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子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44395阅读:来源:国知局
式的夹子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0045]图15是图14中XV-XV剖视图。
[0046]图16是图14中XV1-XVI剖视图。
[0047]图17是图16中XVI1-XVII剖视图。
[0048]图18是涉及变形实施方式的夹子下方立体图。
[0049]图19是表示涉及变形实施方式的夹子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
[0050]图20是将涉及变形实施方式的第一罩及第二罩的主要部分扩大表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夹子。夹子结合于通过组合两个部件而形成的结合孔,结合两个部件。
[0052](第一实施方式)
[0053]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夹子I是树脂成形体,如由为热可塑性树脂的聚氧化聚甲醛(POM)形成。如图1?图4所示,夹子I具备具有中心轴线A的筒状主体部2。主体部2正交于中心轴线A的剖面呈大致平行四边形。主体部2的侧部具备对应于平行四边形的长对边的一对长侧壁部3、对应于短对边的短侧壁部4。一对长侧壁部3相互平行地延伸,一对短侧壁部4相互平行地延伸。在主体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长侧壁部3及短侧壁部4可以相互正交而形成长方形的剖面。
[0054]在长侧壁部3和短侧壁部4的边界部中、位于对角的一对边界部的各个中,突出设置卡定片5。在长侧壁部3和短侧壁部4的边界部中、位于对角的另一对边界部形成平滑地连接长侧壁部3和短侧壁部4的侧面的曲面部6。曲面部6形成为将与中心轴线A平行的轴线作为中心的圆弧曲面。如图3所示,在从上方观察夹子I的情况中,各卡定片5设置于将长侧壁部3的中心轴线A作为中心的右旋(顺时针旋转)侧的端部,各曲面部6设置于将中心轴线A作为中心的左旋(逆时针旋转)侧的端部。主体部2在中央部具备在中心轴线A方向上贯穿的内孔7。
[0055]将一对长侧壁部3互相相对的方向称作第一方向、将一对短侧壁部4互相相对的方向称作第二方向、将一对曲面部6互相相对的方向称作第三方向。如图3所示,主体部2在第一方向上具备长度LI ( 一对长侧壁部3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上具备长度L2 ( 一对短侧壁部4间的距离),在第3方向上具备长度L3( —对曲面部6间的距离)。长度L1、长度L2及长度L3具备L1〈L2〈L3的关系。
[0056]由长侧壁部3及短侧壁部4的下缘部构成的主体部2的下缘部8配置于与中心轴线A正交的假想面上。另一方面,长侧壁部3的上缘部在位于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具有凹槽9,形成从中央向两端且向上方隆起的倾斜缘部10。短侧壁部4的上缘部11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0057]在各长侧壁部3的内侧面,设置向中心轴线A侧突出的突出壁部12。两突出壁部12夹持中心轴线A相互离开。在突出壁部12的下端面的内端(前端)侧设置比下缘部8更向下方突出的卡定凸部13。卡定凸部13的基端部形成以越进入基端侧(上方)越进入长侧壁部3的内面侧的方式突出的倾斜面14。
[0058]一对卡定片5分别从长侧壁部3和短侧壁部4的边界部向第二方向且向上方倾斜地延伸。由此,如图4所示,从第一方向观察,主体部2及一对卡定片5协作地呈V字形状。如图1所示,卡定片5具备:在朝向左右方向的部分上与长侧壁部3的外面以同一平面连接的第一侧面16 ;以及位于与第一侧面16相对侧且与第一侧面16平行设置,并与短侧壁部4正交的第二侧面17。另外,卡定片5在第一侧面16和第二侧面17之间,具备:与倾斜缘部10平滑连接的上侧倾斜面18 ;以及设置于与上侧倾斜面18相反侧,并从下缘部8向前端侧与上侧倾斜面18平行地延伸的下侧倾斜面19。
[0059]如图4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将从下缘部8至凹槽9的底部的长度称为L4,将从下缘部8至上缘部11的长度称为L5,将从下缘部8至卡定片5的前端的长度称为L6。长度L4、长度L5、长度L6的关系为L4〈L5〈L6。
