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标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埋设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沉降观测标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埋设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a)在混凝土结构中进行钻孔,孔径比沉降观测标杆件直径大3.5-4.5㎜,孔位偏差不大于100㎜;(b)钻孔完成后清理孔壁上粉尘;(c)清理完毕后向孔内注入结构胶;(d)将沉降观测标杆件插入到钻孔中,待结构胶固化后进行沉降观测。本发明方法的优点是:沉降观测标安装操作简单,容易,安装速度快,能保证安装的质量,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沉降观测标被损坏后,可以在相应的位置重新安装,能保证沉降数据的连续性。
【专利说明】沉降观测标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埋设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沉降观测标ー种埋设方法,尤其是涉及沉降观测标在混凝土结构中采用植筋方式埋设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规定在建(构)筑物施工过程及建成后使用期间,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传统的沉降观测标埋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混凝土结构施工时预埋,由于沉降观测标需露出混凝土结构表面,支设安装模板时需预先在模板上钻孔,沉降观测标穿过模板插入混凝土结构中,以便浇注混凝土时将沉降观测标杆件埋在混凝土内。但这会给模板的安装及拆除带来很大的不便,目前实际施工中基本上不再采用这种方法,另外如果沉降观测标遭到损坏,无法进行修复;另ー种是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在混凝土结构中钻孔,然后用手锤将沉降观测标的杆件砸进钻孔内,这种方式虽然较方便,但若钻孔直径大了,会造成沉降标安装松动,导致测取的沉降数据精确,另外沉降安装不牢还容易丢失。若钻孔直径小了,沉降标安装困难,造成沉降标被手锤砸坏,甚至沉降标的杆件无法插进钻孔内。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保证沉降观测标在混凝土结构中安装操作简单、容易,保证安装质量、速度,保证安装牢固的沉降观测标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埋设方法。
[0004]本发明的沉降观测标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埋设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0005](a)在混凝土结构中进行钻孔,孔径比沉降观测标杆件直径大3.5-4.5 mm,孔位偏差不大于100 mm ;
[0006](b)钻孔完成后清理孔壁上粉尘;
[0007](c)清理完毕后向孔内注入结构胶;
[0008](d)将沉降观测标杆件插入到钻孔中,待结构胶固化后进行沉降观测。
[0009]本发明方法的优点是:沉降观测标安装操作简单,容易,安装速度快,能保证安装的质量,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沉降观测标被损坏后,可以在相应的位置重新安装,能保证沉降数据的连续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作以详细描述。
[0011]本发明的沉降观测标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埋设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a)在混凝土结构中进行钻孔,孔径比沉降观测标杆件直径大3.5-4.5 mm,孔位偏差不大于100 mm ;若遇到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则需移位重新钻孔,钻孔过程中严禁切断混凝土的原有钢筋。(b)钻孔完成后清理孔壁上粉尘;(c)清理完毕后向孔内注入结构胶;(d)将沉降观测标杆件插入到钻孔中,待结构胶固化后即可以进行沉降观测。
[0012]实施例1
[0013]工程包括6栋高层建筑和2栋多层建筑。
[0014](a)按设计要求采用电锤在某建筑结构的外墙上钻孔,钻孔直径为20 mm,孔径比沉降观测标杆件直径大3.5 mm,孔位偏差不大于100 mm,钻孔间距为15m,钻孔高度为距室外地面500 mm,钻孔深度为100 mm。共布设98个沉降观测点,若遇到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则需移位重新钻孔,钻孔过程中严禁切断混凝土的原有钢筋;(b)钻孔完成后用钢丝刷清理干净钻孔内壁上的粉尘;(c)按植筋结构胶的说明书中的配比配制结构胶,将各组份结构胶混合在一起并搅拌均匀;(d)将配制好的植筋结构胶注入到清理干净的钻孔内;(e)将沉降观测标的杆件插入到钻孔内;(f)将沉降观测标按设计要求进行编号并做好记录;(h)等待约24小时进行沉降观測。
[0015]进行了 39期沉降观測,观测过程中,监测点位牢固可靠、便于施测效果良好,很好的保障了监测成果的质量。沉降观测统计见下表。
[0016]沉降观测结果统计表
[0017]
【权利要求】
1.沉降观测标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埋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a)在混凝土结构中进行钻孔,孔径比沉降观测标杆件直径大3.5-4.5 mm,孔位偏差不大于100 mm ; (b)钻孔完成后清理孔壁上粉尘; (c)清理完毕后向孔内注入结构胶; (d)将沉降观测标杆件插入到钻孔中,待结构胶固化后进行沉降观测。
【文档编号】G01C15/02GK103453895SQ201310366760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0日
【发明者】张立敏, 段前忠, 王存贵, 刘义猛, 梁亚东, 王大伟, 郭亚军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天津市中土建筑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天津中建建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