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封性闸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52350发布日期:2020-03-24 20:1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密封性闸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闸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密封性闸阀。



背景技术:

闸阀是一个启闭件闸板,闸板的运动方向与流体方向相垂直,闸阀只能作全开和全关,不能作调节和节流。

目前,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7018555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消防用升杆式信号闸阀,包括信号闸阀体,信号闸阀体内沿轴向设有流体通道,信号闸阀体的上部设有闸阀主壳,闸阀主壳的内部设有开腔,开腔与流体通道连通,开腔内滑动连接有升降开关,升降开关的下部设有半圆形的卡部,升降开关与卡部共同构成了闸板,用于向下将流体通道隔断;开腔的上端设置有密封盖,密封盖的中间螺纹连接有升降轴,升降轴的下端与升降开关的上端转动连接,从而将升降杆的转动转化为升降开关的竖直运动,控制流体通道的隔断与开启。

虽然闸阀主壳上端通过密封盖进行了密封处理,但只能防止液体泄漏到闸阀外部;当闸板向下运动隔断流体通道时,上方的升降开关仍然位于开腔内,而下方的卡部则位于流体通道内,闸板的四周与开腔和流体通道的连通处之间由于滑动配合的需要,会存在一定的间隙,导致闸阀内的液体能够通过间隙从闸板的一侧进入开腔内,再通过间隙进入到闸板的另一侧,影响隔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密封性闸阀,具有增强密封性、防止液体通过间隙进入闸板另一侧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高密封性闸阀,包括阀体、阀杆与闸板;所述阀体内设有贯穿两端的流体通道,所述阀体上端开设有向下连通流体通道的滑孔,所述阀杆的下端与闸板固定连接,而闸板滑动连接于滑孔内并能够向下将流体通道垂直截断;所述流体通道内于闸板下方设置有供闸板下端嵌入的密封槽;所述闸板朝向流体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嵌槽,所述嵌槽内设置有橡胶材质的密封气囊,当闸板闭合时密封气囊位于滑孔内;所述闸板下端设置有橡胶材质的调节气囊,所述调节气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对应连通密封气囊两端的输气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阀杆带动闸板向下截断流体通道时,闸板下端的调节气囊挤压在密封槽内发生收缩形变,使内部的空气通过输气管被挤压输送至密封气囊内,从而使密封气囊朝嵌槽外膨胀形变,膨胀的密封气囊则挤压在滑孔的内壁上,实现闸板与滑孔之间的密封效果,避免流体通道内的液体通过间隙进入到闸板另一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闸板下端设置有沿底边延伸至闸板两侧的安装槽;所述调节气囊固定连接于安装槽内并朝安装槽外凸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安装槽对调节气囊进行定位,防止调节气囊受压后朝流体通道一侧发生倾斜形变。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气囊的两端分别沿安装槽的长度方向延伸至闸板两侧;所述闸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供两根输气管嵌入的输气槽,所述输气槽的上端朝闸板开设有嵌槽的一侧延伸并连通嵌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输气管嵌入输气槽中进行限位,防止输气管对闸板于滑孔内的运动造成影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流体通道的截面呈圆形;所述密封槽位于流体通道的底部并沿圆周方向呈半圆环状,所述闸板的下端呈与密封槽配合的半圆形;所述嵌槽呈与闸板下端同圆心的半圆弧形,当闸板向下截断流体通道时,位于嵌槽内的密封气囊沿流体通道上端的边沿贴合滑孔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嵌槽内的密封气囊与闸板下端的调节气囊相互衔接形成一个与流体通道形状配合的圆环,以减小流体通道内的缝隙,从而减少积液现象。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槽内设置有沿密封槽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橡胶材质的防漏气囊,所述防漏气囊的上端从密封槽内凸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阀杆带动闸板向上运动开启流体通道时,防漏气囊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从密封槽内凸出,有效防止经过流体通道的介质进入密封槽中,造成密封槽底部出现沉淀或杂质,影响闸板的闭合密封效果,容易产生泄露现象;且一些较为坚硬的异物残留在密封槽内,会在闸板闭合时对其下端造成磨损,缩短了闸阀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漏气囊包括固定连接于密封槽内的固定部、从密封槽内鼓出的接触部;所述固定部呈上端开口的倒梯形,所述接触部呈下端开口的梯形;所述固定部与接触部之间形成空腔;所述调节气囊从安装槽内凸出的部分呈倒梯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梯形的斜面作为密封接触面,调节气囊下端的梯形挤压在接触部上,接触部又向下挤压在固定部与密封槽的侧壁上,则能够随着闸板的向下运动增强密封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触部与固定部沿闸板运动方向相对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置有沿密封槽长度方向延伸的垫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接触部在闸板的挤压作用下朝密封槽内运动时,两个垫条相互挤压,使接触部挤压贴合在闸板的下端,从而增强闸板与密封槽之间的密封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体内于密封槽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相连通的延伸孔,所述阀体内于延伸孔的末端设置有相连通的形变腔;所述防漏气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穿过延伸孔并进入形变腔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端部于形变腔内设置有弹性气囊;所述弹性气囊的初始体积小于形变腔的容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气囊与空腔相连通,当接触部受到闸板的挤压朝固定部方向运动时,空腔总体积减小,使得空腔内的气体通过通气管进入到弹性气囊内,弹性气囊随之膨胀;而当闸板上升打开流体通道时,膨胀的弹性气囊在弹性复原能力下将气体重新挤入到空腔中,使得接触部重新从密封槽内凸出。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体外壁上开设有贯穿至形变腔内的观察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观察孔能够观察到形变腔中的弹性气囊的状态,从而根据弹性气囊的大小状态,操作人员能够在闸板开启后判断接触部是否有在气体作用下重新从密封槽内凸出,也能够用于判断闸板闭合得是否完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观察孔内螺纹连接有挤压螺栓,所述挤压螺纹的螺杆长度大于观察孔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挤压螺栓封堵观察孔,能够防止异物通过观察孔进入到形变腔中;且通过将挤压螺栓的端部拧入形变腔中,能够根据拧入的体积调节形变腔的容积,即调节弹性气囊所能够膨胀的大小,或是在调节气囊充气膨胀后再将挤压螺栓拧入,通过挤压弹性气囊增强空腔内的气压大小,从而增强接触部对闸板下端的挤压力,以增强密封效果。由于弹性气囊存在弹性疲劳,充气膨胀时间较长或是较频繁,会导致弹性气囊无法缩回到初始大小,因此在闸板开启后,可以通过将挤压螺栓拧入形变腔中,通过挤压弹性气囊将其内的空气挤入空腔中。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当阀杆带动闸板向下截断流体通道时,闸板下端的调节气囊挤压在密封槽内发生收缩形变,使内部的空气通过输气管被挤压输送至密封气囊内,从而使密封气囊朝嵌槽外膨胀形变,膨胀的密封气囊则挤压在滑孔的内壁上,实现闸板与滑孔之间的密封效果,避免流体通道内的液体通过间隙进入到闸板另一侧;

