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绘仪器支架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46077发布日期:2022-12-21 04:41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绘仪器支架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测绘仪器支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测绘仪器支架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工程中的测绘就是测量和绘图,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测绘是由工作人员通过一定的仪器测量得到数据并绘制成图的工作过程,在使用地理测绘用仪器时需要使用升降装置对其进行高度调节,对其进行辅助测绘测绘仪的使用必不可少。
3.本技术在现有技术下进行改进,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测绘仪器支架升降装置在实际使用中,多采用可调节间距的三角支架对测绘仪器进行支撑和升降,但每次对测绘仪器进行升降时,都需要工作人员调整三角支架之间的距离,不仅操作麻烦,而且测绘仪器在升降过程中运动不够稳定,容易发生倾斜,使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绘仪器支架升降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测绘仪器支架升降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缓冲组件,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安装框的内部安装有测绘仪器本体,所述安装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部安装有升降组件,所述防护壳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圆孔。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正反电机,所述正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套接有第二齿盘,所述第二齿盘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齿盘,所述第一齿盘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螺管,所述螺管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杆,且螺杆的下端贯穿所述安装框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框的内部。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板,且升降板的前端与所述测绘仪器本体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且滑块与升降板固定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安装腔,且安装腔开设在所述底座的内部,所述安装腔的顶部开设有固定槽,且固定槽与安装腔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安装腔与固定槽的内部活动设置有缓冲杆,且缓冲杆的下端贯穿所述底座的底部并与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缓冲杆之间安装有减振器,所述缓冲杆的中端外壁固定连接有阻挡板,所述阻挡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的底部等距连接有插钉,且插钉的数量为六个。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测绘仪器支架升降装置,具有以下
优点:
12.(1)通过测绘仪器本体和升降组件的结构设计,当需要对测绘仪器本体的工作高度进行调整时,能够利用正反电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二齿盘旋转,第二齿盘旋转通过第一齿盘带动螺管旋转,螺管旋转带动螺杆移动,螺杆移动带动升降板移动,升降板移动带动测绘仪器本体移动,从而达到便于对测绘仪器本体的工作高度进行调整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多采用可调节间距的三角支架对测绘仪器进行支撑和升降,但每次对测绘仪器进行升降时,都需要工作人员调整三角支架之间的距离,不仅操作麻烦,而且测绘仪器在升降过程中运动不够稳定,容易发生倾斜,使用效果较差的问题;
13.(2)通过底板和缓冲组件的结构设计,在该装置进行移动放置的过程中,通过底板会带动缓冲杆在固定槽内移动,缓冲杆移动带动阻挡板移动,阻挡板移动使得弹簧产生形变,此时能够利用弹簧的弹性,可以减缓放置过程中测绘仪器本体所受到的震荡,可以更好的保护测绘仪器本体内部元器件,并通过减振器的设置,可以避免测绘仪器本体一直上下跳动,无法恢复到静止状态,可以有效保证测绘仪器本体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局部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b处放大局部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防护壳;2、安装框;3、把手;4、底座;5、插钉;6、圆孔;7、升降组件;701、螺杆;702、升降板;703、滑槽;704、滑块;705、螺管;706、第一齿盘;707、第二齿盘;708、正反电机;8、测绘仪器本体;9、缓冲组件;901、减振器;902、安装腔;903、弹簧;904、固定槽;905、阻挡板;906、缓冲杆;10、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2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1.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2.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测绘仪器支架升降装置,包括底座4,底座4的内部设置有缓冲组件9,缓冲组件9包括安装腔902,且安装腔902开设在底座4的内部,安装腔902的顶部开设有固定槽904,且固定槽904与安装腔902的内部相连通,安装腔902与固定槽904的内部活动设置有缓冲杆906,且缓冲杆906的下端贯穿底座4的底部并与底板10的顶部固定连接,缓冲杆906之间安装有减振器901,缓冲杆906的中端外壁固定连接有阻挡板905,阻挡板90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903,底座4的底部设置有底板10,底板10的底部等距连接有插钉5,且插钉5的数量为六个,底座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框2,安装框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把手3;
25.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使用时,通过底板10和缓冲组件9的结构设计,在该装置进行移动放置的过程中,通过底板10会带动缓冲杆906在固定槽904内移动,缓冲杆906移动带动阻挡板905移动,阻挡板905移动使得弹簧903产生形变,此时能够利用弹簧903的弹性,可以减缓放置过程中测绘仪器本体8所受到的震荡,可以更好的保护测绘仪器本体8内部元器件,并通过减振器901的设置,可以避免测绘仪器本体8一直上下跳动,无法恢复到静止状态,可以有效保证测绘仪器本体8的正常工作;
26.安装框2的内部安装有测绘仪器本体8,安装框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壳1,防护壳1的内部安装有升降组件7,升降组件7包括正反电机708,正反电机708的输出端固定套接有第二齿盘707,第二齿盘707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齿盘706,第一齿盘70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螺管705,螺管705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杆701,且螺杆701的下端贯穿安装框2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框2的内部,螺杆7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板702,且升降板702的前端与测绘仪器本体8的后端固定连接,升降板702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703,滑槽703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704,且滑块704与升降板702固定连接,防护壳1的上表面贯穿开设有圆孔6;
27.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使用时,通过测绘仪器本体8和升降组件7的结构设计,当需要对测绘仪器本体8的工作高度进行调整时,能够利用正反电机708的输出端带动第二齿盘707旋转,第二齿盘707旋转通过第一齿盘706带动螺管705旋转,螺管705旋转带动螺杆701移动,螺杆701移动带动升降板702移动,升降板702移动带动测绘仪器本体8移动,从而达到便于对测绘仪器本体8的工作高度进行调整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多采用可调节间距的三角支架对测绘仪器进行支撑和升降,但每次对测绘仪器进行升降时,都需要工作人员调整三角支架之间的距离,不仅操作麻烦,而且测绘仪器在升降过程中运动不够稳定,容易发生倾斜,使用效果较差的问题。
28.工作原理:本技术中,通过测绘仪器本体8和升降组件7的结构设计,当需要对测绘仪器本体8的工作高度进行调整时,能够利用正反电机708的输出端带动第二齿盘707旋转,第二齿盘707旋转通过第一齿盘706带动螺管705旋转,螺管705旋转带动螺杆701移动,螺杆701移动带动升降板702移动,升降板702移动带动测绘仪器本体8移动,从而达到便于对测绘仪器本体8的工作高度进行调整的目的,其次,在该装置进行移动放置的过程中,通过底
板10会带动缓冲杆906在固定槽904内移动,缓冲杆906移动带动阻挡板905移动,阻挡板905移动使得弹簧903产生形变,此时能够利用弹簧903的弹性,可以减缓放置过程中测绘仪器本体8所受到的震荡,可以更好的保护测绘仪器本体8内部元器件,并通过减振器901的设置,可以避免测绘仪器本体8一直上下跳动,无法恢复到静止状态,可以有效保证测绘仪器本体8的正常工作。
29.本技术文件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同时本技术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在使用时均外接连通电源和控制开关,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且说明书中提到的外设控制器可为本文提到的电器元件起到控制作用,而且该外设控制器为常规的已知设备。
3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1.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