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gps接收机集成射频芯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23006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gps接收机集成射频芯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射频信号接收机芯片,特别涉及一种全球卫星定位 系统(GPS)接收机中应用的单片集成射频芯片。
背景技术
先前的GPS射频接收机中,信号经过射频芯片的最后一级模数转换器后, 产生的sign (符号位)和MAG (幅值位)位进入基带部分,但是对MAG位的 增益调节是通过由基带反馈给射频芯片中的自动增益控制模块一个名称为 AGC_DATA的反馈信号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信号的增益调节是要由射频和基带 两个部分通过其接口来实现反馈调节的,因此造成算法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将基带中产生反馈信号AGC_DATA 的初捕获模块CACAPT集成到射频芯片中去,这样,更加有利于AGC(自动增 益控制)对信号的调节,简化了算法,而且减少了基带的负担,加快了基带 处理信号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解决的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处在于将低 噪声放大器,混频器,中频滤波器,自动增益控制,模数转换器,频率综合 器,I/Q分离器,数据压縮器,串并转换器,并串转换器都集成到射频芯片 中。射频输入信号进入低噪声放大器后,进入混频器;随后信号与频率综合 器产生的信号进行混频,进入中频滤波器;滤掉大部分干扰信号后,信号进 入自动增益控制器模块,经过自动增益控制器模块的放大,信号进入模数转 换器模块,然后信号进入I/Q分离器,再进入数据压縮器,随后进入串并转 换器,并串转換器;输出的数据信号进入基带。所述的模数转换器输出两路 数字中频信号SIGN和MAG,且分别进入I/Q分离器,分为I路信号和Q路 信号输出,并且实现了下变频,分离后的信号反馈给自动增益控制器模块一个控制信号,调节自动增益控制模块的增益大小,同时分别经过数据压縮器,
频率压縮为2fo,再进入串并转换器及并串转换器,由此输出的两路信号进
入基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增益控制模块的算法,使控制信号 增益大小的模块都集成在了射频芯片上,形成了一个整体,射频和基带两个 部分之间的增益调节无需接口就可实现,同时减轻了基带部分的负担,加快 了基带处理的速度。


图l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框图2所示为图1的低噪声放大器的电路原理图3所示为图1的混频器电路的原理图; 图4所示为图1的中频滤波器电路的原理图; 图5所示为图1的自动增益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6所示为图1的模数转换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7所示为图1的频率综合器的结构框图; 图8所示为图7的压控振荡器VC0的电路原理图; 图9所示为图7的锁相环模块PLL的电路原理图 图10所示为图7的正交信号产生电路IQ的电路原理图 图11所示为图1中信号由模数转换器ADC出来后所经过的数字电路模块示 意框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所示,将低噪声放大器2、混频器3、中频滤波器6、频率综合 器4、模数转换器8、自动增益控制器7,模数转换器8, 1/Q分离器9,数据 压縮器10, 11,串并转换器12, 13,并串转换器14, 15,集成一个整体射 频信号接收机芯片,所述输入的射频信号1进入低噪声放大器2,低噪声放 大器2的输出信号进入混频器3,混频器3的输出信号进入中频滤波器6,中 频滤波器6的输出信号进入自动增益控制器7,自动增益控制器7的输出信号进入模数转换器8,模数转换器8输出数字进入I/Q分离器9, 1/Q分离器 9输出信号进入数据压縮器10和11 ,数据压缩器10和11的输出信号进入串 并转换器12和13,串并转换器12和13的输出信号进入并串转换器14和15, 最后输出的信号进入基带部分。频率综合器4的输出信号为本地振荡信号5, 本地振荡信号5进入混频器3。射频信号1进入集成的射频芯片后,首先通 过低噪声放大器2对信号进行放大,并保证极低的噪声系数;信号经放大后 送到混频器3,混频器3里用频率综合器4提供的本地振荡信号5对射频信 号1进行下变频,将信号频率降到中频范围;得到的中频信号经过中频滤波 器6滤波后进入自动增益控制器7放大,其增益系数大小由卫星信号的强弱 程度决定,并可在较大范围内调节;中频信号经放大后进入模数转换器8, 其作用是将中频模拟信号采样为数字信号并输出,即量化为两路二进制的数 据信号SIGN和MAG; SIGN和MAG位进入I/Q分离器9,之后分为I路信号 和Q路信号,并且实现了下变频,频率变为原来频率的1/2;分离后的信号 反馈给自动增益控制模块7 —个脉宽调制信号,调节自动增益控制模块7的 增益大小;同时分别经过数据压縮器10, 11,频率压縮为2fo,再进入串并 转换器12, 13;经过串并转换器后的信号进入并串转换器14, 15,由此输出 的两路信号进入基带。