2、当阀杆带动闸板向上运动开启流体通道时,防漏气囊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从密封槽内凸出,有效防止经过流体通道的介质进入密封槽中,造成密封槽底部出现沉淀或杂质,影响闸板的闭合密封效果,容易产生泄露现象;且一些较为坚硬的异物残留在密封槽内,会在闸板闭合时对其下端造成磨损,缩短了闸阀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闸板、调节气囊、防漏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剖视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1、阀体;11、流体通道;111、密封槽;12、滑孔;13、延伸孔;14、形变腔;15、观察孔;16、挤压螺栓;2、阀杆;21、手轮;3、闸板;31、嵌槽;311、密封气囊;32、安装槽;321、调节气囊;33、输气槽;331、输气管;4、防漏气囊;41、固定部;42、接触部;43、空腔;44、垫条;45、通气管;46、弹性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密封性闸阀,如图1所示,包括阀体1、阀杆2与闸板3。阀体1内开设有贯穿两端的流体通道11,阀体1上端开设有向下连通流体通道11的滑孔12,闸板3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滑孔12内,且滑孔12上端具有密封措施。阀体1上端转动连接有手轮21,手轮21与阀杆2沿竖直方向螺纹连接,而阀杆2的下端与闸板3固定连接,从而通过转动驱动手轮21能够控制闸板3沿竖直方向将流体通道11截断或开启。

如图2、图3所示,流体通道11呈圆形,而闸板3的下端为直径略大于流体通道11的半圆形;流体通道11的内壁上于闸板3下方则沿圆周方向开设有供闸板3下端嵌入的密封槽111,密封槽111内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橡胶材质的防漏气囊4;而闸板3下端沿半圆形的底边开设有延伸至闸板3两侧的安装槽32,安装槽32内固定连接有橡胶材质的调节气囊321,调节气囊321朝安装槽32外凸出。当闸板3向下运动使下端嵌入密封槽111内时,防漏气囊4与闸板3下端的调节气囊321相互挤压,实现对流体通道11的密封性截断。

如图2、图3所示,闸板3朝向流体通道11的侧壁上开设有嵌槽31,嵌槽31呈与闸板3下端同圆心的半圆弧形;嵌槽31内固定连接有橡胶材质的密封气囊311,当闸板3向下截断流体通道11时,位于嵌槽31内的密封气囊311仍位于滑孔12内,并沿流体通道11上端的边沿贴合滑孔12内壁。

