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容器和壳体加强层缠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76601发布日期:2019-02-26 19:03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高压容器和壳体加强层缠绕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容器和一种壳体加强层缠绕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第2004-42277号(jp2004-42277a)公开了一种涉及管状内衬的发明。该管状内衬由其中第一纤维加强片和第二纤维加强片成为一体的层压纤维加强片主体形成。第一纤维加强片和第二纤维加强片成为一体,使得它们的相应的加强纤维的纤维方向被定向在不同方向上,并且由此提高管状内衬的刚性。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由于由第一纤维加强片和置于第一纤维加强片的整个表面上的第二纤维加强片组成,所以jp2004-42277a中公开的管状内衬的层压纤维加强片主体引起成本增加。因而,在这一方面,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改进空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容器和一种壳体加强层缠绕方法,其能够实现提高刚性和压低成本两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高压容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圆筒形状,并且具有在轴向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处敞开的开口;盖,所述盖被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开口的内部以封闭所述开口;以及壳体加强层,所述壳体加强层具有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所述第一加强层呈层状缠绕在所述壳体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二加强层被置于所述第一加强层的区域上并且与所述第一加强层成为一体。第一加强层由具有在壳体的圆周方向上定向的纤维方向的第一纤维加强树脂制成,并且第二加强层由具有在壳体的轴向方向上定向的纤维方向的第二纤维加强树脂制成。

根据第一方面,壳体具有圆筒形状,并且壳体的在壳体的轴向方向(下文简称为“轴向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敞开,并且随着盖被至少部分地插入端部,这一端部被封闭。绕壳体的外周表面呈层状缠绕壳体加强层,壳体加强层具有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所述第一加强层由具有被定向在壳体的圆周方向(下文简称为“圆周方向”)上的纤维方向的第一纤维加强树脂制成,并且所述第二加强层与第一加强层成为一体,并且由具有在轴向方向上定向的纤维方向的第二纤维加强树脂制成。因而,壳体的在圆周方向和径向方向上的刚性被提高。

这里,第二加强层被置于第一加强层的一个区域之上。因而,所使用的第二加强层的量比所使用的第一加强层的量小。因而,能够压低成本。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盖可具有突出部,突出部通过被朝着壳体的径向外侧挤压而在与壳体的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刺入壳体加强层,并且,与所述突出部的前端相比,所述第二加强层可在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上更远地设置。这里的“与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是如下概念,其不仅包括严格正交方向,而且也包括基于技术一般意义而被视为正交方向的“基本正交方向”。

根据这种构造,盖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通过被朝着壳体的径向外侧挤压而刺入壳体加强层,使得限制了盖沿轴向方向移动。这能够消除对用于防止盖从壳体脱出的另一构件的需求。此外,由于盖的突出部在与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刺入壳体加强层,所以被容纳在壳体内的高压流体施加到盖上的负荷能够被高效地传递给壳体加强层。

第二加强层被设置在壳体加强层的厚度方向上除了靠近壳体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壳体加强层的区域中。换句话说,与所述突出部的前端相比,所述第二加强层在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上更远地设置。因而,仅具有被定向在圆周方向上的纤维方向的第一加强层被设置在靠近壳体的外周表面的壳体加强层的部分中。这能够降低下列可能性,即,当盖的突出部从内圆周侧刺入壳体加强层时,具有被定向在轴向方向上的纤维方向的第二加强层的纤维被刺入第二加强层的突出部切割。因而,能够避免纤维切割导致的高压容器的刚性的降低。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壳体加强层的一部分可形成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与所述壳体的外周表面未形成接触,并且所述延伸部分相对于壳体在壳体的轴向方向上延伸。突出部可刺入延伸部分。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突出部可具有多个锯齿状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壳体加强层缠绕方法包括:将片状的第二加强层结合至片状的第一加强层的区域,使得第一加强层中包括的第一纤维加强树脂的纤维方向定向为与第二加强层中包括的第二纤维加强树脂的纤维方向正交;和在所述第二加强层结合至所述第一加强层的情况下,将第一加强层缠绕在圆筒形的壳体的外周表面上,使得第一加强层中包括的第一纤维加强树脂的纤维方向沿壳体的圆周方向定向。该缠绕方法被应用于高压容器,所述高压容器具有所述壳体和壳体加强层,壳体加强层具有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

