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放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1802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充放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充气物品类,具体是一种用于充气物上的充放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充气产品,充气产品在充满气的状态下因体积膨胀可以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在放完气的状态下可便于折叠收藏或外出携带。与充气产品配套的充放气装置包括打气筒、电动泵以及内置的气泵,单独的打气筒、电动泵都是人工进行充放气外置使用的,费时费力,携带不便,操作麻烦,逐步被内置的气泵所取代。现有的内置的气泵往往只能对充气产品充气,而放气仍需人工操作,十分不便;部分内置的气泵通过多气道转换及其它种种复杂的结构实现了既可充气又可放气的功能,但气密效果差,容易出现故障,为顾客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同时由于大部分产品采用加软体密封片的弹性密封结构,密封片易发生变形、受温度影响易软化、长期使用易老化,导致气密性差,降低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可充气又可放气且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密封性好的内置式的充放气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的充放气装置,包括气泵、气泵座、面板、旋钮,其特征在于气泵上连接一气阀,气阀由气道转换体、套筒、弹簧、上阀门片、下阀门片、密封垫组成,上阀门片、下阀门片、密封垫固定在气泵座的气孔内,所述的上阀门片上部装有一弹簧与气道转换体连接,上阀门片开有缺口,下部与下阀门片贴合在一起,下阀门片上有气孔,上阀门片上的缺口与下阀门片的气孔可形成气体通道,上阀门片与下阀门片采用硬质材料,如陶瓷等,从而实现上阀门片、下阀门片的平面密封结构,气阀的气道转换体与上阀门片同步旋转;气道转换体内有两个相互隔开的气室,气室通过气孔与气泵、泵体座内空间及外界气体相通,从而通过旋转气道转换体就可以控制气泵出气口的气体与泵体座内空间及外界气体的导通,实现充放气在同一气道内完成。
本发明的气道转换体呈“Z”型结构,侧面开有控制外界气体与充气体内部气体导通的气孔,而气道转换体外部有一套筒,套筒气孔与气道转换体的气孔相对应,与泵体座内部空间相通,并与气泵的出气口连接在一起;气泵的气室侧面有与套筒气孔相连接的出气口、气室的下部有与泵体座内部空间相通的进气口。
本发明的充放气装置为内置式,充放气在同一气道内实现,充放气的转换与充气泵打开与关闭同步,大大简化了该充放气装置的结构与体积,上阀门片与下阀门片采用硬质材料的平面密封结构,增强了该装置的气密性,硬度高,耐磨损、耐老化、受温度影响小,大大提高了使用寿命,降低了其出现故障的及出现漏气的机率;本发明以电动方式取代人工方式,可将充气产品内的气体完全排放干净,操作简单,既省时又省力,充放气过程快捷方便,适合多种产品和场合使用。


图1为本发明充放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充放气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充放气装置的充气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充放气装置的充气状态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充放气装置的密封状态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充放气装置的密封状态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充放气装置的放气状态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充放气装置的放气状态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充放气装置,包括气泵、气泵座4、面板3,其特征在于气泵上连接一气阀,气阀由气道转换体11、套筒12、弹簧13、上阀门片14、下阀门片15、密封垫16组成,气道转换体11呈“Z”型结构,上阀门片14、下阀门片15、密封垫16固定在气泵座4的气孔41内,所述的上阀门片14上部装有一弹簧13与气道转换体11连接,上阀门片14开有缺口,下部与下阀门片15贴合在一起,下阀门片15上有气孔,旋转上阀门片14,上阀门片14上的缺口与下阀门片15的气孔可形成气体通道,上阀门片14与下阀门片15采用硬质材料陶瓷,从而实现上阀门片14、下阀门片15的平面密封;气道转换体11侧面开有控制外界气体与充气体内部气体导通的气孔111、气孔112,而气道转换体11外部有一套筒12,套筒12侧面有气孔121、气孔122,与气道转换体的气孔111、气孔112相对应,气孔121与泵体座内部空间相通,气孔122与气泵的出气口连接在一起;气泵由气室盖21、风叶22、气室23、马达24、密封圈25组成,马达24固定在气室23的下部,马达的转轴与风叶22相连接,气室盖21固定在气室23的上部,形成一个独立气室,通过螺丝固定在泵体座的内部空间中,侧面开有出气口211、下部开有与泵体座内部空间相通的进气口212,气阀的一个气孔122与气泵出气口211相通,另一气孔121与气泵座内空间相通;气泵的进气口212与气泵座4内空间相通,气阀的气道转换体11与上阀门片14同步旋转,实现充气体的充气与放气。
