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加热水龙头用进水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00612发布日期:2023-01-18 01:07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加热水龙头用进水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加热水龙头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电加热水龙头。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自然温度的自来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冷热水同时供给的供水方式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现实生活目标。但是多数生活区尚不具备供热水条件,或者是所具有的加热装置大多是利用电加热、燃气加热和太阳能加热,如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及太阳能热水器等,普遍使用的这几种加热方式由于需要安装特定设备,且体积较大,管路存水较多,使用时需将管路中冷水放出,不仅浪费水资源且安装和使用不方便,价格昂贵。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即热水龙头,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2220179289.8公开了一种电热水龙头的电加热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左侧表面嵌入安装有显示面板,且机壳的内部安装有内芯,所述内芯的下端安装有进水底座,所述进水底座的内部安装有水流开关总承,且进水底座的外部安装有底座胶垫,所述进水底座的外部位于底座胶垫的下方安装有电线架。
4.上述该类现有的电热水龙头的电加热装置能够用于对冷水进行加热获得热水,但是该类现有的电热水龙头采用开关阀芯进行进水和输出水,其开关阀芯的整体结构复杂,组装安装比不便,致使整体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体结构简单,能够快速控制冷水进入,并且能够减小冷水的进水速度,进而延长加热时间,提高冷水受热效果的电加热水龙头用进水管装置。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电加热水龙头用进水管装置,包括进水管,进水管的上方一体连接有输水腔体,输水腔体的一侧设置有加热腔主体,所述输水腔体的上方设置有控制阀体,控制阀体上安装有用于控制进水管是否进水的进水控制组件。
8.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9.所述输水腔体内开设有进水连接腔和热水输出腔,所述进水连接腔和热水输出腔分别为独立腔体,进水连接腔内与进水管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通孔,进水管靠近输水腔体的一端通过该通孔与进水连接腔连通。
10.进一步优化:所述输水腔体上一体安装有第一连接座,第一连接座与进水管为同轴线设置,第一连接座上开设有第一沉孔;第一沉孔与进水管为同轴线设置。
11.进一步优化:所述控制阀体包括控制阀主体,所述制阀主体上与第一连接座相对应的位置处一体连接有第四连接座,第四连接座上开设有第二沉孔,第二沉孔与第一沉孔相互连通,且第二沉孔与第一沉孔同轴设置。
12.进一步优化:所述进水控制组件包括安装在第二沉孔内的推杆,推杆的下端依次贯穿第二沉孔、第一沉孔、进水连接腔并延伸至进水管内。
13.进一步优化:所述推杆的上端位于第二沉孔的上方一体连接有顶接部;推杆位于进水管的一端一体连接有推杆端部。
14.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沉孔内安装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沉孔的内底面和顶接部的下端面顶接。
15.进一步优化:所述进水管内位于推杆的下方安装有单向止逆阀,所述进水管内位于单向止逆阀的下方设置有单向止逆阀定位塞;单向止逆阀定位塞的中部开设有进水小孔。
16.进一步优化:所述控制阀主体上一体连接有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安装有开关控制转轴。
17.进一步优化:开关控制转轴上与推杆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切面,所述开关控制转轴上位于第一切面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切面和第三切面;所述第二切面和第三切面分别相对于第一切面为倾斜布设。
18.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构思巧妙,结构合理,整体结构简单,组装安装方便,并且通过推杆的移动能够顶动单向止逆阀,实现打开单向止逆阀进而水源进入进水管进行,方便控制,并且推杆不对单向止逆阀施加压力时,单向止逆阀自动关闭,实现切断进水管的连通,进而实现关闭,方便操控,提高使用效果。
