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用结构体、凸型部件及凹型部件的制作方法_6

文档序号:8908942阅读:来源:国知局
以连接第一主体部1221A与第二主体部1221B的第一锥部1221C具有锥形形状,而且,第二主体部1221B还具有在保持大致相同直径D2的同时从前端部向后端部延伸的直线形状。因此,根据图30所示的变形例1,能够将扭转凸型部件1221时在外齿部1221c的侧部通过弹性部件1223挤压内齿部的侧部时产生的应力在直线状的第二主体部1221B上分散。因此,能够缓和如将凸型部件的整体形成为锥状的情况那样,在外齿部的侧部通过弹性部件挤压内齿部的侧部时产生的应力集中于外齿部或内齿部的一部分(更详细来说是外齿部的侧部或内齿部的侧部),轴用结构体的耐久性降低的状况。其结果,能够比以往更加提高轴用结构体1220的耐久性。
[0205]此外例如,也可以对轴用结构体1220(参照图30)进一步加以变形,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轴用结构体1320(参照图31)那样,凸型部件1321具备由第二主体部1321B朝向后端侧直径缩小的锥状的第二锥部1321D,第一间隙S14在凸型部件1321插入凹型部件1322的初始状态下,形成于在第二锥部1321D上覆盖外齿部1321c的侧部的弹性部件1323和与该弹性部件1323相对的内齿部的侧部之间。这里,将第二锥部1321D做成锥状的加工可以为C面加工或R面加工。
[0206]另外,图31是轴用结构体1320作为实际产品的使用状态的一例,在该变形例2中,在用一对凸型部件1321夹持凹型部件1322的方式下,一对凸型部件1321的一部分(详细来说是第二锥部1321D、第二主体部1321B、第一锥部1321C的中途部分)分别插入凹型部件1322的入口侧及出口侧。另外,由于图31所示的凸型部件1321由一对构成,不需要特别区别说明,因此,为了谋求附图的简化,仅对一侧的凸型部件1321(纸面左侧的凸型部件)标注各部位的附图标记,对另一侧的凸型部件(纸面右侧的凸型部件)适当省略各部位的附图标记。另外,图31中的附图标记1321A、1321a、1321b、1322a分别表示凸型部件的第一主体部、凸型部件的基轴部、凸型部件的外周部、凹型部件的内周部。根据图31所示的变形例2,在处于同心轴上的凸型部件1321及凹型部件1322中的任意一个因位置偏差而从中心轴偏心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锥部1321C的中途部分及第二锥部1321D双方的弹性部件1323与凹型部件1322的内周部1322a抵接,因此,与仅设置有第一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缓和应力集中。
[0207]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说明了凸型部件121的整体具有沿凸型部件121的插入方向(图9中空白箭头所示方向)直径缩小的锥形形状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仅凸型部件的一部分具有锥形形状(参照图32)。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轴用结构体的变形例I的图,是表示凸型部件插入凹型部件的初始状态的图。具体来说,也可以如图32所示的轴用结构体1420那样,凸型部件1421具备第三主体部1421A、第四主体部1421B、可以连接第三主体部1421A与第四主体部1421B的第三锥部1421C,弹性部件1423设置为覆盖凹型部件1422的内周部1422a表面,仅第三锥部1421C具有从凸型部件1421的前端侧1421T朝向后端侧1421E直径缩小的锥形形状。将第三锥部1421C做成锥状的加工可以为C面加工或者R面加工。这里,第三主体部1421A设置于前端侧1421T,在保持大致相同直径D3的同时从前端部向后端部延伸。第四主体部1421B构成为在保持大致相同直径D4(<D3)的同时从前端部向后端部延伸。此外,第二间隙S15在凸型部件1421插入凹型部件1422的初始状态下,形成于在第三锥部1421C上的外齿部1421c的侧部和覆盖与该外齿部1421c的侧部相对的内齿部的侧部的弹性部件1423之间。另外,图32中的附图标记1421a、1421b分别表示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凸型部件的基轴部及凸型部件的外周部。在图32所示的变形例I中,凸型部件1421不具有其整体从前端侧向后端侧直径缩小的锥形形状,而仅可以连接第三主体部1421A与第四主体部1421B的第三锥部1421C具有锥形形状,而且,第四主体部1421B还具有在保持大致相同直径D4的同时从前端部向后端部延伸的直线形状。因此,根据图32所示的变形例1,能够将在扭转凸型部件1421时在外齿部1421c的侧部通过弹性部件1423挤压内齿部的侧部时产生的应力,在直线状的第四主体部1421B上分散。因此,能够缓和如将凸型部件的整体形成为锥状的情况那样,外齿部的侧部通过弹性部件挤压内齿部的侧部时产生的应力集中于外齿部或内齿部的一部分(更详细来说是外齿部的侧部或者内齿部的侧部),轴用结构体的耐久性降低的状况。其结果,能够比以往更加提高轴用结构体1420的耐久性。
