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洁水龙头控制阀及应用其的自清洁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21635发布日期:2022-08-13 01:19阅读:58来源:国知局
自清洁水龙头控制阀及应用其的自清洁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控制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水龙头的出水口处而能自清洗的自清洁水龙头控制阀及应用其的自清洁水龙头。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水龙头控制阀安装在水龙头内,通过操作水龙头上的手柄来启闭控制阀。但由于重复操作手柄后,手柄上难免会产生各种污物或细菌,尤其是公共场所内安装的手柄式水龙头,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因此需要保洁人员及时清洗或消毒处理。为此,人们就设计出感应式水龙头来,由于感应式水龙头不用接触手柄,因此能较好地克服传统水龙头的缺陷,但感应式水龙头内的感应传感器容易损坏,常会出现其无法正常、可靠使用。
3.于是人们又设计出自洁式的水龙头控制阀来,如中国的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4961877u的文献中所公开的控制阀,它包括有安装在水龙头的出水口中的阀体,水龙头的出水口内形成有环绕水流通道的内螺纹,阀体的一端设置有过水孔,另一端设置有阀杆,阀体的一端外周面形成有可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阀体的侧面设置有出水孔。使用时,阀体一端外周面上的出水孔流出的水可自动冲洗位于阀体另一端的阀杆,从而起到自洁手柄的目的。但由于水龙头内的自来水均具有一定的压力,当水龙头内的自来水从阀体外周面上的出水孔流出时,会因水压先径向向外喷射,然后再因自重落下,会造成水花飞溅,水量不集中而零乱,并且该径向喷射距离会因水压的不同而不同,显然,如此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龙头下方的正常用水,并且大多水流并没有顺着阀体壁流下,故清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4.又如申请号为cn202021987353.2(授权公告号为:cn213332535u)公开了一种能自清洗的水龙头控制阀,包括阀体、阀芯和能驱动阀芯且部分外露于阀体的阀杆,阀体的上端开有进水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阀体外的上阀套和下阀套,上阀套位于下阀套上方且能安装在水龙头的出水口处,该上阀套的顶部开有与阀体上的进水口相连通的过水孔,下阀套能与阀杆相联动,该下阀套具有位于上部的大径段和位于下部的小径段,在大、小径段之间形成一径向壁,在该径向壁上开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排水孔,阀体的壁面上开有连通阀腔和排水孔的排水口,在阀芯打开后的状态下,阀腔内的水能从该排水口经的排水孔沿小径段的外壁落下,因而可以达到自洁操作部位的目的,并且合理选配大、小径段的轴向长度,还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5.上述专利中自清洗的水龙头控制阀还存有一定的不足,首先,该控制阀仅能实现水流的通断功能,而不能实现冷水、热水及冷热混合水的切换使用,因而,需要配合额外增设的冷热水控制阀才能满足使用需求,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其次,该控制阀在对阀杆进行自清洗的过程中,如水流量较大,水流会沿外套与下阀套的大径段之间的间隙向上涌出,致使外套的外壁面经常处于打湿状态,增加了卫生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冷水、热水及冷热混合水的切换使用的自清洁水龙头控制阀。
7.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水流过量涌出而将其他部件打湿的自清洁水龙头控制阀。
8.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自清洁水龙头控制阀的自清洁水龙头。
