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27775发布日期:2023-01-20 20:01阅读:30来源:国知局
支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器支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架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部分显示器增高支架上设置有hub(集线器),显示器增高支架结合hub功能的产品形态在很大程度上给办公桌面带来空间解放,使得办公效率和用户使用体验带来提升。
3.不过,由于hub本身特有的产品属性,在使用hub功能时,需要在hub的多个接口上插上连接线,这就导致原本被释放出来的空间,被随意延伸的连接线所占用,原本整洁有序的桌面环境变得杂乱。
4.因此需要进行改进,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6.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装置,能够有效的收纳线束,提升桌面的整洁程度。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装置,其包括:
8.支撑板组件;
9.第一支撑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组件的第一端;
10.第二支撑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组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支撑脚和所述第二支撑脚分别用于在放置参考面上支撑所述支撑板组件,使所述支撑板组件与所述放置参考面之间存在预定距离;
11.其中,所述支撑板组件远离所述放置参考面的一侧为支撑面,所述支撑板组件朝向所述放置参考面的一侧具有一凹槽,所述凹槽或所述第一支撑脚中设置有接口扩展模组,所述凹槽设置有卷线结构,连接于所述接口扩展模组的线材能够卷绕于所述卷线结构内。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架装置,连接于接口扩展模组的接口的线材能够卷绕支撑板组件朝向放置参考面的一侧的凹槽中的卷线结构上,从而可以有效地收纳在凹槽中,避免支撑板组件与放置参考面之间的空间被线材占用,提升了桌面的整洁程度。
附图说明
13.本技术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技术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14.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中支架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图2中a-a剖面的示意图;
17.图4为图2中的卷线结构爆炸示意图;
18.图5为图4中的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00-支撑板组件,110-凹槽,111-底面,112-侧面,120-卷线结构,121-挡板,122-卷线柱,1221-第一筒状部,1222-第二筒状部,1223-卡扣,1224-卡孔,130-穿线孔,131-通孔部,132-缺口部;
21.200-第一支撑脚;
22.300-第二支撑脚;
23.400-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24.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25.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以不同形式实施,而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将使公开彻底和完全,并且将本技术的范围完全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部件的尺寸以及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26.应当明白,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技术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
27.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为了方便描述而被使用从而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意图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
28.参照附图1-5来对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架装置进行示例性说明。
29.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的支架装置包括支撑板组件100、第一支撑脚200和第二支撑脚300。
30.第一支撑脚200连接于支撑板组件100的第一端,第二支撑脚300连接于支撑板组件100的第二端,第一支撑脚200和第二支撑脚300分别用于在放置参考面上支撑支撑板组件100,使支撑板组件100与放置参考面之间存在预定距离。该放置参考面可以为桌面或其它用于放置支架装置的表面,支撑板组件100连接于第一支撑脚200和第二支撑脚300远离放置参考面的一端,支撑板组件100远离放置参考面的一侧为支撑面,该支撑面为平面,诸如显示器、笔记本电脑之类的装置可以放置在该支撑面上。支撑板组件100与放置参考面之间存在的预定距离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自由设置,具体地,可以通过设置第一
支撑脚200和第二支撑脚300在垂直于放置参考面的方向上的高度来进行调整。通过使支撑板组件100与放置参考面之间存在预定距离,一方面,可以抬放置于支撑面上的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的高度,从而可以缓解用户长期低头工作带来的身体损伤,另一方面,第一支撑脚200、第二支撑脚300、支撑板组件100和放置参考面之间的空间可以用来收纳桌面上的物体,例如可以用来放置键盘、鼠标等,从而提升桌面的整洁程度。
