膨出。

因此,油路86的向纸面前方侧膨出的区域作为用于提高箱体部件80的刚性强度的肋体而发挥作用。

在油路86的与轴线x2交叉的位置设有圆筒状的支承筒825,第二轴的一端由该支承筒825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支承筒825与油路86连通,通过油路86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从支承筒825向第二轴(未图示)内的油路供给。

此外,在支承孔82内支承第二轴的一端的轴承(未图示)利用从支承筒825供给的润滑油ol进行润滑。

在与支承孔82邻接的位置设有包围支承孔83的环状支承部830。在支承部830的内侧的与轴线x3交叉的位置设有圆筒状的支承筒835,第三轴的一端由该支承筒835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支承筒835与油路86连通,通过油路86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从支承筒835向第三轴内的油路供给。

此外,在支承孔83内支承第三轴的一端的轴承(未图示)利用从支承筒835供给的润滑油ol进行润滑。

此外,在支承孔83内,在连结轴线x2与轴线x3的直线l1上且与支承部830的内周相接的位置设有油路832。

油路832也另外与油路86连通,通过油路86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从油路832向支承孔83内供给。

润滑油的引导管89(润滑管)的一端89a从纸面前方安装在油路86的接近支承部830外周的位置。

在俯视中引导管89具有向支承孔84侧的下方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部891、以及屈曲部892。

屈曲部892以绕过由支承孔84可旋转地支承的差速器箱(未图示)的外周的形状屈曲。在屈曲部892的与支承孔84的对置部设有油孔89c。该油孔89c面向由支承孔84可旋转地支承的差速器箱(未图示)。

因此,从所述油路86流入引导管89内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从油孔89c向差速器箱(未图示)的外周喷射。

差速器箱(未图示)由包围支承孔84的圆筒状的支承部840,经由轴承(未图示)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在壁部85内向周壁部851侧的下方延伸的油路841与支承部840连通。油路841在支承部840的下方向纸面前方侧开口,引导管89的另一端89b从纸面前方侧安装在该油路841。

因此,从所述油路86流入引导管89内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通过油路841供给至支承部840,对在支承部840的内侧支承的轴承进行润滑。

箱体部件80的周壁部851内侧的区域中,齿轮等部件密集。因此,存在难以根据箱体部件80的规格设置引导管(润滑管)的情况。

因此,需要在难以设置润滑管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各种部件适当地进行润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65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0879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具有箱体部件的驱动力传递装置,该箱体部件具有:配置有液力变矩器的一侧的外侧面、以及配置有驱动力传递机构的一侧的内侧面。所述箱体部件具有:支承第一轴承的第一支承部、支承第二轴承的第二支承部、以及供给向所述第一轴承及所述第二轴承供给的润滑油的第一润滑油路,所述第一润滑油路构成为具有向所述外侧面侧突出、且连结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因为替代管体而在箱体部件的外侧形成了箱体润滑路,所以能够缓和内侧的齿轮设计的限制。即使在难以设置润滑管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各种部件适当地进行润滑。

此外,因为是连结第一支承部与第二支承部、且向外侧面突出的形状,所以,可以附加针对在第一支承部与第二支承部之间产生的应力的作为强度肋体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无级变速器的结构概要图。

图2是说明箱体部件的图。

图3是说明箱体部件的图。

图4是说明在箱体部件内的油路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5是说明现有例的箱体部件的图。

图6是说明现有例的箱体部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驱动力传递装置为带式无级变速器5的情况为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无级变速器5的结构概要图。

在图1中,示意性地表示了无级变速器5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且从变速器50至驱动轮6的范围。

图2是说明箱体部件8的图,是从侧盖9侧的内侧面侧观察箱体部件8的图。图2(a)是从侧盖9侧观察箱体部件8的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主要部件放大图。

