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分离型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5799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光电分离型探测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08月06日、发明名称为“光电分离型探测器”、申请号为“201310339348.9”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将具有收容有发光元件的光具座的送光器、与具有收容有受光元件的光具座的受光器相对配置在监视空间内而构成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



背景技术:

在光电分离型探测器中,将收容有发光元件的送光器与收容有受光元件的受光器在高处(通常,地上10~15m)通常间隔5~100m的监视距离相对配置。光电分离型探测器通过探测火灾发生后因送光器与受光器之间存在烟而出现光的衰减,来检测火灾。

由于送光器与受光器离开长距离而设置,所以在设置状态下,需要将送光器与受光器的光轴调整为一致。

因此,光电分离型探测器上设有用于调整光轴的准直孔,并且具有光轴调整装置。

作为光轴的调整方法,边通过准直孔目视对置器边确认其位置,并采用光轴调整装置对光轴进行粗调。进而,之后一面用电压计等确认受光输出一面进行微调。作为这种光电分离型探测器,例如公开有专利文献1,所述专利文献1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将光轴调整装置的操作部面朝正面配置,能简单地进行操作(参照专利文献1的技术方案1和段落(0019))。

此外,在设置状态下,为了使送光器与受光器的光轴一致,在一般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中,将光具座设置为能相对主体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转动,此外,光具座具有通过调整上述的转动量来调整光轴的光轴调整装置。

作为这种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专利文献2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的光具座被设置为能利用光具座支承框在垂直方向转动,且光具座支承框设置为相对主体能在水平方向转动。这样,光具座能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转动(参照专利文献2的段落(0069))。

此外,专利文献2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包括:作为光轴调整装置的调整螺钉;以及调整弹簧,所述调整弹簧分别对光具座和光具座支承框施力,使其在规定方向上转动。

为了将光具座支承框设置为能转动,需要在转动支承部上形成少许的间隙,形成间隙意味着在光具座支承框上在前后左右会产生晃动。因此在光轴调整后有可能由于振动等而产生光轴偏移。

对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利用上下设置的转动轴能转动地支承光电分离型探测器的光具座支承框,并且在所述上下的轴部设置将光具座支承框压向其中心方向的支承弹簧,来防止晃动的发生(参照专利文献2的段落(0069))。

此外,在设置状态下,为了使送光器与受光器的光轴一致,光电分离型探测器通常具有光轴调整装置。

例如专利文献3公开了具有这种光轴调整装置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

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中光具座的水平方向的角度调整如下。

即,通过以在水平方向能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底座上的支承框来支承光具座,用线圈的螺旋弹簧在规定的转动方向上对支承框施力,并用调整螺钉限制其转动角度。更具体而言,在具有设置在底座侧的螺钉插入孔(专利文献3中为插入孔33)的保持部与支承框之间配置有线圈状的螺旋弹簧,从保持部侧将调整螺钉插入螺旋弹簧,并将调整螺钉的前端拧入形成于保持框侧的螺钉孔,通过转动调整螺钉来调整保持框与保持部的距离,从而调整支承框的转动角度。

由于伴随调整螺钉的送入,需要为转动支承框而改变支承框与调整螺钉所呈的水平角度,为实现所述改变,将用于插入调整螺钉的保持部的螺钉插入孔形成为“横向槽状”(参照段落(0013)),并在与调整螺钉之间设置间隙,使调整螺钉随着螺钉送入而在螺钉插入孔中移动。

此外,简要说明送光器和受光器的设置步骤。

首先,将基座安装在设于壁侧的箱体上,接着将主体设置在基座上并将从箱体延伸的配线从设置在基座上的配线窗引出后与主体连接,而后盖上盖子。

但是,因为设置场所在高处,有时难以保证足够的设备的布置空间。因而,专利文献4公开了,在光电分离型探测器的设置中,通过在打开盖子的状态下将盖子保持在主体上,来实现设置的高效化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专利第3122255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268868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67563号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实开平6-37988号

