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阀体组件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09291发布日期:2020-11-20 12:05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阀体组件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阀体组件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设备内的冷媒循环系统中会采用单向阀,单向阀与四通阀通过中间管路连接,用于防止空调设备运行时,冷媒在冷媒循环系统中因压力变化或者管路震荡而反向倒流的现象发生。然而,单向阀与四通阀之间通过中间管路连接的稳固性较差,降低了单向阀与四通阀的共振频率,当空调设备机组受到外部振动或冲击时,单向阀与四通阀容易发生共振,导致中间管路破裂从而引发冷媒泄露。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阀体组件及空调设备。

本发明提供一种阀体组件,阀体组件包括单向阀、四通阀以及支撑元件,单向阀连通于四通阀,支撑元件分别固定连接于单向阀及四通阀。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元件的一端向内凹陷并形成第一圆槽,第一圆槽与单向阀的外周壁贴合;支撑元件相对远离第一圆槽的一端向内凹陷并形成第二圆槽,第二圆槽与四通阀的主阀体的外周壁贴合。

如此设置,通过支撑元件对单向阀外周壁及主阀体外周壁的配合与贴合接触,防止单向阀与四通阀之间发生相对错动或偏斜,以及防止支撑元件相对单向阀或四通阀松脱晃动,使支撑元件与单向阀及四通阀之间形成了稳定的框架结构,支撑元件与单向阀或者四通阀主阀体之间的固定更加稳固,当阀体组件设置在空调设备的冷媒循环系统中时,冷媒循环系统更加稳固可靠。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元件包括支撑板以及第一弯折边,第一弯折边连接于支撑板的端部,第一弯折边抵接于单向阀的外周壁;及/或,支撑元件包括第二弯折边,第二弯折边连接于支撑板的端部,第二弯折边抵接于四通阀的主阀体的外周壁。

如此设置,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能够增大支撑元件与单向阀外周壁或者四通阀主阀体的外周壁间抵接接触的面积,因而支撑元件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单向阀与四通阀,同时进一步限制了支撑元件相对单向阀或四通阀的晃动或偏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元件的一端焊接固定于单向阀的外周壁,另一端焊接固定于四通阀主阀体的外周壁。

如此设置,支撑元件通过焊接方式与单向阀和四通阀固定连接,稳固性更高,阀体组件可以承受更大的冲击,且降低了支撑元件与单向阀或四通阀之间晃动或移动的风险,对单向阀与四通阀之间管路连接处的保护效果更佳。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折边包括第一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之间开设有弯折开口;及/或,第二弯折边包括第三弯折部以及第四弯折部,第三弯折部与第四弯折部之间开设有弯折开口。

如此设置,弯折开口能够减小弯折支撑元件并形成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时所需的力,因而能够更加省力、快捷地弯折形成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防止弯折时施力过大导致支撑板材料扭曲变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分别位于支撑板的同侧或两侧;及/或,第三弯折部与第四弯折部分别位于支撑板的同侧或两侧。

如此设置,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分别位于支撑板的同侧;及/或,第三弯折部与第四弯折部分别为用户支撑板的同侧时,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第三弯折部与第四弯折部的折叠方向相同,因而第一弯折边与第二弯折边的弯折成型过程更加快捷方便;当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分别位于支撑板的两侧,及/或,第三弯折部与第四弯折部分别位于支撑板的两侧时,支撑元件相对单向阀或四通阀的主阀体之间的固定性更好,支撑元件不容易与单向阀或主阀体之间发生偏转或倾斜,并且更利于快速焊接固定,进一步减小焊接过程中的热熔变形程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折边相对靠近单向阀的一侧设有电焊凸泡;及/或,第二弯折边相对靠近四通阀的一侧设有电焊凸泡。

如此设置,当支撑元件与单向阀以及四通阀通过电阻焊的方式固定时,电焊凸泡能够聚集更多的电流,并使集中的电流从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流向单向阀阀体外周壁或主阀体外周壁,从而在短时间内使电焊凸泡聚集大量的电阻热,以使材料快速热熔并结合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元件沿单向阀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如此设置,多个支撑元件能够进一步提高单向阀与四通阀之间固定连接的牢固性,能够防止因单个支撑元件破损或松脱导致固定失效,保证阀体组件在冷媒循环系统中的装配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阀体组件还包括转接管,单向阀与四通阀通过转接管连接并且连通;及/或,单向阀与四通阀的主阀体平行设置。

