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液体气化产生稳定气源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8008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一种促进液体气化产生稳定气源的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产工业切割气用的设备,具体涉及促进液体气化产生稳定气源的设备。



背景技术:

金属切割的方法通常有四种:切割锯切割、电气焊切割、线切割和等离子切割。

电气焊切割是利用可燃气体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将金属融化再进行切割。市面上,存在的可燃气体为乙炔等热值较高的气体,主要用做工业用途。但是,乙炔属于易燃易爆有毒气体,且在燃烧时会产生黑烟和烟尘,污染环境。

现有产品中,已使用轻烃气体来替代乙炔。但是轻烃气体的热值较低,相比于乙炔,存在切割溶挂等现象,且存在热值不稳定等现象。现阶段主要是在此类产品中添加增效剂来提高产品的热值,但同时会加大产品的不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促进液体气化产生稳定气源的设备,且此设备使用安全,不会出现爆气等现象,避免出现气体泄漏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促进液体气化产生稳定气源的设备,其包括控制柜、储罐A、储罐B、储气罐和集气罐;

所述控制柜内设置有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制热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由压缩空气调压阀、压缩空气压力表、压缩空气干燥过滤装置组成;

所述制热系统由制冷压缩机、干燥过滤器、毛细管、蒸发器、风扇、冷凝管组成;

所述控制系统由控制电路板、温度显示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电磁阀组成;

所述储罐A内设置有进气连接管、打泡装置和盘管;所述储罐A的底部设置有储罐A排污阀;

所述储罐B内设置有与储罐A内相同的进气连接管、打泡装置和盘管;所述储罐B的底部设置有储罐B排污阀;

所述储罐B的外壁设置有液位计;

所述集气罐内设置有盘管,所述集气罐的底部设置有集气罐排污阀,所述集气罐的顶部设置有安全阀、压力表和燃气出口阀;

所述储罐A和储罐B通过储罐A和储罐B连接管相通;

所述储罐A和储罐B通过压缩空气进气连接管与控制柜相通;

所述储罐A和储罐B通过罐顶出气连接管与集气罐相通;

所述制热系统通过冷凝管对储罐A、储罐B和集气罐内的物质进行加热;

所述储罐B的罐顶部设置有充液阀,用于对储罐A和储罐B内填充液态燃料;

所述集气罐的燃气出口阀处设置有气体浓度检测装置;

所述气体浓度检测装置为对称结构的空心柱形结构,所述空心柱形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气口,且相对于第一通气口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之间的空心柱形结构内腔为检样室;在所述第一通气口处设置有红外线发射器,且在第二通气口处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来检测气体浓度;

所述储气罐的罐顶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进气管道与集气罐连接;

所述储气罐的罐顶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通过储气管道与储罐B连接,且所述储气管道上设置有储气阀;

所述储气罐内的中心垂直轴设置有平行中心垂直轴的隔板,所述隔板将储气罐的罐腔分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左腔室设置有迷宫式隔间,所述右腔室内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可在右腔室上下移动;所述左腔室设置有迷宫式隔板;

所述储气罐顶部设置有自动安全泄压装置,所述自动安全泄压装置连通储气罐和储罐B。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储气罐的罐内壁上设置有保温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安全泄压装置包含密封垫、密封压块、调压弹簧、支撑杆、弹簧座和螺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活塞由弹簧和活塞片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活塞片上设置有储气管道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罐顶出气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排空阀和进气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控制柜的电路包含电源插头、急停开关、电磁阀、控制电路板、温度传感器、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过载保护器、压缩机和PTC启动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风扇、蒸发器、制冷压缩机、冷凝管、盘管、干燥过滤器和毛细管形成闭合的循环系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进气阀设置于靠近集气罐一端,所述排空阀设置于靠近储罐A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和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制冷压缩机的两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进气连接管用于将压缩空气引入至打泡装置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压缩空气通过压缩空气进口接头进入控制柜内,经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过滤、干燥和降压后,通过压缩空气进气口进入压缩空气进气连接管与储罐A和储罐B相通;所述储罐A和储罐B之间通过储罐A和储罐B连接管相通;所述储罐A和储罐B内设置有进气连接管,用于将导入储罐A和储罐B中的压缩空气引入至位于罐底部的打泡装置;

