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式自动补偿密封阀体座三偏心双向压金属密封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31642发布日期:2020-03-31 17:0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浮动式自动补偿密封阀体座三偏心双向压金属密封蝶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射蝶阀领域,特别涉及浮动式自动补偿密封阀体座三偏心双向压金属密封蝶阀。



背景技术:

蝶阀是一种常见的阀门,在进行使用时,现有的蝶阀零部件拆卸不方便后期的更换维修保修费用非常的高,不便于人们进行使用,导致经济性能差,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阀门的使用寿命较短,常常会出现泄漏的情况,不便于进行很好的使用,常常给人们带来很多的烦恼,经常性的维修,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浮动式自动补偿密封阀体座三偏心双向压金属密封蝶阀,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浮动式自动补偿密封阀体座三偏心双向压金属密封蝶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部的上方设置有阀体座,所述阀体座的一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座圈,所述弹簧座圈的一侧设置有三开卡环,所述阀体座的底端设置有金属密封环,金属密封环的一侧设置有蝶板压圈,所述金属密封环的一侧设置有蝶板。

优选的,所述阀体座的中部开设有开槽,所述开槽的内部设置有o型圈。

优选的,所述三开卡环通过紧定螺钉固定与阀体上。

优选的,所述三开卡环与阀体卡接。

优选的,所述蝶板压圈通过螺栓与蝶板固定。

优选的,所述螺栓为内六角圆柱头螺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浮动式自动补偿密封阀体座的三偏心金属硬密封双向压零泄漏蝶阀可以完全实现双向等压零泄漏,完全解决了三偏心全金属密封蝶阀双压向泄露问题,蝶阀无论处于高温或者低温,以及温度升降变化大的工况中,通过弹簧的作用力自动补偿密封复位,使其密封性能仍然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密封圈和阀体座都是可以活动可更换的,零部件拆卸方便,后期的维护保养费用低,使用寿命也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阀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阀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体;2、o型圈;3、阀体座;4、弹簧;5、弹簧座圈;6、三开卡环;7、紧定螺钉;8、蝶板;9、金属密封环;10、蝶板压圈;11、内六角圆柱头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浮动式自动补偿密封阀体座三偏心双向压金属密封蝶阀,图1为图2中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阀体1,阀体1内部的上方设置有阀体座3,阀体座3的一侧设置有弹簧4,弹簧4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座圈5,弹簧座圈5的一侧设置有三开卡环6,阀体座3的底端设置有金属密封环9,金属密封环9的一侧设置有蝶板压圈10,金属密封环9的一侧设置有蝶板8。

阀体座3的中部开设有开槽,开槽的内部设置有o型圈2,三开卡环6通过紧定螺钉7固定与阀体1上,三开卡环6与阀体1卡接,蝶板压圈10通过螺栓与蝶板8固定,螺栓为内六角圆柱头螺钉11。

本实用工作原理:浮动式自动补偿密封阀体座三偏心金属对金属硬密封双向压零泄漏蝶阀,其密封结构为三维偏心斜置椭圆锥结构,金属密封环9和阀体座3采用整体金属环,金属密封环9通过压圈和螺钉固定,灵活拆装和更换,全金属阀体座3安装于阀体1的内腔,通过弹簧座圈5、三开卡环6和紧定螺钉7将阀体座3限制在可浮动的范围内,阀体座3可灵活拆装和更换,三偏心双向压蝶阀在密封时,正向压时,压力越高,密封比压增大密封越压越紧,有利于密封,同时,反向压力时,金属密封环9有脱离阀体座3的趋势,压力越高,密封比压减小,密封越压越松,不利于密封,浮动式自动补偿密封阀体座是浮动式的,并可调节,浮动阀体座3处于阀体1的内腔中,左右留有一定的移动补偿距离,当正向压时,如果密封比压不够,通过调节紧定螺钉7,使得密封比压增大,达到密封的效果,当反向压力时,压力作用时阀杆和蝶板8以及金属密封环9产生脱离阀体座3的趋势,压力越高脱离的趋势就越明显,密封比压变小,浮动式阀体座3在弹簧4和介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把阀体座3推向接近金属密封环9,使得密封比压增加,补偿因为蝶板8形变和阀杆与轴套间隙积累的位置而产生变小的密封比压,使得密封比压大于必须比压,从而实现反压密封零泄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