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膜分离制药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13386阅读:5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药复方膜分离制药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复方膜分离制药技术,属于膜分离制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中药复方汤剂转变为中成药制剂过程中,对组方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在分离时,过于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1)组方中有什么已知成分。(2)如何把这些已知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因此所用的提取分离方法都针对这两方面进行设计,使千变万化的中药复方遵循这种模式分离提取组合。目前采用的分离提取技术主要有(1)借助各成分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离提取,如极性、溶解性、酸碱性等差异。(2)膜分离法只有单一成分时,用于分离或富集;而对复方中药常用于除杂。包括微孔滤膜过滤法、超滤法、反渗透法等。
现有的提取分离方法存在的问题是(1)每个成分单味提取,脱离了中药君臣佐使、减毒增效的原则,难以全面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精髓和中药复方复杂体系中多成分、多因素的影响,使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和精心配伍的中药组方变成一个简单的几种化学成分的组合,违背了中医药的理论。如中药银黄口服液由两味药组成,经体外抗菌实验发现两味单味药的体外抗菌作用均明显不如复方。(2)每味药单独提取不同于复方有效成分的提取,中药复方成分多样,合煎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或有新活性成分产生,每味药单独提取组合很难反映复方合煎的成分变化。如复方中药生脉饮有三种成分,当其中的两种成分五味子、人参合煎时,由于五味子的酸性,使人参中的有效成分人参皂甙分解,含量大幅度降低。但加入另一种成分麦冬后,对人参皂甙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含量提高。说明复方中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3)反复加热提取,对热敏感的活性成分易破坏。(4)有机溶剂、化学试剂的使用和回收,耗费资源、能源和时间,污染环境回收不尽,造成药物中残留有机物,危害健康。

发明内容
一种中药复方膜分离制药技术。该技术的实施步骤为(1)中药复方合煎,水煎提取液通过粗滤,除去不溶性物质;(2)以分子量3000至5000、1000至3000、1000以下分成3部分,根据分子量的大小选择不同孔径的膜,将药液通过不同孔径的膜,由大到小依次进行过滤,得到不同分子量段的提取物;(3)对不同分子量段的提取物进行药效学实验,确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4)测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提取物的化学基团和指纹图谱,确定质控标准;所述的中药复方合煎。
所述的膜可以是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药效实验是采用体外抗菌实验的平皿法。
所述的测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提取物的有效基团和含量是通过红外、液相色谱等分析方法进行。
所述的质控标准是最佳有效分子量段提取物有指纹性图谱。有效基团振动方式和振动频率在指纹性图谱上可见伸缩振动νOH在3375-3417厘米-1区、νCH在2920-2930厘米-1区、νC=C和νC=O在1500-1750厘米-1区、νC-O在1000-1300厘米-1区,弯曲振动δCH3或CH2在1370-1450厘米-1区。最佳有效分子量段提取物含有有效成分绿原酸和黄芩甙(苷)。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步骤为先将复方中药混合水煎提取,水煎液通过粗滤除去不溶性物质,再将药液中可能存在的物质的分子量分成若干段,根据分子量的大小选择不同孔径的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按分子量由大到小依次进行膜分离,得到不同分子量段的提取物。对不同分子量段的提取物,采用平皿法,进行体外抗菌的药效学实验,以确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然后对最佳有效分子量段采用红外测定有效基团和绘制指纹图谱,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提取物有效成分含量;确定质控标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1)不丢失有效活性成分,包括已知、未知或新生的活性成分,保持中医特色。