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09612发布日期:2019-05-07 20:5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多项预定资料参数,建立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

通过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模拟地震波在多个不同的仿真地质模型下的传播,获取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在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上识别出凹槽的响应特征,通过将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确定凹槽定量解释模型;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为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

将满足预定条件的目标区域地震同相轴进行预处理后代入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

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地层倾角小于7度,充填物与围岩速度差异大于500米/秒,凹槽的深度大于5米;

所述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包括:在地震上识别地震轴的顶界面层位时间A,底界面层位时间B,基准顶面层位时间A1,基准底面层位时间B1,X(i)表示第i个CDP点的x值,Y(i)表示第i个CDP点的y值,x、y为当前的坐标值;槽的深度h,槽的宽度w,地层平均速度v,经验权值L1=0.81,L2=0.73,L3=0.92,L4=0.87;求取槽的深度h的过程如下:

当B1-A1≠0时:

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则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小型复合波形,即基准轴的幅度小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1,

X(i)=x,

Y(i)=y,

若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或者w=((Y(j)-Y(i))2+(X(i)-X(j))2)1/2

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则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大型复合波形,即基准轴的幅度大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2,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若B1-A1=0,或者B1-A1<2,则表示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那么,

第i处的h(i)=(B-A)*v/2*L3,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当B1、A1为空,而B、A有值时,那么,

如果AMPB(i+1)-AMPB(i)>0,其中,AMPB(i+1)表示B层位所属第i个点上方的最大波峰或者波谷的振幅值;

则all_cdp=1,

如果下一个继续,则all_cdp=1+1,

如果有n个点符合上述关系,则all_cdp=n,

那么h(i)=(B-A)*v/2*L4,如果10<h<30;

X(i)=x,

Y(i)=y,

w=n*道间距,

如果最后一个CDP点号为j,则w=((Y(j)-Y(i))2+(X(i)-X(j))2)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包括下述中的至少一种:

垂直入射地震波正演模拟、基于标量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基于声波方程的正演模拟、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以及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方程正演模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为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相应的,获取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包括:

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进行预定模拟区域的放炮和地震反射的接收,获取地震反射特征参数;

结合所述预定模拟区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参数,基于弹性波方程建立正演模拟剖面;

将所述正演模拟剖面通过深度偏移处理获得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与凹槽的响应特征具有预定对应关系,所述预定对应关系包括:

当凹槽的深度在17米至7米之间,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30度至90度;

当凹槽的深度在28米至14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益增大预定百分比;

当凹槽的深度大于30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呈复合波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包括:

利用同相轴进行精细解释,并应用凹槽定量解释模型确定所述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其中,所述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包括凹槽的深度、凹槽的宽度、凹槽的边缘坐标、凹槽的二维地质剖面及凹槽的平面展布图;

对所述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进行井-震剖面反向验证。

6.一种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仿真地质模型建模模块,用于基于多项预定资料参数,建立线性渐变地层倾角、不同岩性组合与不同尺度凹槽的仿真地质模型;

地震二维成果剖面获取模块,用于通过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模拟地震波在多个不同的仿真地质模型下的传播,获取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凹槽定量解释模型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上识别出凹槽的响应特征,通过将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对应的凹槽的响应特征与所述仿真地质模型中的凹槽进行对比和解译,确定凹槽定量解释模型;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为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

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将满足预定条件的目标区域地震同相轴进行预处理后代入所述凹槽定量解释模型,获取凹槽的定量识别数据,

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地层倾角小于7度,充填物与围岩速度差异大于500米/秒,凹槽的深度大于5米;

所述凹槽的定量解释方程包括:在地震上识别地震轴的顶界面层位时间A,底界面层位时间B,基准顶面层位时间A1,基准底面层位时间B1,X(i)表示第i个CDP点的x值,Y(i)表示第i个CDP点的y值,x、y为当前的坐标值;槽的深度h,槽的宽度w,地层平均速度v,经验权值L1=0.81,L2=0.73,L3=0.92,L4=0.87,求取槽的深度h的过程如下:

当B1-A1≠0时:

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则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小型复合波形,即基准轴的幅度小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1,

X(i)=x,

Y(i)=y,

若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或者w=((Y(j)-Y(i))2+(X(i)-X(j))2)1/2

若第i个CDP点处的(B-A)-(B1-A1)>B1-A1则表示该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为大型复合波形,即基准轴的幅度大于实际轴幅度与基准轴幅度的差,那么,

第i处的h(i)=((B-A)-(B1-A1))/(B1-A1)/2*v*L2,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当B1-A1=0,或者B1-A1<2时,则表示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那么,

第i处的h(i)=(B-A)*v/2*L3,

X(i)=x,

Y(i)=y,

如果j是最后一个满足要求的CDP点,那么w=(j-i)*道间距,

或者w=((Y(j)-Y(i))2+(X(i)-X(j))2)1/2

当B1、A1为空,而B、A有值时,那么,

如果AMPB(i+1)-AMPB(i)>0,其中,AMPB(i+1)表示B层位所属第i个点上方的最大波峰或者波谷的振幅值;

则all_cdp=1,

如果下一个继续,则all_cdp=1+1,

如果有n个点符合上述关系,则all_cdp=n,

那么h(i)=(B-A)*v/2*L4,如果10<h<30;

X(i)=x,

Y(i)=y,

w=n*道间距,

如果最后一个CDP点号为j,则w=((Y(j)-Y(i))2+(X(i)-X(j))2)1/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波场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为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相应的,所述地震二维成果剖面获取模块包括:

地震反射特征参数获取单元,用于基于弹性波方程的正演模拟进行预定模拟区域的放炮和地震反射的接收,获取地震反射特征参数;

正演模拟剖面建立单元,用于结合所述预定模拟区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参数,基于弹性波方程建立正演模拟剖面;

正演模拟剖面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正演模拟剖面通过深度偏移处理获得地震二维成果剖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凹槽的定量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与凹槽的响应特征具有预定对应关系,所述预定对应关系包括:

当凹槽的深度在17米至7米之间,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相位反转30度至90度;

当凹槽的深度在28米至14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益增大预定百分比;

当凹槽的深度大于30米,所述凹槽对应的地震反射波呈复合波形。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