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53815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包括设置在碳化硅冶炼炉外部的尾气回收罩,所述尾气回收罩包括塑料膜布以及用于支撑塑料膜布的支撑组件,所述塑料膜布与碳化硅冶炼炉密封连接,形成用于对碳化硅冶炼炉冶炼时排出的尾气进行收集的收集空间,所述收集空间内的尾气通过尾气风机抽出,经过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将尾气冷却并除尘后,送入尾气气柜储存,再经加压后供下游作为燃料或化工原料使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碳化硅冶炼炉外部设置有尾气回收罩,通过尾气回收罩对碳化硅冶炼炉产生的尾气进行收集和处理再利用,不仅有效减轻了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而且通过对收集尾气的再利用,使其能够用于其他化工、发电等,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
【专利说明】
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化工和碳化硅冶炼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我国现在碳化硅年产量达220万吨,约占全世界80%。由于碳化硅具很大硬度,莫氏硬度为9.5级,仅次于世界上最硬的金刚石(10级),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是一种半导体,高温时能抗氧化,具有高温热稳定性、高热传导性、耐酸碱腐蚀性、低膨胀系数、抗热震好等一系列的优良性能,被广泛用于工业磨削工具、耐火材料、钢铁冶炼、军工航天等众多领域,并且大量用于钢厂脱氧剂。
[0003]从硅石(石英砂)和石油焦或无烟煤生产碳化硅的反应式如下:
[0004]Si02 + 3C = SiC+2C0
[0005]从上面反应式可见,每生成一分子的碳化硅就副产两分子的一氧化碳,即每生产I吨碳化硅就副产1.4吨一氧化碳,即每生产I吨碳化硅就有1400?1500Nm3尾气排出,尾气的一氧化碳含量在85?95%。
[0006]我国碳化硅生产全部采用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艾奇逊Acheson电阻炉),露天冶炼,尾气燃烧排放大气,目前几乎全部没有回收,每年排放冶炼产尾气达30亿方,可产甲醇330万吨,不仅浪费能源,而且对大气造成很大的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对碳化硅尾气进行回收并利用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
[000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碳化硅冶炼炉外部的尾气回收罩,所述尾气回收罩包括塑料膜布以及用于支撑塑料膜布的支撑组件,所述塑料膜布与碳化硅冶炼炉密封连接,形成用于对碳化硅冶炼炉冶炼时排出的尾气进行收集的收集空间,所述收集空间内的尾气通过后续工艺设备回收利用。
[000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若干支撑拱架以及活动椽条,所述若干支撑拱架由碳化硅冶炼炉的炉头至炉尾均匀布置,所述活动椽条沿尾气回收罩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塑料膜布通过压条与对应支撑拱架连接,所述塑料膜布两侧边缘部分别通过底座压条与设置在混凝土基础上的底座密封连接。
[001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在所述支撑拱架底部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可沿底座左右移动,在收集尾气时,所述若干支撑拱架将塑料膜布完全撑开,并通过活动椽条对支撑拱架支撑限位,在未收集尾气时,取下活动椽条,所述塑料膜布随支撑拱架的移动而收缩。
[00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在所述尾气回收罩上设置有易燃易爆报警和联锁系统以及氮气保护系统。
[001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所述尾气回收罩与压力调节阀连接,所述压力调节阀通过尾气泄放阀与火炬连接。
[001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所述尾气回收罩通过尾气风机与冷却洗涤塔连接,所述冷却洗涤塔的上端出气口与尾气气柜连接,所述尾气气柜通过尾气升压机与下游装置连接。
[001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所述冷却洗涤塔的底部出液口通过设置有循环水栗和冷却水冷却器的循环管路与冷却洗涤塔的上部进液口形成闭路冷却、除尘循环系统。
[001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碳化硅冶炼炉外部设置有尾气回收罩,通过尾气回收罩对碳化硅冶炼炉产生的尾气进行收集,有效减轻了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而且通过对收集尾气的再利用,使其能够用于其他化工、发电等,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尾气回收罩的主视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尾气回收罩的剖视图。