根据第二方面,首先,作为第一步骤,将片状的第二加强层结合至片状的第一加强层。接下来,作为第二步骤,通过将第一加强层缠绕在壳体的外周表面上,使得第一加强层的纤维方向沿圆周方向定向,而形成壳体加强层。这里,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通过经历第一步骤而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不同纤维方向的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能够在第二步骤中同时缠绕在壳体的外周表面上,而非以独立步骤单独地缠绕这些加强层。因此,可以提高所述高压容器的刚性而不增加组装工时。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壳体的在轴向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可以敞开以形成开口。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可包括:将盖插入开口。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可包括:将盖朝着壳体的径向外侧挤压。盖可具有突出部,随着盖被朝着壳体的径向外侧挤压,突出部在与壳体的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刺入壳体加强层,并且与所述突出部的前端相比,所述第二加强层可在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上更远地设置。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壳体加强层的一部分可形成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与所述壳体的外周表面未形成接触,并且所述延伸部分相对于壳体在壳体的轴向方向上延伸。突出部可刺入延伸部分。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突出部可具有多个锯齿状部。

在第一和第二方面,第一加强层的纤维方向不仅包括严格的圆周方向,而且也包括基于技术一般意义而被视为圆周方向的“基本圆周方向”。第二加强层的纤维方向不仅包括严格的轴向方向,而且也包括基于技术一般意义而被视为轴向方向的“基本轴向方向”。

第一方面具有能够实现提高高压容器的刚性和压低成本两者的卓越优点。

第一方面具有能够实现提高高压容器的刚性和进一步压低成本两者的卓越优点。

第二方面具有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卓越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例证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高压容器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示出沿图1中的线ii-ii的截面的放大截面图;

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处于展开状态的高压容器的壳体加强层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4是示出沿图2中的线iv-iv的截面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相应于图3的示意性展开图,示出根据变型示例的处于展开状态的高压容器的壳体加强层;

图6是相应于图4的放大截面图,示出变型示例中的高压容器的截面;以及

图7是相应于图4的放大截面图,示出另一变型示例中的高压容器的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使用图1至图4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被设置在车辆(未示出)中的罐模块具有下列构造,其中,图1中所示的作为高压容器的多个高压罐10彼此组合。例如,被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布置在燃料电池车辆的地板面板(未示出)之下的高压罐10彼此联接。

高压罐10具有例如基本柱状形状,该基本柱状形状的轴向方向(长边方向)被定向于车辆长度方向上。如图2中所示,高压罐10包括壳体12和壳体加强层14。壳体12具有圆筒形状,该圆筒形状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对端部12a敞开,并且壳体12例如由铝合金制成。在下文中,将仅描述一侧上的端部12a,但是,另一侧上的端部12a具有相同的构造。

壳体加强层14是碳纤维加强聚合物(cfrp)片,并且缠绕在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上。如图3中所示,壳体加强层14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矩形片形状,并且,在展开状态下的壳体加强层14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被设为稍微比壳体12的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更大。壳体加强层14由第一加强层14a和第二加强层14b组成。第一加强层14a由碳纤维加强聚合物制成,其中在第一加强层14a缠绕在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上的状态下,碳纤维20沿圆周方向排列。换句话说,第一加强层14a的纤维方向被定向于圆周方向上。为了使碳纤维20的纤维方向易于看见,图3示出了比实际数目少的数目的碳纤维20。

第二加强层14b由碳纤维加强聚合物制成,其中在第二加强层14b缠绕在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上的状态下,碳纤维21沿轴向方向排列。换句话说,第二加强层14b的纤维方向被定向于轴向方向上。在壳体加强层14的仅仅一部分中设置第二加强层14b。特别地,在展开状态下,第二加强层14b仅被布置在第一加强层14a的长边方向上的基本中心部分上。如图4中所示,因此,在壳体加强层14缠绕在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上的状态下,第二加强层14b(图4中的倾斜阴影部分)仅被设置在壳体加强层14的厚度方向上的基本中心部分中。换句话说,第二加强层14b被设置在壳体加强层14的厚度方向上除了靠近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的一部分壳体加强层14之外的区域中。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厚度方向上靠近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的一部分壳体加强层14是指下列区域:在该区域中,下文将描述的盖22的突出部24的前端在壳体加强层14的厚度方向上刺入壳体加强层14中。因而,在壳体加强层14的厚度方向上,与突出部24刺入壳体加强层14的区域相比,第二加强层14b在壳体12的径向外侧上更远地设置。与第二加强层14b相比,第一加强层14a在壳体12的径向内侧上更远地设置。