图2所示为图1的低噪声放大器2的电路原理图,图中i叩iit为射频信号输 入端,output为射频信号输出端;电压源vcc分两路与电流源il一端连接,另 一路分别与电容C1、电感L1、电容C2并联连接,电容C1一端接地,电感L1、 电容C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流源il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集 电极连接,两个三极管Q2、 Q3的基极相连,在它们中间还并联一个电容C3, 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基极短接,三极管Q2、 Q3的发射极分别与三极管Q1、 Q4 的集电极连接,其两三极管Q1、 Q4的基极分别串联连接有电阻R1、 R2,电阻 R2与三极管Ql的基极之节点input射频信号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1、 Q4的发射 极并联与地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上串接电容C4后还与output射频信号输 出端连接。
图3所示为图1的混频器3的电路原理图,RFjn为来自于低噪声放大器2 的射频信号输入端,L0jn为来自于频率综合器4的本地振荡信号输入端, IF一out为射频信号l与本地振荡信号5混频后的中频信号输出端,L0一in端正
极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 Q6的集电极上串联连接有电阻R6、 R7, 电阻R6、 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3和电容C8,三极管Q5、 Q6的两发射极 串联,三极管Q6的基极与L0jn端负极相连,三极管Q5、 Q6的两发射极又与三 极管Q11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11的发射极连接一个电阻R12并与地连接,三 极管Q11的基极分别并联有三极管Q12基极、电压源V2;三极管Q12的发射极连 接一个电阻R13并与地连接;电阻R3和电容C8另一端分别并联电阻R4、 R5,电 阻R4、 R5另一端与电容C5、 C6和三极管Q7、 Q10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7与三 极管Q8的发射极串联,三极管Q8、 Q9基极串联,三极管Q9集电极接在三极管 Q7的集电极上,三极管Q8集电极接在三极管Q10的集电极上;三极管Q10基极 与三极管Q7的基极并联并接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上,三极管Q7、 Q8与三极管 Q9、 Q10的发射极分别与三极管Q7-1、 Q9-l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7-1、 Q9-1 的发射极串联连接有电阻RIO、 Rll,三极管Q7-1、 Q9-1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8、 R9相连,且Q7-l的基极还连接RFjn,电阻R8、 R9的另一端连接至电压源V1 并接地,三极管Q9-1的基极与电容C7连接并接地,电阻R4、 R5还分别接入到 中频信号输出端IF—out的负极和正极。
图4所示为图1的中频滤波器电路6的原理图,INPUT为来自于混频器3的中 频信号输入端,OUTPUT为经过滤波后的中频信号输出端,来自于混频器3的中 频信号输入端依次串联连接有电阻R16、R18,其旁路连接有电阻R14,电阻R18 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7、三极管Q15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Q15的集电极分别与 三极管Q13的基极、电容C40、场效应管M1连接,场效应管M1、 M2相连,二者 节点与场效应管M4连接,场效应管M3与场效应管M5、场效应管M4与场效应管 M6相接,三极管Q14的基极与M2的源极相连,三极管Q14的集电极接电源,三 极管Q13、 Q14的发射极串并联电阻R20、 R21后又分别与三极管Q17、 Q19的集 电极连接,场效应管M1还与三极管Q15的集电极连接,场效应管M2还与三极管 Q16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5、 Q16的发射极连接后并接入三极管Q18的集电 极上,三极管Q17、 Q18、 Q19、 Q20基极、电压源V3串联连接后接地,其各发 射极上依次串联电阻R22、 R23、 R24、 R25后接地,场效应管M6串接电压源V4 后接地,三极管Q18的集电极连接在三极管Q15、 Q16的发射极上,三极管Q16 的基极串接电阻R19、 R17,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入来自于混频器3的中频信号 输入端的负极,电阻R19两端还并联连接电阻R15和电容C8,电阻R16、 R17的
