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7222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备多台压缩机的冷冻装置,特别涉及到关于润滑油的对策。
作为现有技术,在作为冷冻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上,如特开平4-222352号公报上所展示的那样,已经有具有2台压缩机并到连接的冷冻回路的装置。在这种空气调节装置上,于两压缩机壳体间连接了均油管,设定第1压缩机吸入管中的压力损失比第2压缩机中的压力损失大,第1压缩机呈低压半球形。
在上述两压缩机运转时,润滑油通过均油管从第2压缩机流向第1压缩机,两压缩机的润滑油大致均衡,从而防止了断油现象发生。
在这种空气调节装置中,两压缩机间使其强制性产生压差,这种压差是由压缩机的吸入管中的压力损失造成的。
但是这种强制性压差方式存在着由于人为增加压力损失而使COP(成绩系数)低下的问题。
另外,由于压缩机的吸入管是在现场施工中做成,因而存在不能准确给定两压缩机间的压差的问题,即有可能产生压差过大或压差偏小的情况,均油机能不能充分发挥,有可能产生断油现象。
本发明即是有鉴于以上问题而提供一种提高COP的同时能确保进行均油的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手段即是在压缩机构中设置排油机构。
具体讲,权利要求1的发明所采取的手段,像

图1所示,首先冷冻装置包括有压缩机构(21)、热源侧热交换器(24)、膨胀机构(25)、使用侧热交换器(32)。
而上述的压缩机构(21)由多台压缩机(2a、2b、…)并列连接而构成。
另外,在各压缩机(2a、2b、…)中设置了排油机构(40),当壳体内贮留的润滑油达到规定量之后,超过该规定量的润滑油即由排油机构(40)排出。
权利要求2的发明所采取的手段如图7所示首先是设置多台热源机组(2A、2B、…),该多台热源机组至少要包括有压缩机构(21)和热源测热交换器(24)且并列连接起来。其次是要设有使用机组(3A),它至少要包括使用侧热交换器(32)并连接于前述各热源机组2A、2B、…);从前述压缩机构(21)中排出的冷介质在一个热交换器(24、32)中凝缩,在膨胀机构(25)膨胀,之后在另一热交换器(32、24)中蒸发。
在各压缩机构(21、21、…)中设置排油机构(40),当其内部贮留的润滑油达到规定量之后,超过该规定量的润滑油即由排油机构(40)排出。
另外,权利要求3的发明所采取的手段是在权利要求2的发明中,各压缩机构(21、21、…)是由设有排油机构(40)的1台压缩机(2a)构成。
再有,权利要求4的发明所采取的手段,如图8所示,在权利要求2的发明中,至少1个热源机组(2A)中的压缩机构(21)是由多台压缩机(2a、2b、…)列连接而构成。
还有,权利要求5的发明所采取的手段是在权利要求4的发明中,具有多台压缩机(2a、2b、…)的压缩机构(21)中设有压差机构(4a),压差机构(4a)使各压缩机(2a、2b、…)间产生压差,从而使各压缩机(2a、2b、…)间的润滑油达到均衡;压缩机构(21)中还包括有连接各压缩机(2a、2b、…)的均油管(45)。
权利要求6的发明所采取的手段是在权利要求5的发明中,具有多台压缩机(2a、2b、…)的压缩机构只在依压差机构(4a)确定的最下游侧的压缩机(2b)中设置排油机构(40)。
权利要求7的发明所采取的手段是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发明中,于压缩机构(21)的排出侧设置油分离器(43)。
权利要求8的发明所采取的手段是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4的发明中,具有多台压缩机(2a、2b、…)的压缩机构(21)为在各压缩机(2a、2b、…)的排出侧的合流部设置油分离器(43),而连接该油分离器(43)的回油管路(44)则连接在各压缩机(2a、2b、…)的吸入侧的分支之前。
权利要求9的发明所采取的手段是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4的发明中,具有多台压缩机(2a、2b、…)的压缩机构(21)为在各压缩机的(2a、2b、…)的排出侧分别设置油分离器(43);而连接该油分离器(43)的回油管路(44)则连接于各压缩机(2a、2b、…)的吸入侧的分支前面。
权利要求10的发明所采取的手段为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4之发明中,具有多台压缩机(2a、2b、…)的压缩机构(21)为在各压缩机(2a、2b、…)的排出侧分别设置油分离器(43);而连接该油分离器(43)的回油管路(44)则分别连于其他压缩机(2a、2b、…)的吸入侧。
权利要求11的发明所采取的手段为,在权利要求2的发明中,装备有均油机构(9A、9B、…),通过该均油机构(9A、9B、…)将从各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的排油机构(40)排出的多余润滑油导入其他热源和组(2A、2B、…)的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
依上述构成,在权利要求1的发明中,在冷气运转或暖气运转中,当各压缩机(2a、2b、…)中贮留的润滑油达到规定量时,超过规定量的润滑油即由排油机构(40)从压缩机(2a、2b、…)排出,这些排出的润滑油再回到各压缩机(2a、2b、…)中。
