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给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9832发布日期:2018-07-24 22:10阅读:8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种自动给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瓶装机给瓶装置采用卧式进瓶的方式,也即瓶子以倒放的方式输送,但瓶子灌装和封装时要保持瓶口朝上,因此需要设置立瓶装置,通过立瓶装置将瓶子从倒放状态转变为直立状态,在直立过程中可能出现倒瓶的风险。

因此,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快速送瓶的给瓶装置,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给瓶装置,能够实现自动送瓶,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倒瓶的问题,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给瓶装置,包括:

放瓶仓,呈竖直筒状设置于支架上,瓶子从所述放瓶仓的顶端开口放入,能够沿所述放瓶仓的内壁向下运动,并能够从所述放瓶仓的底端开口落下;

升降托盘,设置于所述放瓶仓的底部,能够承接所述放瓶仓中放置的瓶子,且所述升降托盘通过升降机构实现竖直升降;

限位机构,能够卡紧限位、或放松所述放瓶仓中的瓶子。

可选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伸缩缸,所述伸缩缸能够水平伸缩;所述放瓶仓的侧壁上设置贯通的定位孔,且所述伸缩缸的伸缩端设置触手,所述触手随所述伸缩缸平移、并能够穿过所述定位孔压紧或放松所述放瓶仓内的瓶子。

可选地,一个所述伸缩缸上设置两个或多个所述触手,两个或多个所述触手通过一个所述伸缩缸带动作同步移动。

可选地,所述放瓶仓的底端开口处设置用于支撑限位瓶子的仓盖,每个所述放瓶仓的仓盖独立控制开合。

可选地,所述升降托盘的升降机构为气缸;所述限位机构的伸缩缸为气缸。

可选地,所述放瓶仓的上端固定设置防呆组件,所述防呆组件包括呈弯折设置的防呆杆,所述防呆杆呈弯折设置,其一端与所述放瓶仓固定,另一端与呈竖向悬空于所述放瓶仓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放瓶仓根据瓶子的尺寸至少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放瓶仓设置为相同的尺寸。

可选地,所述防呆组件还包括限位框,所述限位框卡装固定于所述放瓶仓的外侧,并将相同分组的所述放瓶仓卡接固定;所述防呆杆固定于所述限位框上。

可选地,所述升降托盘的上表面设置限位环,从所述放瓶仓中下落的瓶子能够由所述限位环定位。

可选地,所述升降托盘上设置用于检测所述放瓶仓中是否存在瓶子的光电开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给瓶装置,包括放瓶仓、升降托盘、限位机构等结构,其中放瓶仓呈竖直设置于支架上,放瓶仓呈筒状,上下贯通设置,放瓶仓用于导向和限位瓶子,瓶子从放瓶仓的顶端开口放入,能够沿放瓶仓的内壁向下运动,并能够从放瓶仓的底端开口落下;升降托盘设置于放瓶仓的底部,瓶子从放瓶仓落下后被升降托盘承接,且升降托盘通过升降机构实现竖直升降;为了限定取瓶的数量,还需要设置限位机构,限位机构能够卡紧限位、或放松放瓶仓中的瓶子,需要取瓶时,在承接瓶子时升降托盘上升至较高的位置,放瓶仓中的所有瓶子同时向下移动,此时限位机构处于放松状态,直到最下方的瓶子被升降托盘支撑,此时启动限位机构,使其将倒数第二个瓶子限位卡止,此时升降托盘在升降机构的带动下向下移动,至较低的位置时瓶子外露于放瓶仓,可被取出,实现自动送瓶的目的,并且送瓶过程瓶子始终保持直立状态,不需要立瓶操作,有效地避免了出现倒瓶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自动给瓶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的轴测图;

图2a为本发明自动给瓶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b为本发明自动给瓶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c为本发明自动给瓶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中包括:

放瓶仓1、支架2、升降托盘3、限位机构4、防呆组件5、防呆杆51、限位框5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自动给瓶装置,能够实现自动送瓶,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倒瓶的问题。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自动给瓶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给瓶装置,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自动给瓶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的轴测图,图2a至图2c为本发明自动给瓶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该装置包括放瓶仓1、支架2、升降托盘3和限位机构4等结构;放瓶仓1呈筒状,竖直设置于支架2上,支架2放置于地面等支撑面,放瓶仓1呈上下贯通设置,放瓶仓1的内径略大于瓶子的直径,对瓶子起到导向的作用,瓶子从放瓶仓1的顶端开口放入,在重力作用下能够沿放瓶仓1的内壁向下运动,并能够从放瓶仓1的底端开口落下,一个放瓶仓1中可放置多个瓶子,瓶子以开口朝上的方位被放入放瓶仓1中,在下滑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最终以竖直状态落到升降托盘3上。

升降托盘3设置于放瓶仓1的底部,能够承接放瓶仓1中放置的瓶子,瓶子从放瓶仓1中落下后由升降托盘3支撑,并且升降托盘3通过升降机构实现竖直升降,进而带动瓶子移动。限位机构4能够卡紧限位放瓶仓1中的瓶子、或放松放瓶仓1中的瓶子。