如图2中所示,盖22被设置在轴向外侧上的壳体12的端部12a处,以便封闭壳体12的开口。面对壳体12的端部12a的端表面12b的盖22的一部分是下文将描述的突出部24,并且,突出部24与壳体12的端部12a的端表面12b彼此分离。

盖22具有接触部分26、突出部24、紧固工具30和挤压部分32。接触部分26具有:接触主体34,接触主体34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和封装外壳部36,封装外壳部36从接触主体34的外圆周朝着径向外侧凸出。接触主体34的轴向内侧上的表面具有基本圆锥形状,该基本圆锥形状朝着轴向外侧延伸,以便朝着径向外侧定向。紧固孔38在接触主体34的径向中心部分处形成以便穿过其中沿着轴向方向延伸。形成紧固孔38的在轴向内侧上的部分的紧固孔内部部分40设置有:凹槽42,凹槽42被形成为朝着径向外侧凹进;和o形环44,o形环44被容纳在凹槽42的内部。紧固孔38具有:大直径部46,大直径部46位于紧固孔内部部分40的轴向外侧上,并且大直径部46的直径从紧固孔内部部分40朝着径向外侧增大;和紧固孔外部部分48,紧固孔外部部分48位于大直径部46的轴向外侧上,并且朝着轴向外侧以基本恒定的直径延伸。内螺纹在紧固孔外部部分48的内周表面中形成。

封装外壳部36的外周表面37接触壳体12的内周表面,并且,凹槽50在外周表面16的一部分处形成。沿壳体12的径向方向弹性变形的o形环52被容纳在凹槽50的内部。

形成接触主体34的从封装外壳部36开始在轴向外侧上的一部分的挤压部分35的外周表面朝着轴向外侧延伸,以便朝着接触主体34的径向内侧倾斜。该外周表面的倾斜角度基本等于下文将描述的渐缩部54的倾斜角度。

突出部24具有基本圆筒形状,并且突出部24比接触主体34的封装外壳部36更远地设置在轴向外侧上,并且被设置在挤压部分32的外圆周侧上的其中仅设有壳体加强层14的部分中(比壳体12的端部12a更远地在轴向外侧上)。从轴向方向观察,突出部24被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分割线(未示出)分为多个部分(未示出),并且,作为突出部的多个锯齿状部56在突出部24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锯齿状部56沿突出部24的圆周方向连续地形成,并且,构成每个锯齿状部56的在轴向外侧上的表面的反作用力表面58被形成为与轴向方向正交地定向。构成每个锯齿状部56的在轴向内侧上的表面的倾斜表面60朝着轴向外侧延伸,以便朝着突出部24的径向外侧倾斜。在锯齿状部56的前端处的倾斜表面60和反作用力表面58形成的倾斜角度是锐角。

比锯齿状部56朝着径向外侧延伸更远的凸缘64在突出部24的轴向外侧上的端部62处形成。凸缘64的轴向内侧上的表面接触壳体加强层14的轴向外侧上的端表面66。

渐缩部54、68在突出部24的内周表面中形成。渐缩部54在突出部24的内周表面中的轴向内侧上形成,并且朝着轴向外侧延伸以便朝着径向内侧倾斜。渐缩部68在突出部24的内周表面中的轴向外侧上形成,并且朝着轴向内侧延伸以便朝着径向内侧倾斜。渐缩部54和渐缩部68之间的边界基本位于轴向方向上的突出部24的内周表面的中心处。

挤压部分32具有基本圆筒形状,该基本圆筒形状的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基本等于轴向方向上的渐缩部68的长度,并且挤压部分32被插入突出部24中。挤压部分32的外周表面朝着轴向内侧延伸,以便以与渐缩部68相同的角度朝着径向内侧倾斜。挤压部分32的内部的通孔70具有与接触主体34的紧固孔外部部分48基本相同的直径。