所述储罐A和储罐B内装有液体燃料,所述制热系统可对液体燃料进行加热处理,使得液体燃料初步气化,生成初步燃气;

所述集气罐通过储罐A顶部和储罐B顶部的罐顶出气连接管相通,将生成的初步燃气传输至集气罐内;

所述制热系统对初步燃气进行二次加热气化后,通过集气罐顶部的燃气出口阀输出,用于工业切割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集气罐内设置有气体浓度监测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控制柜内还设置急停按钮。

实用新型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储气罐,对产生的切割气体进行多次处理,使得产生的工业切割气体产生稳定热值;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储气罐上设置有储气管道,可避免出现气体泄漏等情况。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备制备简单,可工业化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述促进液体气化产生稳定气源的设备的连接示意图;

图2:所述集气罐、储气罐、储罐A和储罐B的连接示意图;

图3:所述压缩空气进气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4:所述制热系统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5:所述控制柜内操作电路图;

图6:所述气体浓度检测装置的左视图;

图7:所述气体浓度检测装置的右视图;

图8:所述储气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述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述自动安全泄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1-集气罐;2-集气罐排污阀;3-液位计;4-储罐B排污阀;5-储罐B;6-储罐A和储罐B连接管;7-储罐A排污阀;8-储罐A;9-排空阀;10- 压缩空气进气连接管;11-冷凝管;12-罐顶出气连接管;13-充液阀;14-进气阀;15-压力表;16-安全阀;17-燃气出口阀;18-盘管;19-打泡装置;20-进气连接管; 21-控制柜;22-温度显示控制器;23-急停按钮;24-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表;25- 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表;26-压缩空气压力表;27-制冷压缩机;28-干燥过滤器; 29-毛细管;30-蒸发器;31-风扇;32-电磁阀;33-压缩空气进口接头;34-压缩空气进气口;35-压缩式制冷系统冷凝器进口;36-压缩式制冷系统冷凝器出口;

37-电源插头;38-急停开关;39-控制电路板;40-温度传感器;41-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42-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43-过载保护器;44-压缩机; 45-PTC启动器;

46-气体浓度检测装置;47-储气罐;48-第一通气口;49-第二通气口;50-检样室;51-红外线发射器;52-红外线传感器;

53-出气口;54-储气管道;55-储气阀;56-隔板;57-左腔室;58-右腔室;59- 迷宫式隔间;60-活塞;61-自动安全泄压装置;62-保温层;63-密封垫;64-密封压块;65-调压弹簧;66-支撑杆;67-弹簧座;68-螺母;69-弹簧;70-活塞片;71- 储气管道孔;72-进气口;73-进气管道;74-压缩空气调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参选以下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法的详述以及包括的实施例可更容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除非另有限定,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以及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当存在矛盾时,以本说明书中的定义为准。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和/或”的含义指的是各自单独存在或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均包括在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内、外”的含义指的是相对于设备本身而言,指向设备内部的方向为内,反之为外,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左、右”的含义指的是阅读者正对附图时,阅读者的左边即为左,阅读者的右边即为右,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促进液体气化产生稳定气源的设备,其包括控制柜、储罐A、储罐B、储气罐和集气罐;

所述控制柜内设置有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制热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由压缩空气调压阀、压缩空气压力表、压缩空气干燥过滤装置组成;

所述制热系统由制冷压缩机、干燥过滤器、毛细管、蒸发器、风扇、冷凝管组成;

所述控制系统由控制电路板、温度显示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电磁阀组成;

所述储罐A内设置有进气连接管、打泡装置和盘管;所述储罐A的底部设置有储罐A排污阀;

所述储罐B内设置有与储罐A内相同的进气连接管、打泡装置和盘管;所述储罐B的底部设置有储罐B排污阀;

所述储罐B的外壁设置有液位计;

所述集气罐内设置有盘管,所述集气罐的底部设置有集气罐排污阀,所述集气罐的顶部设置有安全阀、压力表和燃气出口阀;

所述储罐A和储罐B通过储罐A和储罐B连接管相通;

所述储罐A和储罐B通过压缩空气进气连接管与控制柜相通;