其结果是各压缩机(2a、2b、…)中的润滑油量达到均衡。
在权利要求2的发明中,由于各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中设置了排油机构(40),所以,当各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中贮留的润滑油达到规定量时,超过规定量的润滑油即由排油机构(40)从压缩机构(21)中排出,这些排出的润滑油再回到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中。
特别是在权利要求3的发明中,由于各热源的组(2A、2B、…)中只设置了一台压缩机(2a),则各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2a)间的润滑油量达到均衡。
在权利要求4的发明中,由于在各热源机组(2A、2B、…)中设置了多台压缩机(2a、2b、…),则各热源机组(2A、2B、…)间的润滑油量达到均衡的同时,各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2a、2b、…)间的润滑油量也达到均衡。
在权利要求5的发明中,在各热源机组(2A、2B、…)的多台压缩机(2a、2b、…)间,由压差机构(4a)通过均油管(45)使润滑油流到低压压缩机(2b)中,而保持各压缩机(2a、2b、…)间的润滑油量的均等;而在权利要求6的发明中,由润滑油的下游侧的排油机构(40)将润滑油排出,从而达到各热源机组(2A、2B、…)间的润滑油量的均衡。
在权利要求7的发明中,在压缩机(2a、2b、…)的排出侧设置了油分离器(43),由油分离器(43)对润滑油进行收集,因此各压缩机构(21)间的均油容易进行。
尤其是在权利要求8的发明中,从各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2a、2b、…)排出的润滑油由1个油分离器(43)收集;而在权利要求9与权利要求10的发明中由各压缩机(2a、2b、…)的每个油分离器(43)进行收集,这些润滑油再回到各压缩机(2a、2b、…);特别是在权利要求10的发明中,润滑油回到了与排出润滑油的压缩机(2a、2b、…)不同的其他压缩机(2a、2b、…),各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2a、2b、…)间的润滑油量确保达到均衡。
在权利要求11的发明中,由于各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之间设置了均油机构(9A、9B、…),从1个压缩机构(21)排出的润滑油顺畅地导入其他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所以各热源机组(2A、2B、…)间的润滑油量确实得以均衡。
如依权利要求1的发明,由于各压缩机(2a、2b、…)中贮留的润滑油一达到规定量之后润滑油即行排出,故可使各压缩机(2a、2b、…)间的润滑油量得以均衡,因此可确保防止断油。由于不必要像现有技术那样人为增加压力损失,从而可以防止COP的降低。
另外,由于并不拘限于现场配管施工,所以可进行各压缩机(2a、2b、…)之间的均油,从而可以确保防止断油油可以实现连续调温运转。
如按权利要求2与权利要求3的发明,由于当多台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中贮留的润滑油到达规定量时,润滑油即行排出,可使各热源机组(2A、2B、…)之间的润滑油量达到平衡,故可确保防止断油。另外,由于不必要在各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之间人为增加压力损失,也可防止COP的降低。
另外,由于不拘于在现场进行配管施工,可以进行各压缩机构(21、21、…)的均油,故可确保防止断油,并可得到连续调温运转。
还有,如按权利要求4的发明,由于可使多台热源机组(2A、2B、…)间的润滑油量均衡的同时,也可使得各压缩机(2a、2b、…)间的润滑油量均衡,故可确保防止断油。
如依权利要求5的发明,由于在多台热源机组(2A、2B、…)的各压缩机(2a、2b、…)之间由压差机构(4a)进行均油,可确使各热源机组(2A、2B、…)间的润滑油量均衡。
如依权利要求6的发明,由于仅于润滑油的下游侧的压缩机(2b)中设置排油机构(40),可省去上游侧压缩机(2a)的排油机构(40),所以实现减少零件个数,同时可使结构简化。
如按权利要求7、8、9的发明,由于多余的润滑油被贮留于压缩机构(21)外部的油分离器(43)中,压缩机(2a、2b、…)本身只贮留必要的最低限度的润滑油就可以了,故可实现压缩机(2a、2b、…)的小型化。
如按权利要求8与权利要求9的发明,由于在压缩机构(21)的排出侧设置油分离器(43),使润滑油回到压缩机构(21),润滑油不在冷介质系统中循环,可进行各压缩机(2a、2b、…)之间的均油,所以可确保各压缩机(2a、2b、…)之间的润滑油量的均衡。特别是如依权利要求10的发明,由于以油分离器(43)收集的润滑油回到了别的压缩机(2a、2b、…),因此可使各压缩机(2a、2b、…)间的润滑油量确实均衡。
进而,由于把润滑油贮留于高压状态的油分离器(43),多余的润滑油流入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高压润滑油可供给所需的处所,因而可以确保进行均油。
再者,如按权利要求11的发明,由于在各热源机组(2A,2B)之间设置了均油机构(9A、9B、…),可确实防止润滑油偏在各热源机组的其中一方的偏油现象。其结果,可确实防止断油,因而可持续可靠的调温运转。
