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定量出液体并保温的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02589发布日期:2022-03-17 03:50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定量出液体并保温的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饮品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定量出液体并保温的容器。


背景技术:

2.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3.现有茶饮店用的保温桶均为机械式龙头,人为控制很难保证出液量的一致性,现有茶饮店一杯饮品的茶汤量为300ml。人工用量杯取料时能保证的范围为250-350ml之间,误差较大,难以保证饮品的口味一致。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可定量出液体并保温的容器。


技术实现要素:

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定量出液体并保温的容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定量出液体并保温的容器,包括按键盒、龙头、离心泵、顶三通、桶身、内胆装配体、出水口装配体、水位装配体、温度探针和智能控制器,所述按键盒安装在桶身表面上,且按键盒与显示板装配在一起,所述龙头的进水端口通过依次首尾连接的出水龙头硅胶管、直宝塔头、第二出水管、顶三通及第一出水管与离心泵出水端口连接,所述桶身内部设置有内胆装配体,且内胆装配体底部设置有出水口装配体,所述内胆装配体一侧设置有多个水位装配体,且内胆装配体内部设置有温度探针,所述智能控制器通过导线与离心泵电性连接,且智能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显示板电性连接,所述桶身底部与底座顶部相互固定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桶身顶端端口安装有盖座,且盖座上安装有桶盖。
7.进一步地,所述桶身顶端安装有提手。
8.进一步地,所述内胆装配体顶端端口与盖座底部通过桶密封圈相互密封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盖座顶部端口通过内盖密封圈与内盖相互密封连接,内盖中部设置有堵孔帽。
10.进一步地,所述内胆装配体顶端端口一侧设置有排汽口,且排汽口通过导气管与顶三通中部端口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口装配体通过四分铜螺母及管体与离心泵的进水端口连通,且离心泵安装在底座内部。
12.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内部安装有电池盒,且电池盒内安装有电池和压线盖,电池盒端口安装有电池盒盖,电池上安装有电池盖。
13.进一步地,所述按键盒表面设置有面贴。
14.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底部环形等距安装有四个脚,且脚底部安装有胶脚垫。
15.通过本技术上述实施例,通过操作显示板上的按键,给出出液量的工作信号,智能控制器收到信号后启动离心泵进行工作,同时ic通过智能算法,计算出离心泵的工作时间及转速,转化为实际出液量,出液量达到设定值后,智能控制器停止离心泵工作,电路设计中作了稳压设计,防止电池电量消耗完后电压下降,造成泵转速变化而引起定量不准的问题,利用水位装配体27进行多点水位侦测:根据不同液面对应离心泵不同的工作转速,来修正不同液面压力造成的定量不准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爆炸图。
18.图中:1、底座;2、电池;3、电池盖;4、电池盒盖;5、按键盒;6、顶三通;7、堵孔帽;8、盖座;9、脚;10、龙头;11、离心泵;12、提手;13、桶盖;14、桶身;15、压线盖;16、内胆装配体;17、出水口装配体;18、四分铜螺母;19、出水龙头硅胶管;20、显示板;21、面贴;22、排汽口;23、直宝塔头;24、第一出水管;25、第二出水管;26、导气管;27、水位装配体;28、温度探针;29、智能控制器;30、内盖密封圈;31、桶密封圈;32、胶脚垫;33、内盖。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1.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2.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3.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5.本实施例中的可定量出液体并保温的容器可以适用于茶饮,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了如下一种智能多重控温的茶饮机。
26.该种智能多重控温的茶饮机,一种智能多重控温的茶饮机,包括过滤器和茶饮机主体,过滤器和茶饮机主体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的过滤器的进水管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的过滤器和茶饮机主体之间的管道上设置依次设置有进水阀和第二电磁阀,茶饮机主体的内部底端设置有加热管,茶饮机主体中部靠上的地方设置有出水口,在出水口的下面设置有泡茶器,泡茶器固定在茶饮机主体上,在自来水经过过滤器过滤,进入茶饮机主体通过加热管的加热,在茶饮机主体内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可以精确控制水温。加热后的水可以直接加入到泡茶器中,用于泡茶,方便快捷。
27.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可定量出液体并保温的容器进行介绍。
28.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可定量出液体并保温的容器,包括按键盒5、龙头10、离心泵11、顶三通6、桶身14、内胆装配体16、出水口装配体17、水位装配体27、温度探针28和智能控制器29,所述按键盒5安装在桶身14表面上,且按键盒5与显示板20装配在一起,所述龙头10的进水端口通过依次首尾连接的出水龙头硅胶管19、直宝塔头23、第二出水管25、顶三通6及第一出水管24与离心泵11出水端口连接,所述桶身14内部设置有内胆装配体16,且内胆装配体16底部设置有出水口装配体17,所述内胆装配体16一侧设置有多个水位装配体27,且内胆装配体16内部设置有温度探针28,所述智能控制器29通过导线与离心泵11电性连接,且智能控制器29通过导线与显示板20电性连接,所述桶身14底部与底座1顶部相互固定连接。
29.所述桶身14顶端端口安装有盖座8,且盖座8上安装有桶盖13;所述桶身14顶端安装有提手12;所述内胆装配体16顶端端口与盖座8底部通过桶密封圈31相互密封连接;所述盖座8顶部端口通过内盖密封圈30与内盖33相互密封连接,内盖33中部设置有堵孔帽7;所述内胆装配体16顶端端口一侧设置有排汽口22,且排汽口22通过导气管26与顶三通6中部端口连接;所述出水口装配体17通过四分铜螺母18及管体与离心泵11的进水端口连通,且离心泵11安装在底座1内部;所述底座1内部安装有电池盒,且电池盒内安装有电池2和压线盖15,电池盒端口安装有电池盒盖4,电池2上安装有电池盖3;所述按键盒5表面设置有面贴21;所述底座1底部环形等距安装有四个脚9,且脚9底部安装有胶脚垫32。
30.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操作显示板上的按键,给出出液量的工作信号,智能控制器收到信号后启动离心泵进行工作,同时ic通过智能算法,计算出离心泵的工作时间及转速,转化为实际出液量,出液量达到设定值后,智能控制器停止离心泵工作,电路设计中作了稳压设计,防止电池电量消耗完后电压下降,造成泵转速变化而引起定量不准的问题,利用水位装配体27进行多点水位侦测:根据不同液面对应离心泵不同的工作转速,来修正不同液
面压力造成的定量不准的问题。
31.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32.1.本技术结构合理,便携性:采用可充电电池作为电源;
33.2.本技术结构合理,电路设计中作了稳压设计,防止电池电量消耗完后电压下降,造成离心泵转速变化而引起定量不准的问题;
34.3.本技术结构合理,根据不同液面对应离心泵不同的工作转速,来修正不同液面压力造成的定量不准的问题。
3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