[0208]此外例如,也可以对轴用结构体1420(参照图32)进一步加以变形,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轴用结构体1520(参照图33)那样,凸型部件1521具备由第四主体部1521B朝向后端侧直径缩小的锥状的第四锥部1521D,第二间隙S16在凸型部件1521插入凹型部件1522的初始状态下,形成于在第四锥部1521D上的外齿部1521c的侧部和覆盖与该外齿部1521c的侧部相对的内齿部的侧部的弹性部件1523之间。这里,将第四锥部1521D做成锥状的加工可以为C面加工或R面加工。
[0209]另外,图33是轴用结构体1520作为实际产品的使用状态的一例,在该变形例2中,在用一对凸型部件1521夹持凹型部件1522的方式下,一对凸型部件1521的一部分(详细来说是第四锥部1521D、第四主体部1521B、第三锥部1521C的中途部分)分别插入凹型部件1522的入口侧及出口侧。另外,由于图33所示的凸型部件1521由一对构成,不需要特别区别说明,因此,为了谋求附图的简化,仅对一侧的凸型部件1521(纸面左侧的凸型部件)标注各部位的附图标记,对另一侧的凸型部件(纸面右侧的凸型部件)适当省略各部位的附图标记。另外,图33中的附图标记1521A、1521a、1521b、1522a分别表示凸型部件的第三主体部、凸型部件的基轴部、凸型部件的外周部、凹型部件的内周部。根据图33所示的变形例2,在处于同心轴上的凸型部件1521及凹型部件1522中的任意一个因位置偏差而从中心轴偏心的情况下,由于第三锥部1521C及第四锥部1521D双方与凹型部件1522的内周部1522a中的弹性部件1523抵接,因此与仅设置有第三锥部1521C的情况相比,能够缓和应力集中。
[0210]附图标记说明
[0211]1、101、201、301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0212]2、102、202、302 方向盘
[0213]3、103、203、303 转向轴(轴)
[0214]4、104、204、304 小齿轮
[0215]5、105、205、305 齿条
[0216]6、106、206、306 齿条轴
[0217]7、107、207、307 转向横拉杆—f-/ 1ΛΙ <— c.r C C r c.r C C r LCKCV/」
锥造州 I 械 VTZcorvTST插頤女 qsn,qcos,qsKqsco,qcodqsT,qs -1锥頤钇 T3sz,T3cos,T3cos,T3sco,T3codT3ST,T3s 〔。艺S#锥趄锇 csrsH,scors^,sn,sz,cos,cos,srsco,codsrs 〔_〕silpgTT,① Tzz,① TS,pzs,9TS,pzg,pgco,pguzT,pg 〔oocos〕
s^^y 〔so〕雲 y qgn,qzs,qg 寸,qgco,qzdqgrqg 蓄0〕
插5 T32ZH,T3gcoT,T3ZST,T3zs,苫ζοο,?ζζε,苫dT3ST,苫Z 〔S。〕
Saa
ZST,gH,gcoT,gzT,gTT,ZST,zs,zs,gz,zs,zs,gKgco,zdgT,g 〔寸塁插蜓洄女 ρ?ζζ,PTS,ρ?ζε,pdps,PS 〔I〕^SroTZHJTZnJTgrOTS JTZZ JTS JTS JTZCOJdos JTZ 〔S。〕
插頤女 qIZH,qTZcorqTgrqTZco,qdqs,qTZ 〔I〕
SM T3§Ti2HizcoTigTisizzizcoig,T3miz 〔00030〕
副亞 ss寸勹 s2,g^,s 二,g2,sg,soo,TS,TS,Tg,TZco,Tg,TZT,TZ 〔i〕
造錾规旺眾
OSToZHoZcoTogToZTToSTososoZZososoZ 寸oZcoogoZToZ 〔§0〕
Sssοοτε,οοτζ,οοπ,οοτ Rss
錾 1/11??ζ?ε,ζ?ζ,ζπ,ζ? 石 Ss 拍啡捉#STrLOTrLOTrLOT 〔9330〕 雎捉闺^cov^gv^dv^Sss 霧?ετε,ετζ,επ,ετ 〔00330〕 雎鳋傘谀#价^(Γο,^οα,οα二,口 「CSISS Η-s πε,πζ,τπ,π 口§〕 雪渥 οτεοτζοποτ 〔0330〕 眾 Y渥 60co,6s,60r6 〔6130〕
韶卅 80ε,8S,82,8 〔005。〕
Ks/zc < ICOOOSOOSI Zo
[0254]L1、L2 直线
[0255]SI ?S16、S21、S22、S31、S32、S41、S42、Slll ?S118、S121、S122 间隙
[0256]Tl?T6前端部
【主权项】