9.本发明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自清洁水龙头控制阀,包括:
10.阀体,具有下端敞口的阀腔以及位于上端并与阀腔连通的进水口;
11.阀芯组件,设于所述阀体的阀腔内,包括阀套以及阀芯,所述阀套的上端具有与所述进水口相对的过水孔,所述阀芯整体呈杆状,且能转动设于所述阀套内,用来控制所述过水孔处的水流通断,所述阀芯的下端外露出所述阀套,所述阀套的壁上开设有过水口,所述阀套与所述阀体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用于连通所述过水口与所述阀体的下端敞口的过水流道;
12.转动套,能转动地设于所述阀体的底部,并与所述阀芯的下端相联动,该转动套具有上部开口而能套设在所述阀体之外的上套部以及下部开口且口径小于所述上套部的下套部,在上、下套部之间形成一径向壁,在该径向壁上开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排水孔,该排水孔与所述过水流道连通,在所述阀芯处于打开状态下,进入所述过水流道中的水通过所述排水孔沿所述下套部的外壁面落下;
13.所述阀体上的进水口包括用于与水龙头的冷水通道相连的第一进水口和用于与水龙头的热水通道相连的第二进水口,所述的过水孔也具有两个,分别为与所述第一进水口相对的第一过水孔和与所述第二进水口相对的第二过水孔,所述阀芯的上端具有供水流通过的缺口部,在所述阀芯转动过程中,所述缺口部的至少部分能与所述第一过水孔以及第二过水孔中的至少一个相对而使所述控制阀处于通水状态以及与所述第一过水孔以及第二过水孔均错位布置而使所述控制阀处于断水状态。
14.为了将阀芯组件装配并固定在阀体内,所述阀套整体为筒状,且外壁具有上大下小的第一台阶部,所述阀体的下端敞口的内壁上还螺纹连接有限位挡片,所述限位挡片套设在所述阀套的下部之外,并与所述阀套的第一台阶部相抵,从而将所述阀套抵压在所述阀体内,所述阀套的上部与所述阀体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的过水流道。
15.为了将过水流道中的水引出到阀体的下部敞口,所述限位挡片的上表面上具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阀套的第一台阶部相抵,从而在所述限位挡片与所述阀套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过水流道连通的第一过流间隙。
16.为了实现阀芯、阀套以及转动套之间的装配,以及更好地通过转动套控制阀芯的转动考虑,所述阀套的内壁构成出上大下小的台阶孔,所述阀芯整体呈柱状,且外壁具有上大下小的第二台阶部,所述阀芯穿设在所述的台阶孔中,且第二台阶部与所述台阶孔的台肩相抵,所述转动套内设有一挡壁,在该挡壁上开有与阀芯的下端相非圆形配合的安装孔,在该挡壁下方的阀芯下端上设有将下套部定位在阀芯上的紧固件。
17.为了实现阀套相对阀体的固定,避免阀芯在转动时,阀套也一起转动,所述阀套的上端与所述阀体的内壁相抵,且两者中一个上设有定位凸柱,另一个上设有供该定位凸柱
插设其中的定位孔。
18.为了方便阀芯等部件装配到阀套中,所述阀套包括上端敞口的阀套本体以及以卡扣连接方式连接在该阀套本体的上端口的阀盖,所述阀盖上具有所述第一过水孔以及所述第二过水孔,所述的定位凸柱设于所述的阀盖上。
19.为了更好地实现与阀芯的转动配合,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阀片,所述阀片具有与所述第一过水孔相对的第三过水孔和与所述第二过水孔相对的第四过水孔,所述阀片的外周壁上套设有环形密封件,所述环形密封件与所述阀套的内壁接触,所述阀芯的上端与所述阀片相抵。
20.为了将控制阀整体连接到水龙头上,所述阀体的上端具有用来与所述水龙头的出水口螺纹连接的外螺纹部。
21.本发明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转动套的径向壁的内壁还具有向上延伸的第一环形壁,所述第一环形壁的高度低于所述上套部的高度,并与所述上套部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环形槽,所述阀体的底部具有竖向延伸、且下部敞口的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壁伸入到所述阀体的第二环形槽中,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缓冲流道,所述排水孔有两组,分别为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壁内侧的第一排水孔和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壁的外侧的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与所述第二排水孔通过所述缓冲流道连通。