所述储罐A和储罐B通过罐顶出气连接管与集气罐相通;

所述制热系统通过冷凝管对储罐A、储罐B和集气罐内的物质进行加热;

所述储罐B的罐顶部设置有充液阀,用于对储罐A和储罐B内填充液态燃料;

所述集气罐的燃气出口阀处设置有气体浓度检测装置;

所述气体浓度检测装置为对称结构的空心柱形结构,所述空心柱形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气口,且相对于第一通气口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之间的空心柱形结构内腔为检样室;在所述第一通气口处设置有红外线发射器,且在第二通气口处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来检测气体浓度;

所述储气罐的罐顶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进气管道与集气罐连接;

所述储气罐的罐顶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通过储气管道与储罐B连接,且所述储气管道上设置有储气阀;

所述储气罐内的中心垂直轴设置有平行中心垂直轴的隔板,所述隔板将储气罐的罐腔分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左腔室设置有迷宫式隔间,所述右腔室内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可在右腔室上下移动;所述左腔室设置有迷宫式隔板;

所述储气罐顶部设置有自动安全泄压装置,所述自动安全泄压装置连通储气罐和储罐B。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储气罐的罐内壁上设置有保温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安全泄压装置包含密封垫、密封压块、调压弹簧、支撑杆、弹簧座和螺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活塞由弹簧和活塞片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活塞片上设置有储气管道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罐顶出气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排空阀和进气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控制柜的电路包含电源插头、急停开关、电磁阀、控制电路板、温度传感器、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过载保护器、压缩机和PTC启动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风扇、蒸发器、制冷压缩机、冷凝管、盘管、干燥过滤器和毛细管形成闭合的循环系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进气阀设置于靠近集气罐一端,所述排空阀设置于靠近储罐A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和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制冷压缩机的两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进气连接管用于将压缩空气引入至打泡装置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压缩空气通过压缩空气进口接头进入控制柜内,经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过滤、干燥和降压后,通过压缩空气进气口进入压缩空气进气连接管与储罐A和储罐B相通;所述储罐A和储罐B之间通过储罐A和储罐B连接管相通;所述储罐A和储罐B内设置有进气连接管,用于将导入储罐A和储罐B中的压缩空气引入至位于罐底部的打泡装置;

所述储罐A和储罐B内装有液体燃料,所述制热系统可对液体燃料进行加热处理,使得液体燃料初步气化,生成初步燃气;

所述集气罐通过储罐A顶部和储罐B顶部的罐顶出气连接管相通,将生成的初步燃气传输至集气罐内;

所述制热系统对初步燃气进行二次加热气化后,通过集气罐顶部的燃气出口阀输出,用于工业切割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集气罐内设置有气体浓度监测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控制柜内还设置急停按钮。

如图1-10所示,对本实用新型促进液体气化产生稳定气源的设备进行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促进液体气化产生稳定气源的设备,其包括控制柜21、储罐A8、储罐B5、储气罐47和集气罐1;

所述控制柜内设置有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制热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由压缩空气调压阀74、压缩空气压力表26、压缩空气干燥过滤装置组成;

所述制热系统由制冷压缩机27、干燥过滤器28、毛细管29、蒸发器30、风扇31、冷凝管11组成;

所述控制系统由控制电路板39、温度显示控制器22、温度传感器40、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41、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42、电磁阀32组成;

所述储罐A8内设置有进气连接管20、打泡装置19和盘管18;所述储罐 A8的底部设置有储罐A排污阀7;

所述储罐B5内设置有与储罐A8内相同的进气连接管20、打泡装置19和盘管18;所述储罐B5的底部设置有储罐B排污阀4;

所述储罐B的外壁设置有液位计3;

所述集气罐1内设置有盘管18,所述集气罐1的底部设置有集气罐排污阀2,所述集气罐1的顶部设置有安全阀16、压力表15和燃气出口阀17;

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通过储罐A和储罐B连接管6相通;

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通过压缩空气进气连接管10与控制柜21相通;

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通过罐顶出气连接管12与集气罐1相通;

所述制热系统通过冷凝管11对储罐A8、储罐B5和集气罐1内的物质进行加热;