1.一种轴用结构体,其组装于能够传递动力的轴,通过将凸型部件以能够在轴向上滑动的方式插入凹型部件而构成,其特征在于, 具备凸型部件、凹型部件以及弹性部件, 所述凸型部件在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外齿部及多个外齿底部, 所述凹型部件在内周部形成有多个内齿部及多个内齿底部,并且所述凸型部件被插入, 所述弹性部件覆盖所述凸型部件的所述外周部表面而设置; 在所述凸型部件插入所述凹型部件的初始状态下,在与所述内齿部的侧部相对的所述弹性部件和所述内齿部的侧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在使处于所述初始状态的所述凸型部件相对于所述凹型部件旋转时,直到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内齿部的侧部抵接,在所述轴向产生规定的时间差。2.—种凸型部件,其组装于能够传递动力的轴,用于以能够在轴向上滑动的方式插入凹型部件而构成的轴用结构体,其中,所述凹形部件在内周部形成有多个内齿部及多个内齿底部,其特征在于, 具备: 在外周部形成的多个外齿部, 在外周部形成的多个外齿底部,以及 覆盖所述多个外齿部及所述多个外齿底部的外周部表面而设置的弹性部件; 在插入所述凹型部件的初始状态下,在与所述内齿部的侧部相对的所述弹性部件和所述内齿部的侧部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 在所述初始状态下相对于所述凹型部件旋转时,直到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内齿部的侧部抵接,在所述轴向上产生规定的时间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用结构体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凸型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隙形成为,沿着所述凸型部件向所述凹型部件的插入方向,所述内齿部的侧部与所述弹性部件间的距离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用结构体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凸型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型部件具备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以及第一锥部, 所述第一主体部设置于前端侧,并在保持大致相同直径的同时从前端部向后端部延伸, 所述第二主体部设置于后端侧,直径小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直径,并在保持大致相同直径的同时从前端部向后端部延伸, 所述第一锥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并且是从前端侧向后端侧直径缩小的锥状; 所述第一间隙在所述凸型部件插入所述凹型部件的初始状态下, 形成于在所述第一锥部上覆盖所述外齿部的侧部的所述弹性部件和与该弹性部件相对的内齿部的侧部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用结构体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凸型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型部件具备第二锥部,该第二锥部进一步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后端,并且形成为从前端侧向后端侧直径缩小的锥状; 所述第一间隙在所述凸型部件插入所述凹型部件的初始状态下, 形成于在所述第二锥部上覆盖所述外齿部的侧部的所述弹性部件和与该弹性部件相对的内齿部的侧部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一对凸型部件配置为夹持筒状的所述凹型部件, 所述凸型部件的一部分插入所述凹型部件的入口侧及出口侧。7.—种轴用结构体,其组装于能够传递动力的轴,通过将凸型部件以能够在轴向上滑动的方式插入凹型部件而构成,其特征在于, 具备凸型部件、凹型部件以及弹性部件, 所述凸型部件在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外齿部及多个外齿底部, 所述凹型部件在内周部形成有多个内齿部及多个内齿底部,并且所述凸型部件被插入, 所述弹性部件覆盖所述凹型部件的所述内周部表面而设置; 在所述凸型部件插入所述凹型部件的初始状态下,在与所述外齿部的侧部相对的所述弹性部件和在所述外齿部的侧部上与所述弹性部件相对的部位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在使处于所述初始状态的所述凸型部件相对于所述凹型部件旋转时,直到所述外齿部的侧部与所述弹性部件抵接,在所述轴向上产生规定的时间差。8.