图面简单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冷介质回路图;图2—压缩机构的放大回路图;图3—相对润滑油贮留量的油率的特性图;图4—表示压缩机构的变形例1的放大回路图;图5—压缩机构的变形例2的放大回路图;图6—压缩机构的变形例3的放大回路图;图7—实施例2的冷介质回路图;图8—实施例3的冷介质回路图;图9—实施例3的压缩机构的变形例1的放大回路图10—实施例3的压缩机构的变形例2的放大回路图;图11—实施例3的压缩机构的变形例3的放大回路图;图12—表示实施例3中均油动作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回路图;图13—实施例的冷介质回路图;图14—实施例4的压缩机构的放大回路图。
实施例下边就本发明的实施例以图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作为冷冻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10)由一台室外机组(2A)与三台室内机组(3A、3B、3C)分别并列连接而成。
室外机组(2A)是可以在冷气循环与暖气循环间进行可逆运转的热源机组,它包括了压缩机构(21)、四路切换阀(22)、与室外风扇就近配置的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4)以及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外电动膨胀阀(25)。室外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一端连接有冷介质管路(26);而液体侧的另一端则连接有液体管线(5A)。
冷媒管路(26)由四路切换阀(22)可切换地连于压缩机构(21)的排出侧与吸入侧。在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与排出侧通过冷介质管路(26)由四路切换阀(22)可切换地连接着气体管线(6A)。而在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与四路切换阀间的冷介质管路中设置了蓄压器(27)。
室内机组(3A、3B、3C)包括了与室内风扇(31)就近配置的作为使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32)与室内电动膨胀阀(33),构成了使用机组。各室内热交换器(32)通过室内液体管路(34)与室内气体管路(35)并连于液体管线(5A)与气体管线(6A),室内液体管路(34)上设置了室内电动膨胀阀。
作为本发明的特征,如图2所示,压缩机构(21)由第1压缩机(2a)与第2压缩机(2b)并连构成。各压缩机(2a、2b)的排出管(2c)合并接于冷介质管路(26),而吸入管(2d)则由冷介质管路(26)分支而成。
另外,各压缩机(2a、2b)设有排油机构(40),这种排油机构被设计成当贮留于壳体内的润滑油达到规定量后即行排出。
具体来说,上述各压缩机(2a、2b)是低压半球型涡旋式压缩机,其壳体底部贮留有润滑油。而前述排油机构(40)则是在各压缩机(2a、2b)底部配置有排油泵(41),并将该排油泵(41)的吸入口(4s)置于规定位置。这样,如图3所示,在排油机构(40)中,贮留于壳体内的润滑油可贮留至吸入口(4s)的高度,当达到了规定的量(参照图3P1点),排油泵(41)即将润滑油经排出管(42)导入涡旋的吸入部,润滑油的排出量急刷增加。
即在图3上的P2处,一定量的润滑油与排出的冷介质一起被排出来,而在P1点,润滑油的排出量急剧增加。而后,在P3处,对应于排油泵(41)的容量排出一定量的润滑油。
由这种排油机构(40)将超过规定量的多余的润滑油用涡旋升压、排出于冷介质系统。
实施例1的运转动作下边对上述空气调节装置(10)运转动作加以说明。
首先,在冷气运转时,四路切换阀(22)切变成图1的实线部分,从室外机组(2A)的各压缩机(2a、2b)排出的高压气体冷介质在室外热交换器(24)处凝缩变成液体冷介质,这种液体冷介质由室内电动膨胀阀(33)减压,在室内热交换器(32)处蒸发变成低压气体冷介质。这种气体冷介质经由气体管线(6A)回到室外机组(2A)的各压缩机(2a、2b),该循环动作重复进行。
而在暖气运转时,前述的四路切换阀(22)变成图1的虚线部分,从室外机组(2A)的各压缩机(2a、2b)排出的高压气体冷介质在室内热交换器(32)处凝缩变成液体冷介质,这种液体冷介质经由液体管线(5A)由室外机组(2A)的室外电动膨胀阀(25)减压之后,由室外热交换器(24)蒸发变成低压气体冷介质,返回室外机组(2A)的各压缩机(2a、2b),该循环动作反复进行。
在上述冷气运转与暖气运转时,各压缩机(2a、2b)其壳体内贮留有润滑油,该润滑油与冷介质一起排出,该室内机组(3A、3B、3C)返回各压缩机(2a、2b)。由于润滑油不一定能均衡地返回各压缩机(2a、2b),所以往往产生在其中某压缩机中的润滑油偏多(或偏少)的偏油现象。
这时,当压缩机内的润滑油贮留超过规定量时,超过规定量部分的润滑油即由排油机构(40)排出去。这些润滑油经压缩机(2a、2b)的涡旋升压后、流向室内机组(3A、3B、3C)再返回压缩机(2a、2b)。
其结果,当返回压缩机(2a、2b)的润滑油一大致相等时,具有多量润滑油的压缩机由于由排油机构(40)排出了多量的润滑油而返回的润滑油变少,两压缩机(2a、2b)中的润滑油达到均衡。
