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冲击吸能装置

文档序号:34658790发布日期:2023-07-05 00:58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冲击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被动安全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抗冲击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1、碰撞、冲击和爆炸等事故会导致结构在强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发生破坏,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如何根据结构的受载特征以及受载后的整体性能,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及制定固定的或临时安装的有效防护措施,设计性能优异的抗冲击吸能装置,已成为结构安全防护中的热门课题。

2、现有的抗冲击吸能装置主要为压溃式吸能装置。其主要通过薄壁管件发生塑性变形来完成吸能任务,现有薄壁管件大多集中于提高胞元数或填充泡沫/蜂窝材料来提高压缩的的截面积,以此来增强结构的承载性能提高吸能总量。但提高管件的压缩截面积将大幅度提升加工难度,增加制造成本和总体质量,不利于压溃式吸能装置实现轻量化。并且现有的压溃式吸能装置,均需要较长的压溃行程才能达到吸收大量能量的目的,不能用于空间尺寸受限的应用场合。除此之外,现有的吸能装置大都安装较困难,管件之间的连接相对复杂,不能做到灵活多变,应用场合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装配并实现可编辑的抗冲击的吸能装置。

2、本发明的一种抗冲击吸能装置,其包括至少一层吸能板,所述吸能板上包括若干排横向间隔排列向下凹陷的若干个弧形腔;所述弧形腔内放置吸能球。

3、进一步,所述吸能板至少有两层,吸能板正反交错叠加,所述弧形腔底部具有水平面,层叠时,上层吸能板的弧形腔底部的水平面固定在下层吸能板的平面上,上层吸能板的弧形腔间的间隙与下层吸能板的的弧形腔形成容纳整个吸能球的腔体。

4、进一步,所述吸能球为全封闭的空心球或镂空的空心球。

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吸能装置的结构易于拆装,用于填充的吸能球可以直接放置在吸能板的弧形腔之中,无需其他额外固定装置,安装无技术难度,耗时少,降低人工成本,可满足紧急情况的抗冲击需求;可根据冲击能量的大小以及场地等实际需求改变装置的层数及球形结构的参数、个数及排布方式等,随时调整吸能装置的规模,并且可以通过个性化设置得到不同的力学性能及吸能特性,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编辑性;在该吸能装置受到冲击载荷时,吸能板的弧形腔使吸能球实现自锁定,即无需额外施加边界条件约束或紧固件,从而省去了大量复杂的连接结构,而吸能板可以由简单冲压得到,有较强的经济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抗冲击吸能装置,包括至少一层吸能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板上包括若干排横向间隔排列向下凹陷的若干个弧形腔;所述弧形腔内放置吸能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板至少有两层,吸能板正反交错叠加,所述弧形腔底部具有水平面,层叠时,上层吸能板的弧形腔底部的水平面固定在下层吸能板的平面上,上层吸能板的弧形腔间的间隙与下层吸能板的的弧形腔形成容纳整个吸能球的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球为全封闭的空心球或镂空的空心球。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冲击吸能装置,其包括至少一层吸能板,所述吸能板上包括若干排横向间隔排列向下凹陷的若干个弧形腔;所述弧形腔内放置吸能球,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可快速装配并实现可编辑的抗冲击。

技术研发人员:韦铁平,寇超,林硕,林祖鹏,阙鹏峰,张萌枝,刘万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工程学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