—种凹形部件,其组装于能够传递动力的轴,用于使凸型部件以能够在轴向上滑动的方式插入而构成的轴用结构体,其中,所述凸型部件在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外齿部及多个外齿底部,其特征在于, 具备: 在内周部形成的多个内齿部, 在内周部形成的多个内齿底部,以及 覆盖所述多个内齿部及所述多个内齿底部的内周部表面而设置的弹性部件; 在所述凸型部件被插入的初始状态下, 在所述凸型部件插入所述凹型部件的初始状态下,在与所述外齿部的侧部相对的所述弹性部件和在所述外齿部的侧部上与所述弹性部件相对的部位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在处于所述初始状态的所述凸型部件旋转时,直到所述外齿部的侧部与所述弹性部件抵接,在所述轴向上产生规定的时间差。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用结构体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凹形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间隙形成为,沿着所述凸型部件向所述凹型部件的插入方向,所述外齿部的侧部与所述弹性部件间的距离不同。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轴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型部件具备第三主体部、第四主体部以及第三锥部, 所述第三主体部设置于前端侧,并在保持大致相同直径的同时从前端部向后端部延伸, 所述第四主体部设置于后端侧,直径小于所述第三主体部的直径,并在保持大致相同直径的同时从前端部向后端部延伸, 所述第三锥部连接所述第三主体部和所述第四主体部,并且是从前端侧向后端侧直径缩小的锥状; 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凸型部件插入所述凹型部件的初始状态下, 形成于在所述第三锥部上的所述外齿部的侧部和覆盖与该外齿部的侧部相对的内齿部的侧部的所述弹性部件之间。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轴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型部件具备第四锥部,该第四锥部进一步设置于所述第三主体部的后端,并且形成为从前端侧向后端侧直径缩小的锥状; 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凸型部件插入所述凹型部件的初始状态下, 形成于在所述第四锥部上的所述外齿部的侧部和覆盖与该外齿部的侧部相对的内齿部的侧部的所述弹性部件之间。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轴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一对凸型部件配置为夹持筒状的所述凹型部件, 所述凸型部件的一部分插入所述凹型部件的入口侧及出口侧。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轴用结构体、凸型部件或凹形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为含浸有橡胶或树脂的纤维部件。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如下的轴用结构体、凸型部件及凹型部件,其通过使在扭转凸型部件时的初始刚性比以往减小,来抑制大的动力对轴急剧传递,能够减轻带给驾驶者的不协调的感觉。轴用结构体(20)具备凸型部件(21)、凹型部件(22)以及弹性部件(23),凸型部件(21)在外周部(21b)形成有多个外齿部及多个外齿底部,凹型部件(22)在内周部(22a)形成有多个内齿部(22b)及多个内齿底部(22c),弹性部件(23)覆盖凸型部件(21)的外周部表面而设置。在凸型部件(21)插入凹型部件(22)的初始状态下,在弹性部件(23)和在内齿部(22b)的侧部(22d)上与弹性部件(23)相对的部位之间具有第一间隙(S1),在使凸型部件(21)旋转时,直到弹性部件(23)与内齿部(22b)的侧部抵接,在轴向产生规定的时间差。
【IPC分类】B62D1/20, B62D1/18, F16D3/12, F16D3/06, F16D1/06
【公开号】CN104884831
【申请号】CN201380065341
【发明人】石崎洋治, 清原好晴, 中井勉之, 青木坚一朗, 青木康弘
【申请人】霓达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3年12月11日
【公告号】EP2933514A1, US20150275946, WO2014092103A1
当前第6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