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

文档序号:35868281发布日期:2023-10-27 22:43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

本发明涉及管道保护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1、水下管道是目前常用的原油、天然气等燃料进行运输的主要方法。管道运输一般都以远程输送方式进行,运输物一般为气体或液体等介质,其以运输速度快、运输距离长、运输量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中。可以说没有管道输送各种流体,人类的生产方式不会发展的如此快速,管道的正常高效的运转显得及其重要。

2、当管道布置在水下时,极易受到滑坡涌浪以及其他次生灾害的影响,一旦产生滑坡涌浪灾害,强大的涌浪冲击力会造成管道泄漏甚至断裂,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经济损失。管道破裂后,泄漏的介质容易造成极其重大的后果及危害,因此对水下管道设置充足的保护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3、针对水下管道的保护装置,多数只能依靠装置材料的强度对涌浪及其他灾害进行防护,现今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受材料强度限制极大或保护装置无法贴合管道设置,容易造成疏漏,本装置利用能量转化对涌浪灾害进行防护,在管道保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今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受材料强度限制极大或保护装置无法贴合管道设置,容易造成疏漏的问题,现提供了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

2、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包括转动安装在管道上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外保护壳和内保护壳,所述内保护壳套设在管道上并与管道固定连接,所述外保护壳转动设置在内保护壳上,所述外保护壳沿管道径向向外延伸有若干扇叶,若干所述扇叶沿圆周均布,所述扇叶具有连接部、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设置在外保护壳上,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第一缓冲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缓冲部的另一端与第二缓冲部连接,所述连接部由外保护壳向第一缓冲部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缓冲部由连接部向第二缓冲部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缓冲部由第一缓冲部的另一端向第二缓冲部的另一端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相邻两所述扇叶之间形成缓冲腔,所述缓冲腔沿管道径向由内向外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方案通过在管道上固定设置内保护壳,并在内保护壳上转动安装外保护壳,保护外保护壳上径向向外延伸有若干扇叶,扇叶可以减小涌浪冲击动能,并将动能转化为外保护壳转动的动能,进一步的减小涌浪的冲击动能,相邻两扇叶之间形成缓冲腔,缓冲腔对冲击的涌浪起到减小动能。

3、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扇叶上开设有若干第一消能孔,所述第一消能孔用于切削并碎化涌浪,实现减小涌浪对管道的冲击动能。

4、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消能孔包括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沿管道轴向设置,所述第二孔沿管道径向设置,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均阵列设置有若干。

5、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之间相互交叉并相互连通。

6、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消能孔为六边形。

7、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外保护壳上设置有沿管道径向设置有第二消能孔,所述第二消能孔用于切削并碎化涌浪并能够提供外保护壳的旋转动能,实现减小涌浪对管道的冲击动能。

8、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外保护壳上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位于相邻两扇叶之间,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弹簧和压盖,所述外保护壳上沿管道径向开设有滑道,所述压盖与滑道相匹配,所述压盖和弹簧均设置在滑道内,所述弹簧位于压盖和滑道之间。