19.并且通过单向止逆阀定位控水组件能够降低进水流速,使加热腔内的冷水流速减缓,进而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和加热效果,进而提高使用效果,并且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组装安装方便,生产和使用成本小,安全性高。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腔主体与输水腔体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腔主体与输水腔体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腔主体的剖视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腔主体与输水腔体的剖视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阀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单向止逆阀处的剖视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开关控制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21-加热腔主体;211-加热腔;212-隔板;213-加热丝;214-转角定位块;215-接线端子;216-第一封堵腔;217-封堵头;22-输水腔体;221-进水连接腔;222-热水输出腔;223-第二封堵腔;224-第二封堵头;225-第一连接座;2251-第一沉孔;227-测温孔;228-出水孔;229-连接柱;23-进水管;231-单向止逆阀;232-单向止逆阀定位塞;3-控制阀体;31-控制阀主体;32-第四连接座;321-第二沉孔;33-推杆;331-顶接部;332-推杆端部;39-第一支撑座;391-第一支撑孔;30-第二支撑座;301-第二支撑孔;6-开关控制转轴;61-环形凹
槽;62-连接轴;63-第一切面;64-第二切面;65-第三切面;9-底端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31.如图1-9所示,一种电加热水龙头用进水管装置,包括进水管23,所述进水管23的上方一体连接有输水腔体22,所述输水腔体22的一侧设置有加热腔主体21,所述输水腔体22的上方设置有控制阀体3,所述控制阀体3上安装有用于控制进水管23是否进水的进水控制组件。
32.所述加热腔主体21与输水腔体22为垂直布设。
33.所述加热腔主体21内开设有两个为平行布设的加热腔211,所述加热腔主体21内位于两个加热腔211之间设置有隔板212,所述隔板212用于将两个加热腔211分隔开。
34.所述隔板212的上端设置有开口,所述两个加热腔211通过上方的开口相连通。
35.所述两个加热腔211之间安装有同一加热丝213,所述该加热丝213的中部沿隔板212的上端弯折,使加热丝213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加热腔211。
36.这样设计,可通过一根加热丝213即可将该加热丝213布设在两个加热腔211内方便组装和安装。
37.所述隔板212的上端安装有转角定位块214,所述转角定位块214的上端为弧形面,通过弧形面能够对加热丝213的弯折处进行导向,方便使用。
38.所述转角定位块214为耐高温绝缘阻燃材料制成,进而通过转角定位块214能够使加热丝213的外表面与隔板212和加热腔211的内表面分隔开,避免加热丝213直接接触加热腔211的内表面,提高使用效果。
39.所述加热腔主体21的下端与两个加热腔211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加热腔主体21,所述两个安装孔分别与相对应的加热腔211连通。
40.所述两个安装孔内分别密封安装有接线端子215,所述加热丝213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接线端子215电性连接。
41.所述接线端子215的下端贯穿加热腔主体21上的安装孔并延伸至外部后与外设电源线电性连接。
42.所述外设电源线与外设电源连接后,即可使加热丝213通电工作,所述加热丝213通电工作用于加热流动经过两个加热腔211内的水源。
43.所述加热腔主体21内位于隔板212的上方开设有第一封堵腔216,所述第一封堵腔216内安装有封堵头217,所述封堵头217的外表面与第一封堵腔216的内表面相适配,所述封堵头217的外表面与第一封堵腔216的内表面之间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连接。
44.所述加热腔主体21上靠近第一封堵腔216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螺栓孔,所述封堵头217上与第一螺栓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螺栓孔。
45.所述封堵头217安装在第一封堵腔216内后,通过在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内穿设螺栓实现将封堵头217的下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封堵腔216内。
46.所述输水腔体22与加热腔主体21呈垂直布设,且输水腔体22设置在加热腔主体21上且靠近其下端位置处。
47.所述输水腔体22内开设有进水连接腔221和热水输出腔222,所述进水连接腔221和热水输出腔222分别为独立腔体,所述进水连接腔221和热水输出腔222互不连通。
48.所述进水连接腔221和热水输出腔222靠近两个加热腔211的一端分别贯穿加热腔主体21并与相对应的加热腔211连通。
