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冷却润滑结构及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6835发布日期:2020-10-17 02:4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轴承冷却润滑结构及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轴承冷却润滑结构及变速器。



背景技术:

轴承一般通过导油槽或油孔进行冷却或润滑,但导油槽或油孔的冷却润滑的覆盖面积有限,造成局部的热量不能被冷却润滑油带走或润滑效果较差。

现有变速器对轴承冷却润滑的技术方案为在变速器壳体上加工出多处油孔或油路,油孔或油路需在变速器壳体后端增加轴承盖进行密封,这样导致冷却润滑的覆盖面积有限,存在润滑效果差或冷却不充分的问题,且加工复杂,增加了零件数。

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冷却润滑结构及变速器,能实现对轴承全覆盖地冷却、润滑,解决局部无法散热和局部润滑不良的问题。

一种轴承冷却润滑结构,包括承载体,承载体包括承载轴承的容置腔、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第一环形槽的一端设有进油口,第一环形槽的另一端设有出油口,第一环形槽位于容置腔的内壁上,第二环形槽位于容置腔的底部,第二环形槽的一端与第一环形槽的一侧连接,第二环形槽的另一端与第一环形槽的另一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冷却润滑结构还包括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位于承载体的外侧,第一油管与进油口连接,第二油管与出油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冷却润滑结构还包括隔断块,隔断块位于进油口与出油口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腔内设有支撑轴承的支撑台阶和挡油筋,支撑台阶与容置腔的内壁相接,挡油筋的两端分别与支撑台阶的侧壁相接,挡油筋与支撑台阶围合形成第二环形槽。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体还包括连接缺口,连接缺口设置在容置腔的内壁上并贯穿支撑台阶,第二环形槽通过连接缺口与第一环形槽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挡油筋的高度小于支撑台阶的高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变速器,包括变速器壳体,变速器还包括上述的轴承冷却润滑结构,轴承冷却润滑结构设置在变速器壳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冷却润滑结构通过铸造成型的方式形成在变速器壳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变速器还包括轴承,轴承设置在容置腔内,轴承的外壁与第一环形槽组合形成第一油道,轴承的底部与第二环形槽组合形成第二油道。

进一步地,所述变速器还包括第三油道,第三油道连接于第一油道与第二油道之间。

本发明的轴承冷却润滑结构与轴承形成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第一油道周向环绕轴承,第二油道位于轴承下方,能实现对轴承立体式、密封式全覆盖地冷却、润滑,解决了局部无法散热和局部润滑不良的问题;应用到变速器上时,轴承冷却润滑结构通过铸造成型的方式形成在变速器壳体上,工艺简单,且不增加多余的零件,降低制造成本,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可从变速器壳体的单侧通过机加工完成,挡油筋能与变速器壳体一体铸造成型,加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轴承冷却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轴承设置在轴承冷却润滑结构上的c-c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冷却润滑油在轴承冷却润滑结构内流动的流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冷却润滑油在轴承冷却润滑结构内流动的另一流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轴承冷却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轴承冷却润滑结构10包括承载体12、第一油管13、第二油管14和隔断块15,第一油管13和第二油管14位于承载体12的外侧,隔断块15位于第一油管13与第二油管14之间。

承载体12包括承载轴承的容置腔121、第一环形槽122、第二环形槽123和连接缺口124。第一环形槽122的一端设有进油口1221,第一环形槽122的另一端设有出油口1222,第一环形槽122位于容置腔121的内壁上。第二环形槽123位于容置腔121的底部,第二环形槽123的一端与第一环形槽122的一侧连接,第二环形槽123的另一端与第一环形槽122的另一侧连接。连接缺口124位于第二环形槽123与第一环形槽122连接的连接处,第二环形槽123通过连接缺口124与第一环形槽122相连,具体地,连接缺口124呈弧形,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一油管13与进油口1221连接,第二油管14与出油口1222连接,隔断块15位于进油口1221与出油口122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承载体12呈圆形,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承载体12还可以为方形;第一油管13和第二油管14位于同一条轴向上,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油管13位于第二油管14的下方。