紧固工具30被设置在挤压部分32的轴向外侧上,并且,紧固工具30的头部72的轴向内侧上的表面接触挤压部分32的轴向外侧上的表面,并且,紧固工具30的轴74被插入挤压部分32的通孔70与接触主体34的紧固孔38中。外螺纹在轴74上形成,并且,随着该外螺纹接合接触主体34的紧固孔外部部分48的内螺纹,挤压部分32、接触主体34和突出部24紧固在一起。紧固工具30的前端与紧固孔内部部分40具有基本相同的直径,并且,凹槽42的内部的o形环44随着紧固工具30的前端被插入紧固孔内部部分40而朝着径向外侧弹性变形。

被紧固部76在紧固工具30的头部72中形成。被紧固部76为具有一端封闭的柱状并且朝着轴向外侧敞开的凹槽。内螺纹在被紧固部76的内周表面中形成,并且,该内螺纹接合共轨77的紧固部78。凹槽79在头部72的轴向外侧上的表面中、在被紧固部76的径向外侧上的位置处形成,并且,o形环80被容纳在凹槽79的内部。作为连通部分的通孔70在紧固工具30中形成以便穿过其中沿轴向方向延伸。

盖22的紧固

接下来,将描述盖22的紧固。为了将盖22插入壳体12,将紧固所述接触部分26的紧固工具30松开到突出部24的锯齿状部56的前端接触壳体加强层14的内周表面的程度。因而,突出部24被布置在径向内侧上,使得突出部24以及整个盖22都能够被插入壳体12。这里,突出部24的凸缘64接触壳体加强层14的端表面66,从而限制突出部24进一步移入壳体12。

当在盖22被插入壳体12中之后紧固该紧固工具30时,接触部分26在挤压部分32朝着轴向内侧移动的同时朝着轴向外侧移动。因而,接触部分26的挤压部分35和挤压部分32每个都将突出部24沿渐缩部54、68朝着径向外侧转移,从而引起突出部24的锯齿状部56在正交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刺入壳体加强层14的内周表面(其靠近外周表面16的部分)。结果,盖22被固定至壳体12,并且,盖22和壳体12之间的间隙被保持处于密封状态。每个锯齿状部56的前端在一个碳纤维20和与其相邻的另一碳纤维20之间刺入壳体加强层14的第一加强层14a。

在排列了上面已经描述的多个高压罐10的状态下,它们的相应的盖22被紧固至共轨77。共轨77通过阀(未示出)连接至燃料电池组、供应管等。

壳体加强层制造方法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在第一步骤中,如图3中所示,片状的第二加强层14b被结合至片状的第一加强层14a。接下来,在第二步骤中,将第一加强层14a缠绕在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上,使得如图4中所示第一加强层14a的纤维方向沿圆周方向定向。然后,利用从外圆周侧缠绕在第一加强层14a和第二加强层14b上的缠绕带(未示出),第一加强层14a和第二加强层14b被硬化,从而形成壳体加强层14。这里,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强层14a和第二加强层14b通过经历第一步骤而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不同纤维方向的第一加强层14a和第二加强层14b在第二步骤中同时缠绕在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上,而非以单独步骤独立地缠绕这些加强层。因此,可以提高所述高压罐10的刚性,而不增加组装工时。结果,能够提高生产率。

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将描述该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壳体12具有圆筒形状,并且其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部12a敞开。随着盖22被至少部分地插入每个端部12a,端部12a被封闭。绕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呈层状缠绕壳体加强层14,壳体加强层14具有:第一加强层14a,第一加强层14a由具有被定向在圆周方向上的纤维方向的纤维加强树脂制成;和第二加强层14b,第二加强层14b与第一加强层14a成为一体,并且由具有被定向在基本轴向方向上的纤维方向的纤维加强树脂制成。因而,当高压流体被容纳在高压罐10的内部时,高压罐10试图在轴向方向上观察时径向向外地膨胀,但是,该膨胀被具有定向在圆周方向上的纤维方向的第一加强层14a限制。同时,当高压流体被容纳在高压罐10的内部时,高压罐10试图在正交于轴线方向的方向上观察时在壳体12的板厚度方向上向外膨胀,但是,该膨胀被具有定向在轴向方向上的纤维方向的第二加强层14b限制。这意味着,高压罐10在圆周方向和径向方向上的刚性得到提高。

