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介质旋转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98166发布日期:2022-04-23 19:2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介质旋转接头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旋转接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介质旋转接头。


背景技术:

2.旋转接头是输送介质的一种装置,实现介质管路相对位置需要实时旋转的多条管路连接,旋转接头可以实现多介质通过。其中,旋转接头的外套密封存在易发生损坏的不利情形,损坏后会造成多种介质间的混着。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多介质旋转接头,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旋转接头密封损坏而导致介质间混着的技术问题。
4.本技术提供一种多介质旋转接头,包括芯轴、外套和多个通路,芯轴与旋转侧管路连接,外套与固定侧管路连接,外套旋转套装在芯轴外缘,外套的内缘与芯轴的外缘形成有环形夹缝,通路均设于芯轴与外套,多个通路相互间隔布置,外套于相邻的两个通路之间均设有观察孔,观察孔贯穿外套,且观察孔一端与环形夹缝连通,观察孔与相邻的通路之间均设有密封圈,以密封环形夹缝。
5.可选地,通路包括沿芯轴外缘设置的环形介质槽、设于芯轴表面的第一介质口、设于外套外缘的第二介质口、环形介质槽与第一介质口连通形成的第一管槽以及环形介质槽与第二介质口连通形成的第二管槽,第二管槽穿过环形夹缝;
6.沿外套的轴向方向上多个通路的第二管槽依次间隔设置,外套均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管槽之间的区域设置观察孔。
7.可选地,观察孔设有传感器,传感器电信连接有实时监控系统,以检测是否有介质流进观察孔从而判断外套与芯轴间的密封损坏与否。
8.可选地,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
9.可选地,观察孔贯穿外套,且于外套的外缘形成第一开口,压力传感器设于第一开口处。
10.可选地,外套两端内缘与同侧的芯轴外缘之间分别嵌装一轴承。
11.可选地,外套由多节套件组成,套件均旋转套装在芯轴外缘,多节套件沿外套的轴向方向依次排列布置。
12.可选地,芯轴于中心还设有贯穿通道。
13.可选地,贯穿通道用于电缆穿设。
14.可选地,多介质旋转接头还设有端盖,端盖固定于芯轴一端,端盖配合芯轴与外套以将位于芯轴一端的轴承固定。
15.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多介质旋转接头,基于现有的芯轴、外套与多个通路的基础上,具体包括外套旋转套装于芯轴,通过间隔的多个通路实现不同介质传输,其中在外套内缘与芯轴外缘间形成环形夹缝,相关技术中依靠密封圈来防止介质混着,
在本技术中,外套于两个通路之间的区域设有观察孔,并且在观察孔两侧、即观察孔与邻近通路之间区域设有密封圈进行密封,当使用后密封圈发生损坏时,相邻通路中介质沿环形夹缝流至观察孔,或从观察孔流出,通过获取观察孔内是否出现介质的信息,比如直接观察是否出现介质液体,来实时监控密封是否损坏,以便及时更换密封圈,避免介质混着造成的不利后果。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介质旋转接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0.附图标注:100-芯轴,110-贯穿通道,200-外套,300-通路,310-第一介质口,320-第一管槽,330-环形介质槽,340-第二管槽,350-第二介质口,400-观察孔,410-第一开口,500-密封圈,600-轴承,700-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21.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多介质旋转接头,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旋转接头密封损坏而导致介质间混着的技术问题。
22.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23.一种多介质旋转接头,包括芯轴、外套和多个通路,芯轴与旋转侧管路连接,外套与固定侧管路连接,外套旋转套装在芯轴外缘,外套的内缘与芯轴的外缘相对设置并形成有环形夹缝,通路均设于芯轴与外套,多个通路相互间隔布置,沿外套的轴向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通路之间均设有观察孔,观察孔贯穿外套,且观察孔一端与环形夹缝连通,观察孔与相邻的通路之间均设有密封圈,以密封环形夹缝。
