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07651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循环泵、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第三流量计、第一电动阀、第二电动阀、第三电动阀、第四电动阀、第五电动阀、第六电动阀、被试验核级止回阀、第一法兰、第二法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通过上述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就可以实现被鉴定核级止回阀在鉴定试验工况参数下,首先建立通过核级止回阀的正向流量且使核级止回阀处于开启状态,而后采用转换方法,改变核级止回阀所在管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核级止回阀在管道内的逆向流体的作用下快速关闭,从而验证被鉴定核级止回阀的逆流关闭能力。
【专利说明】—种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级止回阀功能鉴定试验的逆流试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美国ASME QME-1-2002标准中对核级止回阀功能鉴定试验中的逆流试验要求有相应描述,即逆流试验中需要建立通过核级止回阀的正向流动并瞬间转换为逆向流动的验证过程,但并没有指出具体实施方法。国内外也未见这种瞬态逆流创建过程具体实施方法的公开报道。
[0003]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试验,最终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用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循环泵、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第三流量计、第一电动阀、第二电动阀、第三电动阀、第四电动阀、第五电动阀、第六电动阀、被试验核级止回阀、第一法兰、第二法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
[0006]所述第一流量计、第二电动阀和第三电动阀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上,所述第二流量计和第一电动阀设置在所述第三管道上,所述第四电动阀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上,所述第五电动阀设置在所述第四管道上,所述第三流量计和第六电动阀设置在所述第五管道上,所述被试验核级止回阀设置在所述第六管道上;
[0007]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六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法兰与所述第六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管道、第四管道和第五管道并联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所述第四管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法兰和第四电动阀之间,所述第五管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三电动阀之间。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上述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就可以实现被鉴定核级止回阀在鉴定试验工况参数下,首先建立通过核级止回阀的正向流量且使核级止回阀处于开启状态,而后采用转换方法,改变核级止回阀所在管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核级止回阀在管道内的逆向流体的作用下快速关闭,从而验证被鉴定核级止回阀的逆流关闭能力,进而为国内核级止回阀制造厂家提供鉴定试验的装置和方法,从而促进核级设备国产化的进程,并为国家制定核级阀门功能验证试验的试验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试验装置进行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的试验方法流程图;
[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试验开始后,管道内介质流向示意图;
[001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逆流过程开始后,管道内介质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便于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4]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循环泵1、第一流量计2、第二流量计3、第三流量计4、第一电动阀5、第二电动阀6、第三电动阀7、第四电动阀8、第五电动阀9和第六电动阀10、被试验核级止回阀11、第一法兰12、第二法兰13、第一管道14、第二管道15、第三管道16、第四管道17、第五管道18和第六管道19。
[0015]所述第一流量计2、第二电动阀6和第三电动阀7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14上,所述第二流量计3和第一电动阀5设置在所述第三管道16上,所述第四电动阀8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15上,所述第五电动阀9设置在所述第四管道17上,所述第三流量计4和第六电动阀10设置在所述第五管道18上,所述被试验核级止回阀11设置在所述第六管道19上。
[0016]所述第一管道14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管道14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法兰12与所述第六管道19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道15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1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二管道15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法兰13与所述第六管道1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管道16、第四管道17和第五管道18并联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14和第二管道15之间。其中,所述第四管道17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法兰13和第四电动阀8之间,所述第五管道18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法兰12和第三电动阀7之间。
[0017]如图2所示,是利用上述试验装置进行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的试验方法流程图,该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步骤31,建立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
[0019]步骤32,启动所述试验装置之前,关闭所述第五电动阀9和第六电动阀10,开启所述第一电动阀5、第二电动阀6、第三电动阀7和第四电动阀8。
[0020]步骤33,启动所述试验装置,对所述试验装置进行升温和升压,将所述试验装置的温度和压力提升并维持在待试验的工况参数。
[0021]该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用于核电厂所用的核级止回阀的功能鉴定试验,由于核级阀门分为核1级阀门、核2级阀门和核3级阀门,且各型阀门在核电厂中应用的位置不同,因此对核级止回阀开展鉴定试验的试验工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工况参数需根据具体阀门而定。
[0022]步骤34,当所述试验装置维持在待试验的工况参数时,保持所述第三电动阀7和第四电动阀8的开启量相同,并保持所述第五电动阀9和第六电动阀10关闭状态,调节所述第二电动阀6,控制通过所述被试验核级止回阀11的流量,使通过所述被试验核级止回阀11的流量达到预期值。
[0023]该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用于核电厂所用的核级止回阀的功能鉴定试验,由于核级阀门分为核1级阀门、核2级阀门和核3级阀门,因此预期值根据具体被试验核级止回阀的试验要求而定。如图3所示,试验开始后,所述试验装置中管道内介质从所述第一管道14流向所述第六管道19,再流向所述第二管道15。
[0024]步骤35,当所述被试验核级止回阀的流量达到预期值时,保持所述第二电动阀6的开度不变,同时关闭所述第三电动阀7和第四电动阀8,同步开启所述第五电动阀9和第六电动阀10,开始被试验核级止回阀11的逆流过程,直到所述被试验核级止回阀11完全关闭后,整个转换过程结束。
[0025]逆流过程中,随着所述第三电动阀7和第四电动阀8的关闭,通过所述被试验核级止回阀11的流量会越来越小,直到所述第三电动阀7和第四电动阀8完全关闭后,通过所述被试验核级止回阀11的流量同时降为零。如图4所示,逆流过程开始后,所述试验装置中管道内介质从所述第四管道17流向所述第六管道19,再流向所述第五管道18。
[0026]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就可以实现被鉴定核级止回阀在鉴定试验工况参数下,首先建立通过核级止回阀的正向流量且使核级止回阀处于开启状态,而后采用转换方法,改变核级止回阀所在管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核级止回阀在管道内的逆向流体的作用下快速关闭,从而验证被鉴定核级止回阀的逆流关闭能力,进而为国内核级止回阀制造厂家提供鉴定试验的装置和方法,从而促进核级设备国产化的进程,并为国家制定核级阀门功能验证试验的试验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核级止回阀动态逆流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循环泵、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第三流量计、第一电动阀、第二电动阀、第三电动阀、第四电动阀、第五电动阀、第六电动阀、被试验核级止回阀、第一法兰、第二法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 所述第一流量计、第二电动阀和第三电动阀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上,所述第二流量计和第一电动阀设置在所述第三管道上,所述第四电动阀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上,所述第五电动阀设置在所述第四管道上,所述第三流量计和第六电动阀设置在所述第五管道上,所述被试验核级止回阀设置在所述第六管道上; 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六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法兰与所述第六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管道、第四管道和第五管道并联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所述第四管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法兰和第四电动阀之间,所述第五管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三电动阀之间。
【文档编号】G01M99/00GK204202897SQ201420682104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4日
【发明者】齐晓光, 程道喜, 翟伟明, 杨兵, 周平 申请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