[0019]图中标记:I为碳化硅冶炼炉,2为尾气回收罩,2a为塑料膜布,3a为支撑拱架,3b为活动椽条,4为压条,5为底座压条,6为混凝土基础,7为底座,8为滑轮,9为压力调节阀,10为尾气泄放阀,11为尾气风机,12为冷却洗涤塔,13为尾气气柜,14为尾气升压机,15为循环水栗,16为冷却水冷却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00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2]如图1、2和3所示,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包括设置在碳化硅冶炼炉I外部的尾气回收罩2,所述尾气回收罩2包括塑料膜布2a以及用于支撑塑料膜布2a的支撑组件,所述塑料膜布2a与碳化硅冶炼炉I密封连接,形成用于对碳化硅冶炼炉冶炼时排出的尾气进行收集的收集空间,所述收集空间内的尾气通过后续工艺设备回收利用,供下游作为燃料或化工原料使用;所述尾气回收罩2通过尾气风机11与冷却洗涤塔12连接,所述冷却洗涤塔12的上端出气口与尾气气柜13连接,所述冷却洗涤塔12的底部出液口通过设置有循环水栗15和冷却水冷却器16的循环管路与冷却洗涤塔12的上部进液口形成闭路冷却、除尘循环系统,所述尾气气柜13通过尾气升压机14与下游装置连接,所述尾气回收罩2与压力调节阀9连接,所述压力调节阀9通过尾气泄放阀10与火炬连接,通过压力调节阀可自动调节罩内压力,避免空气进入收集空间,确保尾气回收装置安全。
[0023]其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若干支撑拱架3a以及活动椽条3b,所述若干支撑拱架3a由碳化硅冶炼炉I的炉头至炉尾均匀布置,所述活动椽条3b沿尾气回收罩2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塑料膜布2a通过压条4与对应支撑拱架3a连接,所述塑料膜布2a两侧边缘部分别通过底座压条5与设置在混凝土基础6上的底座7密封连接;在所述支撑拱架3a底部设置有滑轮8,所述滑轮8可沿底座7左右移动,在收集尾气时,所述若干支撑拱架3a将塑料膜布2a完全撑开,并通过活动椽条3b对支撑拱架3a支撑限位,在未收集尾气时,取下活动椽条3b,所述塑料膜布2a随支撑拱架3a的移动而收缩。
[0024]本实用新型可使用在8x6x80m的大型碳化硅冶炼炉上,每年减少排放冶炼产生的尾气达30亿方,可生产甲醇330万吨,可增加销售收入达72亿元,每年可减少⑶2排放460万吨,硫上百吨,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较大的经济效益。
[00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碳化硅冶炼炉(I)夕卜部的尾气回收罩(2),所述尾气回收罩(2)包括塑料膜布(2a)以及用于支撑塑料膜布(2a)的支撑组件,所述塑料膜布(2a)与碳化硅冶炼炉(I)密封连接,形成用于对碳化硅冶炼炉冶炼时排出的尾气进行收集的收集空间,所述收集空间内的尾气通过后续工艺设备回收利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若干支撑拱架(3a)以及活动椽条(3b),所述若干支撑拱架(3a)由碳化硅冶炼炉(I)的炉头至炉尾均匀布置,所述活动椽条(3b)沿尾气回收罩(2)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塑料膜布(2a)通过压条(4)与对应支撑拱架(3a)连接,所述塑料膜布(2a)两侧边缘部分别通过底座压条(5 )与设置在混凝土基础(6 )上的底座(7 )密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拱架(3a)底部设置有滑轮(8),所述滑轮(8)可沿底座(7)左右移动,在收集尾气时,所述若干支撑拱架(3a)将塑料膜布(2a)完全撑开,并通过活动椽条(3b)对支撑拱架(3a)支撑限位,在未收集尾气时,取下活动椽条(3b),所述塑料膜布(2a)随支撑拱架(3a)的移动而收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尾气回收罩(2)上设置有易燃易爆报警和联锁系统以及氮气保护系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回收罩(2)与压力调节阀(9)连接,所述压力调节阀(9)通过尾气泄放阀(10)与火炬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回收罩(2)通过尾气风机(11)与冷却洗涤塔(12)连接,所述冷却洗涤塔(12)的上端出气口与尾气气柜(13)连接,所述尾气气柜(13)通过尾气升压机(14)与下游装置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长方直型碳化硅冶炼炉尾气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洗涤塔(12)的底部出液口通过设置有循环水栗(15)和冷却水冷却器(16)的循环管路与冷却洗涤塔(12)的上部进液口形成闭路冷却、除尘循环系统。
【文档编号】B01D53/18GK205435286SQ201620214536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1日
【发明人】曾纪龙, 何发明, 蔡秋云, 周齐领, 王彬
【申请人】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