[0060]如以上所构成的夹子I为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的180°旋转对称形状。
[0061]其次,关于夹子I的使用例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夹子I连结第一罩25和第二罩26。第一罩25和第二罩26为树脂成形体,具备可烧性。第一罩25及第二罩26可以由相互材质和颜色不同的材料制成。第一罩25及第二罩26分别具有弯曲的主体部27、28,在形成于各主体部27、28的侧缘上的第一侧缘部31和第二侧缘部32上相互重合,并通过夹子I连结。
[0062]第一侧缘部31呈弯曲的板状,在背面垂直地突出设置撞击器(直立部)35。撞击器35具备相互间隔地在第一侧缘部31的背面垂直竖立设置的一对侧柱37、连结一对侧柱37的前端彼此的梁38,与第一侧缘部31 —体化形成。撞击器35通过一对侧柱37、梁38及第一侧缘部31的背面协作,形成剖面为长方形的第一贯穿孔39。
[0063]第二侧缘部32呈板状,在主体部28的侧部与背面侧尚度不同地偏向设置。在第二侧缘部32形成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第二贯穿孔40。第二侧缘部32与第一侧缘部31以相同的曲率弯曲,其表面能与第一侧缘部31的背面以面接触。如图5及图7所示,通过撞击器35穿过第二贯穿孔40,第一侧缘部31及第二侧缘部32相互层叠,第一罩25及第二罩26的主体部27、28的表面相互成一平面配置。
[0064]如图7所示,第二贯穿孔40为剖面为长方形的长孔,在长孔的两端部嵌入各侧柱37。通过撞击器35嵌合于第二贯穿孔40,第二侧缘部32相对于第一侧缘部31不可在面的延伸方向移动地被支持。在此状态下,通过穿过第二贯穿孔40的撞击器35形成结合孔43。S卩,通过一对侧柱37的前端部、梁38、第二贯穿孔40的周缘协作,形成作为贯穿孔的结合孔43。结合孔43的轴线与第一侧缘部31及第二侧缘部32大致平行地延伸。
[0065]另外,通过一对侧柱37的基端部、第二贯穿孔40的孔壁及第一侧缘部31的背面协作,形成作为连接于结合孔43的有底孔的卡定凹部44。卡定凹部44以其轴线与结合孔43的轴线正交的方式,形成于结合孔43的孔壁上。如上所形成的结合孔43具有长方形的剖面,还具有第一宽度Wl (两侧柱37间的距离)、第二宽度W2 (第二侧缘部32的背面与梁38下面的距离)、进深(孔长)D。结合孔43及夹子I以满足L1〈W1 ^ L2、L4<L5<W2<L6、D〈L1〈L2的关系的方式构成。并且,优选Wl以稍大于L1、稍小于L2的方式设定。
[0066]在第二贯穿孔40中插入撞击器35、组合第一罩25和第二罩26形成结合孔43的状态下,在结合孔43中插入夹子1,在结合孔43上结合夹子I。为了便于说明,将结合孔43的轴线延伸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两侧柱37离开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如图7所示,以一对短侧壁部4的一方与结合孔43相对的方式配置,从一方的卡定片5的前端插入结合孔43。此时,夹子I的位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LI,比结合孔43的第一宽度Wl小,但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度L6,比结合孔43的第二宽度W2大。因此,可使夹子I沿圆弧轨迹移动(参照图7虚线箭头方向),避免卡定片5与结合孔43的孔壁干涉。详细地说,最初以卡定片5的前端正对于结合孔43,且卡定片5的延伸方向与结合孔43的轴线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夹子1,如图8所示,以一边从前端将卡定片5插入结合孔43内,一边卡定片5的前端向结合孔43的背侧上方移动的方式使夹子I相对于结合孔43旋转。此时,为了能进行沿圆弧轨迹的夹子I的插入,凹槽9在主体部2与结合孔43的孔壁(梁38)之间确保间隙。
[0067]如图9?图11所示,当进行夹子I向结合孔43的插入时,一方的卡定片5通过结合孔43并配置于撞击器35的前方,主体部2的中央部进入结合孔43的内部,凹槽9和形成结合孔43的孔壁的一部分的梁38正对。此时,夹子I的一对卡定凸部13突入卡定凹部44,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