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反应杯的防撞清洗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971482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用于反应杯的防撞清洗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生化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反应杯的防撞清洗机构。

背景技术: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是一种针对患者体液样本进行免疫学定量分析的仪器,可检验众多疾病病症,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检验分析过程全自动化等优点,能够大大提高免疫分析效率,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现代临床免疫分析诊断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物进行一系列免疫反应、进行洗涤之后,再利用光学仪器测量待测物免疫反应后的发光信号强弱程度来指示检验结果。其包含多个子系统,其中的反应杯清洗机构主要用于清洗反应杯内多余试剂,保证结果准确。申请号为201420873150.9的中国专利披露了一种“用于反应杯的洗脱机构”,该机构包括洗脱臂和多个垂直于洗脱臂设置的洗脱单元,每个洗脱单元均包括针固定座和置于其内的能够上下移动的洗脱针,并且在其中一个洗脱单元上安装有防撞光电传感器。上述洗脱臂在动力机构的作用下可以整体上下移动,反应杯依次通过各洗脱单元进行洗脱作业,当洗脱针接触到反应杯杯底、且上下运动达到设定限制时,防撞光电传感器会发出信号,使洗脱臂不再整体下移,防止撞弯洗脱针。当洗脱针长短不一时,仅仅设置一个防撞光电传感器不能完全反映所有洗脱针与杯底的接触情况,特别是当防撞光电传感器安装在最后一个洗脱单元的情况下,至传感器发出报警时,之前的洗脱针可能已经发生撞弯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反应杯的防撞清洗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反应杯的防撞清洗机构,包括带有防撞传感器的洗脱臂和垂直设置在所述洗脱臂上的洗脱单元,所述洗脱单元包括针固定座、针导向座和洗脱针,所述洗脱臂包括上下叠置的浮动板和固定板,所述浮动板穿设在所述固定板上设置的导向柱和第一限位盖栓上,所述第一限位盖栓上套设的第一弹性件下端与浮动板上表面相接触;所述洗脱针卡固在一体化设置的针固定座和针导向座中,对称设置在洗脱针两侧的第二限位盖栓穿过所述针固定座并固连在浮动板上,所述第二限位盖栓上套设的第二弹性件下端与针固定座上表面相接触;所述防撞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浮动板上设置有用于触发防撞传感器的触发片。所述洗脱针外侧设置有导向套筒。所述洗脱单元至少为一组,每组洗脱单元的洗脱针均包括沿反应杯清洗顺序依次设置的套筒洗脱针、防污染洗脱针和单吸洗脱针。所述套筒洗脱针包括与带压清洗液容器相连通的套筒注液针和与泵相连通的套筒吸液针,所述套筒注液针的第一注液口高于套筒吸液针的第一吸液口,套筒注液针同轴固定套接在套筒吸液针外侧,套筒注液针针壁末端和套筒吸液针针壁之间的环形开口构成所述第一注液口;套筒吸液针末端开口为所述第一吸液口,所述第一吸液口四周的针壁上间隔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吸液凹槽。所述套筒注液针针壁下端设置有向套筒吸液针针壁卡固凹陷的紧固结构或者在套筒注液针针壁和套筒吸液针针壁之间设置有连接固定件。所述防污染洗脱针包括与带压清洗液容器相连通的竖直注液针和与泵相连通的竖直吸液针,所述竖直注液针的第二注液口高于竖直吸液针的第二吸液口,竖直注液针和竖直吸液针为间隔设置的竖直针体,其末端分别开设有竖直向下的所述第二注液口和第二吸液口,第二吸液口四周的针壁上间隔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吸液凹槽;竖直注液针和竖直吸液针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连接两者的分隔固定件。