9、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滑道的轴线与外保护壳的转动中心轴线相互交错设置。

10、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消能孔沿圆周均布有若干。

11、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内保护壳包括上卡箍、下卡箍和环形滑轨,所述上卡箍和下卡箍的两端相互卡接并固定在管道上,所述环形滑轨设置在上卡箍和下卡箍上,所述环形导轨位于外保护壳和上卡箍及下卡箍之间,所述外保护壳上设置有与环形滑轨相匹配的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环形滑轨上。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在管道上固定设置内保护壳,并在内保护壳上转动安装外保护壳,保护外保护壳上径向向外延伸有若干扇叶,扇叶可以减小涌浪冲击动能,并将动能转化为外保护壳转动的动能,进一步的减小涌浪的冲击动能,相邻两扇叶之间形成缓冲腔,缓冲腔对冲击的涌浪起到减小动能,实现将涌浪速度和涌浪高度降到最低,最大程度的减小滑坡涌浪对管道的危害,实现对管道的保护,本发明适用于河流中下游、水库区和河流两岸等滑坡涌浪及次生灾害频发区域所铺设管道,可通过更换不同外径的外保护壳及内保护壳来适应对不同直径的管道进行保护,避免了现今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受材料强度限制极大或保护装置无法贴合管道设置,容易造成疏漏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安装在管道(13)上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外保护壳(1)和内保护壳(2),所述内保护壳(2)套设在管道(13)上并与管道(13)固定连接,所述外保护壳(1)转动设置在内保护壳(2)上,所述外保护壳(1)沿管道(13)径向向外延伸有若干扇叶(3),若干所述扇叶(3)沿圆周均布,所述扇叶(3)具有连接部(301)、第一缓冲部(302)和第二缓冲部(303),所述连接部(301)的一端设置在外保护壳(1)上,所述连接部(301)的另一端与第一缓冲部(30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缓冲部(302)的另一端与第二缓冲部(303)连接,所述连接部(301)由外保护壳(1)向第一缓冲部(302)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缓冲部(302)由连接部(301)向第二缓冲部(303)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缓冲部(303)由第一缓冲部(302)的另一端向第二缓冲部(303)的另一端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相邻两所述扇叶(3)之间形成缓冲腔(4),所述缓冲腔(4)沿管道(13)径向由内向外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3)上开设有若干第一消能孔(5),所述第一消能孔(5)用于切削并碎化涌浪,实现减小涌浪对管道(13)的冲击动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能孔(5)包括第一孔(501)和第二孔(502),所述第一孔(501)沿管道(13)轴向设置,所述第二孔(502)沿管道(13)径向设置,所述第一孔(501)和第二孔(502)均阵列设置有若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501)和第二孔(502)之间相互交叉并相互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能孔(5)为六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保护壳(1)上设置有沿管道(13)径向设置有第二消能孔(6),所述第二消能孔(6)用于切削并碎化涌浪并能够提供外保护壳(1)的旋转动能,实现减小涌浪对管道(13)的冲击动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保护壳(1)上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位于相邻两扇叶(3)之间,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弹簧(7)和压盖(8),所述外保护壳(1)上沿管道(13)径向开设有滑道(9),所述压盖(8)与滑道(9)相匹配,所述压盖(8)和弹簧(7)均设置在滑道(9)内,所述弹簧(7)位于压盖(8)和滑道(9)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道(9)的轴线与外保护壳(1)的转动中心轴线相互交错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能孔(6)沿圆周均布有若干。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护壳(2)包括上卡箍(10)、下卡箍(11)和环形滑轨(12),所述上卡箍(10)和下卡箍(11)的两端相互卡接并固定在管道(13)上,所述环形滑轨(12)设置在上卡箍(10)和下卡箍(11)上,所述环形导轨位于外保护壳(1)和上卡箍(10)及下卡箍(11)之间,所述外保护壳(1)上设置有与环形滑轨(12)相匹配的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环形滑轨(12)上。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管道保护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滑坡涌浪区域的水下管道保护装置,包括转动安装在管道上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外保护壳和内保护壳,所述内保护壳套设在管道上并与管道固定连接,所述外保护壳转动设置在内保护壳上,所述外保护壳沿管道径向向外延伸有若干扇叶,若干所述扇叶沿圆周均布,使用时,通过在管道上固定设置内保护壳,并在内保护壳上转动安装外保护壳,保护外保护壳上径向向外延伸有若干扇叶,扇叶可以减小涌浪冲击动能,并将动能转化为外保护壳转动的动能,进一步的减小涌浪的冲击动能,相邻两扇叶之间形成缓冲腔,缓冲腔对冲击的涌浪起到减小动能。

技术研发人员:纪虹,邵宝慧,杨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