在取瓶时,升降托盘3上升至较高的位置,距离放瓶仓1的底部较近,减小瓶子下落时的冲击,此时限位机构4处于放松状态,放瓶仓1中的所有瓶子同时向下移动,直到最下方的瓶子被升降托盘3支撑,此时启动限位机构4,使其将下方倒数第二个瓶子被限位卡止,其上方的瓶子均无法向下移动,仅有最下方的瓶子可向下移动,此时升降托盘3在升降机构的带动下向下移动,至较低位置时瓶子外露于放瓶仓1,可被取出,实现自动送瓶的目的,该装置在送瓶过程瓶子始终保持直立状态,不需要立瓶操作,有效地避免了出现倒瓶的现象,并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中限位机构4包括设置于支架2上的伸缩缸;放瓶仓1的侧壁上设置贯通的定位孔,如图1所示,定位孔可设置为长条形,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调节;在伸缩缸的伸缩端设置触手,触手正对定位孔,触手随伸缩缸平移、并能够穿过定位孔压紧或放松放瓶仓1内的瓶子,当触手与瓶子接触对其施压,将瓶子压紧在放瓶仓1的内壁上,则瓶子受摩擦力被定位,保持静止,若松开触手,则瓶子受重力作用向下滑落。触手可采用橡胶等材料制成,与瓶子具有更大的摩擦力。

当然,除了上述方式之外,限位机构4还可采用其他设置形式,例如在放瓶仓内部设置可收紧和放松的夹爪,这些具体的实施方式都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为了简化结构,本发明在一个伸缩缸上设置两个或多个触手,多个放瓶仓1并排设置,每个触手对应于一个放瓶仓,两个或多个触手通过一个伸缩缸带动作同步移动,可减少伸缩缸的设置数量,多个触手可同时压紧限位多个放瓶仓1中的瓶子。

更进一步,为了达到更高的灵活度,本发明在每个放瓶仓1的底端开口处设置用于支撑限位瓶子的仓盖,每个放瓶仓1的仓盖独立控制开合,仓盖闭合时可支撑瓶子,打开时使瓶子下落。因多个并排设置的放瓶仓1由一个伸缩缸控制,只能同时限位或放松多个放瓶仓1,若一次仅需要取一个瓶子,则可仅将相应的仓盖打开,关闭其他仓盖,受到仓盖的阻挡,即使瓶子被触手放松也不会下落。仓盖的开合方式可采用平移或翻转等多种形式,这些具体的设置方式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地,升降托盘3的升降机构为气缸;限位机构4的伸缩缸为气缸。当然还可采用其他结构,例如丝杆等,只要能够实现伸缩均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及其相互组合的基础上,放瓶仓1的上端固定设置防呆组件5,如图1所示,防呆组件5包括呈弯折设置的防呆杆51,防呆杆51呈弯折设置,其一端与放瓶仓1固定,另一端与呈竖向悬空于放瓶仓1的上方。防呆组件1的最底端高于放瓶仓1的最顶端,在放瓶时必须瓶口朝上才能放入,放置时防呆杆51的竖向悬空段伸入瓶口,瓶子内部为防呆杆51提供避让空间,因此若瓶口朝上无法放入放瓶仓1,从根本上避免了瓶口朝上错误放置。

为了实现输送不同尺寸的瓶子,本发明中放瓶仓1根据瓶子的尺寸至少设置为两组,每组放瓶仓1设置为相同的尺寸,不同尺寸的放瓶仓1可放置不同尺寸的瓶子,放瓶仓1的内径和高度根据其所要放置的瓶子的尺寸确定。

防呆组件5还包括限位框52,限位框52卡装固定于放瓶仓1的外侧,一个限位框52可将相同分组的多个放瓶仓1卡接固定,使同样尺寸的放瓶仓1被固定,如图1所示,放瓶仓1从上方将多个放瓶仓1固定为一体,放瓶仓1的底部与支架2相固定,通过上下两处固定使成组的放瓶仓1一体性更强。防呆杆51固定于限位框52上,并且限位框52可采用卡接固定的方式,放瓶仓1的底部卡接于支架2上,方便拆卸安装。

为了使瓶子位置准确,在升降托盘3的上表面设置限位环,从放瓶仓1中下落的瓶子能够由限位环定位,如图1所示,限位环可为凸出于升降托盘3上表面的环形凸起,凸起圆环可恰好限定瓶子的底部外周,瓶子下落于升降托盘3时处于正确的位置,方便机械手抓取。此外,还在在升降托盘3上设置向下凹陷的凹槽,同样可起到定位的作用。

更进一步,在升降托盘3上设置用于检测放瓶仓1中是否存在瓶子的光电开关,光电开关正对放瓶仓1发送光信号,当光线受到遮挡时认为其中存在瓶子,若没有被遮挡则认为没有瓶子;光电开关信号连接于控制器,当检测到放瓶仓1中没有瓶子时发生报警,通知操作人员及时补充。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