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出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2728发布日期:2018-11-09 18:16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环境监测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出风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区域性大气污染尤为凸显,雾霾影响着人们的出行,PM2.5等细粒子污染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室外污染物的成分复杂,导致室内的气体污染也由传统的甲醛、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污染,变为了甲醛、一氧化碳以及PM2.5颗粒物等引起的气-固综合性污染,人们对周围办公及生活环境中空气质量情况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目前,市面上对于室内空气的检测,多采用手持式检测仪,该类检测设备具备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等优点,使用时,通过对检测仪上的按键的触发,显示器即显示当前空气质量情况,但是该类检测仪无法实现时时检测及跟踪,而且该类检测仪的出风口设置于壳体平面上,与外界联通的位置不设隔离物异物很容易滴入,而且出风口设置于表面,严重影响美观。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出风结构将出风口掩藏在顶盖下,避免了顶部异物的滴入,有效的对内部电器元件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同时使出风处更加美观;出气口通过出风结构实现缓冲作用,防止气体对顶盖上设置的电器元件的损坏,结构简单,便于拆卸检修的室内检测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出风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出风结构,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内部设有检测风道,检测风道的出风口处设有出风结构;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壳体顶部设有与出风口相连通的出风凹槽,出风凹槽上端开口处安装有顶盖,顶盖与凹槽底部之间相距一定距离;顶盖的外周与出风凹槽的侧壁之间相距一定间隙以构成出风缝隙。

所述壳体的上开口设有内折边,所述出风凹槽由内折边与检测风道上挡板构成,所述上挡板与内折边搭接形成密封的凹槽底部,所述上挡板上设有与检测风道相连通的出风口;

优选的,所述上挡板与壳体为一体件,令壳体的顶部直接形成出风凹槽;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上挡板可拆卸安装于检测风道。

还包括支撑筋,所述支撑筋设置于上挡板上表面或顶盖下表面,顶盖经支撑筋搭置于上挡板上,使顶盖与凹槽底部之间相距一定距离。

所述上挡板向下凹陷,形成凹腔,多条支撑筋设置在凹腔的边缘;各支撑筋分别沿径向设置,并沿凹槽的外周等间隔角度的均匀分布。

所述凹腔内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向外延伸并与支撑筋一一相对应的连接。

所述的顶盖与出风凹槽的开口为同心不等径设置,且顶盖外周与出风凹槽之间间隙构成的出风缝隙经各支撑筋分为相互独立的多段。

所述出风口设置在出风凹槽的底部中心位置。

所述出风凹槽的底部还设有与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电气室相连通的通孔。

所述出风凹槽的侧壁为自上向下逐渐收窄的斜面。

所述上挡板与顶盖通过螺钉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出风凹槽,并将出风凹槽上端开口处安装顶盖,该出风结构巧妙的将出风口掩藏在顶盖下,避免了顶部异物的滴入,有效的对内部电器元件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同时使出风处更加美观;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内折边,内折边和用于安装出风口的上挡板构成出风凹槽,上挡板与内折边搭接形成密封的凹槽底部,该结构使上挡板与壳体实现可拆卸连接,便于壳体内部电气元件的检修,同时也便于壳体的清洗;通过设置支撑筋,使顶盖与出风凹槽的底部间隔一定距离,为气体的流出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为底盖安装的电气元件提供安装空间;通过在上挡板上设置凹腔,为从出风口处流出的气体提供了缓冲空间,防止气体排出速度过快,对电气元件造成损坏,同时凹腔为顶盖上安装的电气元件提供充足的安装空间;支撑筋径向设置,与气体流向方向同向,便于气体的排出;支撑筋沿凹槽的外周等间隔角度的均匀分布,使气体排出时,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出风结构各个方向受力相平衡;设置加强筋,有效的提高了凹腔的强度,加强筋同时还起到分散气体的作用,将加强筋向外延伸并与支撑筋一一相对应的连接,更方便分散的气体沿支撑筋之间的孔道排出;出风口设置于出风凹槽的底部,使气体距出风缝隙的距离相同,提高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出风结构各个方向受力的均衡度;在出风凹槽的底部还设有与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电气室相连通的通孔,便于底盖上与电气元件相连的线路通过,同时该孔也可以作为电气室的散热孔,提高电气室的散热效率;出风凹槽的侧壁为自上向下逐渐收窄的斜面,该斜面对气体排出具有导向作用,与气体排出的方向相同,降低出风口的气体所受的阻力,提高气体排出效率;上挡板与顶盖可拆卸安装,便于顶盖上安装的电气元件的维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出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五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中:200、壳体 201、内折边 301、检测风道 302、出风口 303、出风凹槽 304、顶盖 305、出风缝隙 306、上挡板 307、支撑筋 308、凹腔 309、加强筋 310、通孔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出风结构,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内部设有检测风道301,风道的出风口302处设有出风结构;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壳体200顶部设有与出风口相连通的出风凹槽303,出风凹槽303上端开口处安装有顶盖304,顶盖304与出风凹槽303底部之间相距一定距离;顶盖304的外周与出风凹槽303的侧壁之间相距一定间隙以构成出风缝隙305。