所述单吸洗脱针包括与泵相连通的独立吸液针,所述独立吸液针末端开设有竖直向下的第三吸液口,所述第三吸液口四周的针壁上间隔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吸液凹槽。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反应杯的防撞清洗机构,在每个洗脱单元的针固定座上均对称设置有两个套设在限位盖栓上的弹性件,使洗脱针在此限位盖栓的行程范围内能够有效防止针被撞弯;此外,洗脱臂由固定板和可以自由运动的浮动板构成,当任一洗脱针达到触碰极限时,浮动板触发防撞传感器阻止固定板继续下移,避免针被撞弯,在此双重防撞结构的保护下,能够有效避免洗脱针及其他部件发生损伤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单个洗脱单元针固定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中套筒洗脱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正剖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的侧剖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C-C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中D部放大图。图10是本发明中防污染洗脱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E部放大图。图14是本发明中单吸洗脱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F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反应杯的防撞清洗机构,包括带有防撞传感器的洗脱臂和垂直设置在洗脱臂上的洗脱单元,所述洗脱单元包括针固定座、针导向座和洗脱针,所述洗脱臂包括上下叠置的浮动板1和固定板2。如图2所示,浮动板1穿设在固定板2上设置的导向柱3和第一限位盖栓4上,所述第一限位盖栓4上套设的第一弹性件5下端与浮动板1上表面相接触。上述第一弹性件5一般选择压缩弹簧。如图3、4所示,所述洗脱针卡固在一体化设置的针固定座6和针导向座中,对称设置在洗脱针两侧的第二限位盖栓7穿过针固定座6并固连在浮动板1上,第二限位盖栓7上套设的第二弹性件8下端与针固定座6上表面相接触。洗脱针外侧套设有上沿位于针固定座6和浮动板1之间的导向套筒13,用于使洗脱针在上下移动时保持竖直和顺畅。由于每个洗脱针关联的第二限位盖栓7和第二弹性件8为两套,且对称设置在洗脱针两侧,导向套筒13的长度可以一直延伸到针固定座6的位置,竖直导向作用更加明显,不必要求第二弹性件8提供压力来保证洗脱针保持竖直,因此可以选择较小弹力的第二弹性件8,此外,第二弹性件8弹力较小还可以避免洗脱针针尖频繁接触反应杯杯底发生猛烈碰撞。如图1、3所示,所述防撞传感器9设置在固定板2上,浮动板1上设置有用于触发防撞传感器9的触发片。该防撞传感器9和触发片为一套或两套,可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进行选择。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洗脱臂上的洗脱单元为两组,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反应杯的清洗要求选择合适数量的洗脱单元,设置至少一组洗脱单元。如图2所示,每组洗脱单元的洗脱针均包括沿反应杯清洗顺序依次设置的套筒洗脱针10、防污染洗脱针11和单吸洗脱针12。其中,防污染洗脱针11至少为1个,此外,可增加其数量,对反应杯进行多遍清洗。如图5-9所示,上述套筒洗脱针10包括与带压清洗液容器相连通的套筒注液针1001和与真空泵相连通的套筒吸液针1002(见图6),套筒注液针1001的第一注液口1003高于套筒吸液针1002的第一吸液口1004,可充分避免套筒注液针1001没入清洗液液面以下受到污染。套筒注液针1001同轴固定套接在套筒吸液针1002外侧,套筒注液针1001针壁末端和套筒吸液针1002针壁之间的环形开口构成第一注液口1003;套筒吸液针1002末端开口为第一吸液口1004,所述第一吸液口1004四周的针壁上间隔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吸液凹槽1005(见图9)。第一吸液凹槽1005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数量和形状,以能够避免第一吸液口1004与反应杯底憋死、能够充分进行吸液为准。