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51634发布日期:2023-12-21 15:22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汽车制动部件,尤其涉及一种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1、多数货车采用刹车片和刹车鼓配合起来进行制动,刹车片和刹车鼓在制动时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进行散热降温以保障刹车片和刹车鼓制动工作的稳定可靠;现有的散热降温方式是自行加装淋液箱对轮胎刹车鼓进行喷淋常温水降温,这样会导致路面留下大量的水,对于其他车辆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在每次下坡前水箱加水,喷淋降温的水不可回收直接就排放出去了,增加行车成本。

2、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于是提出了循环式密封散热系统,用散热液来实现对刹车鼓的循环冷却作用,但是由于货车运动起来以后,轮毂是高速圆周运动,如何解决储仓内的散热液能稳定供给和排出刹车鼓,并避免交换设备与轮毂运动干扰,以实现热交换循环降温是关键技术点。因此,研制一种工作稳定可靠,避免运动干扰的流体交换装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

2、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交换外套、泵送机构、分流机构,所述交换外套为内部中空,两端开口的圆柱体,在交换外套的内中下部设有与之一体成型结构的隔板,隔板把交换外套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并在隔板中心处开设通孔连通上腔室和下腔室,在所述上腔室中设置泵送机构、下腔室中设置分流机构,且泵送机构连通分流机构,在上腔室顶部设有连通泵送机构的上流体入口,在下腔室的底部和侧壁上分别设有连通外界的下流体出口;其中,

3、所述泵送机构包括上端盖、主叶轮、轴承、泵送锥罩、辅叶轮,所述上端盖固定设置于上腔室顶部的交换外套上,在上端盖中心处设有连通上腔室的上流体入口;所述泵送锥罩的下部同轴设置于隔板的通孔中,并与通孔动配合,且泵送锥罩的下部设有排孔连通下腔室,泵送锥罩的上部的外壁通过轴承连接上腔室的内壁;所述主叶轮的上端通过轴承同轴设于上端盖的上流体入口中,其下端向下延伸至泵送锥罩中上部,且主叶轮的叶轮轴为中空结构,其上端连通上流体入口,下端连通泵送锥罩;所述辅叶轮设置于下腔室顶部,辅叶轮的上部同轴连接泵送锥罩的下部,或同轴设置于排孔中,且辅叶轮上设有贯穿其本体的排流孔,排流孔的上端连通排孔或泵送锥罩,下端连通分流机构。

4、进一步的,所述的分流机构包括分流椎体、轴承、油封、限位环,所述分流椎体通过轴承设置于下腔室的下部,在轴承的顶部设有油封,底部设有限位环,限位环把分流椎体、轴承限定在下腔室上,在分流椎体上设有下流体入口和下流体出口,下流体入口连通下腔室,下流体出口则同轴连通辅叶轮上的排流孔,所述下腔室的侧壁上设置连通外界的下流体出口。

5、进一步的,所述的泵送锥罩顶部设有与之密封连接的支环板,支环板把上腔室的上部分隔为驱动室,下部为安装泵送锥罩的泵送室,在驱动室中的主叶轮的叶轮轴上同轴设置被动齿轮,在被动齿轮任一侧的驱动室中分别设置与被动齿轮啮合的过桥齿轮,在驱动室内壁上设有与过桥齿轮啮合的主动齿。

6、进一步的,所述的下腔室的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外界的下流体出口。

7、进一步的,所述的上端盖上的上流体入口外侧设有与之一体成型结构设置的导管,导管呈直管状结构、l形管状结构或t字形结构。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体积精巧,结构紧凑,把泵送技术融合至交换装置中,有效保证和提升了流体输送压力,进而提升流体的供给和排出压力,加快流体在循环式密封散热系统中的流动速度,最终达到提升流体的循环交换散热速度和效率目的;

