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新型结构的风量调节阀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10126768阅读:来源:国知局
调节。
[002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前阀腔的前后两端还分别设置有大致呈格窗状的前定位座和后定位座,所述前定位座和后定位座径向设置在所述阀腔内,在所述前定位座和后定位座上还分别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轴定位在所述定位孔内。
[0029]其中,所述前定位座和后定位座大致呈格窗状,为此所述前定位座和后定位座不仅能够定位所述定位轴,同时还能够让气流顺利通过而不会对所述腔体通风量的大小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003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复位弹簧定位在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前定位座或后定位座之间,所述复位弹簧与所述前定位座或后定位座结合的一端形成所述复位弹簧的定位端。其中,在所述定位端与所述前定位座或后定位座之间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垫片等装置来实现所述定位端的位置可调,调节所述复位弹簧的弹性力,所述垫片等装置形成所述复位弹簧定位端的所述位置调节器。
[003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定位轴上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复位弹簧定位在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定位凸起之间,所述复位弹簧与所述定位凸起结合的一端形成所述复位弹貪的定位端。
[003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复位弹簧和所述定位凸起被收容在所述第一阀芯内。这样,借助所述第一阀芯能够起到保护所述复位弹簧和所述定位凸起免受有污染损坏。
[003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定位凸起在所述定位轴上的轴向位置可调。这样可以通过可调位置的所述定位凸起,微调所述复位弹簧的弹性力进而让不同的产品具有大致一致的特性。
[0034]实现所述定位凸起在所述定位轴上的轴向位置可调的方案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两种:
[0035]第一种,将所述定位凸起本身设置为在轴向上移动可调的结构,从而在适当地调试到位后再紧固所述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本身形成所述复位弹簧定位端的所述位置调节器。第二种是所述定位凸起不动而是在所述复位弹簧的定位端与所述定位凸起之间增减垫片,从而也实现所述定位凸起的轴向可调,所述垫片等装置形成所述复位弹簧定位端的所述位置调节器。
[0036]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具有新型结构的风量调节阀中。
【附图说明】
[0037]图1是应用于实验室的通风系统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0038]图2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有新型结构的风量调节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9]图3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0040]图4图3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有新型结构的风量调节阀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0042]如图1所示,应用于实验室的通风系统的布局结构示意图,正如前面已经给出的说明,在所述通风柜al使用的过程中,当出现自身干扰因素或外在干扰因素的情况时,需要风量调节阀F1快速化解外界风量的变化来不仅使所述通风柜al的面风速维持在恒定状态,而且也能减少所述通风柜al的开启对总排风通道B所连通的其它通风柜(a2、a3)的影响。在本发明中,使用下列一种新型结构的风量调节阀100作为风量调节阀F1使用在通风系统中。
[0043]下面对所述风量调节阀100的结构作详细的介绍:
[0044]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风量调节阀100包括具有阀腔30的阀体3以及收容在所述阀腔30内的第一阀芯1和第二阀芯2。所述阀腔30包括在空气流动方向上所前后贯通布置的前阀腔31和后阀腔32,空气能够从所述前阀腔31进入后流入到所述后阀腔32。形成所述前阀腔31和后阀腔32的阀体3是一体化的阀体,当然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阀体3还可以是前后布置的两个阀体(前阀体和后阀体)的组合体。在所述前阀腔31的大致中部位置设置有锥形腔面310,为此在所述前阀腔31的大致中部位置形成向内收窄的收窄区。所述第一阀芯1布置在所述前阀腔31中,所述第二阀芯2布置在所述后阀腔32中。
[0045]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阀芯1大致呈锥形从而具有锥侧面12和锥底面11。所述第一阀芯1的锥侧面12与所述前阀腔31的锥形腔面310适配。这样,当所述第一阀芯1向所述阀体3的出风端方向移动到所述收窄区时,所述第一阀芯1的锥侧面12与所述锥形腔面310的配合能够减少所述第一阀芯1与所述阀体3之间的第一通风间隙,而当所述第一阀芯1反方向移动时又能够增大所述第一通风间隙。
[0046]另外,所述锥底面11形成所述第一阀芯1的迎风面,所述迎风面朝向所述阀体3的进风端,而所述锥侧面12则形成所述第一阀芯1的背风面。为此,当在所述锥底面12和所述锥侧面11之间存在正向的风压差,并所述风压差足够大的情况下能够驱使所述第一阀芯1克服复位弹簧13的弹性阻力向所述阀体3的出风端移动直至所述风压差与所述复位弹簧13的弹性阻力相互平衡的位置。而当所述风压差消失或减弱的时候,所述复位弹簧13又能驱动所述第一阀芯1向所述阀体3的进风端方向移动,直至所述风压差与所述复位弹簧13的弹性力相互平衡的另一个位置。其中所述锥底面11呈外凸型的弧形面,当然也可以改为平直的外表面。
[0047]在所述前阀腔31的轴线方向上固设有定位轴4,在所述定位轴4上设置有定位凸起40。在所述前阀腔31的前后两端还分别设置有前定位座51和后定位座52,所述前定位座51和后定位座52径向设置在所述阀腔30内。所述前定位座51和后定位座52具有类似的结构,下面以所述前定位座52为例作介绍,如图4所示,所述前定位座52大致呈格窗状,在所述前定位座52的中央位置还设置有让所述定位轴4穿过的定位孔520。如图2所示,所述定位轴4的首尾两端分别定位在所述前定位座51和后定位座52的定位孔内。为此,所述前定位座51和后定位座52能够定位所述定位轴4,从而使所述定位轴4在工作时不能轴向地移动,同时还能够让气流顺利通过而不会对所述腔体3通风量的大小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0048]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阀芯1沿锥体旋转中轴线方向设置有锥体孔14,所述第一阀芯1通过所述锥体孔14套装在所述定位轴4上并且所述第一阀芯1结合着能够让所述第一阀芯1弹性复位的复位弹簧13,所述复位弹簧13套装在所述定位轴4上并定位在所述第一阀芯1与所述定位凸起40之间。所述复位弹簧13和所述定位凸起40被收容在所述第一阀芯1内。这样,借助所述第一阀芯1能够起到保护所述复位弹簧13和所述定位凸起40免受污染性物的损坏。当然作为另一种实施方案,所述复位弹簧13还可以定位在所述第一阀芯1与所述前定位座51或后定位座52之间的任意位置也是可行的。
[0049]其次为了克服不同的所述复位弹簧13的弹性系数存在的差别、所述第一阀芯1的摩擦阻力不同等因素可能导致不同的所述风量调节阀100出现控制结果游离(不一致)的问题,将所述复位弹簧13的定位端设置为可调的结构,具体的方案是在所述复位弹簧13定位端处设置位置调节器,所述位置调节器可以是一种设置在所述复位弹簧13与上面已经提及的所述前定位座51、后定位座52或所述定位凸起40之间的设置的垫片,通过增减垫片的方式来实现对所述复位弹簧13定位端的轴向位置的可调;其次还可以直接改变所述前定位座51、后定位座52或所述定位凸起40本身在轴向上的位置来实现所述复位弹簧13定位端轴向位置的可调。
[0050]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阀芯2呈碟片状并能够径向转动地布置在所述后阀腔32中,还包括旋转驱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