容置腔121内设有支撑轴承的支撑台阶1211和挡油筋1212,支撑台阶1211与容置腔121的内壁相接,挡油筋1212的两端分别与支撑台阶1211的侧壁相接,挡油筋1212与支撑台阶1211围合形成第二环形槽123。连接缺口124分别设置在容置腔121的内壁和支撑台阶1211上,具体地,连接缺口124的一侧延伸至第一环形槽122,连接缺口124的另一侧延伸至第二环形槽123,实现第二环形槽123与第一环形槽122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挡油筋1212呈u形,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挡油筋1212还可以呈圆弧形。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变速器包括变速器壳体、上述的轴承冷却润滑结构10和轴承20,轴承冷却润滑结构10设置在变速器壳体上,轴承20设置在轴承冷却润滑结构10上。在本实施例中,轴承冷却润滑结构10通过铸造成型的方式形成在变速器壳体上。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轴承设置在轴承冷却润滑结构上的c-c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轴承20设置在容置腔121内,轴承20包括滚子密封盖21,滚子密封盖21与第二环形槽123相对,轴承20的外壁与第一环形槽122组合形成第一油道101,第一油道101为密封油道。轴承20的底部与第二环形槽123组合形成第二油道102,第三油道103由轴承20与连接缺口124组合形成,第三油道103连接于第一油道101与第二油道102之间。第一油管13与第一环形槽122一端的进油口1221形成进口油道104,第二油管14与第一环形槽122另一端的出油口1222形成出口油道105。由于第一环形槽122为一不完整的圆形结构,因此,在进口油道104与出口油道105之间形成隔断块15,隔断块15一侧与轴承20的外壁接触,隔断块15与轴承20之间不通油液,当油液进入进口油道104时,隔断块15将油液导向第二油道102,起到挡油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油道101、第二油道102和第三油道103通过机加工完成,挡油筋1212通过铸造成型的方式形成,但并不以此为限。

值得一提的是,挡油筋1212的高度小于支撑台阶1211的高度,因此轴承20与挡油筋1212之间存在间隙,防止挡油筋1212干涉轴承20的运动,优选地,挡油筋1212的高度为3mm。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冷却润滑油在轴承冷却润滑结构内流动的流动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冷却润滑油在轴承冷却润滑结构内流动的另一流动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轴承冷却润滑结构10对轴承20进行冷却润滑的原理大致为:

冷却润滑油在压力的作用下由进口油道104导入,冷却润滑油的一部分进入第一油道101,该部分冷却润滑油沿着第一油道101流动,最后从出口油道105流出,因第一油道101周向环绕轴承20,该部分冷却润滑油周向经过轴承20时能高效带走轴承20的热量;同时冷却润滑油的另一部分通过由轴承20与连接缺口124组合形成的第三油道103导入第二油道102中,即轴承20下侧的滚子密封盖21处,第二油道102内的该部分冷却润滑油将对轴承20的滚子密封盖21处进行冷却、润滑,然后该部分冷却润滑油通过另一侧的第三油道103导出到第一油道101中,该部分冷却润滑油与第一油道101中的冷却润滑油混合,最终通过出口油道105导出,完成对轴承20的冷却、润滑。

本发明的轴承冷却润滑结构10与轴承20形成第一油道101、第二油道102和第三油道103,第一油道101周向环绕轴承20,第二油道102位于轴承20下方,能实现对轴承20立体式、密封式全覆盖地冷却、润滑,解决了局部无法散热和局部润滑不良的问题;应用到变速器上时,轴承冷却润滑结构10通过铸造成型的方式形成在变速器壳体上,工艺简单,且不增加多余的零件,降低制造成本,第一油道101、第二油道102和第三油道103可从变速器壳体的单侧通过机加工完成,挡油筋1212能与变速器壳体一体铸造成型,加工方便。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元件的序列形容词“第一”、“第二”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并不意味着这样描述的元件必须依照给定的顺序,或者时间、空间、等级或其它的限制。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