9、2、采用泵送机构快速把流体从储箱中抽吸供给刹车鼓,把刹车鼓中的流体抽吸排出至储箱中实现循环,通过分流机构实现低温流体输入和高温流体排出分配,二者互不干扰,避免混合,使流体供给和排放换热输送更稳定可靠,实现流体对刹车鼓快速、稳定、高效的循环散热降温,同时,泵送机构、分流机构能够旋转,完全避免了对轮毂运动产生干扰,适用性更广泛。



技术特征:

1.一种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换外套(1)、泵送机构、分流机构,所述交换外套(1)为内部中空,两端开口的圆柱体,在交换外套(1)的内中下部设有与之一体成型结构的隔板(2),隔板(2)把交换外套(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腔室(3)和下腔室(4),并在隔板(2)中心处开设通孔连通上腔室(3)和下腔室(4),在所述上腔室(3)中设置泵送机构、下腔室(4)中设置分流机构,且泵送机构连通分流机构,在上腔室(3)顶部设有连通泵送机构的上流体入口(6),在下腔室(4)的底部和侧壁上分别设有连通外界的下流体出口(17);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机构包括分流椎体(13)、轴承(10)、油封(14)、限位环(15),所述分流椎体(13)通过轴承(10)设置于下腔室(4)的下部,在轴承(10)的顶部设有油封(14),底部设有限位环(15),限位环(15)把分流椎体(13)、轴承(10)限定在下腔室(4)上,在分流椎体(13)上设有下流体入口(16)和下流体出口(17),下流体入口(16)连通下腔室(4),下流体出口(17)则同轴连通辅叶轮(11)上的排流孔(12),所述下腔室(4)的侧壁上设置连通外界的下流体出口(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泵送锥罩(7)顶部设有与之密封连接的支环板(19),支环板(19)把上腔室(3)的上部分隔为驱动室(20),下部为安装泵送锥罩(7)的泵送室,在驱动室(20)中的主叶轮(8)的叶轮轴(9)上同轴设置被动齿轮(21),在被动齿轮(21)任一侧的驱动室(20)中设置与被动齿轮(21)啮合的过桥齿轮(22),在驱动室(20)内壁上设有与过桥齿轮(22)啮合的主动齿(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被动齿轮(21)、过桥齿轮(2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配设有耐磨垫片(2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端盖(5)上的上流体入口(6)内部上设有与主叶轮(8)的叶轮轴(9)配适的限位沉孔,在限位沉孔的顶端设有油封(14),中部设置连接主叶轮(8)叶轮轴(9)的轴承(10),下部设有卡槽,卡槽中设置限位环(1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环板(19)上设有与主叶轮(8)的叶轮轴(9)同轴连接的轴承(10),在该轴承(10)的顶端设有限位环(15),底端设有密封圈(18)。

7.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环板(19)设置呈u形结构,其罩设在泵送锥罩(7)顶部上,且与泵送锥罩(7)顶部之间设有密封圈(18)。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椎体(13)上的下流体入口(16)和下流体出口(17)为直管状结构或l形管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腔室(4)的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连通外界的下流体出口(17)。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端盖(5)上的上流体入口(6)外侧设有与之一体成型结构设置的导管(25),导管(25)呈直管状结构、l形管状结构或t字形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端部供液的静止与转动流体交换装置,包括交换外套、泵送机构、分流机构,所述交换外套为内部中空,两端开口的圆柱体,在交换外套的内中下部设有与之一体成型结构的隔板,隔板把交换外套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在所述上腔室中设置泵送机构、下腔室中设置分流机构,且泵送机构连通分流机构,在下腔室顶部设置连通泵送机构的上流体入口,在下腔室的底部和侧壁上分别设有连通外界的下流体出口。本技术体积精巧,结构紧凑,把泵送技术融合至交换装置中,有效保证和提升了流体输送压力,进而提升流体的供给和排出压力,加快流体在循环式密封散热系统中的流动速度,最终达到提升流体的循环交换散热速度和效率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宝,徐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玉溪云庆行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