31.参见附图2,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组件100朝向放置参考面的一侧具有一凹槽110,所述凹槽110包括底面111和环绕底面111的侧面112,凹槽110的底面111为凹槽110朝向支撑面的一面,凹槽110朝向放置参考面的一面为其开口。
32.凹槽110或第一支撑脚200中设置有接口扩展模组。接口扩展模组上具有多个接口,其能够将一个接口扩展成几个同类或不同类的接口,使得计算机能通过其与多个配件或外置设备连接。接口扩展模组可以为集线器(hub)模组或扩展坞(dock)模组。一般而言,集线器模组可以把一个接口扩展成几个同类接口,例如将一个usb接口扩展成多个usb接口,扩展坞模组可以复制甚至扩展计算机的接口,可使计算机通过其与多个配件或外置设备(如电源适配器、网线、鼠标、外置键盘、打印机及外置显示器等)连接。在一些情况下,集线器模组和扩展坞模组也可以指代相同的东西,都是指具有多个接口的模组,计算机能够通过其与多个配件或外置设备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接口扩展模组包括主板和连接于主板的多个接口,这些接口的类型可以包括供电电源接口(接口扩展模组通过其接收外部供电)、type-a接口(即通常所说的usb接口)、type-b接口、type-c接口、micro-b接口、lighting接口、hdmi接口、tf/sd卡槽、音频接口(例如3.5mm耳机孔)、网线接口、pd接口中的一种或多种。需要说明的是,当凹槽110中设置有接口扩展模组时,接口扩展模组的主板位于支撑板组件100中,接口扩展模组的至少一个接口210位于凹槽110的侧面112;当第一支撑脚200中设置有接口扩展模组时,接口扩展模组的主板位于第一支撑脚200中,接口扩展模组的至少一个接口210位于凹槽110的侧面112。
33.凹槽110中设置有卷线结构120,连接于接口扩展模组(也即接口210)的线材400能够卷绕于卷线结构120内,从而可以通过凹槽110中卷线结构120对与接口210连接的线材400进行收纳,使其收纳在凹槽110中,避免支撑板组件100与放置参考面之间的空间被线材400占用,进而可以有效提升桌面的整洁程度。
34.参见附图3,卷线结构120包括卷线柱122和挡板121,卷线柱122位于凹槽110的底面111与挡板121之间,凹槽110的底面111、卷线柱122和挡板121在a-a方向上截面呈“工”字形,挡板121的面积大于卷线柱122轴向截面的面积。从而,连接于接口210的线材400能够卷绕于卷线柱122上,位于挡板121和凹槽110的底面111之间,挡板121可以对卷绕于卷线柱122上线材400形成止挡,防止其下落至支撑板组件100与放置参考面之间的空间中。线材400卷绕后能有效藏于其中,并且不会松动,缠绕可靠而且可以起到隐藏的效果,外观上看起来为一体,可以有效提升桌面整洁程度。
35.参见附图4和附图5,在本实施例中,卷线柱122包括固定设置于凹槽110的底面111的第一筒状部1221和固定设置于挡板121朝向凹槽110的底面111的一侧的第二筒状部1222。第一筒状部1221与凹槽110的底面111可以通过卡扣固定连接,也可以一体注塑成型。第二筒状部1222与挡板121可以通过卡扣固定连接,也可以一体注塑成型。第一筒状与第二筒状部1222截面形状相同,都是跑道形,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该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
椭圆形或方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设置。第一筒状部1221与第二筒状部1222通过插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筒状部1221在其轴向上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二筒状部1222在其轴向的截面面积,使得第二筒状部1222可以插接于第一筒状部1221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筒状部1222和第一筒状部1221设置为能够过盈地插接,从而两者可以仅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筒状部1222在其轴向上的截面面积设置为大于第一筒状部1221在其轴向的截面面积,使得第一筒状部1221可以插接于第二筒状部1222中。
3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筒状部1221的内侧沿其周向设置有多个卡扣1223,相应地,所述第二筒状部1222的外侧沿其周向设置有多个与卡扣匹配的卡孔1224,当第二筒状部1222可以插接至第一筒状部1221中的预设位置时,卡扣1123卡入卡孔1224中,第一筒状部1221和第二筒状部1222形成卡扣连接。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一筒状部1221上设置有多个卡孔,在第二筒状部1222上设置有多个卡扣,使得第一筒状部1221和第二筒状部1222在插接后能够形成卡扣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37.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筒状部1221和第二筒状部1222形成卡扣连接时,挡板121朝向放置参考面的一侧与所述支撑板组件100朝向放置参考面的一侧平齐,也即,挡板121朝向放置参考面的一侧不超出凹槽110的开口,从而,既最大化地利用了凹槽110内的空间,又不会占用支撑板组件100与放置参考面之间的空间。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卷线柱122呈柱状或筒状,卷线柱122的第一端与挡板121固定连接,例如可以与挡板121一体注塑成形,或通过胶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卷线柱122的第二端与凹槽110的底面111卡扣连接,例如,卷线柱122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置有沿卷线柱122轴向延伸的卡扣,凹槽110的底面111上设置有与该卡扣匹配的卡孔,该卡扣插入卡孔时,卷线柱122的第二端与凹槽110的底面111形成卡扣连接。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卷线柱122呈柱状或筒状,卷线柱122的第一端与凹槽110的底面111固定连接,例如可以与底面111一体注塑成形,或通过胶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卷线柱122的第二端与挡板121卡扣连接,例如,卷线柱122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置有沿卷线柱122轴向延伸的卡扣,挡板121上设置有与该卡扣匹配的卡孔,该卡扣插入卡孔时,卷线柱122的第二端与挡板121形成卡扣连接。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卷线柱122呈柱状或筒状,为一个单独的结构件,卷线柱122的第一端与挡板121卡扣连接,卷线柱122的第二端与凹槽110的底面111卡扣连接。例如,卷线柱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设置有沿卷线柱轴向延伸的卡扣,挡板121和凹槽110的底面111上均设置有与该卡扣匹配的卡孔,该卡扣插入卡孔时,卷线柱122两端分别与挡板121和凹槽110的底面111形成卡扣连接。