图3是说明箱体部件8的图,是从外侧面侧观察箱体部件8的图。图3(a)是从壳体侧(与侧盖9相反的一侧)观察箱体部件8的俯视图,图3(b)是图3(a)的主要部件放大图。

在带式无级变速器5的变速箱10中,可旋转地支承有相互平行配置的多个旋转传递轴(第一轴1、第二轴2、第三轴3、第四轴4)。

如图1所示,在变速箱10的构成配件即箱体部件8设有旋转传递轴(第一轴1、第二轴2、第三轴3、第四轴4)的支承孔81、82、83、84。

上述支承孔81、82、83、84之中的支承孔81、84为贯通壁部85的贯通孔,余下的支承孔82、83为有底的支承孔。

在变速箱10的构成配件即侧盖9也设有旋转传递轴(第一轴1、第二轴2、第三轴3、第四轴4)的支承孔91、92、93、94。

旋转传递轴(第一轴1、第二轴2、第三轴3、第四轴4)由侧盖9与箱体部件8,经由轴承b1、b2、b3、b4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如图2(a)所示,箱体部件8具有包围设有支承孔81、82、83、84的区域的周壁部851。

侧盖9(参照图1)从纸面前方侧安装在该周壁部851,利用螺栓(未图示)进行固定。

如图1所示,在箱体部件8设有包围支承孔81的筒状支承壁810。

在支承壁810的内周支承有轴承b1,第一轴1的位于支承孔81内的区域经由轴承b1,由支承壁810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在变速箱10中,在箱体部件8与侧盖9之间形成的空间成为驱动力传递机构的收纳室55。

在第一轴1的位于收纳室55内的区域设有变速器50的初级带轮51。

第二轴2由箱体部件8的支承孔82、以及侧盖9的支承孔92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在该第二轴2的位于收纳室55内的区域设有变速器50的次级带轮52。

第二轴2的位于支承孔82内的区域经由轴承b2可旋转地支承在支承孔82的内周。

在初级带轮51与次级带轮52的外周卷绕有带53。由初级带轮51、次级带轮52、以及带53构成变速器50。

向第一轴1输入有未图示的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向第一轴1输入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初级带轮51、带53、以及次级带轮52,向第二轴2传递。

在变速器50中,通过改变初级带轮51与次级带轮52的带53的卷绕半径,向第一轴1输入的旋转驱动力以根据卷绕半径确定的变速比进行变速,向第二轴2传递。

在第二轴2的位于箱体部件8的内侧的区域可一体旋转地设有齿轮21。第三轴3的对齿轮31可旋转传递地与该齿轮21啮合。

向第二轴2传递的旋转驱动力经由与齿轮21啮合的对齿轮31,向第三轴3传递,使第三轴3围绕轴线x3旋转。

第三轴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从轴线x3方向插入箱体部件8的支承孔83中。第三轴3的一端侧经由轴承b3可旋转地支承在包围支承孔83的有底的支承部830。

在第三轴3的一端侧可一体旋转地设有齿轮32。在差动装置42的外周固定的最终齿轮41可旋转传递地与该齿轮32啮合。

向第三轴3传递的旋转驱动力经由与齿轮32啮合的最终齿轮41,向差动装置42传递。

由此,差动装置42、以及与该差动装置42连结的车轴43围绕轴线x4旋转,使连结了车轴43的驱动轮6、6利用被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1、第二轴2、第三轴3、第四轴4的旋转中心轴相当于轴线x1、x2、x3、x4。

