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实现满瓶灌装的非计量式满灌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1778发布日期:2018-12-07 22:54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能够实现满瓶灌装的非计量式满灌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装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满瓶灌装的非计量式满灌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灌装设备在进行物料灌装时,通常都会在灌装杆上安装一能够进行定容积灌装的流量计式灌装阀。但由于流量计式灌装阀的价格昂贵,从而增大了生产成本。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满瓶灌装的非计量式满灌机构,其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成本低,安装方便,还能够实现满瓶灌装,且灌装速度快。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实现满瓶灌装的非计量式满灌机构,包括呈竖向布置的灌装杆,在所述灌装杆上还配合安装有能够实现满瓶灌装的满灌头,所述满灌头包括有满灌头本体、下盖和多个排气螺栓,其中,所述满灌头本体为轴向两侧均开口的中空圆柱体结构,所述满灌头本体定位套接于所述灌装杆的下侧口外,且所述满灌头本体的上轴侧的内侧壁还与所述灌装杆下侧口的外侧壁密封连接,所述满灌头本体的下轴侧的内侧壁还与所述灌装杆下侧口的外侧壁间隙配合;所述下盖具有一为环体状并同轴套接于所述满灌头本体下轴侧外的盖主体和一圈自所述盖主体的下轴侧边缘径向朝内延伸形成的挡圈,且所述盖主体、所述挡圈、以及所述满灌头本体的下轴侧还共同围成一位于所述灌装杆的下侧口下方、并供瓶口插置的容置环腔;每一所述排气螺栓各具有螺帽和一体连接于所述螺帽上的中空螺杆,所述螺帽置于所述满灌头本体外,且所述螺帽上还贯穿开设有与所述中空螺杆的内腔相贯通的排气口,所述中空螺杆定位插置于所述满灌头本体的内腔中,且所述中空螺杆的内腔还与所述满灌头本体的内腔相互贯通,另外,在所述中空螺杆的内腔中还自由设置有一能够封住所述排气口的浮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满灌头本体通过不锈钢螺丝来定位套接于所述灌装杆的下侧口外;

将所述满灌头本体的内腔从上往下依次划分为第一内腔、第二内腔、第三内腔和第四内腔,所述第一内腔、第二内腔、第三内腔和第四内腔的横截面皆为圆环形,并相互贯通;且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三内腔的直径大小相等,并均分别小于所述第二内腔的直径,所述第四内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内腔的直径;

所述灌装杆的下侧口底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后,并自由置于所述第三内腔中,且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灌装杆下侧口的外侧壁之间还紧密设置有密封圈;

每一所述中空螺杆的底端均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内腔后,并自由悬置于所述第二内腔中,且在每一所述中空螺杆上还各分别开设有一沿其轴向延伸的进液口,每一所述中空螺杆各能够藉以其上的进液口来与所述满灌头本体的内腔相贯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实现所述盖主体同轴套接于所述满灌头本体下轴侧外的结构为:在所述满灌头本体的下轴侧的外侧壁上凹设有一圈内凹部,且所述内凹部上还形成有外螺纹段;所述盖主体的内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段相配合的内螺纹段,所述盖主体能够藉以其上的内螺纹段来螺接于所述内凹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置环腔由所述盖主体、所述挡圈、以及所述第四内腔共同围成;

在所述第四内腔中还定位设置有一密封垫片,当瓶口插置于容置环腔中时,所述密封垫片抵挡于瓶口,且所述密封垫片的内孔的正投影还完全落入瓶口中;另外,所述灌装杆下侧口的正投影完全落入所述密封垫片的内孔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一承接座,所述承接座具有一为环体状的承接座本体和一圈自所述承接座本体的下轴侧边缘径向朝内延伸形成的挡边,其中,所述承接座本体的上轴侧抵接于所述第四内腔中,所述承接座本体的下轴侧抵接于所述挡圈上,所述挡边还伸出于所述挡圈外,且所述挡边伸出于所述挡圈外的内侧壁为倾斜面;

所述密封垫片紧密插置于所述承接座和所述第四内腔之间,且同时所述密封垫片还伸出于所述挡边外,以抵挡于瓶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非计量式满灌机构不仅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成本低,安装方便;还能够实现满瓶灌装,且灌装速度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非计量式满灌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非计量式满灌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非计量式满灌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满灌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灌装杆 2——满灌头