4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挡板121在周向上与所述凹槽110的边缘(也即凹槽110的侧壁)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的距离大于线材400的直径,使得连接于接口210的线材400能够通过该间隙进入挡板121与凹槽110底面111之间的空间,从而能够卷绕在卷线柱122上。
42.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组件100在凹槽110的侧面112上设置有穿线孔130,卷绕于卷线结构120上的线材400能够通过穿线孔130伸出凹槽110,从而,通过该穿线孔130的设置,可以使线材400能够从凹槽110的侧面112伸出支架装置,而不是从支撑板组
件100与放置参考面之间的空间中散落,有效避免了线材400对支撑板组件100与放置参考面之间的空间的占用。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穿线孔130设置为圆形或方形的通孔,使其可通过的面积大于线材400端部的接头的面积,使得卷绕于卷线结构120上的线材400远离接口210的一端的接头能够从该通孔中穿过,从而离开凹槽110。
44.在本实施例中,穿线孔130包括通孔部131和缺口部132,缺口部132位于通孔部131远离支撑面的一侧,通孔部131的面积大于所缺口部132的面积,缺口部132在支撑板组件100横向上(平行于支撑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线材400中间段的直径,通孔部131的面积远大于线材400中间段轴向截面的面积,卷绕于卷线结构120上的线材400的中间段(除了两端的接头的部分)能够通过缺口部132进入通孔部131,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只需要将线材400的中间段从缺口部132卡入通孔部131中,就能使线材400从凹槽110中离开,而不会占用支撑板组件100与放置参考面之间的空间,且不需要将线材400端部的接头穿过通孔部131,极大地便利了操作。
45.在本实施例中,穿线孔130呈t形,t形的上端为通孔部131,t形的下端为缺口部132,缺口部132在支撑板组件100横向上(平行于支撑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可以略大于线材400中间段的直径,通孔部131在支撑板组件100纵向上(垂直于支撑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同样地略大于线材400中间段的宽度,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支撑板组件100侧面的空间,使得多根线材400可以穿线孔130中伸出,且t形设计可以有效支撑和固定线材400在同一个位置,使其不易发散乱跑。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部131在支撑板组件100纵向上(垂直于支撑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可以略小于线材400中间段的宽度,从而使线材400能够过盈地限位在通孔部131中,从而使线材400不易松动,也不易于从缺口部132中滑脱。
46.尽管这里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示例实施例,应理解上述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意图将本技术的范围限制于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偏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所有这些改变和修改意在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本技术的范围之内。
47.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48.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技术并帮助理解各个实用新型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技术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本技术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相应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其发明点在于可以用少于某个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的特征来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技术的单独实施例。
49.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了特征之间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50.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技术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51.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