22.在优选方案中,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壁内侧的第一排水孔具有沿所述径向壁的径向依次布置的多组,在转动套与阀体及阀芯组件装配到位后,在转动套的径向壁的上方空间区域形成了一个发泡腔,当水流经阀芯组件流动至发泡腔中充分撞击,然后再通过多组第一排水孔分散形成缓和的发泡水流出发泡腔外,对转动套的下套部的外壁进行更加全面、充分的冲洗。此外,水流经上述多组第一排水孔排出的过程中,任意相邻的两股细流相互碰撞也会产生气泡,达到了充分发泡的效果。这种结构设置,无需额外增设专用的起泡器部件,就能够达到起泡功能,节省了材料成本以及装配成本。
23.上述缓冲流道的结构设计,有效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水流从上套部的上部边沿过量涌出而将上套部的外壁面打湿,而用户在实际操作时,既可以操作转动套的上套部(由于不会被打湿而可作为干式开关),也可以操作转动套的下套部(由于可以被打湿清洁而可作为湿式开关)。在此基础上,转动套的上套部的内壁与阀体的下部的外壁之间还形成一个与缓冲流道相连通的一个间隙,该间隙可以供外部空气进入到控制阀内部,以便水流能更充分地进行发泡。
24.由于转动套的下套部上端与径向壁的连接部位在径向壁上第一排水孔所在区域的中间部位,在出水时能全面冲转动套的下套部外周壁,达到完全清洗的良好效果,改变了需要在原有控制阀外层冲洗、内层过水结构基础上再额外装配起泡装置的复杂结构。
25.本发明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清洁水龙头,包括具有安装端和出水口的水龙头本体,所述水龙头本体内设有自安装端延伸到出水口的冷水通道和热水通道以及自清洁水龙头控制阀,控制阀的阀体与水龙头本体的出水口连接,且冷水通道与所述阀体的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热水通道与所述阀体的第二进水口连通。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
27.1、自清洁水龙头控制阀的进水口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其中,第一进水口可用于与水龙头的冷水通道相连,第二进水口可用于与水龙头的热水通道相连,阀套的
过水孔也具有对应有两个,分别为与第一进水口相对的第一过水孔和与第二进水口相对的第二过水孔,用户转动转动套,能够带动阀芯转动,在阀芯转动过程中,阀芯的缺口部的至少部分能与第一过水孔以及第二过水孔中的至少一个相对而使控制阀处于通水状态以及与第一过水孔以及第二过水孔均错位布置而使控制阀处于断水状态,也即能够实现了冷水、热水及冷热混合水的切换使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对转动套的下套部的外壁进行全面清洁,使得用户的用水更加干净卫生。
28.2、改变了原有水龙头与冷热水切换阀的安装方式,将控制阀直接安装在水龙头的出水口处或与水龙头出水口一体连接,在水龙头的出水口处实现冷热水的调和,安装方便,节约了大量的水龙头资源。
29.3、将控制阀直接安装在水龙头的出水口处,也有效缩短了原有水龙头出水口与水流开关处之间的距离,可以方便用户即时用水,提高了用户体验。尤其是,在用户用水完成后,可以直接操作水龙头出水口的控制阀将其即时关闭,与现有技术中用户需要操作远离水龙头出水口其他位置处的开关相比,避免了水流的浪费,达到了节水的目的。
30.4、控制阀无需额外增设专用的起泡器部件,通过自身的结构就能够达到起泡功能,节省了材料成本以及装配成本。其中,控制阀转动套上的多组第一排水孔的设置能够将水流分散形成缓和的发泡水流出发泡腔外,在实现对转动套的下套部的外壁进行全面冲洗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卫生用水的舒适体验。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控制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控制阀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控制阀的竖向剖视图;