实施例1的排油机构(40)的效果如按上述之本实施例,由于贮留于各压缩机(2a、2b)的润滑油达到规定量后即排出润滑油,各压缩机(2a、2b)间的润滑油量可以达到均衡,从而可以确保防止发生断油;再者由于不必要像原来那样人为造成压力损失,也可以防止COP的降低。
另外,由于不拘于现场配管施工而可以进行各压缩机(2a、2b)间的油量均衡,所以可确保防止断油的发生,并可获得连续的调温运转。
实施例1的变变例1如图4所示,它是压缩机构(21)的变形例,在各压缩机(2a、2b)的排出侧设置了油分离器。
即前述各压缩机(2a、2b)的排出管(2c)上连接了油分离器(43),而该油分离器(43)是将从各压缩机排出的冷介质与润滑油分离开并连接冷介质管(26)。而连接油分离器(43)的回油管路(44)中设有毛细管、并连接于各压缩机(2a、2b)的吸入管分支前的冷介质管路(26)。
因而从各压缩机(2a、2b)排出润滑油直接从油分离器(43)回到各压缩机(2a、2b)的吸入侧。其结果是由于润滑油不在室内机组(3A、3B、3C)中循环,从而可以确保实现各压缩机(2a、2b)间的油量均衡。
另外,由于多余的润滑油被贮留于各压缩机(2a、2b)外部的油分离器(43)中,压缩机(2a、2b)本身内部只贮有必要的最低限度的润滑油量就可以了,所以可以使压缩机(2a、2b)做得更小。
再就是,由于在高压状态的油分离器(43)中贮留润滑油、多余的润滑油流入压缩机(2a、2b)的吸入侧,把高压润滑油供给必须的处所,所以可确保实现油量均衡。
实施例1的变形例2图5上示出了压缩机构(21)的另外一种变形例子。各压缩机(2a、2b)的排出管(2c)上分别设有油分离器(43)。
即上述各压缩机(2a、2b)的排出管(2c)经油分离器(43)后连接冷介管路(26),各油分离器(43),分别将从压缩机(2a、2b)中排出的冷介质与润滑油分离并接于回油管路(44);而回油管路(44)中设有毛细管,并与各压缩机(2a、2b)的吸入管分支之前的冷介质管路(26)相连接。
从而,由各压缩机(2a、2b)排出的润滑油从各油分离器(43)回到压缩机(2a、2b)的吸入侧。其结果是由于润滑油不在室内机组(3A、3B、3C)中循环所以可确保实现各压缩机(2a、2b)间油量的均衡,同时可图实现压缩机(2a、2b)的小型化。
实施例1的变形例3图6示出了压缩机构(21)的又一种变形例子,与变形例2同样是在各压缩机(2a、2b)上分别设置有油分离器(43)。
即上述各压缩机(2a、2b)的排出路(2c)经油分离器(43)后接于冷介质管路(26),连接于各油分离器(43)的回油管路(44)中设有毛细管,并连接于另一边的压缩机的吸入管(2d)。
具体地说是第1压缩机(2a)的回油管路(44)与第2压缩机(2b)的吸入管(2d)相连,而第2压缩机(2b)的回油管(44)与第1压缩机(2a)的吸入管(2d)相连。
从而,从上述各压缩机(2a、2b)中排出的润滑油由各油分离器(43)回到了另一压缩机的吸入侧。其结果是,由于可靠地使得润滑油从润滑油多的压缩机(2a、2b)回到润滑油少的压缩机(2a、2b),所以可以可靠地实现各压缩机(2a、2b)间的油量的均衡,同时可图实现压缩机(2a、2b)的小型化。
实施例2本实施例如图7所示,是第1室外机组(2A)与第2室外机组(2B)并列设置。
两室外机组(2A、2B)的液体管线(5A、5B)与气体管路(6A、6B)连于主液体管线(7L)和主气体管线(7G),而该主液体管线(7L)和主气体管线(7G)与三台室内机组(3A、3B、3C)并列相连。
另外,上述各室外机组(2A、2B)与实施例1同样构成,而压缩机(21)分别由1台压缩机(2a)构成,在该压缩机(2a)上设有和实施例1同样的排油机构(40)。
在本实施例中,在冷气运转时,从两室外机组(2A、2B)的压缩机(2a)排出的高压气体冷介质凝缩后于主液体管线(7L)中合流,在室内和组(3A、3B、3C)中循环后分别流入各气体管线(6A、6B)再回到各室外机组(2A、2B)的压缩机(2a)。
而在暖气流转时,从两室外机组(2A、2B)的压缩机(2a)排出的高压气体冷介质于主气体管线(7G)中合流,在室内机组(3A、3B、3C)中循环后分流入各液体管线(5A、5B),再回到各室外机组(5A、5B)的压缩机(2a)。
这样不论在哪一个压缩机(2a)润滑油达到规定量后即由排油机构(40)将润滑油排出,和实施例1一样,各室外机组(2A、2B)的压缩机(2a)的润滑油量可达到均衡。
因此,在上述将室外机组(2A、2B)多元化的情况下,不设现有的均油管也可使各压缩机(2a)的润滑油量保持一个适当值。
实施例3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是第2实施例中的第1室外机组(2A)与第2室外机组(2B)都包括有实施例1一样的两台压缩机(2a、2b)。
而且其中的(11)是管路组合,在该管路组合(11)中,各室外机组(2A、2B)的液体管线(5A、5B)和气体管线(6A、6B)与主液体管线(7L)和主气体管线(7G)相连接。
具体地说,上述的液体管线(5A、5B)是由从各室外机组(2A、2B)向外侧延伸的液体管(51)与连接于该液体管(51)外端的液体通路(52)所构成。该液体管(51)内端连接前述的室外热交换器(24),同时设有室外电动膨胀阀(25),而各液体通路(52)则通过蓄压器(12)与主液体管线(7L)相连。
上述的气体管线(6A、6B)由从室外机组(2A、2B)外侧延伸的气体管(61)和连接于该气体管(61)外端的气体通路(62)构成。该气体管(61)通过四路切换阀(22)和冷介质管路(26)与压缩机(2a、2b)(21)连接起来。