一端还并联电容C5、 C6,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入中频信号输出端的正极,三 极管Q14的发射极接入中频信号输出端的负极,电阻R14与电容C7的一端接入
到中频信号输出端的正极。
图5所示为图1的自动增益控制器7的电路原理图,IFjn为来自于中频滤 波器6的中频信号输入端,IF—out为经过放大后的中频信号输出端,Vcon为控 制放大器增益系数的控制电压信号输入端,来自于中频滤波器6的中频信号输 入端的正极串接一个电容C15,电容C15的另一端分两路分别与三极管Q21的基 极、电阻R27—端连接,另一端接入电源VCC上,三极管Q21的集电极上连接一 个电阻R28,发射极与三极管Q22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Q22的集电极上连接一 个电阻R29,三极管Q21、 Q24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3与Q24的发射极上串并联 有电阻R34、 R35,三极管Q23、 Q24的集电极上分别连接一个电容C18、 C17、 发射极串接电阻R34、 R35,电阻R26、 R27、 R28、 R29、 R30、 R31、 R32、 R33 的一端依次分别并联在电源VCC上,其电阻R3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电容C18 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26的基极上,电阻R3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电容C17的另一 端和三极管Q25的基极上,电阻R3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三极管Q25的集电极和 中频信号输出端的负极上,电阻R3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三极管Q26的集电极 和中频信号输出端的正极上,三极管Q25、 Q27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7的集电 极与中频信号输出端的负极相连、发射极串接电阻R36、 R37接入三极管Q28 的发射极上、其集电极与中频信号输出端的正极相连,电阻R36、 R37之间节 点连接三极管Q32的集电极上,三极管Q32的基极顺序连接三极管Q31、 Q30、 Q29的基极、发射极串接电阻R41和场效应管M10,场效应管M10的另一端分别 与场效应管M9、 M8、 M7并联连接,场效应管M9、 M8、 M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 R40、 R39、 R38—端连接,另一端又分别与三极管Q31、 Q30、 Q29的发射极连 接、其集电极分别连接在三极管Q26、 Q22的发射极上和电阻R34另一端,场效 应管M7的另一端串接一个反向器invl,三极管Q29的基极上还与电压源V5相接
并接地,反向器invl的另一端接入控制放大器增益系数的控制电压信号输入
一山 顿。
图6所示为图1的模数转换器8的电路原理图,IFjn为来自于自动增益控 制信号放大器的中频信号输入端,此信号为模拟信号,C—out为经转换后的数 字信号输出端;来自于自动增益控制信号放大器的中频信号输入端的正极串
接电容C19,电容C19另一端分两路分别与电阻R43和三极管Q34的基极连接, 三极管Q3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5的基极相连接,其发射极又与三极管Q36的发 射极连接,三极管Q35的集电极分两路分别与电阻R44和三极管Q38的基极相连 接,电阻R45的一端分两路分别与三极管Q36的集电极、Q37的基极相连接,电 阻R46的一端分两路分别与三极管Q37的集电极、Q39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 Q39、 Q40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47的一端分两路分别与三极管Q38的集电极、 Q39的基极相连接,电阻R42、 R43、 R44、 R45、 R46、 R47另一端接入电源VCC 上,场效应管M11与M12连接,场效应管M13与M14连接,同时场效应管M11还与 M19、 M20连接,M12、 M13与三极管Q39、 Q40的集电极连接,M14、 M20连接, M15、 M16连接,M17、 M18连接,三极管Q35与Q36、 Q37与Q38、 Q39与Q40的发 射极节点分别接入三极管Q44、 Q45、 Q46的集电极上,三极管Q33、 Q34的发射 极串接电阻R48、 R49分别接入三极管Q42、 Q43的集电极上,三极管Q41、 Q42、 Q43、 Q44、 Q45、 Q46的发射极上依次串接电阻R50、 R51、 R52、 R53、 R54、 R55, 其各电阻和场效应管M19、 M20、 M16、 M18的另一端并接入电源VCC上接地, 来自于自动增益控制信号放大器的中频信号输入端的负极串接电容C20,电容 C20另一端分两路分别与电阻R42和三极管Q3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41、 Q42、 Q4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41集电极上连接电流源i2,场效应管M17、 M18的一 端接入经转换后的数字信号输出端C一out上。