所述储罐B5的罐顶部设置有充液阀13,用于对储罐A8和储罐B5内填充液态燃料;

所述集气罐的燃气出口阀处设置有气体浓度检测装置46;

所述气体浓度检测装置为对称结构的空心柱形结构,所述空心柱形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气口48,且相对于第一通气口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通气口49,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之间的空心柱形结构内腔为检样室50;在所述第一通气口处设置有红外线发射器51,且在第二通气口处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52,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来检测气体浓度;

所述储气罐的罐顶设置有进气口72,所述进气口72通过进气管道73与集气罐1连接;

所述储气罐47的罐顶设置有出气口53,所述出气口53通过储气管道54与储罐B5连接,且所述储气管道54上设置有储气阀55;

所述储气罐47内的中心垂直轴设置有平行中心垂直轴的隔板56,所述隔板 56将储气罐47的罐腔分为左腔室57和右腔室58;所述左腔室57设置有迷宫式隔间59,所述右腔室58内设置有活塞60,所述活塞60可在右腔室58上下移动;

所述储气罐47顶部设置有自动安全泄压装置61,所述自动安全泄压装置61 连通储气罐47和储罐B5。

所述储气罐的罐内壁上设置有保温层62。

所述自动安全泄压装置61包含密封垫63、密封压块64、调压弹簧65、支撑杆66、弹簧座67和螺母68。

所述活塞60由弹簧69和活塞片70组成。

所述活塞片70上设置有储气管道孔71。

所述罐顶出气连接管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排空阀9和进气阀14。

所述控制柜的电路包含电源插头37、急停开关38、电磁阀32、控制电路板 39、温度传感器40、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41、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42、过载保护器43、压缩机44和PTC启动器45。

所述风扇31、蒸发器30、制冷压缩机27、冷凝管11、盘管18、干燥过滤器28和毛细管29形成闭合的循环系统。

所述进气阀14设置于靠近集气罐1一端,所述排空阀9设置于靠近储罐A8 一端。

所述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41和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42分别设置于制冷压缩机的两边。

所述进气连接管20用于将压缩空气引入至打泡装置19处。

所述压缩空气通过压缩空气进口接头进入控制柜内,经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过滤、干燥和降压后,通过压缩空气进气口34进入压缩空气进气连接管10 与储罐A8和储罐B5相通;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之间通过储罐A和储罐B 连接管6相通;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内设置有进气连接管20,用于将导入储罐A8和储罐B5中的压缩空气引入至位于罐底部的打泡装置19;

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内装有液体燃料,所述制热系统可对液体燃料进行加热处理,使得液体燃料初步气化,生成初步燃气;

所述集气罐1通过储罐A顶部和储罐B顶部的罐顶出气连接管12相通,将生成的初步燃气传输至集气罐1内;集气罐1中的气体浓度检测装置46对集气罐1内的气体浓度进行检测,经检测浓度合适后,经集气罐1顶部的燃气出口阀 17输出,进入储气罐47中,右腔室58的活塞60混合压缩至左腔室57的迷宫式隔间59内。当储气罐47内的气体压力超出一定值后,会经自动安全泄压装置 61泄出,打开储气阀55,通过储气管道54进入到储罐B5中,再次使用。

所述控制柜内还设置急停按钮23。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促进液体气化产生稳定气源的设备,其包括控制柜21、储罐A8、储罐B5、储气罐47和集气罐1;

所述控制柜内设置有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制热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由压缩空气调压阀、压缩空气压力表、压缩空气干燥过滤装置组成;

所述制热系统由制冷压缩机27、干燥过滤器28、毛细管29、蒸发器30、风扇31、冷凝管11组成;

所述控制系统由控制电路板39、温度显示控制器22、温度传感器40、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41、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42、电磁阀32组成;

所述储罐A8内设置有进气连接管20、打泡装置19和盘管18;所述储罐 A8的底部设置有储罐A排污阀7;

所述储罐B5内设置有与储罐A8内相同的进气连接管20、打泡装置19和盘管18;所述储罐B5的底部设置有储罐B排污阀4;

所述储罐B的外壁设置有液位计3;