49.所述进水连接腔221内的冷水首先进入与其相对应的加热腔211内,此时加热腔211内的冷水通过转角定位块214的上部流入另一加热腔211内,此时加热丝213工作即可对该两个加热腔211内流动的冷水进行加热。
50.并且加热腔211内加热完成的冷水输送至热水输出腔222内,进而实现输出热水,方便使用。
51.所述输水腔体22上远离加热腔主体21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封堵腔223,所述进水连接腔221和热水输出腔222远离加热腔主体21的一端与第二封堵腔223连通。
52.所述第二封堵腔223内安装有第二封堵头224,所述第二封堵头224用于对进水连接腔221和热水输出腔222远离加热腔主体21的一端进行封堵,方便使用。
53.所述第二封堵头224用于对进水连接腔221和热水输出腔222分别进行封堵,进而能够避免进水连接腔221和热水输出腔222在此处连通,提高使用效果。
54.所述进水管23设置在输水腔体22的下方,所述进水连接腔221内与进水管23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所述进水管23靠近输水腔体22的一端通过该通孔与进水连接腔221连通。
55.所述通孔与进水管23为同轴线设置。
56.所述输水腔体22上一体安装有第一连接座225,所述第一连接座225与进水管23为同轴线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座225上开设有第一沉孔2251;所述第一沉孔2251与进水管23为同轴线设置。
57.所述第一沉孔2251与进水管23相连通。
58.所述输水腔体22上靠近热水输出腔222的位置处开设有测温孔227和出水孔228,所述测温孔227和出水孔228分别与热水输出腔222相连通。
59.这样设计,所述热水输出腔222内的热水可进入测温孔227和出水孔228内,此时通过出水孔228用于输出热水。
60.所述加热腔主体21的一侧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上电性连接有测温传感器,所述测温传感器的测温端上套设有紫铜管,所述紫铜管与测温端之间填充有导热胶,所述紫铜管密封安装在测温孔227内。
61.此时当热水输出腔222内的热水流经测温孔227处时,所述测温传感器用于对热水输出腔222内的热水温度进行检测,并且检测信号发送至显示屏上,此时显示屏用于对该检测温度进行显示,方便使用。
62.所述输水腔体22上一体连接有多个连接柱229,所述连接柱229上开设有螺纹孔,通过连接柱229和螺纹孔用于对控制阀体3进行定位安装,方便使用。
63.所述控制阀体3包括控制阀主体31,所述控制阀主体31上与测温孔227和出水孔228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通槽。
64.所述制阀主体31上与第一连接座225相对应的位置处一体连接有第四连接座32,所述第四连接座32上开设有第二沉孔321,所述第二沉孔321与第一沉孔2251相互连通,且第二沉孔321与第一沉孔2251同轴设置。
65.所述进水控制组件包括安装在第二沉孔321内的推杆33,所述推杆33的下端依次
贯穿第二沉孔321、第一沉孔2251、进水连接腔221并延伸至进水管23内。
66.所述第一沉孔2251与推杆33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圈,通过密封圈用于对第一沉孔2251与推杆33的连接处进行密封,进而防止进水连接腔221内的冷水在此处泄露。
67.并且推杆33与第一沉孔2251内的密封圈为滑动密封连接。
68.所述推杆33的上端位于第二沉孔321的上方一体连接有顶接部331。
69.所述推杆33位于进水管23的一端一体连接有推杆端部332。
70.所述第二沉孔321内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沉孔321的内底面和顶接部331的下端面顶接。
71.所述弹簧输出弹力顶动推杆33向上移动。
72.所述进水管23内位于推杆33的下方安装有单向止逆阀231,推杆33向下移动时,所述推杆端部332顶动单向止逆阀231打开,此时进水管23下方的冷水通过单向止逆阀231进入进水管23内,而后进入进水连接腔221和加热腔211内。
73.当推杆33向上移动时,所述推杆端部332远离单向止逆阀231,此时单向止逆阀231自动关闭。
7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单向止逆阀231可采用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导流方向与进水管23内冷水的水流方向相反。
75.这样设计,当对顶接部331施加压力时,所述推杆33向下移动时,所述推杆端部332顶动单向止逆阀231打开,此时进水管23下方的冷水通过单向止逆阀231进入进水管23内,而后进入进水连接腔221和加热腔211内。
76.当顶接部331上的压力消失时,所述推杆33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此时推杆33向上移动,所述推杆33带动推杆端部332远离单向止逆阀231,此时单向止逆阀231自动关闭。
77.所述进水管23内位于单向止逆阀231的下方设置有单向止逆阀定位塞232;所述单向止逆阀定位塞232安装在单向止逆阀231的下方,所述单向止逆阀定位塞232对单向止逆阀231的位置进行定位。
78.所述单向止逆阀定位塞232的中部开设有进水小孔,所述进水小孔的直径小于进水管23的管径。
79.这样设计,所述单向止逆阀定位塞232安装在进水管23上,进而能够对单向止逆阀231的位置进行定位,方便使用,并且进水管23下方的水源通过单向止逆阀定位塞232中部的进水小孔进入进水管23内,进而通过该进水小孔能够降低进水流速,使加热腔211内的冷水流速减缓,进而能够提高加热丝213的加热效率,提高加热效果,进而提高使用效果。