3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控制阀的分解图;
3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控制阀的阀芯组件的分解图;
3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水龙头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控制阀的转动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控制阀的转动套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0.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
41.实施例1
42.参见图1-图5,自清洁水龙头控制阀包括阀体10、阀芯组件2以及转动套50,阀芯组件2设于阀体10内,具体包括阀套20以及设于阀套20内的阀芯24及阀片25。
43.参见图4,阀体10为一筒体结构,其内部中空形成下端敞口的阀腔100,阀芯组件2设于阀体10的阀腔100内。阀体10的上端具有与阀腔100连通的进水口,进水口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进水口11a和第二进水口11b。阀体10的上部还具有外螺纹部14,用于安装在水龙头的出水口处,其中,水龙头内具有用于供热水流出的热水通道(具体可以是热水管)以及供冷水流出的冷水通道(具体可以是冷水管),冷水通道可与第一进水口11a连接,热水通道可与第二进水口11b连接。
44.参见图5,阀芯组件2的阀套20包括上端敞口的阀套本体21以及以卡扣222连接方式连接在该阀套本体21的上端口的阀盖22。具体地,阀盖22的外周沿具有卡扣222,阀套本体21的上端敞口处具有与卡扣222进行卡接的卡口214。打开阀盖22后,可方便地将阀芯24、阀片25等部件装入到阀套本体21内。
45.在阀芯组件2装入到阀体10内后,阀套20的上端(也即阀盖22)是与阀体10的内壁的上部相抵。具体地,为了避免(在阀芯24转动时)阀套20在周向上发生转动,阀盖22的外壁面上具有向上延伸的定位凸柱221,对应地,阀体10的内壁上具有供定位凸柱221插入其中的定位孔12,为了保证阀芯组件2在阀体10内的稳定性,避免发生晃动问题,定位凸柱221有两个,阀体10的内壁上的定位孔12也对应有两个。
46.阀盖22上还具有与阀体10的第一进水口11a相对的第一过水孔220a和与阀体10的第二进水口11b相对的第二过水孔220b。
47.阀套本体21整体上也呈筒状,阀套本体21的外壁具有上大下小的第一台阶部211,对应地,阀套本体21的内壁上形成有上大下小的台阶孔212,台阶孔212具有台肩。阀芯24整体呈柱状,且外壁具有上大下小的第二台阶部241,阀芯24穿设在阀套本体21的台阶孔212中,且第二台阶部241与台阶孔212的台肩相抵。在阀芯24装配到位后,阀芯24的下端外露出阀套本体21的下端口,并通过紧固件43与转动套50连接在一起(具体连接结构在下文中说明)。
48.阀套本体21的周壁上具有沿周向依次间隔布置的过水口213,其中,过水口213与阀芯24上部的缺口部240正对,阀芯24的缺口部240具体在下文进行说明。
49.参见图3,为了将阀芯组件2装配到阀体10中,阀体10的下端敞口的内壁上还螺纹连接有限位挡片40,该限位挡片40中部具有通孔,限位挡片40套设在阀套20的下部之外,并与阀套20的第一台阶部211相抵,从而将阀套20抵压在阀体10内。阀套本体21的上部(也即大径部分)与阀体1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该环形间隙形成供水流通过的过水流道30。
50.为了将过水流道30中的水引出到阀体10的下部敞口,限位挡片40的上表面上具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限位凸起41,限位凸起41与阀套本体21的第一台阶部211的底面相抵,从而在限位挡片40与阀套本体21的底面之间限定出与过水流道30连通的第一过流间隙421。限位挡片40的通孔内壁与阀套20的下部之间形成有第二过流间隙422,优选地,阀套20下部的外周壁上具有纵向延伸、且沿周向间隔布置的过水槽420,各过水槽420共同构成了与第一过流间隙421连通的第二过流间隙422。阀套20内的水可经依次经过水口213、过水流道30以及第一过流间隙421、第二过流间隙422进入阀体10的下端口处。