上述的主液体管线(7L)由延伸到室内机组(3A、3B、3C)的主液体管(71)和连于该主体管路(71)的一端且通过上述的蓄压器(12)、各室外机组(2A、2B)的液体通路(52)相连的主液体通路(72)构成;该主液体管(71)的另一端与前述室内机组(3A、3B、3C)的室内液体管路(34)相连接。
上述的主气体管路(7G)由延伸到室内机组(3A、3B、3C)的主气体管(73)与连于该主气体管(73)的一端而且与各室外机组(2A、2B)的气体通路(62)相连的主气体通路(74)所构成;而主气体管(71)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组(3A、3B、3C)的室内气体管路(35)相连接。
图中的管路组合(11)是由各室外机组(2A、2B)中的液体管线(5A、5B)的液体通路(52)和气体管线(6A、6B)的气体通路(62)、主液体管线(7L)的主液体通路(72)和主气体管线的主气体通路(74)、蓄压器(12)形成一体并组合化。
另外,在上述管路组合(11)中,气体截止阀(SVR1)形成为一体。该气体截止阀(WR1)设置于前述第2室外机组(2B)的气体管线(6B)上的气体通路(62)上、控制该气体通路(62)的开与闭,且在暖气运转时的第2室外机组(2B)停止运转时处于全关闭状态;而前述第2室外机组(2B)的室外电动膨胀阀(25)在冷气与暖气运转时的第2室外机组(2B)停止运转时成全关闭状态。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设置了实施例1的图2中那样的排油机构(40)(图8中未示出),因此各室外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间可保持适量的润滑油,同时也可保持各室外机组(2A、2B)的压缩机(2a、2b)间适量的润滑油。
实施例3的变形例1图9示出了压缩机构(21)的变形例,各室外机组(2A、2B)的压缩机(2a、2b)间设置了压差机构(4a)。
即是将第2压缩机(2b)的吸入管(2d)的压力损失设定比第1压缩机(2a)吸入管(2d)的压力损失要大,同时在两压缩机(2a、2b)间设置均油管(45)。因此,当两压缩机(2a、2b)都驱动时,由于第2压缩机(2b)内部比第1压缩机(2a)内部压力低,上述压差机构(4a)使得润滑油通过均油管(45)流向第2压缩机(2b)并积留下来,第2压缩机(2b)成了润滑油的下游侧。
而如果设定第2压缩机(2b)比第1压缩机(2a)先驱动的话,则仅在第2压缩机(2b)上设置排油机构(44)。
且在第1压缩机(2a)的排出管(2c)上设置了单向阀(46)。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各室外机组(2A、2B)中,由于平时只在第2压缩机(2b)中贮留润滑油,因此第1压缩机(2a)的排油机构(40)可以省去。
实施例3的变形例2图10示出了压缩机构(21)的又一种变形例,与第1变形例不同之处在于设定第1压缩机(2a)比第2压缩机(2b)先驱动,两压缩机(2a、2b)上都设置了排油机构(40)。
而且在第1压缩机(2a)的排出管(2c)上设置了单向阀(46)。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驱动第1压缩机(2a)的情况下,润滑油贮留于第1压缩机(2a),在第1压缩机(2a)与第2压缩机(2b)两者都驱动的情况下润滑油贮留于第2压缩机(2b)。因此当各压缩机(2a、2b)的润滑油到规定量之后,即由排油机构(40)将润滑油排出,而使润滑油保持在适当量。
实施例3的变形例3图11示出了压缩机构(21)的又一种变形例。与变形例2相比增加的部分是两压缩机(2a、2b)的排出管(2c)的连接部上设置了油分离器(43),因此回油管路(44)接在第1压缩机(2a)的吸入管(2d)上。
在本变形例中,由油分离器(43)分离出来的润滑油直接回到第1压缩机(2a),其后流向第2压缩机(2b),因此可以抑制在室内机组(3A、3B、3C)中循环的润滑油,所以可以确保各室外机组(2A、2B)中的润滑油在适量值。
下边以图12来说明本变形例的压缩机构(21)可以消除偏油现象的基本原理。
图12是设置了三台室外机组(2A、2B、2C)情况的略图。现假定第1室外机组(2A)的压缩机构(21)的上油率为0.4%,第2室外机组(2B)与第3室外机组(2C)的压缩机构(21)的上油率同是0.1%,回油率都是0.2%,第2室外机组(2B)与第3室外机组(2C)中形成偏油现象。
这时,在第2室外机组(2B)与第3室外机组(2C)中通过排油机构(40)将多量的润滑油贮留于油分离器(43)中。该油分离器(43)中润滑油贮留达到压缩机(2a、2b)的排出管(2c)的位置以上时,在该位置以上油分离器(43)中不能再贮留润滑油,因此润滑油被排出到系统外的第2室外机组(2B)与第3室外机组(2C)的外部,第2室外机组(2B)与第3室外机组(2C)的上油率则达到0.4%。
其结果是3台室外机组(2A、2B、2C)的上油率都达到0.4%,而且其回油率都达到0.4%,因此第1室外机组(2A)的润滑油增加,消除了偏油现象。
且本变形例的压缩机(21)也可做成图4—图6所示的结构。
实施例4本实施例如图13所示,由图8的实施例3上加设均油机构(9A、9B)而成。
首先是本实施例中在第1室外机组(2A)与第2室外机组(2B)间设置了均压管线(6E)。
该均压管线(6E)其一端与第1室外机组(2A)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冷介质管路(26)相连,而其另一端与第2室外机组(2B)中的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冷介质管路(26)相连,构成允许双方向流通冷介质的状态。