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优化阀体组件的结构,减小阀体组件占据的空间体积,使其更便于在冷媒循环系统中装配,使得空调设备内的管路布置更加规整有序,可以直接使用常规管路将压缩机与单向阀连接,并且将室外换热器与室内换热器与四通阀连接,省去了装机作业人员在单向阀与四通阀之间架设中间连接管路这一步骤及所需的物力和时间成本。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项的阀体组件。

本发明提供的阀体组件及空调设备,将单向阀与四通阀通过支撑元件固定连接,并设置于空调设备的冷媒循环系统中。单向阀、四通阀以及支撑元件共同构成了框架式的阀体组件,其整体稳固性更佳,单向阀与四通阀的共振频率进一步提高,降低了空调设备在外部振动或冲击作用下单向阀与四通阀之间的连接处发生破裂的风险;此外,阀体组件优化了单向阀与四通阀之间的管路连接布置,减少了冷媒循环系统在空调设备内占据的空间体积,节约了用于连接单向阀与四通阀的管路以及安装该管路所需的时间以及物力成本,因而更便于快捷地完成冷媒循环系统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阀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阀体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阀体组件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阀体组件沿d-d面剖切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方式的支撑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方式的支撑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方式的支撑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支撑元件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单向阀出口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四通阀第一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100、阀体组件;10、单向阀;11、单向阀出口接管;20、四通阀;21、主阀体;211、第一活塞;212、第二活塞;213、第一压力腔;214、第二压力腔;215、滑架;216、换向滑块;217、联通通道;22、第一接管;23、第二接管;24、第三接管;25、第四接管;26、先导阀座;27、先导阀;30、转接管;31、第一转接部;32、第二转接部;40、支撑元件;41、第一圆槽;42、第二圆槽;43、支撑板;44、第二弯折边;441、第三弯折部;442、第四弯折部;445、弯折开口;446、电焊凸泡;51、第一限位凸块;52、第二限位凸块;53、锥形限位面;54、第一插接孔;55、第二插接孔;61、第一毛细管;62、第二毛细管;63、第三毛细管;64、第四毛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阀体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阀体组件100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阀体组件100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阀体组件100沿d-d面剖切的示意图。

空调设备包括供冷媒流动的冷媒循环系统,冷媒循环系统是一个闭合冷媒回路,主要包括压缩机、换向组件、室外换热器、节流组件、室内换热器;换向组件通常选用四通阀,节流组件通常选用节流阀,冷媒在室外换热器或室内换热器中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制冷或制热。另外,为保证冷媒循环系统的使用寿命,防止冷媒流动方向变化造成对冷媒循环系统的冲击,还会在冷媒循环系统中增设单向阀,从而消除制热或制冷工况时冷媒倒流现象。当然,冷媒循环系统还可以包括除上述装置或组件外的具有其他功能的辅助装置或组件,例如气液分离器、过滤装置等,以保证冷媒清洁。

现有空调设备内的冷媒循环系统中会采用单向阀,单向阀与四通阀通过中间管路连接,用于防止空调设备运行时,冷媒在冷媒循环系统中因压力变化或者管路震荡而反向倒流的现象发生。然而,单向阀与四通阀之间通过中间管路连接的稳固性较差,降低了单向阀与四通阀的共振频率,当空调设备机组受到外部振动或冲击时,单向阀与四通阀容易发生共振,导致中间管路破裂从而引发冷媒泄露。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阀体组件100,包括单向阀10、四通阀20以及支撑元件40,单向阀10的一端通过管路连接并且连通四通阀20,支撑元件40分别固定连接于单向阀10及四通阀20。