如图2所示,在箱体部件8的周壁部851的内侧,润滑油ol的供给孔861在包围支承孔82的弧状壁820的外侧开口。

该供给孔861在箱体部件8安装了侧盖9时,与在侧盖9内形成的油路连通。

侧盖9内的油路与无级变速器所具有的液压控制回路(未图示)连通,向该供给孔861供给来自液压控制回路(未图示)的润滑油ol。

如图2(b)所示,支承孔82向纸面进深侧凹进而形成,在支承孔82的底壁821内设有与供给孔861连通的油路86。

在箱体部件8中油路86在区划有侧盖侧(纸面前方侧)的区域、以及壳体侧(纸面进深侧)的区域的壁部85内进行设置。

油路86沿着连结第二轴的轴线x2与第三轴的轴线x3的直线l1直线状地进行设置。

在支承孔82的区域中,油路86在径向上横穿轴线x2而设置。在该油路86的位于支承孔82内的区域中,包围油路86的壁部85的原材料(厚度)从支承孔82的底壁821向纸面前方侧膨出。

因此,在包围油路86的壁部85的原材料(厚度)向纸面前方侧膨出的区域,包围油路86的壁部85的原材料(厚度)作为用于提高箱体部件8的刚性强度的肋体而发挥作用。

如图1所示,在油路86的与轴线x2交叉的位置设有圆筒状的支承筒825,第二轴2的一端由该支承筒825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支承筒825与油路86连通,通过油路86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从支承筒825的排出口825a向第二轴2内的油路22供给。

向油路22内供给的润滑油ol向次级带轮52的离心液压的消除室54供给。

此外,从支承筒825供给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通过支承筒825的外周与第二轴2的油路22的内周的间隙,向支承孔82内漏出。

利用该漏出的润滑油ol,对在支承孔82内支承第二轴2的一端的轴承b2(参照图1)进行润滑。

如图2所示,在与支承孔82邻接的位置设有包围支承孔83的大致环状的支承部830。在支承部830的内侧的与轴线x3交叉的位置设有圆筒状的支承筒835,第三轴3的一端由支承筒835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支承筒835与油路86连通,通过油路86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从支承筒835的排出口835a向第三轴3内的油路(未图示)供给。

此外,在支承孔83内支承第三轴3的一端的轴承b3(参照图1)利用从支承筒835供给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进行润滑。

在油路86的接近支承部830内周的位置设有具有润滑油ol的排出口832a的油路832。该油路832的排出口832a在轴线x2方向上向轴承b2(参照图1)的侧方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油路86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从油路832的排出口832a向支承孔83的内侧供给。由此,支承部830内的轴承b3(参照图1)、以及由支承部830可旋转地支承的第三轴3利用供给的润滑油ol进行润滑。

如图2(b)所示,在油路86的与支承部830重合的区域,在壁部85内设置的其它油路87与油路86交叉。

油路87在以无级变速器5的设置状态为基准的铅垂线方向上,沿着通过第三轴3的轴线x3的铅垂线vl进行设置。

在支承孔83的区域,油路87以在径向上横穿轴线x3的方向进行设置。该油路87的位于支承孔83内的区域从支承孔83的底壁831向纸面进深侧膨出。

因此,油路87的向纸面进深侧膨出的区域作为用于提高箱体部件8的刚性强度的肋体而发挥作用。

图4是说明在箱体部件8内的油路86、87的配置的示意图。图4(a)是放大表示设有箱体部件8的油路86、87的区域的立体图。图4(b)是抽出箱体部件8内的油路86、87的部分来示意性地表示的图。

如图4及图2(b)所示,油路87具有:油路86侧的大径部871、以及从大径部871向轴线x4侧的下方延伸的小径部872。

小径部872的前端的排出口872a在包围第四轴4的支承孔84的支承部840的内周开口。

油路87是以最短距离连结支承部830(支承孔83)与支承部840(支承孔84)的直线形状的油路。

在大径部871的与小径部872的边界部连接有油路88。

在图2(b)中,油路88向纸面前方侧突出,油路88的前端的排出口88a在壁部85的支承部830与支承部840之间的区域开口。

在该状态下,油路88的排出口88a与由支承孔84可旋转地支承的差速器箱(未图示)外周对置而设置。

在壁部85的设有油路87的区域,包围油路87的壁部85的原材料(厚度)向壳体侧(图2(b)的纸面进深侧)膨出。

如图3(a)、图3(b)所示,从壳体(未图示)侧观察,在箱体部件8设有周壁部852。周壁部852的内侧成为液力变矩器的收纳部853,周壁部852形成为包围轴线x1的大致环状。