24.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25.请参照图1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介质旋转接头,包括芯轴100、外套200和多个通路300,外套200旋转套装在芯轴100外缘。多个通路300相互间隔布置,每个通路300分别对应一介质输送,通路300均设于芯轴100与外套200,通路300具体在芯轴100表面和外套200表面形成有开孔。其中,芯轴100与旋转侧管路连接,外套200与固定侧管路连接,芯轴100开孔根据旋转侧管路排布而定,外套200开孔根据固定侧管路排布而定。
26.外套200旋转套装在芯轴100外缘,由于外套200与芯轴100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构件,外套200与芯轴100的相互贴近面处存在夹缝,即是外套200的内缘与芯轴100的外缘相对设置并形成有环形夹缝(图中未标识),该环形夹缝大体呈圆环设置,并以芯轴100中心轴为中心线。因此在两个相邻通路300间于环形夹缝设有密封圈500,用以防止介质混着。其中,通路300穿过环形夹缝设置。
27.为了解决应旋转接头密封损坏而导致介质间混着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多介
质旋转接头中,外套200于相邻的两个通路300之间均设有观察孔400。如图1所示,观察孔400贯穿外套200,且观察孔400一端与环形夹缝连通,其中,沿外套200的轴向方向,多个可能观察孔400依次设置。
28.为了在设置观察孔400的方案中正常情况下仍需保证防介质混着,需在相邻的两个通路300之间、观察孔400两侧均设置密封圈500,如图1和图3所示,左侧的密封圈500用以密封左侧通路300与观察孔400之间部分区域的环形夹缝,右侧的密封圈500用以密封右侧通路300与观察孔400之间部分区域的环形夹缝。
29.在本实施例的多介质旋转接头中,正常工作时在密封圈500的密封作用下,通路300介质正常输送。当某个或某些密封圈500发生损坏、导致密封失效而存在多介质混着的情形时,介质通过损坏密封圈500沿环形夹缝流动至相邻的观察孔400,并流入观察孔400,通过人为查看或自动检测观察孔400,发现观察孔400内介质出现,包括出现介质液体,即可实时判定密封发生损坏,并且可以精确至哪个密封圈500损坏,及时更换处理,防止因外套200密封损坏而造成的介质混着的不利情形。
30.可选地,如图2所示,通路300具体包括包括沿芯轴100外缘设置的环形介质槽330、设于芯轴100表面的第一介质口310、设于外套200外缘的第二介质口350、环形介质槽330与第一介质口310连通形成的第一管槽320以及环形介质槽330与第二介质口350连通形成的第二管槽340,第二管槽340穿过环形夹缝。第一介质口310即为上述的芯轴100开孔,第二介质口350即为上述的外套200开口。其中,第一介质口310优选开设于芯轴100的周缘且远离外套200的位置处,芯轴100一端用与轴连接、另一端设置端盖700,如图1和图2所示。
31.请结合参照图2和图3,沿外套200的轴向方向上多个通路300的第二管槽340依次间隔设置,外套200均于相邻的两个第二管槽340之间的区域设置观察孔400,且观察孔400与相邻的第二管槽340间设有密封圈500。可以理解的是,关于在芯轴100轴身处的用于介质传输的开孔,开孔位置之间需要留有密封圈500和观察孔400的安装区域。
32.可选地,为了便于对观察孔400的检测,在观察孔400处设有传感器,传感器电信连接有实时监控系统,以检测是否有介质流进观察孔400从而判断外套200与芯轴100间的密封损坏与否。通过传感器配合实时检测系统,替代人工目视检测观察孔400是否出现介质,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检测的实时性。实时监控系统可另连接警报器,以发出警报信号实时提醒,或者将发生密封损坏信号直接输送至监控人员手机等方式。
33.可选地,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观察孔400内出现介质时,观察孔400内压力发生变化,通过压力传感器获取信息,发送至下一步处理,实现自动监控功能。
34.可选地,如图3所示,观察孔400贯穿外套200且于外套200的外缘形成第一开口410,压力传感器设于第一开口410处,有利于观察孔400的孔径呈较小布置。
35.可选地,如图1所示,外套200两端内缘与同侧的芯轴100外缘之间分别嵌装一轴承600,通过轴承600减小外套200与芯轴100相互转动时的相互摩擦力。
36.可选地,如图1所示,多介质旋转接头还设有端盖700,端盖700固定于芯轴100一端,端盖700配合芯轴100与外套200以将位于芯轴100一端的轴承600固定。如图1所示,还涉及另一轴承600,通过芯轴100外缘凸起与外套200台阶形设置,形成安装轴承600的环形限位腔。
37.可选地,如图1所示,芯轴100于中心还设有贯穿通道110,贯穿通道110沿芯轴100
的中心线贯穿设置,用于包括电缆穿设、管路设置或流体通道。
38.可选地,外套200可由多节套件组成,套件均旋转套装在芯轴100外缘,多节套件沿外套200的轴向方向依次排列布置。即将整个外套200分成多节套件分别制作,并在进行多介质旋转接头的组装过程中,将多个套件依照预设方向排列、套装于芯轴100的预设位置处,可选地,套件与套件之间可设置相互螺丝连接。通过多节套件组成外套200的设置,有利于降低外套200的制造难度。
39.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40.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