阀体组件100用于构成空调设备内的冷媒循环系统,单向阀10相对远离四通阀20的一端通过管路与压缩机连接并且连通,用于将来自压缩机的高压冷媒单向引流至四通阀20并且截止冷媒反向流动;四通阀20通过管路与室内换热器以及室外换热器连接,用于切换冷媒在冷媒循环系统内的流动方向,从而实现制冷工况与制热工况的切换;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之间通过管路连接,以供冷媒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之间通过转接管30连接,转接管30为铝管;单向阀10和四通阀20中的一者与转接管30之间焊接固定;或者,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均与转接管30焊接固定。以下按照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均与转接管30焊接固定的实施方式来说明。

在现有的空调设备中,单向阀与四通阀之间会架设一端较长的管路连通供冷媒流动,该管路会使冷媒循环系统的总体积增大,从而增大空调设备,特别是室外机组部分的尺寸大小,而且由于单向阀与四通阀之间距离较远,二者中任意一者受到振动冲击时容易将振动传导至该管路,并且使该管路的振动幅度增大,无法保证单向阀与四通阀之间的管路连接的可靠性;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阀体组件100,通过转接管30实现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之间的连接和连通,能够显著缩小冷媒循环系统的总体积,因而利于进一步缩小空调设备,特别是室外机组的总体积;阀体组件100结构更为紧凑,当单向阀10或四通阀20受到振动或冲击时,可以降低转接管30的振动幅度,从而降低转接管30与单向阀10或四通阀20之间连接不良甚至发生破裂;在此基础上,支撑元件40能够进一步提高二者的共振频率,显著提高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及转接管30之间的抗震性能。

具体地,转接管30为弯管,其相对背离的两端包括第一转接部31以及第二转接部32,为了降低冷媒在转接管30内的流动阻力,减少冷媒对转接管30的冲击力,第一转接部31与第二转接部32之间圆滑过渡,并且垂直设置,二者分别用于与单向阀10对接以及与四通阀20的第一接管22对接,第一接管22即为四通阀20的d接管;第一转接部31或第二转接部32与单向阀10或第一接管22间的对接方式,可以是单向阀10伸入第一转接部31,或者第一接管22伸入第二转接部32内,还可以是第一转接部31伸入单向阀10,或者第二转接部32伸入第一接管22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单向阀10伸入第一转接部31内,并且第一接管22伸入第二转接部32内。具体地,单向阀10的一端设置有单向阀出口接管11,用于冷媒流出并进入四通阀20,单向阀出口接管11的端部伸入转接管30的第一转接部31内,并通过铝用焊料,采用高频焊或者火焰焊等方式将第一转接部31与单向阀出口接管11焊接。

高频焊或者火焰焊的加热速度极快,而且转接管30为铝制弯管,熔点较低,因此铝材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吸收热量并快速熔化,并通过铝用焊料使第一转接部31与单向阀出口接管11热熔结合,因而可以显著缩短焊接所需时间,防止因焊接时间过长导致大量热量聚集并传导至单向阀10或四通阀20,以避免烧坏或使单向阀10或四通阀20内的塑性材料元件热熔变形,例如密封元件、四通阀20内的换向滑块216等,以保证焊接后的单向阀10及四通阀20仍能够正常运行。

四通阀20的第一接管22,即四通阀20的d接管,用于使来自单向阀10的冷媒流入四通阀20内。第一接管22伸入转接管30的第二转接部32内,并通过铝用焊料,采用高频焊或者火焰焊等方式与第二转接部32焊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转接管30的第一转接部31与第二转接部32之间垂直设置,同时四通阀20的第一接管22与主阀体21之间垂直设置。当单向阀出口接管11与第一转接部31焊接固定,且第一接管22与第二转接部32焊接固定后,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的主阀体21之间平行设置。如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阀体组件100占据的空间体积,进一步优化阀体组件100的结构,使其更便于设置在冷媒循环系统内,并利用常规的管路或弯头等元件实现与压缩机、室外换热器或者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因而空调设备内的管路布置更加简单、规整有序。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转接部31也可以伸入单向阀出口接管11内,二者之间焊接固定;第二转接部32也可以伸入第一接管22内,并且二者间焊接固定,而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进一步地,单向阀10与转接管30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及/或,四通阀20与转接管30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分别用于限制单向阀10与转接管30之间对接的深度,或者四通阀20与转接管30之间对接的深度。