支承孔84在周壁部852的外侧开口。所述油路87的排出口872a在包围支承孔84的支承部840的内周开口。

油路87沿着铅垂线vl,从排出口872a向上方直线状地延伸,在所述第三轴3的轴线x3上与油路86交叉。

在箱体部件8的壁部85,设有油路87的区域(从油路86与油路87的连接部870至支承孔84的支承部840的区域)向壳体侧膨出。

因此,在箱体部件8中,包围油路87的壁部85的原材料(厚度)作为加固用肋体而发挥作用。

如上所述,在箱体部件8中,包围与油路87交叉的油路86的壁部85的原材料(厚度)向图3(b)的纸面进深侧膨出。

即,在箱体部件8中,图4(b)的油路86的区域向侧盖9侧膨出,油路87的区域向与侧盖9相反的一侧(壳体侧)膨出。

因此,在从图3所示的壳体侧观察的箱体部件8中,周壁部852的外侧的区域中向纸面前方侧膨出的包围油路87的原材料(厚度)与向纸面进深侧膨出的包围油路86的原材料(厚度)在轴线x3方向上向不同的方向膨出。

因此,向纸面前方侧膨出的包围油路87的原材料(厚度)与向纸面进深侧膨出的包围油路86的原材料(厚度)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箱体部件8的刚性强度的加固用肋体而发挥作用。

因此,在箱体部件8中,在从第二轴(轴线x2)经由第三轴(轴线x3)而至第四轴(轴线x4)的范围内需要刚性强度。

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在现有例的箱体部件80的情况下,横穿通过轴线x3的铅垂线vl,而设有肋体120。

该肋体120在壁部85另外设有向纸面前方侧膨出的区域而形成。

在现有例的无级变速器的情况下,在第三轴(轴线x3)与第四轴(轴线x4)之间,沿着图中直线l2的方向的应力在无级变速器工作时起作用。

因此,在现有例的无级变速器中,在从第二轴(轴线x2)经由第三轴(轴线x3)而至第四轴(轴线x4)的范围内,沿直线l2设有用于加强刚性强度的肋体120。

即,在箱体部件80中,通过横穿通过轴线x3的铅垂线vl来设置肋体120,确保了必要的刚性强度。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箱体部件8中,当从壳体侧观察箱体部件8时,设有油路87的区域向纸面前方侧膨出(参照图3(b))。

该设有油路87的区域位于包围液力变矩器的收纳部853的周壁部852的外侧,油路87从包围支承孔84的支承部840在轴线x4的径向上直线状地延伸。

如图3(b)所示,在壁部85的壳体侧的表面,跨过成为第四轴4的支承部的支承部840、以及成为第三轴3的支承部的支承孔83的区域,形成有包围油路87的增厚部(肋体)。

因此,该包围油路的增厚部将壁部85的第三轴3与第四轴4之间的区域的刚性强度提高。

此外,在壁部85,包围油路86的增厚部(肋体)向侧盖侧膨出而形成。而且,该包围油路86的增厚部(肋体)跨过成为支承第二轴2的支承部的支承孔82的区域、以及成为支承第三轴3的支承部的支承孔83的区域而形成,将壁部85的第三轴3与第四轴4之间的区域的刚性强度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围油路86的增厚部(肋体)与包围油路87的增厚部(肋体)在轴线x4方向上,从壁部85向不同的方向膨出。因此,在壁部85,从第二轴2经由第三轴3而至第四轴4的区域的刚性强度通过设置油路86、87而能够提高。

因此,可以省略在现有例的箱体部件80中所需要的肋体120(参照图6)。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具有如下的结构。