所述集气罐1内设置有盘管18,所述集气罐1的底部设置有集气罐排污阀2,所述集气罐1的顶部设置有安全阀16、压力表15和燃气出口阀17;

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通过储罐A和储罐B连接管6相通;

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通过压缩空气进气连接管10与控制柜21相通;

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通过罐顶出气连接管12与集气罐1相通;

所述制热系统通过冷凝管11对储罐A8、储罐B5和集气罐1内的物质进行加热;

所述储罐B5的罐顶部设置有充液阀13,用于对储罐A8和储罐B5内填充液态燃料;

所述集气罐的燃气出口阀处设置有气体浓度检测装置46;

所述气体浓度检测装置为对称结构的空心柱形结构,所述空心柱形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气口48,且相对于第一通气口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通气口49,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之间的空心柱形结构内腔为检样室50;在所述第一通气口处设置有红外线发射器51,且在第二通气口处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52,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来检测气体浓度;

所述储气罐的罐顶设置有进气口72,所述进气口72通过进气管道73与集气罐1连接;

所述储气罐47的罐顶设置有出气口53,所述出气口53通过储气管道54与储罐B5连接,且所述储气管道54上设置有储气阀55;

所述储气罐47内的中心垂直轴设置有平行中心垂直轴的隔板56,所述隔板 56将储气罐47的罐腔分为左腔室57和右腔室58;所述左腔室57设置有迷宫式隔间59,所述右腔室58内设置有活塞60,所述活塞60可在右腔室58上下移动;

所述储气罐47顶部设置有自动安全泄压装置61,所述自动安全泄压装置61 连通储气罐47和储罐B5。

所述储气罐的罐内壁上设置有保温层62。

所述自动安全泄压装置61包含密封垫63、密封压块64、调压弹簧65、支撑杆66、弹簧座67和螺母68。

所述活塞60由弹簧69和活塞片70组成。

所述活塞片70上设置有储气管道孔71。

所述罐顶出气连接管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排空阀9和进气阀14。

所述控制柜的电路包含电源插头37、急停开关38、电磁阀32、控制电路板 39、温度传感器40、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41、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42、过载保护器43、压缩机44和PTC启动器45。

所述风扇31、蒸发器30、制冷压缩机27、冷凝管11、盘管18、干燥过滤器28和毛细管29形成闭合的循环系统。

所述进气阀14设置于靠近集气罐1一端,所述排空阀9设置于靠近储罐A8 一端。

所述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41和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42分别设置于制冷压缩机的两边。

所述进气连接管20用于将压缩空气引入至打泡装置19处。

所述压缩空气通过压缩空气进口接头进入控制柜内,经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过滤、干燥和降压后,通过压缩空气进气口34进入压缩空气进气连接管10 与储罐A8和储罐B5相通;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之间通过储罐A和储罐B 连接管6相通;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内设置有进气连接管20,用于将导入储罐A8和储罐B5中的压缩空气引入至位于罐底部的打泡装置19;

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内装有液体燃料,所述制热系统可对液体燃料进行加热处理,使得液体燃料初步气化,生成初步燃气;

所述集气罐1通过储罐A顶部和储罐B顶部的罐顶出气连接管12相通,将生成的初步燃气传输至集气罐1内;集气罐1中的气体浓度检测装置46对集气罐1内的气体浓度进行检测,经检测浓度合适后,经集气罐1顶部的燃气出口阀 17输出,进入储气罐47中,右腔室58的活塞60混合压缩至左腔室57的迷宫式隔间59内。当储气罐47内的气体压力超出一定值后,会经自动安全泄压装置 61泄出,打开储气阀55,通过储气管道54进入到储罐B5中,再次使用。

所述控制柜内还设置急停按钮23。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促进液体气化产生稳定气源的设备,其包括控制柜21、储罐A8、储罐B5、储气罐47和集气罐1;

所述控制柜内设置有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制热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由压缩空气调压阀、压缩空气压力表、压缩空气干燥过滤装置组成;

所述制热系统由制冷压缩机27、干燥过滤器28、毛细管29、蒸发器30、风扇31、冷凝管11组成;

所述控制系统由控制电路板39、温度显示控制器22、温度传感器40、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41、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42、电磁阀32组成;