通过设置出风凹槽303,并将出风凹槽303上端开口处安装顶盖304,该出风结构巧妙的将出风口302掩藏在顶盖304下,避免了顶部异物的滴入,有效的对内部电器元件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同时使出风处更加美观。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壳体200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壳体200的上开口设有内折边201,出风凹槽303由内折边201和用于安装出风口302的上挡板306构成,上挡板306与内折边201搭接形成密封的出风凹槽303底部,顶盖304上固定设置有支撑筋307,顶盖304经支撑筋307搭置于上挡板306上,使顶盖304与出风凹槽303底部之间相距一定距离,上挡板306为可拆卸安装于检测风道,令壳体的顶部直接形成出风凹槽303;顶盖与上挡板通过螺钉连接。

其中上挡板也可以与壳体为一体件,也可以为独立于壳体和检测风道的单独件。

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内折边201,内折边201和用于安装出风口302的上挡板构成出风凹槽303,上挡板306与内折边201搭接形成密封的出风凹槽303的底部,该结构使上挡板306与壳体200实现可拆卸连接,便于壳体200内部电气元件的检修,同时也便于壳体200的清洗,顶盖304上固定设置支撑筋307,用于使顶盖304与出风凹槽303底部之间相距一定距离,使气体排出。

实施例二: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壳体200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壳体200的上开口设有内折边201,出风凹槽303由内折边201和用于安装出风口302的上挡板306构成,上挡板306与内折边201搭接形成密封的出风凹槽303底部,上挡板306为平板结构,上挡板306为可拆卸安装于检测风道,令壳体的顶部直接形成出风凹槽303;上挡板306固定设置有支撑筋307,顶盖304经支撑筋307搭置于上挡板上,使顶盖304与出风凹槽303底部之间相距一定距离,顶盖与上挡板通过螺钉连接。

其中上挡板也可以与壳体为一体件,也可以为独立于壳体和检测风道的单独件。

实施例三:

如图1、图4所示,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上挡板306为用于安装检测风道301的框架的上板,上挡板306中部向下凹陷,形成凹腔308,多条支撑筋307设置在凹腔308的边缘,各支撑筋307分别沿径向设置,并沿凹腔308的外周等间隔角度的均匀分布。

其中,支撑筋307也可以非径向设置,也可以沿凹腔308的外周等间隔角度的非均匀分布。

一方面,上盖上设置电气元件,通过设置凹腔308,为电气元件的安装提供充足的空间,另一方面与上挡板306为平板结构相比,凹腔308增加了出风口302位置的空间,增加了缓冲空间,防止气体排出速度过快造成对电器元件的损坏;各支撑筋307分别沿径向设置,使气体从出风口302排出后流出更加顺畅,便于气体排出,支撑筋307沿出风凹槽303的外周等间隔角度的均匀分布,使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出风结构各方向受力平衡,同时更加美观。

实施例四:

如图1、图5所示,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凹腔308内设有加强筋309,加强筋309向外延伸并与支撑筋307一一相对应的连接,顶盖304与出风凹槽303的开口为同心不等径设置,使顶盖304与出风凹槽303之间形成出风缝隙305,且顶盖304外周与出风凹槽303之间间隙构成的出风缝隙305经各支撑筋307分为相互独立的多段。

通过设置加强筋,有效的提高了凹腔的强度,加强筋同时还起到分散气体的作用,将加强筋向外延伸并与支撑筋一一相对应的连接,更方便分散的气体沿支撑筋之间的通道排出。

实施例五:

如图1、图5所示,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将出风口302设置在出风凹槽303的底部中心位置,出风凹槽303的底部还设有与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电气室相连通的通孔,出风凹槽303的侧壁为自上向下逐渐收窄的斜面,上挡板306与顶盖304通过螺钉连接。

其中,侧壁也可以是竖直面或自下向上逐渐收窄的斜面,但是优选自上向下逐渐收窄的斜面,其气流方向按照如图6所示方向,该结构使气体流向更加流畅;出风口也可以设置在出风凹槽的底部非中心位置,但是优选中心位置,该设计使气体到缝隙位置的距离相等,使室内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出风结构受力更加平衡;通孔用于上盖上安装的电气元件的线路通过,同时也利于散热,上挡板与顶盖也可采用插接、卡接方式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