均压管线(6E)由从各室外机组(2A、2B)向外侧延伸的均压管(63)的外端连接均压通路(64)构成。在该均压通路(64)上设有均压阀(SVB1),该阀在第2室外机组(2B)的冷气运转停止时全关闭,阻止冷介质向第2室外机组(2B)流通。
而且上述均压通路(64)与均压阀(SVB1)一体组装进管路组合(11)成组合化。
作为本发明的特征,在第1室外机组(2A)与第2室外机组(2B)间设置了将从第1室外机组(2A)的压缩机构(21)排出的润滑油导入第2室外机组(2B)的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的第1均油机构(9A)与将从第2室外机组(2B)的压缩机构(21)排出的润滑油导入第1室外机组的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的第2均油机构(9B),同时还在控制器(80)上设置了均油控制装置(81)。
上述压缩机构(21)如图14所示,与图11的实施例3的变形例3一样也装有排油机构(40)、油分离器(43)与均油管(45)等。
上述第1均油机构(9A)与第2均油机构(9B)包括有各均油旁通管(93、94)与各气体旁通通路(95、96)。各均油旁通管(93、94)其一端连于油分离器(43),同时另一端连于均压管线(6E)的均压管(63)。均油旁通管中设有均油阀(SVO1,SVO2),且仅将油分离器(43)中贮留的油滑油中的多余的润滑油导出去。
即,如图14所示,上述各均油旁通路(93、94)的一端导入油分离器(43)的内部,导入管的端头要位于离油分离器(43)底部高出规定高度的位置。具体地说,贮留于油分离器(43)中的润滑油之中规定量的润滑油从回油管路(44)回到压缩机构(21),而剩余的润滑油则积存于油分离器(43)中;在油分离器(43)中润滑油的贮留量达到规定高度、一有多余的润滑油积留,即从各均油旁通管(93、94)流出。
两个气体旁通通路(95、96)成一体地组装入管路组合(11)中。其中第1气体旁路通路(95)备有第1旁路阀(SVY1),其一端通过均压阀(SVB1)连于第2室外机组(2B)侧的均压通路(64),其另一端则连接于第1室外机组(2A)的气体通路(62)。
第2气体旁通通路(96)具有第2旁通阀(SVY2),其一端通过均压阀(SVB1)连于第1室外机组(2A)侧的均压通路(64),其另一端则连于第2室外机组(2B)的气体通路(62)。
另外,上述均油控制装置(81)是这样构成的在正常运转时于2-3个小时内进行1次2-3分钟的均油运转,另外在回油运转后及暖气运转时的除霜运转后等也进行均油运转。而均油控制装置(81)为了冷气运转时各室外机组(2A、2B)间交互流动润滑油,各气体旁通通路(95、96)与各均油旁通管(93、94)成通、断状态的开闭控制。具体地说是均油控制装置(81)设计成在均压阀(SVB1)锁闭状态,开放第1均油阀(SVO1)与第2旁通阀(SVY2),润滑油从第1室外机组(2A)导入第2室外机组(2B);而在均压阀(SVB1)成锁闭状态,则开放第2均油阀(SVO2)与第1旁通阀(SVY1),润滑油从第2室外机组(2B)导入第1室外机组(2A)。
上述均油控制装置(81)为在暖气运转时各室外机组(2A、2B)间交互流动润滑油,各均油旁通管(93、94)成通、断状态的开闭控制的同时,还要使均油机构(9A、9B)的下游侧保持低压状态。具体地是均油控制装置(81)设计成在各旁通阀(SVY1、SVY2)与第2均油阀(SVO2)成锁闭状态时,开放均压阀(SVB1)与第1均油阀(SVO1),同时,把第2室外机组(2B)的室外电动膨胀阀(25)开成小开度,润滑油从第1室外机组(2A)导入第2室外机组(2B);又在各旁通阀(SVY1、SVY2)及第1均油阀(SVO1)成锁闭状态时,开放均压阀(SVB1)与第2均油阀(SVO2)间,同时将第1室外机组(2A)的室外电动膨胀阀(25)开成小开度,则润滑油即从第2室外机组(2B)导入第1室外机组(2A)。
实施例4的运转工作首先是不管是在冷气运转还是暖气运转,两室外机组(2A、2B)处于运转状态中,均压阀(SVB1)打开,冷气运转时高压气体冷介质在两室外热交换器(24)内均衡流动;而在暖气运转时低压气体冷介质在两室外热交换器(24)内均衡流动。
比如在冷气运转时,第2室外机组(2B)的运转容量大于负载,从压缩机构(21)排出的冷介质的一部分通过均压管线(6E)流向第1室外机组(2A)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4)。
在暖气运转时,当第2室外机组(2B)的运转容量大于负载时,从第1室外机组(2A)的室外热交换器(24)排出的冷介质的一部分通过均压管线(6E)吸入第2室外机组(2B)的压缩机构(21)。
上述第2室外机组(2B)的冷气运转一停止,均压阀(SVB1)完全关闭;而第2室外机组(2B)的暖气运转一停止则均压阀(SVB1)维持开启状态不动。
再就是上述第2室外机组(2B)暖气运转停止时,气体截止阀(SVR1)锁闭,第2室外机组(2B)的冷气运转与暖气运转停止时第2室外机组(2B)的室外电动膨胀阀(25)全关闭,而液体冷介质不会进入积存于停止中的第2室外机组(2B)中。
且在上述冷气运转与暖气运转时,各旁通阀(SVY1、SVY2)与各均油阀(SVO1、SVO2)同处锁闭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特征,不管在冷气运转还是暖气运转中都进行均油运转,从而使各室外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中的润滑油量均等。