请参阅图9至图10,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单向阀出口接管11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四通阀20的第一接管2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地,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凸块51,第一限位凸块51位于单向阀出口接管11的侧壁,单向阀出口接管11能够伸入第一转接部31内直至第一限位凸块51抵接第一转接部31的端面,并止挡单向阀出口接管11进一步伸入第一转接部31内;第二限位部包括第二限位凸块52,第二限位凸块52位于四通阀20的第一接管22的外周壁,第一接管22能够伸入第一转接部31内直至第二限位凸块52抵接第二转接部32的端面,并止挡第一接管22进一步伸入第二转接部32内。

当然,第一限位凸块51及/或第二限位凸块52也可以设置在转接管30的内壁面,而不只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更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也可以是除限位凸块外的其他结构,例如限位台阶,且分别设置在第一转接部31内壁或者第二转接部32内壁,并分别止挡单向阀出口接管11或第一接管22的插接深度,只要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能够分别限制单向阀出口接管11和第一接管22伸入转接管30内的深度即可。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还包括锥形限位面53,锥形限位面53设置于单向阀出口接管11外周,锥形限位面53上具有大于第一转接部31内径的外径,单向阀出口接管11能够部分地伸入第一转接部31内直至锥形限位面53抵接第一转接部31的端面;并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拓展应用,第二限位部也可以包括锥形限位面,例如在第一接管22外周设置能够抵接第二转接部32的锥形限位面。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2,并参阅图5至图8,图5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方式的支撑元件40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方式的支撑元件40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方式的支撑元件40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支撑元件40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支撑元件40的一端焊接固定于单向阀10外周壁,另一端焊接固定于四通阀20主阀体21的外周壁。即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之间除了用于冷媒流动的管路连接之外,还通过支撑元件40进一步固定连接,从而使单向阀10、支撑元件40与四通阀20形成框架结构,框架结构能够提高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的共振频率,当空调设备受到外界振动或冲击时,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之间管路连接处发生破损的风险能够降低。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元件40还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等方式分别与单向阀10及四通阀20固定,对于采用其他连接方式的阀体组件,只要是能够固定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并能够提高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的共振频率,均属于在本发明的创新主旨内作出的等同技术方案,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元件4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是一个。当支撑元件40为多个时,多个支撑元件40沿单向阀10的轴线方向间隔排列设置。多个支撑元件40能够进一步提高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之间固定连接的牢固性,能够防止因单个支撑元件40破损或松脱导致固定失效,保证阀体组件100在冷媒循环系统中的装配可靠性。

进一步地,支撑元件40包括支撑板43,支撑板43的一端向内凹陷并形成第一圆槽41,第一圆槽41的形状与沿单向阀10阀体沿径向剖切的截面形状相适配,并贴合于单向阀10阀体外周壁;支撑元件40相对远离第一圆槽41的一端向内凹陷并形成第二圆槽42,第二圆槽42的形状与沿四通阀20主阀体21径向剖切的形状相适配,并贴合于主阀体21的外周壁。

如此设置,支撑元件40对单向阀10和四通阀20的固定效果更好,可以防止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之间发生相对错动或偏斜,以及防止支撑元件40相对单向阀10或四通阀20松脱晃动,支撑元件40与单向阀10以及四通阀20之间构成了稳定的框架结构,从而使空调设备的冷媒循环系统更加稳固。

值得说明的是,支撑板43两端向内凹陷并形成第一圆槽41以及第二圆槽42,仅仅是支撑元件40上与单向阀10或四通阀20主阀体21圆柱外周面相抵接的部分结构的表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板43的两端也可以开设有通孔,即支撑板43可以通过其两端的通孔分别套设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主阀体21,此时,第一圆槽41与第二圆槽42为支撑板两端通孔边缘形成的圆形槽。

更进一步地,支撑元件40还包括第一弯折边(图未示),第一弯折边连接于支撑板43的端部,第一弯折边抵接于单向阀10的外周壁;及/或,支撑元件40还包括第二弯折边44,第二弯折边44连接于支撑板43的端部,第二弯折边44抵接于四通阀20的主阀体21外周壁。