图7所示为图1的频率综合器4的结构框图,其中VCO为压控振荡器,产生 振荡信号clk—vco; PLL为锁相环模块,将clk—vco与外部输入参考时钟信号 clk一ref进行相位比较,并产生一个控制电压对clk一vco的频率进行调节;IQ 为正交信号产生电路,将clk—vco由差分信号转换成具有四个正交相位的信 号,正交信号作为本地振荡信号LO输出。
图8所示为图7的压控振荡器VC0的电路原理图,OUTPUT为由压控振荡器产 生的振荡信号clk—vco的输出端,Vtune为振荡信号频率控制电压的输入端, 电源VCC串接在电流源i3的一端,其另一端依次串联连接有电阻R56、 R57、 R58 并接地,电阻R56—端还并联电阻R59和R60,电阻R60的另一端接入由电容C23 串接的可变电容Ctl、可变电容Ct2、电容C24的节点上,电阻R61的一端接入 由电容C25串接的可变电容Ct3、可变电容Ct4、电容C26的节点上,电容C23、 C25的另一端与电感L2、电阻R62、三极管Q47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7的发射极分别与三极管Q49、 Q50的集电极连接,其发射极分别串接电阻R63、 R64, 电阻R63、 R6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60、 R62的另一端分别接有电容C21 、 C22 并接地,三极管Q47、 Q48的基极交叉接在三极管Q47、 Q48的集电极上,三极 管Q48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50、 Q52的基极、Q51的发射极连接,其集电极连接 在电容C26、 C24、 C27、电感L3的一端和三极管Q60的基极上,.电源VCC上依次 分别与电感L2、电感L3、三极管Q51的集电极、电流源i4、三极管Q59、 Q60、 Q57的集电极、电流源i5—端连接,三极管Q51、 Q52、 Q53、 Q54、 Q55、 Q56、 Q57、 Q58的发射极依次串接电阻R65、 R66、 R67、 R68、 R69、'R70、 R71、 R72 和三极管Q52、 Q58旁路连接有电容C28、 C29并接地,三极管Q53、 Q54、 Q55、 Q56、 Q58的基极串联连接,三极管Q53、 Q55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54的集电 极与三极管Q59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Q55的集电极与Q60的发射极相连,三极 管Q56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60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Q59、 Q60的发射极与振荡 信号clk—vco的输出端正、负极相连。
图9所示为图7的锁相环模块PLL的电路原理图,CLK—REF为外部输入参考 时钟信号输入端,CLK—VCO为压控振荡器产生的振荡信号的输入端,Vtune为 对压控振荡器振荡信号频率进行调节的控制电压输出端,Dff模块为D触发器, DIV为分频器模块,其具体参数由应用范围决定;外部输入参考时钟信号输入 端CLILREF连接一个模块Dff,模块Dff分别与反向器irw2、或非门norl、与非 门nandl、电源VCC连接,反向器inv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M21的一端连接,场 效应管M21的另一端依次串接有连接场效应管M22、控制电压输出端Vtune、 M23、 M24,场效应管M22、 M23的一端与电压源V6、 V7连接接地,场效应管M24 分两路分别连接在第二模块Dff的右下两侧,或非门norl—端连接在第二模块 Dff的右侧,与非门nandl—端与场效应管M21的一端连接,第二模块Dff的左 侧连接一个分频器模块DIV,分频器模块DIV与压控振荡器产生的振荡信号的 输入端CLK一VCO连接,在控制电压输出端Vtune分别串并联有电阻R73、电容 C30、 C31并接地。
图10所示为图7的正交信号产生电路IQ的电路原理图,L0—in为来自于压 控振荡器的振荡信号clk—vco的输入端,outputl和output2为产生的具有四个 正交信号相位的本地振荡信号的输出端,其中outputl和output2各有两个输 出端,他们的相位分别相差180度,outputl和output2的对应信号相位分别相差90度;来自于压控振荡器的振荡信号输入端clkjCO的一端的正极上串联电