这里,如图4中所示,第二加强层14b被设置在第一加强层14a的在厚度方向上的一个区域中。因而,所使用的第二加强层14b的量比所使用的第一加强层14a的量少。因而,能够压低成本。因此,可以实现提高高压罐10的刚性和压低成本两者。

盖22具有突出部24。突出部24通过被朝着壳体12的径向外侧挤压而刺入壳体加强层14,使得限制盖22沿轴向方向移动。这能够消除对用于防止盖22从壳体12脱出的另一构件的需要。此外,由于盖22的突出部24在正交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刺入壳体加强层14,所以被容纳在壳体12的内部的高压流体施加在盖22上的负荷能够被高效地传递至壳体加强层14。

第二加强层14b被设置在壳体加强层14的厚度方向上的除了靠近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的壳体加强层14的部分之外的区域中。因而,仅具有被定向在圆周方向上的纤维方向的第一加强层14a被设置在靠近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的壳体加强层14的部分中。这能够降低下列可能性,即,当盖22的突出部24从内圆周侧刺入壳体加强层14时,具有被定向在轴向方向上的纤维方向的碳纤维21被刺入第二加强层14b的突出部24切割。因而,能够由突出部避免切割碳纤维21导致的高压罐10的刚性降低。因此,可以实现提高高压罐10的刚性和进一步压低成本两者。

壳体加强层14的径向外侧上的部分仅由第一加强层14a构成。换句话说,壳体加强层14的径向外侧上的部分设置有纤维加强树脂,该纤维加强树脂具有被定向在圆周方向上的纤维方向。这能够降低下列可能性,即,在以在圆周方向上施加至壳体加强层14的张力缠绕在壳体12上以便不产生褶皱的同时壳体加强层14破裂。因而,能够避免加工期间出现的缺陷。

由于壳体12的端部12a的端表面12b和盖22的突出部24彼此分离,所以甚至在壳体12的端部12a稍微移位时,也能够防止壳体12接触突出部24。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容许壳体12的端部12a的位移,使得不需要提高加工精度,并且能够提高产量。因此,可以进一步压低成本并且提高生产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展开状态下,第二加强层14b被置于第一加强层14a的长边方向上的仅基本中心部分上。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如图5中所示,第二加强层14b可在展开状态下连续地置于从在第一加强层14a的长边方向上的基本中心部分至其在长边方向上的一端的第一加强层14a区域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中所示,在壳体加强层82缠绕在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上的状态下,第二加强层14b(图6中的倾斜阴影部分)仅被设置在从壳体加强层82的厚度方向上的基本中心部分至靠近壳体加强层82的径向外侧的区域中。与壳体加强层14相比,壳体加强层82具有更大量的被置于第一加强层14a上的第二加强层14b,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高压罐10的刚性。因而,第二加强层14b的量能够根据高压罐10的所需刚性而适当地改变。可替选地,第二加强层14b可被设置在多个位置处以便在壳体加强层82缠绕在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上的状态下在壳体加强层82的厚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参见图7)。

如图4和图6中所示,壳体加强层14的径向外侧上的部分仅由第一加强层14a构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这一部分可由被置于彼此之上的第一加强层14a和第二加强层14b构成。

如图2中所示,盖22设置有突出部2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可将不具有突出部24的盖部分地插入壳体12的端部,并且壳体12可被缠绕在与该盖成为一体的纤维加强树脂中,以便防止盖从壳体12脱出。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中所示,第二加强层14b可被设置在壳体加强层14的厚度方向上的靠近壳体12的外周表面16的壳体加强层14的部分中。

壳体12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12a都敞开,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可以使端部12a中的至少一个端部敞开。

第二加强层14b的纤维方向被定向在轴向方向上,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该纤维方向可相对于轴向方向稍微倾斜。

虽然上文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能够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以与对本发明做出的上文所述的那些变型不同的各种变型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