如此设置,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44能够增大支撑元件40与单向阀10外周壁或者四通阀20主阀体21的外周壁间抵接接触的面积,因而支撑元件40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同时进一步限制了支撑元件40相对单向阀10或四通阀20的晃动或偏斜;此外,在分别焊接支撑元件40与单向阀10以及主阀体21时,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44能够使支撑元件40稳固接触单向阀10或主阀体21,减小支撑元件40因热熔变形产生的微量运动。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支撑元件40的端部包括用于抵接主阀体21外周壁的第二弯折边44,第二弯折边44自支撑板43的端部弯折形成,第二弯折边44相对支撑板43弯折后形成了呈半圆形或大致为半圆形的第二圆槽42,第二弯折边44与主阀体21的圆柱形外周壁之间贴合。

为便于翻折支撑元件40的末端,从而形成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44,支撑元件40相对背离的两个端部的中间处开设有弯折开口。具体地,第一弯折边包括第一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图未示)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之间的间隙即为弯折开口;及/或,第二弯折边44包括第三弯折部441以及第四弯折部442,第三弯折部441以及第四弯折部442之间的间隙即为弯折开口。

如此设置,弯折开口能够减小弯折支撑元件40并形成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44时所需的力,因而能够更加省力、快捷地弯折形成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44,防止弯折时施力过大导致支撑板43材料扭曲变形。

进一步地,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分别位于支撑板43的同侧或两侧;及/或,第三弯折部441与第四弯折部442分别位于支撑板43的同侧或两侧。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三弯折部441与第四弯折部442相对支撑板43的折叠方向相反,当第三弯折部441与第四弯折部442弯折成型后,二者分别位于支撑板43的两侧。支撑元件40沿支撑板43两侧相对主阀体21的晃动或偏斜被进一步限制,因而显著提高了支撑元件40与主阀体21之间固定的稳固性,也更利于二者间的焊接固定,减小支撑元件40热熔时相对主阀体21发生的偏斜。

更进一步地,为保证支撑元件40与单向阀10或者四通阀20之间的焊接质量,第一弯折边相对靠近单向阀10的一侧设有电焊凸泡446;及/或,第二弯折边44相对靠近四通阀20的一侧设有电焊凸泡446。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电焊凸泡446为位于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44表面的圆形或者其他形状的凸起,凸起由硬质工具或材料对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44施加冲击力或挤压力,使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44材料变形从而形成。当支撑元件40与单向阀10以及四通阀20通过电阻焊的方式固定时,电焊凸泡能够聚集更多的电流,并使集中的电流从第一弯折边或第二弯折边44流向单向阀10阀体外周壁或主阀体21外周壁,从而在短时间内使电焊凸泡聚集大量的电阻热,以使材料快速热熔并结合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电焊凸泡446是为了便于对支撑元件40与单向阀10或四通阀20通过电阻焊方式固定的工艺结构特征,而并非支撑元件40的必需特征,支撑元件40也可以不设置电焊凸泡446,也可以通过激光焊等方式实现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的固定连接,也不仅限于电阻焊这一固定连接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阀体组件100,将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通过支撑元件40固定连接,并设置于空调设备的冷媒循环系统中。单向阀10、四通阀20以及支撑元件40共同构成了框架式的阀体组件100,其整体稳固性更佳,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的共振频率进一步提高,降低了空调设备在外部振动或冲击作用下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之间的连接处发生破裂的风险;此外,阀体组件100优化了单向阀10与四通阀20之间的管路连接布置,减少了冷媒循环系统在空调设备内占据的空间体积,节约了用于连接单向阀与四通阀的管路以及安装该管路所需的时间以及物力成本,因而更便于快捷地完成冷媒循环系统的安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图未示),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阀体组件100,阀体组件100设置于空调设备中的冷媒循环系统(图未示)。

四通阀20包括主阀体21、第一接管22、第二接管23、第三接管24、第四接管25(即分别为四通阀20的d管、e管、s管、c管)、先导阀座26、电磁线圈(图未示)以及先导阀27;先导阀27固设于先导阀座26,第一接管22、第二接管23、第三接管24以及第四接管25均连接于主阀体21并且与主阀体21内腔连通,第一接管22通过转接管30连通单向阀10,第二接管23通过管路连接室内换热器,第三接管24通过管路连接压缩机,第四接管25通过管路连接室外换热器;电磁线圈通过通断电控制先导阀27启闭,并控制或切换四通阀20的管路连通状态。

