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子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344395阅读:来源:国知局
主体部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的下缘部8可面接触于配置于卡定凹部44的前后的第二侧缘部32的上面。将这种状态称为临时卡定状态。在临时卡定状态中,夹子I的中心轴线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与结合孔43的轴线正交。在临时卡定状态中,将中心轴线A周围的夹子I的旋转位置称为第一旋转位置。在第一旋转位置中,主体部2的前端及后端突出于结合孔43的外部,一对上缘部11配置于结合孔43的外部,从结合孔43的孔壁(梁38)离开。
[0068]在临时卡定状态中,通过一对卡定片5的上侧倾斜面18碰撞结合孔43的周缘部(梁38),或者,通过卡定凸部13碰撞卡定凹部44的壁面,夹子I相对于结合孔43的前后移动被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另外,通过夹子I的两长侧壁部3碰撞结合孔43的孔壁(两侧柱37),夹子I相对于结合孔43的左右移动被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另外,通过凹槽9的壁面碰撞结合孔43的孔壁(梁38),或者,通过下缘部8碰撞第二侧缘部32的背面,夹子I相对于结合孔43的上下移动被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通过以上,夹子I为在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方向上松动嵌合于结合孔43的状态。在临时卡定状态中,为了使夹子I从结合孔43中脱离出来,与插入时同样,需要使夹子I沿圆弧轨迹移动。
[0069]其次,将中心轴线A作为中心,使夹子I从第一旋转位置向右(以从上方观察的状态为基准)旋转。此时,通过卡定凸部13抵接于卡定凹部44的孔壁,夹子I相对于结合孔43的前后移动被抑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旋转进行至通过各卡定片5的第二侧面17碰撞作为结合孔43的孔壁的两侧柱37而被限制的位置(称为第二旋转位置)。将这种旋转后的状态称为结合状态。
[0070]夹子I在从第一旋转位置向第二旋转位置旋转的过程中,如图12及图13所示,为两曲面部6配置于结合孔43内的状态,即,为以第三方向与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的状态。夹子I在第三方向上具有长度L3,比结合孔43的第一宽度Wl大。因此,在夹子I的旋转途中,夹子I及结合孔43的孔壁的至少一方需要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夹子I的主体部2形成为具有内孔7的筒形形状,可挠性提高。因此,如图13所示,在夹子I的旋转途中,夹子I主要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变形,负荷难以施加在成为结合孔43的孔壁的侧柱37上。
[0071 ] 如图14?图17所示,在第二旋转位置中,夹子I为两短侧壁部4配置于结合孔43内的状态,即,为以第二方向与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的状态。夹子I在第二方向上具有长度L2,比结合孔43的第一宽度Wl大。因此,在第二旋转位置,夹子I及结合孔43的孔壁中至少一方需要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夹子I的主体部2的可挠性提高,所以,如图15所示,夹子I主要以中心轴线A作为中心变形,负荷难以在成为结合孔43的孔壁的侧柱37上。由此,夹子I的一对短侧壁部4与结合孔43的孔壁抵接,夹子I被结合孔43的孔壁从左右方向夹持。由此,在左右方向上无晃动地结合于结合孔43。
[0072]另外,在第二旋转位置上,如图16所示,卡定凸部13的倾斜面14抵接于结合孔43的孔缘(第二贯穿孔40的孔缘)。此时,夹子I的上缘部11抵接于结合孔43的孔壁(梁38),夹子I被结合孔43从上下方向(沿中心轴线A的方向)夹持。由此,夹子I在上下方向上无晃动地结合于结合孔43。
[0073]另外,通过夹子I从第一旋转位置向第二旋转位置旋转,一对卡定片5的一方配置于结合孔43的孔缘(梁38)的前侧,另一方配置于结合孔43的孔壁(梁38)的后侧。由此,通过卡定片5从前后碰撞结合孔43的孔壁(梁38),夹子I相对于结合孔43在前后方向上被限制移动。另外,如上述,由于夹子I在一对短侧壁部4及上缘部11上抵接于结合孔43的孔壁,因此,通过作用于这些抵接部的摩擦力限制夹子I相对于结合孔43的前后移动。并且,可以以一对卡定片5同时抵接于结合孔43的孔缘的方式构成。另外,在第二旋转位置,在一对卡定凸部13在各自的倾斜面14上,被卡定凹部44 (结合孔43)的孔缘从前后夹持,因此,也可以通过这样限制夹子I相对于结合孔43的前后移动。