阻R74、 R75接入本地振荡信号的输出端outputl的正极,电阻R74、 R75的旁路 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32、 C33接入电阻R76、 R77的节点上,电阻R76、 R77的 旁路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34、 C35接入电阻R78、 R79的节点上,电阻R78、 R79 的旁路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36、 C37接入电阻R80、 R81的节点上,电阻R80、 R81的另一端节点上分别连接有电容C38、 C39,电容C38、 C39的另一端接入电 阻R74、 R75之节点上,电容C35、电容C39的另一端接入到本地振荡信号的输 出端outputl的正极上,电容C35、 R79的节点接入到本地振荡信号的输出端 outputl的负极上,电容C37、电阻R81的节点接入本地振荡信号的输出端 output2的负极上,电容C33、电阻R77的节点接入本地振荡信号的输出端 output2的正极上,电容C36、电阻R78、电容C38、电阻R80之节点接入到本地 振荡信号的输出端outputl的负极。
图1 l所示为图1中信号由ADC出来后所经过的数字电路模块示意框图 I/Q分离原理
假设输入信号为S(t) =Asin(2 Jt y;+t),经过I/Q分离后变为 I (t) =Acos[2 3t (/_/0)t] Q(t)=Asin[2ir /0)t]
上式中的I, Q信道均是任意指定的,我们可以称一个为I信道和另一个 为Q信道,由于这两个输出可以组合成一个输出形式的信号表示式,则有 <formula>complex 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1</formula>
通过上面的I一Q信道的分离后,下变频就具有如下两个主要优点
(1) 若对两路输出都进行数字化,则输入信号的带宽可以增加一倍。这 是由于在时域中,如果采样频率为/。,则当达到最高输入频率时,必须能够 在一个周期内获得两个采样样本以满足奈奎斯特釆样速率,这样最高输入频 率就为/。/2,如果还有一个Q信道的话,那么将会采样到大于两个样本值, 所以,最高输入频率可以扩展到/。。
(2) 在1-Q信道变换中保留了幅度信息。如果通过平方包络检波方式来 获取输入信号的幅度值,那么将由关系式<formula>complex 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1</formula>
如果仅存在一个信号,根据上式计算的幅度值A对每一个采样来说将为一个 常数。
通常有两种方法来产生下变频的I一Q信道, 一种是采用Hilbert变换, 另一种是采用特殊的采样方案。此处,由于I/Q信号是串行数据,所以存在 先后问题,要对I信号进行预处理,给它加上一个数据的延迟来达到与Q信 号同步。
接下来,分别对I/Q信号进行sign/mag位转换,这样做是为了在AGC模 块中能统计I/Q数据的mag位的个数从而产生控制信号来调整AGC的阈值。
1/Q数据均为两位(2 bit),高位为sign位,低位为mag位。具体实现 为高位与signlrwert信号进行异或,低位不变。
接下来,数据分为2路, 一路出初捕获模块CACAPT进入AGC模块, 一路进 行压縮处理。下面予以简要介绍
压縮处理实际上是一个数据转换器和一个8-bit累加器。它首先将经过 sign/mag位分离的2-bitl/Q数据转化为8bit、重量为+4, +1, —1, —4
的数据。
规则如下
如果mag位为O,则赋l,如果mag位为l,则赋4,由于sign位有+ — 之分,那么数据就可能变为以下+4, +1, 一l, 一4。
接下来将这些数据进行累加,具体规则为将I/Q数据按10, 9, 9的序列 进行累加,这样做的目的是将18. 67fo的数据压縮为2fo。
压縮之后,频率变为2fo,下来将8 bit的数据流变化为2 bit的数据 流,具体的做法是将数据与一个门限值作比较。此处的操作所造成的信号强 度损失为ldB,其中0.55dB是由2 bit采样造成的。
转化为2bit数据后,数据流进入串一并转换模块12、 13, 2fo的I/Q数据 串行的存入在一个ll-bit的缓冲器(buffer)中,当缓冲器满了之后,便会被 第二个相同的缓冲器读取(即先进行串一并转换,再进行并一串转换)。
并行器的目的是将从抽样判决器内的12个通道内流入的实时数据存储起 来。数据填入一个6bit深的缓冲器,当缓冲器填满后,它内部的所有内容都 在一个时钟周期或者一个单独的并行操作内被送入到串行器。每个通道都有 4x6-bit的数据缓冲器。
物理上,并行器和串行器内的内容被存在RAM3中。这用到了RAM中的12个
位置(location),在两个块(block)中,每个块有6个location。在每个 段(segment)中,数值在一个块写入,并在另外一个块中读出。在每个段的末 尾,两个块被交换。(也即读块变为写块,写块变为读块)
在每个段内,六个值被写入到RML每个这种值具有12个通道的2 bits I 和2bitsQ (也即48bits)。这些值写在段内的2,4,6,8, 10, ll半个码片的 末尾。
对每个通道将读出六个4-bit值,因此,每个段将会有6*12 = 72个读操作。 每个读操作内的48bits中,只有4 bits被利用。
本实用新型产品可用于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射频芯片HXM001RF中,采用 0.35微米锗硅工艺设计生产,并测试获得成功。