本发明打破现有的根据复方中已知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进行分离提取的模式,采用分子量分段组合的分离方法,借助的是活性成分的物理特性,确保原中药复方中已知或未知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不丢掉,又可去除杂质。避免了因受现有研究水平和技术条件限制对未知的有效成分和新生活性成分的丢失,克服了现有提取技术将长期临床验证和精心配伍的有效中药复方变成一个简单的几种化学成分组合的缺陷,从而保护了中医辨证论治组方特色的物质基础,遵守了中医理论。(2)采用物理性膜分离技术,减少了以往成分提取反复加热对有效成分的破坏。(3)提高了中药复方质量控制标准。本发明可通过对合煎复方药液膜分离后的各分子量段进行红外、液相色谱的分析,通过对各分子量段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最佳膜分离条件和质控标准,从而提高了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标准。(4)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本技术主要应用物理方法,不使用有机溶剂和化学试剂,免去回收和处理过程,并减少对空气和水源的污染,保护环境,同时避免了因化学溶剂回收不尽而造成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5)更新应用膜分离技术的观念虽然本发明采用的膜分离技术是现有技术,但观念上有本质区别,现有的技术是根据已知有效成分确定如何进行膜分离;而本发明是根据分子量确定如何进行膜分离。把分子量从大到小分成若干段,每段分子量选择相应孔径的膜进行分离,达到全面分离复方有效基团(或有效部位)的目的。


图本发明所得银黄口服液提取物的红外指纹图谱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银黄口服液为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实施例1(1)粗滤将银黄口服液生药饮片混合,水煎提取,通过滤纸过滤,除去不溶性物质得粗滤液。
(2)分段精滤以分子量3000至5000、1000至3000、1000以下分成3部分选择不同孔径的膜,按分子量由大到小依次用超滤膜,膜孔径为0.05-0.001微米;纳滤膜,膜孔径为0.1-0.5纳米;反渗透膜,2000ppm硫酸镁截流率98%以上进行膜分离。每组膜过滤后得到浓缩和稀释的两段精滤液,三组膜共得6段精滤液。
(3)药效筛选对所得6段精滤液进行药效学实验,实验方法为体外抗菌实验的平皿法,每段精滤液按1ml提取物含1000mg生药配制成受试原液。最低抑菌浓度第1段含相当于生药4至8mg/ml,第2段含相当于生药16至32mg/ml,第3段含相当于生药8至16mg/ml,第4段含相当于8至16mg/ml,第5段含相当于16至32mg/ml,第6段含相当于1至2mg/ml,选择第6段精滤液做为最佳有效分子量段保留,进行质控分析。
(4)质控分析对最佳有效分子量段采用红外方法测定其中的有效基团,绘制指纹性图谱。有效基团振动方式和振动频率在指纹性图谱上可见伸缩振动νOH在3375-3417厘米-1区、νCH在2920-2930厘米-1区、νC=C和νC=O在1500-1750厘米-1区、νC-O在1000-1300厘米-1区,弯曲振动δCH3或CH2在1370-1450厘米-1区。
指纹图谱分别在波长3391±2厘米-1、2932±2厘米-1、1659±2厘米-1、1615±2厘米-1、1522±2厘米-1、1450±2厘米-1、1411±2厘米-1、1369±2厘米-1、1267±2厘米-1、1186±2厘米-1、1074±2厘米-1、1051±2厘米-1、867±2厘米-1、816±2厘米-1、771±2厘米-1、610±2厘米-1处有16个峰。
采用高效液相仪测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和黄芩甙(苷)。从复方水煎液中的转移率,绿原酸不少于90%;黄芩甙(苷)不少于84%。
实施例2(1)粗滤将银黄口服液生药饮片水煎提取,通过滤纸过滤,除去不溶性物质得粗滤液。
(2)分段精滤以分子量3000至5000、1000至3000、1000以下分成3部分选择不同孔径的膜,按分子量由大到小依次用超滤膜,膜孔径为0.05-0.005微米;纳滤膜,膜孔径为0.1-1纳米;反渗透膜,1000ppm硫酸镁截流率98%以上进行膜分离。每组膜过滤后得到浓缩和稀释的两段精滤液,三组膜共得6段精滤液。
(3)药效筛选对所得6段精滤液进行药效学实验,实验方法为体外抗菌实验的平皿法,每段精滤液按1ml提取物含1000mg生药配制成受试原液。最低抑菌浓度第1段含相当于生药4至8mg/ml,第2段含相当于生药16至32mg/ml,第3段含相当于生药8至16mg/ml,第4段含相当于8至16mg/ml,第5段含相当于16至32mg/ml,第6段含相当于1至2mg/ml,选择第6段精滤液做为最佳有效分子量段保留,进行质控分析。
(4)质控分析对最佳有效分子量段采用红外方法测定其中的有效基团,绘制指纹性图谱。有效基团振动方式和振动频率在指纹性图谱上可见伸缩振动νOH在3375-3417厘米-1区、νCH在2920-2930厘米-1区、νC=C和νC=O在1500-1750厘米-1区、νC-O在1000-1300厘米-1区,δCH3或CH2在1370-1450厘米-1区。