具体地,主阀体21内设有内腔,内腔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活塞211以及第二活塞212,第一活塞211与第二活塞212能够在内腔中沿主阀体21轴线方向运动,第一活塞211与主阀体21的内壁面在内腔一端围设形成第一压力腔213,第二活塞212与主阀体21的内壁面在内腔另一端围设形成第二压力腔214。当第一活塞211或第二活塞212在主阀体21内腔中运动时,第一压力腔213或第二压力腔214的大小随之变化。

四通阀20还包括第一毛细管61、第二毛细管62、第三毛细管63以及第四毛细管64。第一毛细管61的一端连接于先导阀27,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接管22侧部的第一插接孔54并连通第一接管22内腔;第二毛细管62的一端连接于先导阀27,另一端连接于主阀体21并连通第一压力腔213;第三毛细管63的一端连接于先导阀27,另一端连接于第三接管24侧部的第二插接孔55并连通第三接管24内腔;第四毛细管64的一端连接于先导阀27,另一端连接于主阀体21并连通第二压力腔214。

主阀体21内还设有滑架215,滑架215的两端连接于第一活塞211与第二活塞212,滑架215能够在主阀体21内腔中沿轴向运动,同时带动第一活塞211与第二活塞212联动;滑架215上设置有换向滑块216,换向滑块216能够随滑架215一同运动,换向滑块216内开设有呈v形或u形的联通通道217,在换向滑块216运动的过程中,联通通道217能够连通第二接管23、第三接管24、第四接管25中相邻两者的内腔。

当第一活塞211运动至主阀体21内腔的一端时,第一压力腔213被压缩,此时滑架215将换向滑块216带动至第二接管23与第三接管24伸入主阀体21内的区域,联通通道217连通第二接管23与第三接管24内腔,同时阻隔第四接管25与第三接管24,第一接管22与第四接管25连通;当第二活塞运动至主阀体21内腔的另一端时,第二压力腔214被压缩,此时滑架215将换向滑块216带动至第三接管24与第四接管25伸入主阀体21内的区域,联通通道217连通第三接管24与第四接管25内腔,同时阻隔第二接管23与第三接管24,第一接管22与第二接管23。

以下是本发明提供的阀体组件100在空调设备中进行制热工况与制冷工况切换的过程:

来自压缩机的高压冷媒一部分经过单向阀10,从第一接管22进入四通阀20主阀体21内,还有一部分冷媒从第一毛细管61进入先导阀27,此时先导阀27在电磁线圈的作用下开启,先导阀27控制第一毛细管61与第二毛细管62连通,部分进入第一毛细管61的冷媒经第二毛细管62进入第二压力腔214内,在高压作用下推动第二活塞212运动,并使得第二压力腔214变大,第二活塞212通过滑架215带动第一活塞211同向联动并压缩第一压力腔213,直至第一活塞211抵接于主阀体21右侧端部(如图4所示的主阀体21右侧端部),此时,换向滑块216运动至第二接管23与第三接管24伸入主阀体21内的区域,联通通道217连通第二接管23与第三接管24内腔,从第一接管22进入主阀体21内腔的冷媒从第四接管25排出四通阀20,并依次流经室外换热器、节流组件、室内换热器以及压缩机,从而实现制冷循环;接着先导阀27在电磁线圈的作用下关闭,先导阀27控制第一毛细管61与第三毛细管63连通,部分进入第一毛细管61的冷媒经第三毛细管63进入第一压力腔213内,在高压作用下推动第一活塞211运动,并使得第一压力腔213变大,第一活塞211通过滑架215带动第二活塞212同向联动并压缩第二压力腔214,直至第二活塞212抵接于主阀体21左侧端部(如图4所示的主阀体21左侧端部),此时,换向滑块216运动至第三接管24与第四接管25伸入主阀体21内的区域,联通通道217连通第三接管24与第四接管25内腔,从第一接管22进入主阀体21内腔的冷媒从第二接管23排出四通阀20,并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节流组件、室外换热器以及压缩机,从而实现制热循环。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