51.在转动套50的径向壁的上方空间区域形成了一个发泡腔400,发泡腔400与外部空气连通。具体地,转动套50的上套部51的内壁与阀体10的下部的外壁之间还形成一个与缓冲流道57(在下文中说明)相连通的一个间隙80(详见图3),该间隙80可以供外部空气进入
到发泡腔400中,以便水流能更充分地进行发泡。
52.上述的第二过流间隙422与发泡腔400正对且连通,其中,水流在经过构成第二过流间隙422的多个过水槽420时,会呈喷射状进入到发泡腔400中,相互之间激烈碰撞,又由于发泡腔400与外部空气连通,因而可以充分发泡形成发泡雾水。
53.参见图3,为了更好地实现与阀芯24的转动配合,阀片25设于阀套本体21内,且抵在阀芯24的上部,阀片25上具有与阀盖22的第一过水孔220a相对的第三过水孔251和与阀盖22的第二过水孔220b相对的第四过水孔252。阀片25的外周壁上套设有环形密封件26,在阀片25及环形密封件26装配到阀套本体21内后,环形密封件26与阀套20的内壁接触,保证了在阀芯24转动调节过程中,阀片25不会随之转动。
54.阀芯24上端部的直径与阀片25之间大小相适配,其上具有纵向延伸的缺口部240,缺口部240的横截面大致为三角形。在阀芯24转动过程中,缺口部240的至少部分能与第一过水孔220a以及第二过水孔220b中的至少一个相对而使控制阀处于通水状态以及与第一过水孔220a以及第二过水孔220b均错位布置而使控制阀处于断水状态。
55.也即,阀芯24的缺口部240的形状及尺寸可进行合理设计,以在阀芯24旋转过程中,阀芯24的缺口部240可以是与阀盖22的第一过水孔220a(也即与阀片25的第三过水孔251)相对,该通水状态下是流出的冷水;也可以是与阀盖22的第二过水孔220b(也即与阀片25的第四过水孔252)相对,该通水状态下流出的是热水;当然,也可以是同时与阀盖22的第一过水孔220a和第二过水口213均对应连通,从而实现通冷热混合水的目的,当然,在该状态下,对阀芯24进行转动微调,可以对冷水及热水的流量进行调节,进而实现冷热混合水的温度调节。
56.转动套50(具体是转动套50的下套部52)作为供用户对阀芯24进行转动调节的操作部件,其能转动地设于阀体10的底部,并与阀芯24的下端相联动。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该转动套50具有上部开口而能套设在阀体10之外的上套部51以及下部开口且口径小于上套部51的下套部52,其中,在上、下套部52之间形成一径向壁53,在该径向壁53上开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排水孔,该排水孔与阀体10的下部敞口相对,在水流从阀体10的下部敞口流出后,能够经过排水孔流出,并沿下套部52的外壁面落下,对转动套50的下套部52的外壁面进行冲洗,从而实现自清洁。
57.转动套50内设有一挡壁55,在该挡壁55上开有与阀芯24的下端相非圆形配合的安装孔550,在该挡壁55下方的阀芯24下端上设有将下套部52定位在阀芯24上的紧固件43。用户转动转动套50可带动阀芯24旋转,进而调节,实现冷水、热水以及冷热混合水的切换。
58.转动套50的径向壁53的内壁还具有向上延伸的第一环形壁54,具体地,第一环形壁54的高度低于上套部51的高度。第一环形壁54与上套部5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了第一环形槽56。阀体10的壁的底部具有竖向延伸、且下部敞口的第二环形槽13,阀体10的壁的底部对应于第二环形槽13之外的部分形成第二环形壁15。在转动套50安装到位后,转动套50的第一环形壁54伸入到阀体10的第二环形槽13中,阀体10的第二环形壁15伸入到第一环形槽56中,由此,在阀体10与转动套50之间形成一个供水流自内向外、上下迂回布置的一个缓冲流道57。
59.为了保证转动套50与阀体10之间能够预留出间隙作为上述的缓冲流道57,转动套50的第一环形壁54的内壁面上具有径向向内凸出的支撑块541,第一环形壁54所围设的内
部空间中设有支撑环60,支撑环60的底部具有与支撑块541相适配的缺口,在支撑环60装配到位后(转动套50经阀芯24下端部的紧固件43固定后),转动套50的支撑块541卡入支撑环60的缺口中,支撑环60的上部与阀体10的壁的底部边沿相抵,其中,支撑环60的外壁直径小于第一环形壁54的内径尺寸,从而与第一环形壁54的外壁之间也留有间隙。