(1)无级变速器5(驱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箱体部件8,该箱体部件8具有:配置有液力变矩器的一侧的外侧面、以及配置有驱动力传递机构的一侧的内侧面。

箱体部件8具有:支承第三轴3的轴承b3(第一轴承)被支承的支承孔83(第一支承部)、支承第四轴4的轴承b4(第二轴承)被支承的支承孔84(第二支承部)、以及供给向轴承b3及轴承b4供给的润滑油ol的油路87(第一润滑油路)。

油路87具有从箱体部件8向外侧面侧突出、且连结支承孔83与支承孔84的直线形状。

油路87(第一润滑油路)是连结支承孔83(第一支承部)与支承孔84(第二支承部)的管状形状的油路。

因为替代在现有例的箱体部件80中使用的引导管89而形成了向箱体部件8的外侧面侧突出的油路87,所以,包围油路87的箱体部件8的厚度未向箱体部件8的内侧面侧膨出。

由此,能够缓和构成在箱体部件8的内侧面侧配置的驱动力传递机构的齿轮的设计限制。

此外,连结支承孔83与支承孔84的油路87以包围该油路87的箱体部件8的厚度向外侧面侧突出的形状而形成。因此,在无级变速器5工作时,可以附加针对在支承孔83与支承孔84之间产生的应力的、作为强度肋体的功能。

另外,通过放弃引导管89,能够降低箱体部件8的制作成本。

特别因为油路87为以最短距离连结支承孔83与支承孔84的直线形状的油路,所以能够降低油路阻力。

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具有如下的结构。

(2)具有连接油路87(第一润滑油路)与供给孔861(润滑油接受部)的油路86(第二润滑油路)。

供给孔861从收纳有驱动力传递机构(变速器50、差动装置42)的变速箱10(箱体主体部)接受润滑油。

油路86具有油路832,其具有向驱动力传递机构喷出润滑油ol的排出口832a(润滑油喷出孔)。

具有排出口832a的油路832在箱体部件8的内周面侧突出。

在向处于与箱体部件8的内周面少许分离的位置的驱动力传递机构喷出油的过程中,当处于润滑量不足的车况时,存在润滑效果降低的情况。

因此,具有向驱动力传递机构喷出润滑油ol的排出口832a的油路832与油路87不同,配置在向内侧突出而接近驱动力传递机构的位置。

由此,即使处于润滑量不足的车况,也能够对驱动力传递机构适当地进行润滑。

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具有如下的结构。

(3)从排出口825a(润滑油喷出孔)排出的润滑油ol向带式无级变速器5的离心液压的消除室54供给。

利用上述结构,能够使向无级变速器5的离心液压的消除室54供给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流入油路87,对构成驱动力传递机构的差动装置42等适当地进行润滑。

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具有如下的结构。

(4)轴承b3(第一轴承)支承从驱动力传递机构的输出轴传递有动力的第三轴3。

轴承b4(第二轴承)支承从第三轴3传递有动力的第四轴4。

第四轴4是与驱动轮6连接的轴。

利用上述结构,能够向支承第三轴3的轴承b3、以及支承第四轴4的轴承b4供给润滑油ol,对其适当地进行润滑。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驱动力传递装置为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情况。本申请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不只限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

也可以应用在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列、且至少一个齿轮可扬起齿轮列的收纳箱体内的机油而构成的装置中。作为上述装置,例示了使输入的旋转减速而输出的减速装置。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油路87为连结支承孔83与支承孔84的线状、具体而言为直线形状的情况。

油路87的形状不只限于实施方式所示的形状。可以根据壁部85的设有油路87的区域、及其周围区域的形状等适当地进行变更。

即,也可以为连结支承孔83与支承孔84的曲线形状、具有多个弯曲点的弯曲形状、以及具有多个屈曲点的屈曲形状。

上面,说明了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发明不只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式。在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适当进行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