80.所述控制阀主体31上与各个连接柱229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螺栓穿孔,所述螺栓穿孔和连接柱229上的螺纹孔可连接螺栓,进而实现将控制阀体3固定安装在输水腔体22上,方便组装和安装,方便使用。
81.所述控制阀主体31上一体连接有第一支撑座39和第二支撑座30,所述第一支撑座39和第二支撑座30为平行布设,所述第一支撑座39和第二支撑座30与控制阀主体31为垂直布设。
82.所述第一支撑座39和第二支撑座30上安装有开关控制转轴6。
83.所述第一支撑座39上开设有第一支撑孔391,所述第二支撑座30上开设有第二支
撑孔301。
84.所述开关控制转轴6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支撑孔391和第二支撑孔301上。
85.所述开关控制转轴6上与第二支撑孔301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环形凹槽61,所述环形凹槽61内安装有密封圈。
86.所述开关控制转轴6的该端安装在第二支撑孔301内后,所述密封圈的外表面与第二支撑孔301接触,此时通过密封圈能够提高摩擦力,进而提高开关控制转轴6转动时的阻力,提高使用效果。
87.所述开关控制转轴6上与第一支撑孔391相对应的位置处与第一支撑孔391的内表面相适配。
88.所述开关控制转轴6靠近第一支撑孔391的一端一体连接有连接轴62,所述连接轴62的横截面形状为多边形。
89.所述开关控制转轴6通过连接轴62与外设开关手柄连接,转动开关手柄带动开关控制转轴6进行转动。
90.所述开关控制转轴6上与推杆33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切面63,所述开关控制转轴6上位于第一切面63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切面64和第三切面65。
91.所述第二切面64和第三切面65分别相对于第一切面63为倾斜布设。
92.在使用时,开关控制转轴6在第一支撑座39和第二支撑座30上转动具有三个工作位,该三个工作位分别为关闭工作位、冷水工作位和热水工作位。
93.当开关控制转轴6转动至关闭工作位时,所述第一切面63与顶接部331的上端面为平行布设,并且第一切面63与第四连接座32的上端面为间隔布设,此时推杆33在弹簧的作用下上移,并且第一切面63与顶接部331接触,用于限定推杆33的移动距离,此时推杆33不会顶接单向止逆阀231,此时为关闭状态。
94.当开关控制转轴6转动至冷水工作位,所述第二切面64对推杆33的顶接部331进行顶接,此时使推杆33向下移动,进而推杆33的推杆端部332顶接单向止逆阀231,实现将单向止逆阀231打开,此时冷水通过进水管23、进水连接腔221、加热腔211和热水输出腔222输送至出水孔228处,此时出水孔228输出冷水。
95.并且加热丝213不工作,进而能够输出冷水。
96.当开关控制转轴6转动至热水工作位时,所述第三切面65对推杆33的顶接部331进行顶接,此时使推杆33向下移动,进而推杆33的推杆端部332顶接单向止逆阀231,实现将单向止逆阀231打开。
97.并且启动加热丝213,所述加热丝213工作用于对加热腔211内流动的水进行加热。
98.所述加热腔211内加热完成的水进入热水输出腔222内,而后通过输送至出水孔228排出,此时出水孔228输出热水。
9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23上开设有外螺纹,所述进水管23通过螺纹配合与市政输水管路连接。
100.在本实施例外,所述进水管23上开设有外螺纹,所述进水管23螺纹连接有外接管,所述外接管的上端与底端封盖9顶接,进而实现对底端封盖9进行定位安装。
101.并且外接管为金属管,所述外接管的外部开设有外螺纹,所述外接管通过螺纹配合与市政输水管路连接。
102.这样设计,可通过外接管提高进水管23的整体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并且提高进水管23与市政输水管路的连接强度,提高使用效果。
103.在使用时,首先将进水管23通过螺纹配合与市政输水管路连接,此时转动开关手柄转动可带动开关控制转轴6进行转动,进而实现切换开关控制转轴6的冷水工作位、关闭工作位和热水工作位。
104.当开关控制转轴6转动至关闭工作位时,所述第一切面63与顶接部331的上端面为平行布设,并且第一切面63与第四连接座32的上端面为间隔布设,此时推杆33在弹簧的作用下上移,并且第一切面63与顶接部331接触,用于限定推杆33的移动距离,此时推杆33不会顶接单向止逆阀231,并且加热丝213不工作,此时为关闭状态。
105.当开关控制转轴6转动至冷水工作位,所述第二切面64对推杆33的顶接部331进行顶接,此时使推杆33向下移动,进而推杆33的推杆端部332顶接单向止逆阀231,实现将单向止逆阀231打开,此时冷水通过进水管23、进水连接腔221、加热腔211和热水输出腔222输送至出水孔228处,此时出水孔228输出冷水;并且加热丝213不工作,进而能够输出冷水。
106.当开关控制转轴6转动至热水工作位时,所述第三切面65对推杆33的顶接部331进行顶接,此时使推杆33向下移动,进而推杆33的推杆端部332顶接单向止逆阀231,实现将单向止逆阀231打开。
107.并且启动加热丝213,所述加热丝213工作用于对加热腔211内流动的水进行加热。
108.所述加热腔211内加热完成的水进入热水输出腔222内,而后通过输送至出水孔228排出,此时出水孔228输出热水。
109.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