指纹图谱分别在波长3391±2厘米-1、2932±2厘米-1、1659±2厘米-1、1615±2厘米-1、1522±2厘米-1、1450±2厘米-1、1411±2厘米-1、1369±2厘米-1、1267±2厘米-1、1186±2厘米-1、1074±2厘米-1、1051±2厘米-1、867±2厘米-1、816±2厘米-1、771±2厘米-1、610±2厘米-1处有16个峰。
采用高效液相仪测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和黄芩甙(苷)。从复方水煎液中的转移率,绿原酸不少于90%;黄芩甙(苷)不少于84%。
权利要求
1.一种中药复方膜分离制药技术,其特征在于(1)中药复方合煎,水煎提取液通过粗滤,除去不溶性物质;(2)以分子量3000至5000、1000至3000、1000以下分成3部分,根据分子量的大小选择不同孔径的膜,将药液通过不同孔径的膜,由大到小依次进行过滤,得到不同分子量段的提取物;(3)对不同分子量段的提取物进行药效学实验,确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4)测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提取物的化学基团和绘制指纹图谱,测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含量,确定质控标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药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复方必需合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药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同孔径的膜可以是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中的一种或多种。超滤膜孔径为0.05至0.001微米;纳滤膜孔径为0.1至1纳米;反渗透膜,1000至2000ppm硫酸镁截流率98%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药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效实验是采用体外抗菌实验的平皿法。最低抑菌浓度为含相当于生药1至2mg/ml。最佳有效分子量段为第6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药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提取物的有效成分是通过红外、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药技术,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的质量标准为(1)定性标准为红外光谱的指纹性图谱,有效基团振动方式和振动频率在指纹性图谱上包含有伸缩振动νOH在3375-3417厘米-1区、νCH在2920-2930厘米-1区、νC=C和νC=O在1500-1750厘米-1区、νC-O在1000-1300厘米-1区,弯曲振动δCH3或CH2在1370-1450厘米-1区。指纹图谱分别在波长3391±2厘米-1、2932±2厘米-1、1659±2厘米-1、1615±2厘米-1、1522±2厘米-1、1450±2厘米-1、1411±2厘米-1、1369±2厘米-1、1267±2厘米-1、1186±2厘米-1、1074±2厘米-1、1051±2厘米-1、867±2厘米-1、816±2厘米-1、771±2厘米-1、610±2厘米-1处有16个峰。(2)定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质量标准为有效成分是绿原酸和黄芩甙(苷)。最佳分子量段中有效成分从复方水煎液中的转移率,绿原酸不少于90%;黄芩甙(苷)不少于84%。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复方膜分离制药技术,属于膜分离制药领域。它是先将中药复方水提取物合煎、粗滤后,根据分子量的大小选择不同孔径的膜,将药液通过由大到小不同孔径的膜,依次进行过滤,得到不同分子量段的提取物。经药效筛选,确定最佳有效分子量段。再经红外、高效液相定性定量而成。具有不丢失有效部位或成分、减少有效成分破坏、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无污染的特点。克服了现有提取技术将长期临床验证和精心配伍的中药复方变成一个简单的几种化学成分组合的缺陷,从而保护了中医辨证论治进行组方的特色和物质基础,遵守了中医理论。可用于处理复杂中药复方,尤其适用于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中药复方五类新药的制备。
文档编号G01N30/00GK101032528SQ200610057219
公开日2007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9日
发明者孔焕宇 申请人:孔焕宇, 李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