本发明面板3上设开口31,通过螺丝固定在泵体座4上。面板3上有用于上下连接的固定架8,上部连接一中间开孔的旋钮9,下部通过密封垫6和弹簧5连接到气道转换体11。泵体座4上设有一个与充气体相通的气孔41和电线盒42,气孔41为圆形,上部与气阀连接在一起,电源盒42用于储藏电源线,其上部有一个电线盖10。
如图3、4所示,本发明充放气装置对充气体充气时,使用者打开马达控制开关7启动马达24和风叶22,外界空气通过中空的旋钮9、固定架8、气孔111、气孔121,流入到泵体座4内部空间;泵体座4的内部空间充满气体,气体在马达及风叶的工作状态下,从气室23下部的进气口212进入到气室内部,经出气口211和气阀的气孔112、上阀门片14与下阀门片15之间形成的气道流入充气物体内部。
如图5、6所示,本发明充放气装置关闭时,使用者旋转旋钮9,马达控制开关7关闭,马达24和风叶22停止工作,旋钮9与固定架8带动气道转换体11转动,使气道转换体上两侧的气孔111、气孔112与套筒12两侧气孔121、气孔122处于封闭状态,气道转换体11转动的同时,带动上阀门片14转动,使两个阀门片上的气道处于封闭状态,对充气体起到密封作用。
如图7、8所示,本发明充放气装置对充气体放气时,使用者旋转旋钮9,马达控制开关7启动马达24和风叶22,旋钮9与固定架8带动气道转换体11转动,使气道转换体的气孔111与套筒12的气孔122导通,气孔112与气孔121导通,同时上阀门片14转动,使两阀门片的气道导通,气体从充气体内经泵体座4的气孔41、下阀门片14、上阀门片15、气孔112、气孔121流入泵体座4内部空间,气体再由经气室23下部的进气口212进入气室内部,经出气口211、气孔122、气孔111、固定架8、旋钮9放出外界。
本发明在气泵座4上设有电源线盒42,可以用于储藏接通电源使气泵工作的电源线等,由于电源线内置到气泵座内,携带方便,安全可靠。
本发明的气泵电源也可采用电池,如蓄电池、干电池等。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放气装置,包括气泵、气泵座(4)、面板(3)、旋钮(9),其特征在于气泵上连接一气阀,气阀由气道转换体(11)、套筒(12)、弹簧(13)、上阀门片(14)、下阀门片(15)、密封垫(16)组成,上阀门片(14)、下阀门片(15)、密封垫(16)固定在气孔(41)内,所述的上阀门片(14)上部装有一弹簧(13)与气道转换体(11)连接,上阀门片(14)开有缺口,下部与下阀门片(15)贴合在一起,下阀门片(15)上有气孔,上阀门片(14)上的缺口与下阀门片(15)的气孔可形成气体通道,上阀门片(14)与下阀门片(15)采用硬质材料,气道转换体(11)与上阀门片(14)同步旋转,气道转换体(11)内有两个相互隔开的气室,气室通过气孔与气泵、泵体座(4)内空间及外界气体的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气道转换体(11)呈“Z”型结构,气道转换体(11)侧面开有控制外界气体与充气体内部气体导通的气孔(111)、气孔(112),而气道转换体(11)外部有一套筒(12),套筒(12)侧面有气孔(121)、气孔(122),与气道转换体的气孔(111)、气孔(112)相对应,气孔(121)与泵体座内部空间相通,气孔(122)与气泵的出气口连接在一起;气泵的气室(23)侧面有与气孔(122)相连接的出气口(211)、气室(23)的下部有与泵体座内部空间相通的进气口(21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放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阀门片(14)、下阀门片(15)为陶瓷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放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泵由气室盖(21)、风叶(22)、气室(23)、马达(24)、密封圈(25)组成,马达(24)固定在气室(23)的下部,马达的转轴与风叶(22)相连接,气室盖(21)固定在气室(23)的上部,形成一个独立气室,通过螺丝固定在泵体座的内部空间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放气装置,其特征在于面板(3)上有用于上下连接的固定架(8),上部连接一中间开孔的旋钮(9),下部通过密封垫(6)和弹簧(5)连接到气道转换体(1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放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气泵座(4)上有电源线盒(42)。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充气物品类,具体是一种用于充气物上的充放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气泵上连接一气阀,气阀由气道转换体、套筒、弹簧、上阀门片、下阀门片、密封垫组成,上阀门片开有缺口,下部与下阀门片贴合在一起,下阀门片上有气孔,上阀门片上的缺口与下阀门片的气孔可形成气体通道气阀,上阀门片与下阀门片采用硬质材料实现平面密封,气道转换体内有两个相互隔开的气室,气室通过气孔与气泵、泵体座内空间及外界气体的相通。本发明的充气体的充放气在同一气道内实现,大大简化了该充放气装置的结构与体积;采用硬质材料密封,增强了该装置的气密性,降低了其出现故障的及出现漏气的机率;电源线内置到气泵座内,携带方便,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F17C13/04GK1928419SQ20061005371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8日
发明者陈校波 申请人:陈校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