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机械用的油缸耐磨损活塞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23362发布日期:2022-05-18 20:39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程机械用的油缸耐磨损活塞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程机械用的油缸耐磨损活塞杆。


背景技术:

2.塞杆是支持活塞做功的连接部件,大部分应用在油缸、气缸运动执行部件中,是一个运动频繁、技术要求高的运动部件,其加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活塞杆加工要求高,其表面粗糙度要求为ra0.4~0.8μm,对同轴度、耐磨性要求严格,目前现有的油缸活塞杆,耐磨性能差,当油缸活塞杆在长期使用时,容易出现磨损异常的现象,导致其出现损坏,影响其使用强度,不方便人们使用,降低了油缸活塞杆的实用性。
3.根据上述问题对比公开专利:cn211778313u,公开了一种方便使用的油缸活塞杆,通过设置油缸主体、活塞杆主体、装配接头、高强度层、硅钢层、锰钢层、耐磨层、钨钢层、钒钢层和铬钢层的相互配合,达到了耐磨性能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油缸活塞杆耐磨性能差的问题,但是该方案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以下问题:由于工程机械经常在易腐蚀、沙尘多、泥泞等恶劣环境下工作,会导致暴露在外面的油缸活塞杆镀层腐蚀、表面粗糙等,在往复运动中,磨损密封件易造成漏油,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事故,直接影响工程机械产品效率或寿命,导致活塞杆容易接触到灰尘和废水等杂质,极易腐蚀生锈和磨损,需要定期对活塞杆进行更换,工作难度大,使用效果不好,在液压油缸停止使用时,其表面也会沾染灰尘导致活塞杆受到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工程机械用的油缸耐磨损活塞杆,能够解决活塞杆在进行工作时表面容易接触到灰尘和废水等杂质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程机械用的油缸耐磨损活塞杆,包括油缸主体,所述油缸主体的内部设置有活塞杆,油缸主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防尘壳与第一防尘壳,第二防尘壳与第一防尘壳均为半圆环形,第一防尘壳与第二防尘壳通过可拆卸机构能够形成一个封闭的圆环,活塞杆位于第一防尘壳与第二防尘壳形成封闭圆环的内部,第一防尘壳的左侧设置有安装拆卸装置;
6.安装拆卸装置包括第二动力杆,第二动力杆的右侧与第一防尘壳的左侧固定连接,第二动力杆的顶部设置有齿牙,第二防尘壳的右侧开设有与第二动力杆表面滑动连接的第一装配槽。
7.优选的,所述油缸主体的外表面开设有两个镜像的定位槽,定位槽的为t字形,第二防尘壳与第一防尘壳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与定位槽内部滑动连接的定位架,定位架同样为t字形。
8.优选的,所述第一防尘壳与第二防尘壳的内表面均设置有与活塞杆表面滑动连接
的海绵块。
9.优选的,所述第二防尘壳的右侧开设有第一移动槽,第一移动槽位于第一装配槽的正上方且与第一装配槽互不接触,第一移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动力杆,第一动力杆的底部同样设置有齿牙,第一防尘壳的左侧开设有与第一动力杆表面滑动连接的第二装配槽。
10.优选的,所述第二防尘壳的内部开设有与第一装配槽和第一移动槽内部连通的转动槽,转动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齿轮,齿轮通过齿牙与第二动力杆和第一动力杆相互啮合。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动力杆的顶部设置有斜面,第一动力杆的顶部开设有固定槽,第一装配槽的外表面开设有与第二装配槽内部连通的第二移动槽,第二移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动力架,动力架为l形,动力架竖直杆的底部贯穿第二移动槽的内部并延伸至第二装配槽的内部,动力架竖直杆的表面与固定槽的内部滑动连接,动力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该工程机械用的油缸耐磨损活塞杆,通过海绵块与活塞杆的接触,使活塞杆在油缸主体的内部进行上下往复移动时,海绵块可以对活塞杆表面附着的灰尘等污染物进行清洁,从而使活塞杆更加耐磨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活塞杆在易腐蚀、沙尘多、泥泞等恶劣环境下工作时,由于活塞杆的表面附着灰尘和废水等杂质,使活塞杆磨损密封件从而造成漏油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使活塞杆的使用寿命得到一定的延长,同时减少活塞杆在工作时表面沾染灰尘导致活塞杆受到污染的情况出现。
14.(2)、该工程机械用的油缸耐磨损活塞杆,通过第二动力杆与第一动力杆的配合,使第一防尘壳与第二防尘壳的位置固定更加稳定,使工作人员可以更加方便的对装置进行安装与拆卸,在一定程度上使装置的后期维护更加便捷,使工作人员可以更加顺利的使装置拆卸脱离油缸主体的顶部,从而实现对第一防尘壳与第二防尘壳内部海绵块的更换与清洗,使海绵块可以更加顺利的对活塞杆进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使海绵块可以更好的对活塞杆进行防护,使活塞杆的使用寿命得到一定的延长。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耐磨损活塞杆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活塞杆剖视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防尘壳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防尘壳剖视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防尘壳拼接正视平面示意图。