权利要求1.一种GPS接收机集成射频芯片,包括集成在射频芯片中的低噪声放大器、频率综合器及混频器、中频滤波器、自动增益控制器,模数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射频芯片中还集成有I/Q分离器、数据压缩器、串并转换器以及并串转换器;所述的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自动增益控制器的输出端,模数转换器分两个输出端输出两路数字中频信号SIGN和MAG,并连接至I/Q分离器,I/Q分离器的输出分为I路信号和Q路信号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I路信号数据压缩器和Q路信号数据压缩器;同时,I/Q分离器的I路信号和Q路信号两个输出端还连接自动增益控制器的反馈输入端;所述I路信号和Q路信号数据压缩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I路信号串并转换器和Q路信号串并转换器,I路信号串并转换器和Q路信号串并转换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I路信号并串转换器和Q路信号并串转换器,I路信号和Q路信号并串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基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GPS接收机集成射频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自动增益控制器包括来自于中频滤波器的中频信号输入端、中频信号输出端 和控制放大器增益系数的控制电压信号输入端,中频信号输入端的正极串接 —个电容C15,电容C15的另一端分两路分别与三极管Q21的基极、电阻R27— 端连接,另一端接入电源VCC上,三极管Q21的集电极上连接一个电阻R28,发 射极与三极管Q22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Q22的集电极上连接一个电阻R29,三 极管Q21、Q24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3与Q24的发射极上串并联有电阻R34、R35, 三极管Q23、 Q24的集电极上分别连接一个电容C18、 C17、发射极串接电阻R34、 R35,电阻R26、 R27、 R28、 R29、 R30、 R31、 R32、 R33的一端依次分别并联在 电源VCC上,其电阻R3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电容C18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26的 基极上,电阻R3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电容C17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25的基极 上,电阻R3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三极管Q25的集电极和中频信号输出端的负 极上,电阻R3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三极管Q26的集电极和中频信号输出端的 正极上,三极管Q25、 Q27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7的集电极与中频信号输出端 的负极相连、发射极串接电阻R36、 R37接入三极管Q28的发射极上、其集电极 与中频信号输出端的正极相连,电阻R36、 R37之间节点连接三极管Q32的集电 极上,三极管Q32的基极顺序连接三极管Q31、 Q30、 Q29的基极、发射极串接电阻R41和场效应管M10,场效应管M10的另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M9、 M8、 M7 并联连接,场效应管M9、 M8、 M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40、 R39、 R38—端连接, 另一端又分别与三极管Q31、 Q30、 Q29的发射极连接、其集电极分别连接在三 极管Q26、 Q22的发射极上和电阻R34另一端,场效应管M7的另一端串接一个反 向器irwl,三极管Q29的基极上还与电压源V5相接并接地,反向器invl的另一 端接入控制放大器增益系数的控制电压信号输入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接收射频信号的接收机芯片,将单片的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及频率综合器、中频滤波器、模数转换器、自动增益控制器、I/Q分离器、数据压缩器、串并转换器及并串转换器都集成在一个整体射频芯片中,尤其是将控制增益变化的模块集成在一个射频芯片上,可简化算法,使得射频和基带两个部分之间的自动增益脉宽调制信号无需接口就可实现信号增益的反馈调节,减轻基带处理信号的负担,加快处理速度。本实用新型的GPS接收机集成射频芯片采用0.35微米锗硅工艺设计生产,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G01S1/04GK201072442SQ200720032070
公开日2008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9日
发明者迪 李 申请人:西安华迅微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