具体地说,在冷气运转时即如图13之箭头T1与T2所示的那样进行均油运转。
首先是在均压阀(SVB1)锁闭状态,第1均油阀(SVO1)与第2旁通阀(SVY2)敞开,而第2均油阀(SVO2)与第1旁通阀(SVY1)锁闭。
如图13的箭头T1所示,在这种状态,第1室外机组(2A)的油分离器(43)中贮留的润滑油中的多余部分从第1均油旁通管(93)通过均压管线(6E)、从第2气体旁通通路(96)通过气体管线(6B)导入第2室外机组(2B)的压缩机构(21),将润滑油从第1室外机组(2A)导入第2室外机组(2B)。
而后,在均压阀(SVB1)锁闭状态,第2均油阀(SVO2)与第1旁通阀(SVY1)敞开;而第1均油阀(SVO1)与第2旁通阀(SVY2)锁闭。
在这种状态,如图13的箭头T2所示,第2室外机组(2B)的油分离器(43)中贮留的润滑油中的多余部分从第2均油旁通管(94)通过均压管线(6E)、从第1气体旁能通路(95)通过气体管线(6A)导入第1室外机组的压缩机构(21),将润滑油从第2室外机组(2B)导入第1室外机组(2A)。
重复上述工作过程,即进行了各室外机组(2A、2B)间的均油。
而在暖气运转时则像图13的箭头T3与T4所表示的那样进行均油运转。
首先在第1旁通阀(SVY1)与第2旁通阀(SVY2)锁闭状态时,开放第1均油阀(SVO1)与均压阀(SVB1),锁闭第2均油阀;而将第2室外机组(2B)的电动膨胀阀(25)的开度设定得稍稍小些,将均压管线(6E)的第2室外机组(2B)侧保持低压。
在这种状态,像图13箭头T3所表示的那样,第1室外机组(2A)的油分离器(43)内贮留的润滑油中多余部分从第1均油旁通管(93)通过均压管线(6E)导入第2室外机组(2B)的压缩机构(21),润滑油即被从第1室外机组(2A)导入第2室外机组(2B)。
而后在第1旁通阀(SVY1)与第2旁通阀(SVY2)的锁闭状态,第2均油阀(SVO2)与均压阀(SVB1)敞开,第1均油阀(SVO1)锁闭。而将第1室外机组(2A)的电动膨胀阀(25)的开度设定得稍稍小些,均压管线(6E)的第1室外机组(2A)侧保持为低压。
在这种状态,像图13箭头T4所表示的那样,第2室外机组(2B)的油分离器(43)内贮留的润滑油中的多余部分从第2均油旁通管(94)通过均压管线(6E)导入第1室外机组(2A)的压缩机构(21),润滑油从第2室外机组(2B)导入第1室外机组(2A)。
重复上述工作过程,即在各室外机组(2A、2B)间进行了均油。
另外,上述均油运转比如2-3小时内进行2-3分钟。除此而外,在回油运转终了之后及除霜运转终了之后也要进行。
而在各压缩机构(21)中,和实施例3一样,达到了各压缩机(2a、2b)间润滑油的均衡。
实施例4的效果如上所述,依本实施例,由于将润滑油从作为各室外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的排出侧的高压侧导入另一室外机组(2A、2B)的低压侧,从而可以确实防止润滑油偏向各室外机组(2A、2B)中的一方的偏油现象。
其结果由于能确实防止断油现象发生,因而可以连续进行可靠的调温运转。
另外,由于排出了油分离器(43)中多余的润滑油,确保消除了偏油现象,所以可以连续进行更可靠的调温运转。
另外,由于在冷气运转时的冷气循环中、在暖气运转时的暖气循环中进行了均油运转,所以,与调温运转进行同循环的均油运转,没有冷介质流动的变动,使得均油运转易于进行。
其他变形例在图1的实施例1、图8的实施例3与图13的实施例4中设置了2台压缩机(2a、2b),而在本发明中设3台以上的压缩机(2a、2b、…)也行。
另外,在图7的实施例2与图13的实施例4中设置了2台室外机组(2A、2B),而本发明中也可以设置3台以上的室外机组(2A、2B、…)。
再者,在各实施例中进行了冷气运转与暖气运转,本发明也可以是冷气专用机或暖气专用机。
还有,在实施例4中也可以在冷气运转时使各旁通阀(SVY1、SVY2)与各均油阀(SVO1、SVO2)同时敞开,在两室外机组(2A、2B)间同时进行均油运转。
另外,在实施例4中,也可以在暖气运转时进行的、利用均压管线(6E)的除霜运转时同时进行均油运转。
即第1室外机组(2A)的室外热交换器(24)一结霜,就使第1室外机组(2A)与第2室外机组(2B)进入冷气运转,第1旁通阀(SVY1)打开,第2旁能阀(SVY2)关闭,气体截止阀(SVR1)打开,同时均压阀(SVB1)与第2室外机组(2B)的室外电动膨胀阀(25)全开。
其结果是从第1室外机组(2A)的压缩机构(21)排出的高压气体冷介质供入结霜的室外热交换器(24),而从第2室外机组(2B)的压缩机构(21)排出的高压气体冷介质经由均压管线(6E)通过第1旁通通路(95)与气体通路(62)供入第1室外机组(2A)的压缩机构(21)。因而第1室外机组(2A)的压缩机构(21)中吸入气体冷介质温度上升、排出气体冷介质温度上升,第1室外机组(2A)的除霜得以迅速进行。
这时,由于前述第2均油阀(SVO2)打开,从第2室外机组(2B)将润滑油导入第1室外机组(2A)的均油运转同时进行。
反过来,第2室外机组(2B)一结霜,第2旁通阀(SVY2)打开,第1旁通阀(SVY1)关闭,以与前述相反的运作进行除霜运转。从第1室外机组(2A)的压缩机构(21)排出的高压气体冷介质经由均压管线(6E)、通过第2旁通通路(96)与气体通路(62)供入第2室外机组(2B)的压缩机构(21)。第2室外机组(2B)的压缩机构(21)中的排出气体冷介质温度上升,第2室外机组(2B)的除霜得以迅速进行。
这时,由于第1均油阀(SVO1)打开,从第1室外机组(2A)将润滑油导入第2室外机组(2B)的均油运转得以同时进行。
另外,上述排油机构(40)与均油机构(9A、9B)也不限于实施例中的结构。