如图2、图3所示,调节气囊321的两端分别沿安装槽32的长度方向延伸至闸板3两侧,并于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根输气管331;闸板3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供两根输气管331嵌入的输气槽33,且输气槽33朝闸板3开设有嵌槽31的一侧延伸并连通嵌槽31,两根输气管331则分别穿过输气槽33连接密封气囊311的两端,使密封气囊311与调节气囊321相连通。当阀杆2带动闸板3向下截断流体通道11时,闸板3下端的调节气囊321挤压在密封槽111内发生收缩形变,使内部的空气通过输气管331被挤压输送至密封气囊311内,从而使密封气囊311朝嵌槽31外膨胀形变,膨胀的密封气囊311则挤压在滑孔12的内壁上,实现闸板3与滑孔12之间的密封效果,避免流体通道11内的液体通过间隙进入到闸板3另一侧。

如图3、图4所示,防漏气囊4包括固定连接于密封槽111内的固定部41、从密封槽111内鼓出的接触部42。固定部41呈上端开口的倒梯形,接触部42呈下端开口的梯形,固定部41与接触部42的侧边相互连接,使两者之间形成空腔43。当阀杆2带动闸板3向下截断流体通道11时,防漏气囊4被闸板3向下挤压进密封槽111内;而当闸板3向上开启流体通道11时,防漏气囊4会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从密封槽111内凸出,防止经过流体通道11的介质进入密封槽111中,造成密封槽111底部出现沉淀或杂质,影响闸板3的闭合密封效果;且一些较为坚硬的异物残留在密封槽111内,会在闸板3闭合时对其下端造成磨损,缩短了闸阀的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调节气囊321从安装槽32内凸出的部分呈倒梯形,利用梯形的斜面作为密封接触面,调节气囊321下端的梯形挤压在接触部42上,接触部42又向下挤压在固定部41与密封槽111的侧壁上,则能够随着闸板3的向下运动增强密封效果。

如图4所示,接触部42与固定部41沿闸板3运动方向相对的两个端面上分别一体成型有沿密封槽111长度方向延伸的垫条44,当接触部42在闸板3的挤压作用下朝密封槽111内运动时,两个垫条44相互挤压,使接触部42挤压贴合在闸板3的下端,从而增强闸板3与密封槽111之间的密封性。

如图3、图4所示,阀体1内于密封槽11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相连通的延伸孔13,延伸孔13向上延伸至阀体1的两侧;阀体1内于延伸孔13的末端开设有相连通的形变腔14。防漏气囊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穿过延伸孔13并进入形变腔14的通气管45,通气管45的端部于形变腔14内连接有初始体积小于形变腔14容积的弹性气囊46,并使弹性气囊46与空腔43相连通。当接触部42受到闸板3的挤压朝固定部41方向运动时,空腔43总体积减小,使得空腔43内的气体通过通气管45进入到弹性气囊46内,弹性气囊46随之膨胀;而当闸板3上升打开流体通道11时,膨胀的弹性气囊46在弹性复原能力下将气体重新挤入到空腔43中,使得接触部42重新从密封槽111内凸出。

如图3所示,阀体1外壁上开设有贯穿至形变腔14内的观察孔15,观察孔15内螺纹连接有挤压螺栓16,挤压螺纹的螺杆长度大于观察孔15的长度。通过观察孔15能够观察到形变腔14中的弹性气囊46的状态,从而根据弹性气囊46的大小状态,操作人员能够在闸板3开启后判断接触部42是否有在气体作用下重新从密封槽111内凸出,也能够用于判断闸板3闭合得是否完全;而利用挤压螺栓16封堵观察孔15,能够防止异物通过观察孔15进入到形变腔14中,且通过将挤压螺栓16的端部拧入形变腔14中,能够根据拧入的体积调节形变腔14的容积,即调节弹性气囊46所能够膨胀的大小,或是在调节气囊321充气膨胀后再将挤压螺栓16拧入,通过挤压弹性气囊46增强空腔43内的气压大小,从而增强接触部42对闸板3下端的挤压力,以增强密封效果。由于弹性气囊46存在弹性疲劳,充气膨胀时间较长或是较频繁,会导致弹性气囊46无法缩回到初始大小,因此在闸板3开启后,可以通过将挤压螺栓16拧入形变腔14中,通过挤压弹性气囊46将其内的空气挤入空腔43中。

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当闸板3向下闭合时,闸板3的下端进入密封槽111内,使调节气囊321与密封槽111内的防漏气囊4相互挤压,实现密封闭合;而调节气囊321与密封气囊311相连通,当调节气囊321受到挤压后,密封气囊311膨胀形变挤压在滑孔12内壁上,增强滑孔12上端的密封效果;同时,防漏气囊4与弹性气囊46相连通,接触部42受到闸板3的挤压朝固定部41方向运动时,空腔43总体积减小,使得空腔43内的气体通过通气管45进入到弹性气囊46内,弹性气囊46随之膨胀,而当闸板3上升打开流体通道11时,膨胀的弹性气囊46在弹性复原能力下将气体重新挤入到空腔43中,使得接触部42重新从密封槽111内凸出。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