具有上述结构的套筒洗脱针10注液液体流向竖直向下,即使针体完全离开反应杯,仍可注满反应杯,因此可采用边注液边吸液的清洗方式,稀释反应杯内液体的浓度,减少针体污染;其次,在注液过程中,清洗液充满套筒注液针1001和套筒吸液针1002之间的腔体中,并顺着套筒吸液针1002外壁下落,能够充分地洗涤套筒吸液针1002外壁及第一吸液口1004周缘,避免第一吸液口1004结晶堵塞;此外,由于注液液体竖直下流,能够有效避免注液过程中液体溅出反应杯外的现象,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所述套筒注液针1001针壁下端设置有向套筒吸液针1002针壁卡固凹陷的紧固结构(见图8)或者在套筒注液针1001针壁和套筒吸液针1002针壁之间卡接或焊接有用于连接两者的连接固定件,从而使套筒注液针1001和套筒吸液针1002保持稳固的结构关系,有利于保持注液流向和流量,持续清洗套筒吸液针1002外壁。如图10-13所示,防污染洗脱针11包括与带压清洗液容器相连通的竖直注液针1101和与真空泵或蠕动泵等相连通的竖直吸液针1102,竖直注液针1101的第二注液口1103高于竖直吸液针1102的第二吸液口1104,可充分避免套筒注液针1001没入清洗液液面以下受到污染。竖直注液针1101和竖直吸液针1102为间隔设置的竖直针体,其末端分别开设有竖直向下的第二注液口1103和第二吸液口1104,第二吸液口1104四周的针壁上间隔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吸液凹槽1105(见图13)。第二吸液凹槽1105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数量和形状,以能够避免第二吸液口1104与反应杯底憋死、能够充分进行吸液为准。竖直注液针1101和竖直吸液针1102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连接两者的分隔固定件1106(见图10)。具有上述结构的防污染洗脱针11注液液体流向竖直向下,即使针体完全离开反应杯,仍可注满反应杯,因此可采用边注液边吸液的清洗方式,稀释反应杯内液体的浓度,减少针体污染;其次,由于注液针3和吸液针4为竖直针体,因此液体流动更顺畅,注液液体竖直下流,能够有效避免注液过程中液体溅出反应杯外的现象,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此外,两针分离且相互独立,可以充分避免针体相互污染,以及竖直吸液针1102针壁挂液结晶。如图14-16所示,单吸洗脱针12包括与真空泵或蠕动泵等相连通的独立吸液针1201,所述独立吸液针1201末端开设有竖直向下的第三吸液口1202,第三吸液口1202四周的针壁上间隔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吸液凹槽1203(见图16)。第三吸液凹槽1203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数量和形状,以能够避免第三吸液口1202与反应杯底憋死、能够充分进行吸液为准。使用时,使反应杯依次通过套筒洗脱针10、防污染洗脱针11和单吸洗脱针12,套筒洗脱针10、防污染洗脱针11分别进行注液、吸液操作,对反应杯进行清洗,单吸洗脱针12仅负责吸除残液。因清洗开始时,清洗残液浓度较高,因此采用套筒洗脱针10进行清洗,避免针体被污染;之后,采用多个防污染洗脱针11对反应杯进行多遍清洗;最后,反应杯行至单吸洗脱针12处,由单吸洗脱针12处将杯中清洗液残液完全移除。上述反应杯清洗过程,一般选择批量处理,因此,多个反应杯会同时位于套筒洗脱针10、防污染洗脱针11和单吸洗脱针12下方。由于反应杯和整个装置的深度之间存在公差,并不是所有洗脱针同时与反应杯杯底接触。首先,固定板2在外力作用下缓慢下移,对于较长的洗脱针,其针尖会首先触碰到反应杯杯底;此时,与洗脱针相连的针固定座6相对浮动板1沿第二限位盖栓7向上移动,位于第二限位盖栓7和针固定座6之间的第二弹性件8被压缩,避免针尖发生硬性触碰;当第二弹性件8被完全压缩,针固定座6上沿和第二限位盖栓7的盖栓相接触时,单个洗脱针缓冲调节装置达到极限值,此时,此较长的洗脱针和浮动板1形成刚性连接;当固定板2进一步下移时,浮动板1沿导向柱3和第一限位盖栓4向上移动,位于第一限位盖栓4和浮动板1之间的第一弹性件5被压缩,可以避免针尖发生硬性触碰;此时,位于浮动板1上的触发片与设置在固定板2上的触发防撞传感器9相接触,向中央处理系统发出信号,使固定板2停止下移动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