[0074]如上述,在从第一旋转位置向第二旋转位置旋转的过程中,夹子I为一对曲面部6进入结合孔43内的状态。此时,与左右方向平行的夹子I的长度L3由于比LI及L2中的任一个都长,所以,夹子I不会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自发性地旋转。即,夹子I在施加规定值以上的旋转力时旋转。因此,夹子I成为结合状态后维持在第二旋转位置,维持与结合孔43的结合。
[0075]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夹子I能够通过插入结合孔43,绕相对于结合孔43的轴线大致垂直的中心轴线A旋转这种简单的操作结合于结合孔43。夹子I的旋转操作能够能只通过将夹子I的一部分(例如,卡定片5)压入撞击器35的侧柱37侧进行,旋转操作所需要的作业空间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夹子I通过结合于由组装第一罩25和第二罩26而形成的结合孔43,将第一罩25及第二罩26维持为不能分离,即相互结合的状态。夹子I结构简化,可结合于作为贯穿孔的结合孔43,因此通用性高。另外,夹子I通过由手指进行的操作,从第二旋转位置向第一旋转位置旋转,通过沿与插入时同样的圆弧轨迹前后移动能够容易地从结合孔43脱离,因此适于再次使用。
[0076]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夹子I在主体部2上形成沿中心轴线A贯穿的内孔7,由于主体部2形成为筒形状,因此提高可挠性。因此,通过夹子I旋转而与结合孔43的孔壁抵接的情况下,主要为主体部2弯曲,负荷很难施加在结合孔43上。由此,即使在多次进行夹子I向结合孔43的安装及拆卸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形成结合孔43的部件(撞击器35)的变形及伸缩,防止劣化(疲劳破坏)。
[0077]其次,参照图18及图19,关于变更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变形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涉及变形实施方式的夹子70与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子I比较,突出壁部72(12)及卡定凸部73(13)的形状不同的方面、具有抵接部75的方面不同,其他结构相同。在涉及变形实施方式的夹子70中,与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子I同样的结构标注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0078]如图18所示,夹子70的一对突出壁部72分别从主体部2的长侧壁部3的内面,且从主体部2的下缘部8离开的部分向中心轴线A侧突出。两突出壁部72夹持中心轴线A相互离开。在各突出壁部72的前端部,沿中心轴线A的方向分别设置比下缘部8更向下方突出的卡定凸部73。卡定凸部73从长侧壁部3离开地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与长侧壁部3的内面相对的部分形成为平面状。
[0079]在各长侧壁部3的下缘部8,分别设置与中心轴线A平行地突出的抵接部75。各抵接部75沿长侧壁部3延伸,其下端面(突出壁面)为和与中心轴线A正交的假想面平行的面。抵接部75的下端面配置于相比于卡定凸部73的前端更靠上方。
[0080]抵接部75、长侧壁部3的下部、突出壁部72及卡定凸部73协作地划分将突出壁部72的下面作为底部的向下方开口的槽状凹陷76。
[0081]如以上所构成的夹子70与夹子I同样插入结合孔43,为临时卡定状态。此时,一对卡定凸部73与夹子I的卡定凸部13同样突入卡定凹部44,通过碰撞卡定凹部44的壁面将夹子I相对于结合孔43的前后动作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0082]夹子70通过与夹子I同样从临时卡定状态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旋转,变为结合状态。如图19所示,在结合状态中,夹子70在一对抵接部75上与构成卡定凹部44 (第二贯穿孔40)的周缘部的第二侧缘部32的背面以面接触,并且,主体部2的一对上缘部11抵接于结合孔43的孔壁(梁38的下面)。由此,夹子70被结合孔43从上下方向(沿中心轴线A的方向)夹持。此时,在上下方向上,凹陷76与位于卡定凹部44 (第二贯穿孔40)的开口端的孔缘相对,突出壁部72及卡定凸部73不与卡定凹部44的孔缘的上面接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