还有,图8所示的实施例3中,室外机组(2A、2B)中包括了2台压缩机(2a、2b),也可以一台室外机组包括两台压缩机(2a、2b)。
再者,图9-10上所示出的实施例3的变形例1-3中的压差机构(4a)设计成吸入管(2d)中的压力损失不同,也可以做成使吸入管(2d)中的压力损失相等而压缩机(2a、2b)运转状态不同那样地控制,使两压缩机(2a、2b)的内部压力不同那样地进行均油。
产业上的利用范围。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冷冻装置,由于可以使得润滑油量达到均衡,故其适用于使用多台压缩机的空气调节装置等上面。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冻装置,它包括压缩机构(21)、热源侧热交换器(24)、膨胀机构(25)与使用侧热交换器(32),其特征在于,压缩机构(21)由多台压缩机(2a、2b、…)并列连接而成;在各压缩机(2a、2b、…)中设置了排油机构(40),当壳体中贮留的润滑油量达到规定量时,由排油机构(40)将超过规定量的润滑油排出。
2.一种冷冻装置,它包括,至少具有压缩机构(21)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且并列连接起来的多台热源装置(2A、2B、…)和至少具有使用侧热交换(32)且连接于上述各热源机构(2A、2B、…)的使用机组(3A),由压缩机构(21、21、…)排出的冷介质在一个热交换器(24,32)处凝缩,在膨胀机构(25)中膨胀后,在另一热交换器(32,24)中蒸发,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各压缩机构(21)中,当其内部贮留的润滑油达到规定量时,超过该规定量的润滑油由排油机构(40)排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压缩机构(21、21、…)是由设置有排油机构(40)的1台压缩机(2a)所构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记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1个热源机组(2A)的压缩机构(21)是由多台压缩机(2a、2b、…)并列连接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记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台压缩机(2a、2b、…)的压缩机构(21)中装有连接各压缩机(2a、2b、…)的均油管(45),并设有在各压缩机(2a、2b、…)间产生压差,使各压缩机(2a、2b、…)间的润滑油均等的压差机构(4a)。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台压缩机(2a、2b、…)的压缩机构(21)中,只在根据压差机构(4a)的润滑油的最下游侧的压缩机中设置排油机构(40)。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压缩机构(21)的排出侧设置了油分离器(43)。
8.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台压缩机(2a、2b、…)的压缩机构(21),于其各压缩机(2a、2b、…)的排出侧的合流部设置有油分离器(43);而连接于该油分离器(43)的回油管(44)则连接于各压缩机(2a、2b、…)的吸入侧的分支前。
9.如权利要求1或4记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台压缩机(2a、2b、…)的压缩机构(21),在其压缩机(2a、2b、…)的排出侧分别设置有油分离器(43);设置有而连接该油分离器的回油管(44)则连在各压缩机(2a、2b、…)的吸入侧的分支之前。
10.如权利要求1或4记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台压缩机(2a、2b、…)的压缩机构(21),其各压缩机(2a、2b、…)的排出侧分别设置有油分离器(43);而连接该油分离器(43)的回油管(44)则分别连接于其他压缩机(2a、2b、…)的吸入侧。
11.如权利要求2记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均油机构(9A、9B、…),将各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的排油机构(40)排出的多余润滑油引入其他热源机组(2A、2B、…)的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压缩机构(21)、室外热交换器(24)、室外电动膨胀阀(25)和室内热交换器(32)的冷冻装置。其中压缩机构(21)由2台压缩机(2a、2b)并列连接而成。另外,在各压缩机(2a、2b)内设置了排油机构,当壳体内贮留的润滑油达到规定量时由它将润滑油排出。
文档编号F16N19/00GK1131458SQ95190707
公开日1996年9月18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1994年6月29日
发明者佐田真理 申请人:达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