20——满灌头本体 21——下盖

210——盖主体 211——挡圈

22——排气螺栓 220——螺帽

221——中空螺杆 222——排气口

223——浮球 224——进液口

23——密封圈 24——密封垫片

25——承接座 250——承接座本体

251——挡边 3——瓶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附图1、附图2、附图3和附图4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非计量式满灌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剖视结构示意图、剖面结构示意图、以及局部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所述的非计量式满灌机构包括呈竖向布置的灌装杆1,在所述灌装杆1上还配合安装有能够实现满瓶灌装的满灌头2,所述满灌头2包括有满灌头本体20、下盖21和多个排气螺栓22,其中,所述满灌头本体20为轴向两侧均开口的中空圆柱体结构,所述满灌头本体20定位套接于所述灌装杆1的下侧口外,且所述满灌头本体20的上轴侧的内侧壁还与所述灌装杆1下侧口的外侧壁密封连接,所述满灌头本体20的下轴侧的内侧壁还与所述灌装杆1下侧口的外侧壁间隙配合;所述下盖21具有一为环体状并同轴套接于所述满灌头本体20下轴侧外的盖主体210和一圈自所述盖主体210的下轴侧边缘径向朝内延伸形成的挡圈211,且所述盖主体210、所述挡圈211、以及所述满灌头本体20的下轴侧还共同围成一位于所述灌装杆1的下侧口下方、并供瓶口3插置的容置环腔;每一所述排气螺栓22各具有螺帽220和一体连接于所述螺帽220上的中空螺杆221,所述螺帽220置于所述满灌头本体20外,且所述螺帽220上还贯穿开设有与所述中空螺杆221的内腔相贯通的排气口222,所述中空螺杆221定位插置于所述满灌头本体20的内腔中,且所述中空螺杆221的内腔还与所述满灌头本体20的内腔相互贯通,另外,在所述中空螺杆221的内腔中还自由设置有一能够封住所述排气口222的浮球223。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满灌头本体20通过不锈钢螺丝来定位套接于所述灌装杆1的下侧口外;

将所述满灌头本体20的内腔从上往下依次划分为第一内腔、第二内腔、第三内腔和第四内腔,所述第一内腔、第二内腔、第三内腔和第四内腔的横截面皆为圆环形,并相互贯通;且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三内腔的直径大小相等,并均分别小于所述第二内腔的直径,所述第四内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内腔的直径(可详见附图2、附图3和附图5所示);

所述灌装杆1的下侧口底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后,并自由置于所述第三内腔中,且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灌装杆1下侧口的外侧壁之间还紧密设置有密封圈23,以实现密封连接(可详见附图2、附图3和附图5所示);

每一所述中空螺杆221的底端均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内腔后,并自由悬置于所述第二内腔中,且在每一所述中空螺杆221上还各分别开设有一沿其轴向延伸的进液口224,每一所述中空螺杆221各能够藉以其上的进液口224来与所述满灌头本体20的内腔相贯通(可详见附图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现所述盖主体210同轴套接于所述满灌头本体20下轴侧外的结构为:在所述满灌头本体20的下轴侧的外侧壁上凹设有一圈内凹部,且所述内凹部上还形成有外螺纹段;所述盖主体210的内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段相配合的内螺纹段,所述盖主体210能够藉以其上的内螺纹段来螺接于所述内凹部上。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容置环腔由所述盖主体210、所述挡圈211、以及所述第四内腔共同围成;

在所述第四内腔中还定位设置有一密封垫片24,当瓶口插置于容置环腔中时,所述密封垫片24抵挡于瓶口3,且所述密封垫片24的内孔的正投影还完全落入瓶口3中;另外,所述灌装杆1下侧口的正投影完全落入所述密封垫片24的内孔中(可详见附图4所示)。

进一步优选的,还设有一承接座25,所述承接座25具有一为环体状的承接座本体250和一圈自所述承接座本体250的下轴侧边缘径向朝内延伸形成的挡边251(详见附图4所示),其中,所述承接座本体250的上轴侧抵接于所述第四内腔中,所述承接座本体250的下轴侧抵接于所述挡圈211上,所述挡边251还伸出于所述挡圈211外,且所述挡边251伸出于所述挡圈211外的内侧壁为倾斜面,对瓶口3插入起到导向作用;

所述密封垫片24紧密插置于所述承接座25和所述第四内腔之间,且同时所述密封垫片24还伸出于所述挡边251外,以抵挡于瓶口3。

当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满灌机构进行灌装时,物料经所述灌装杆1灌入瓶子中,瓶子内部的空气会通过所述满灌头本体20下轴侧的内侧壁与所述灌装杆1下部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来进入所述满灌头本体20的内腔中,进而再进入所述排气螺栓22的中空螺杆221内腔中,并最后从所述排气口222中排出;当物料灌满瓶时,多余的物料亦会通过所述满灌头本体20下轴侧的内侧壁与所述灌装杆1下部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来进入所述满灌头本体20的内腔中,进而再进入所述排气螺栓22的中空螺杆221内腔中,所述浮球223随物料上升上浮到所述中空螺杆221的内腔顶部并封住所述排气口222,灌装结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非计量式满灌机构不仅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成本低,安装方便;还能够实现满瓶灌装,且灌装速度快。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