60.本实施例的转动套50上的排水孔有两组,分别为位于第一环形壁54内侧的第一排水孔53a和位于第一环形壁54的外侧的第二排水孔53b,第一排水孔53a以及第二排水孔53b均为沿转动套50的周向依次布置。具体地,第一排水孔53a与第二排水孔53b均与上述的缓冲流道57连通。上述缓冲流道57的设置,起到一定的缓存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水流量较大时,水流沿转动套50的上套部51与阀体10之间的间隙向上涌出,而将转动套50的上套部51的外壁面经常处于打湿状态,消除了卫生隐患。
61.水流的具体路径参见图3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在阀芯24旋转打开后,水龙头的冷水通道或热水通道中的水依次可通过阀体10的第一进水口11a或第二进水口11b、阀套20的第一过水孔220a或第二过水孔220b、阀片25上的第三过水孔251或第四过水孔252以及阀芯24的缺口部240进入到阀套20内,然后经阀套20的周壁上的过水口213进入到阀套20与阀体10的内壁之间形成的过水流道30中,然后经限位挡片40与阀套20之间的过流间隙流入至阀体10的下部敞口位置的发泡腔400中,其中,充分发泡后的一部分水流会经第一排水孔53a排出,冲洗转动套50的下套部52的外壁,以及供用户使用,另一部分水流会沿缓冲流道57流动,并通过第二排水孔53b排出,同样用来冲洗转动套50的下套部52的外壁,以及供用户使用。
62.参见图6,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自清洁水龙头,其包括具有安装端和出水口70的水龙头本体7以及上述的控制阀,水龙头本体7内设有自安装端延伸到出水口70的冷水通道71及热水通道72,控制阀的阀体10可通过螺纹连接在水龙头本体7的出水口70处,冷水通道71与控制阀的阀体10的第一进水口11a连通,热水通道72与阀体的第二进水口11b连通。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阀的阀体10与水龙头本体7也可以为一体件。
63.本实施例的自清洁水龙头控制阀集冷热开关调和、发泡节水与全面自清洗于一体,不仅可用于公共场所的出水控制,也可适合家庭使用,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干式或湿式开关操作,良好的发泡效果提高了用户舒适用水体验。
64.本实施例的自清洁水龙头控制阀及水龙头的优点:
65.1、冷热水管直接与水龙头本体一体设计,节约了材料,减少了空间,且安装更加方便。
66.2、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开关动作与洗手不同同时,造成每次洗手前后有大量水浪费问题,将控制阀设置在水龙头本体的出水口处,即开即用,长期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
67.3、在出水口实现了冷热开关调和,提高了用水舒适度。
68.4、控制阀由于其内部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水流在出水过程中经过喷射分散、再经过多孔分流聚合,实现了水发泡缓和流出、不溅水的效果,又由于操作套的下套部(也即操作手柄)位于出水中间,在洗手过程中能够对下套部的外周壁进行全面冲洗,实现了发泡节水、自冲洗开关多功能于一体,还节约成本。应用该控制阀的水龙头不但适用于公用场所,也适用于家庭,提高了防交叉感染的效果。
69.5、控制阀还能够分档调节流量大小,其档位分明,用户可以按需要选择对应的流
量大小。、
70.6、控制阀集节水发泡冲洗开关于一处,达到安全节约用水的理想效果。
71.实施例2
72.参见图7及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转动套50的径向壁53上的排水孔的分布不同,其中,位于第一环形壁54内侧的第一排水孔53a具有沿径向壁53的径向依次布置的多组,由此,水流经上述多组第一排水孔53a排出的过程中,任意相邻的两股细流相互碰撞会产生气泡,达到了起泡器的效果。
73.上述转动套50上多组第一排水孔53a的设置,可以达到起泡功能,无需额外增设专用的起泡器部件,节省了材料成本以及装配成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