所述储罐A8内设置有进气连接管20、打泡装置19和盘管18;所述储罐 A8的底部设置有储罐A排污阀7;

所述储罐B5内设置有与储罐A8内相同的进气连接管20、打泡装置19和盘管18;所述储罐B5的底部设置有储罐B排污阀4;

所述储罐B的外壁设置有液位计3;

所述集气罐1内设置有盘管18,所述集气罐1的底部设置有集气罐排污阀2,所述集气罐1的顶部设置有安全阀16、压力表15和燃气出口阀17;

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通过储罐A和储罐B连接管6相通;

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通过压缩空气进气连接管10与控制柜21相通;

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通过罐顶出气连接管12与集气罐1相通;

所述制热系统通过冷凝管11对储罐A8、储罐B5和集气罐1内的物质进行加热;

所述储罐B5的罐顶部设置有充液阀13,用于对储罐A8和储罐B5内填充液态燃料;

所述集气罐的燃气出口阀处设置有气体浓度检测装置46;

所述气体浓度检测装置为对称结构的空心柱形结构,所述空心柱形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气口48,且相对于第一通气口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通气口49,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之间的空心柱形结构内腔为检样室50;在所述第一通气口处设置有红外线发射器51,且在第二通气口处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52,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来检测气体浓度;

所述储气罐的罐顶设置有进气口72,所述进气口72通过进气管道73与集气罐1连接;

所述储气罐47的罐顶设置有出气口53,所述出气口53通过储气管道54与储罐B5连接,且所述储气管道54上设置有储气阀55;

所述储气罐47内的中心垂直轴设置有平行中心垂直轴的隔板56,所述隔板 56将储气罐47的罐腔分为左腔室57和右腔室58;所述左腔室57设置有迷宫式隔间59,所述右腔室58内设置有活塞60,所述活塞60可在右腔室58上下移动;

所述储气罐的罐内壁上设置有保温层62。

所述活塞60由弹簧69和活塞片70组成。

所述活塞片70上设置有储气管道孔71。

所述罐顶出气连接管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排空阀9和进气阀14。

所述控制柜的电路包含电源插头37、急停开关38、电磁阀32、控制电路板 39、温度传感器40、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41、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42、过载保护器43、压缩机44和PTC启动器45。

所述风扇31、蒸发器30、制冷压缩机27、冷凝管11、盘管18、干燥过滤器28和毛细管29形成闭合的循环系统。

所述进气阀14设置于靠近集气罐1一端,所述排空阀9设置于靠近储罐A8 一端。

所述制热系统高压侧压力传感器41和制热系统低压侧压力传感器42分别设置于制冷压缩机的两边。

所述进气连接管20用于将压缩空气引入至打泡装置19处。

所述压缩空气通过压缩空气进口接头进入控制柜内,经压缩空气干燥过滤系统过滤、干燥和降压后,通过压缩空气进气口34进入压缩空气进气连接管10 与储罐A8和储罐B5相通;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之间通过储罐A和储罐B 连接管6相通;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内设置有进气连接管20,用于将导入储罐A8和储罐B5中的压缩空气引入至位于罐底部的打泡装置19;

所述储罐A8和储罐B5内装有液体燃料,所述制热系统可对液体燃料进行加热处理,使得液体燃料初步气化,生成初步燃气;

所述集气罐1通过储罐A顶部和储罐B顶部的罐顶出气连接管12相通,将生成的初步燃气传输至集气罐1内;集气罐1中的气体浓度检测装置46对集气罐1内的气体浓度进行检测,经检测浓度合适后,经集气罐1顶部的燃气出口阀 17输出,进入储气罐47中,右腔室58的活塞60混合压缩至左腔室57的迷宫式隔间59内。

所述控制柜内还设置急停按钮23。

前述的实例仅是说明性的,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的一些特征。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要求可以设想的尽可能广的范围,且本文所呈现的实施例仅是根据所有可能的实施例的组合的选择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因此,申请人的用意是所附的权利要求不被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的示例的选择限制。而且在科技上的进步将形成由于语言表达的不准确的原因而未被目前考虑的可能的等同物或子替换,且这些变化也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被解释为被所附的权利要求覆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