21.附图标记:1油缸主体、2活塞杆、3第一防尘壳、4第二防尘壳、5定位槽、6定位架、7海绵块、8第一装配槽、9第一移动槽、10第一动力杆、11第二移动槽、12动力架、13第二装配槽、14第二动力杆、15第一弹簧、16转动槽、17齿轮、18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
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5.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实施例一:
27.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工程机械用的油缸耐磨损活塞杆,包括油缸主体1,油缸主体1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做过多赘述,油缸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活塞杆2,活塞杆2可以在油缸主体1的内部进行上下移动,油缸主体1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防尘壳4与第一防尘壳3,第二防尘壳4与第一防尘壳3均为半圆环形,第一防尘壳3与第二防尘壳4通过可拆卸机构能够形成一个封闭的圆环,活塞杆2位于第一防尘壳3与第二防尘壳4形成封闭圆环的内部,第一防尘壳3的左侧设置有安装拆卸装置;
28.进一步地,油缸主体1的外表面开设有两个镜像的定位槽5,定位槽5的为t字形,第二防尘壳4与第一防尘壳3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与定位槽5内部滑动连接的定位架6,定位架6同样为t字形;
29.通过定位架6与定位槽5的配合,使第二防尘壳4与第一防尘壳3的移动位置受到限制,同时由于定位架6与定位槽5均为t字形,使第二防尘壳4与第一防尘壳3的不能在定位槽5的内部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使第二防尘壳4与第一防尘壳3的安装更加方便;
30.进一步地,第一防尘壳3与第二防尘壳4的内表面均设置有与活塞杆2表面滑动连接的海绵块7;
31.通过海绵块7与活塞杆2的接触,使活塞杆2在油缸主体1的内部进行上下往复移动时,海绵块7可以对活塞杆2表面附着的灰尘等污染物进行清洁,从而使活塞杆2更加耐磨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活塞杆2在易腐蚀、沙尘多、泥泞等恶劣环境下工作时,由于活塞杆2的表面附着灰尘和废水等杂质,使活塞杆2磨损密封件从而造成漏油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使活塞杆2的使用寿命得到一定的延长,同时减少活塞杆2在工作时表面沾染灰尘导致活塞杆2受到污染的情况出现;
32.实施例二;
33.请参阅图3-5,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安装拆卸装置包括第二动力杆14,第二动力杆14的右侧与第一防尘壳3的左侧固定连接,第二动力杆14的顶部设置有齿牙,第二防尘壳4的右侧开设有与第二动力杆14表面滑动连接的第一装配槽8;
34.第二防尘壳4的右侧开设有第一移动槽9,第一移动槽9位于第一装配槽8的正上方且与第一装配槽8互不接触,第一移动槽9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动力杆10,第一动力杆10的底部同样设置有齿牙,第一防尘壳3的左侧开设有与第一动力杆10表面滑动连接的第二装配槽13,第二防尘壳4的内部开设有与第一装配槽8和第一移动槽9内部连通的转动槽16,转动槽16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齿轮17,齿轮17通过齿牙与第二动力杆14和第一动力杆10相互啮合;
35.当第二动力杆14滑入第一装配槽8的内部内部时,通过齿牙使第二动力杆14在第一装配槽8的内部进行向右移动,可以带动齿轮17进行转动,并使齿轮17带动第一动力杆10向左进行移动并滑入第二装配槽13的内部;
36.进一步地,第一动力杆10的顶部设置有斜面,第一动力杆10的顶部开设有固定槽18,第一装配槽8的外表面开设有与第二装配槽13内部连通的第二移动槽11,第二移动槽1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动力架12,动力架12为l形,动力架12竖直杆的底部贯穿第二移动槽11的内部并延伸至第二装配槽13的内部,动力架12竖直杆的表面与固定槽18的内部滑动连接,动力架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5,通过动力架12的上下移动,可以使第一弹簧15进行压缩与复位;
37.当第一动力杆10滑至第二装配槽13内部的一定位置时,由于第一动力杆10顶部设置的斜面,使第一动力杆10在第二装配槽13的内部继续向右进行移动,可以推动动力架12在第二移动槽11的内部向上进行移动,第一弹簧15进行压缩,当第一动力杆10移动至一定位置后,第一弹簧15复位使动力架12复位,动力架12竖直杆滑入固定槽18的内部,此时第一动力杆10还与齿轮17进行啮合,从而实现第一防尘壳3与第二防尘壳4的位置固定,工作人员使动力架12向上进行移动并使动力架12滑出固定槽18的内部,从而实现第一防尘壳3与第二防尘壳4的固定解除,同时当第二动力杆14滑出第一装配槽8的内部后,第一动力杆10移动至第一移动槽9内部的极限位置处,从而使第二动力杆14下次可以更加顺利的对齿轮17进行啮合传动;
38.通过第二动力杆14与第一动力杆10的配合,使第一防尘壳3与第二防尘壳4的位置固定更加稳定,使工作人员可以更加方便的对装置进行安装与拆卸,在一定程度上使装置的后期维护更加便捷,使工作人员可以更加顺利的使装置拆卸脱离油缸主体1的顶部,从而实现对第一防尘壳3与第二防尘壳4内部海绵块7的更换与清洗,使海绵块7可以更加顺利的对活塞杆2进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使海绵块7可以更好的对活塞杆2进行防护,使活塞杆2的使用寿命得到一定的延长。
39.工作原理:
40.该工程机械用的油缸耐磨损活塞杆,在使用时通过工作人员使定位架6滑入定位槽5的内部,并使第一动力杆10滑入第二装配槽13的内部,当第一动力杆10滑至第二装配槽13内部的一定位置时,由于第一动力杆10顶部设置的斜面,使第一动力杆10在第二装配槽13的内部继续向右进行移动,可以推动动力架12在第二移动槽11的内部向上进行移动,第一弹簧15进行压缩,当第一动力杆10移动至一定位置后,第一弹簧15复位使动力架12复位,动力架12竖直杆滑入固定槽18的内部,此时第一动力杆10还与齿轮17进行啮合,从而实现第一防尘壳3与第二防尘壳4的位置固定,从而使海绵块7接触活塞杆2并对活塞杆2进行保护。
4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