按照专利文献1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由于将操作部面朝正面,因而在操作中手会遮挡光轴。

遮挡光轴在粗调时不会产生特别的问题。

可是,在边用电压计等确认输出、边进行微调时,如果手遮挡了光轴,输出降低,则不能准确判断受光电平。因此,由于不能像操作操作部、手离开操作部、进行受光电平的确认、而后再次操作操作部确认受光电平一样,边进行操作部的操作边进行受光电平的确认,所以存在微调的作业效率差的问题。

此外,按照专利文献2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为防止光具座支承框的晃动,需要在其上下支承光具座支承框,且需要专用的支承弹簧,存在结构复杂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由于将调整螺钉插入对支承框施加转动力的螺旋弹簧,针对调整螺钉的头部和保持构件的抵接面、在垂直方向上作用有弹簧力,所以调整螺钉的头部被强力按压在保持构件上。因此,调整螺钉的头部与保持构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增加,调整螺钉难以随着螺钉送入而在螺钉插入孔中平滑移动。

如果调整螺钉不能平滑移动,则不能平滑进行支承框的水平方向的角度调整,有时,调整螺钉的头部与保持构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大于螺旋弹簧的转动力,调整螺钉的头部与保持框之间卡住,而所述卡住在调整后分开时,会使已调整过的光轴发生偏移。

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中,“在所述调整螺钉上设有使所述调整螺钉的头部的支承面形成凹曲面状的镶嵌垫圈”(参照技术方案1),以使调整螺钉能容易地追随调整螺钉的螺钉送入而移动,但是仍旧没有实质上解决上述的问题。

此外,由于光电分离型探测器的设置场所为上述高处,因此大多需要从下仰视进行作业。

但是,按照专利文献4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由于将盖子保持在主体的下部,在设置作业中从下仰视时盖子遮挡视野,主体的内部难以看见,存在配线的连接等作业性差的问题。特别是,接线部位于主体的下部时该问题更加突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设置时的作业性良好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

本发明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将具有收容有发光元件的光具座的送光器、与具有收容有受光元件的光具座的受光器配置在监视空间内而构成,所述光电分离型探测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送光器和所述受光器包括:设有所述光具座的主体;以及固定在建筑物的壁面侧并用于设置所述主体的基座,

所述主体的下部设有临时设置部,所述临时设置部能装拆地卡止在卡止部上用于临时保持所述主体,所述卡止部设置在所述基座的上部。

在本发明中,送光器和受光器包括设有光具座的主体以及固定在建筑物的壁面侧并用于设置主体的基座,并且通过在主体的下部设置临时设置部,所述临时设置部能装拆地卡止于设置在基座上部的卡止部上,以临时保持主体,能够得到设置时的作业性良好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的送光器的立体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图1的送光器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送光器的右侧视图。

图5是图1的送光器的a-a箭头剖面图。

图6是图1的送光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1的送光器的主体的立体图。

图8是构成图1的送光器的部件的立体图(其1)。

图9是构成图1的送光器的部件的立体图(其2)。

图10是构成图1的送光器的部件的立体图(其3)。

图11是说明图1的送光器的光轴调整装置的一部分动作的说明图(其1)。

图12是说明图1的送光器的运输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说明图1的送光器的设置方法的说明图(其1)。

图14是说明图1的送光器的设置方法的说明图(其2)。

图15是说明图1的送光器的光轴调整方法的说明图。

图16是图1的送光器的其他方式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送光器的主视图。

图18是说明图1的送光器的光轴调整装置的一部分动作的说明图(其2)。

图19是图1、图16的送光器的其他方式的立体图。

图20是构成图19的送光器的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说明图19的送光器的光轴调整装置的一部分动作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

l光轴,s间隙,1光电分离型探测器,3送光器,5受光器,7l字构件,7a立面部,7b水平面部,9基板,11底座,11a连接部,11b引导面,13主体,15基座,17盖,19光具座支承框,19a立边部,19b底边部,21发光元件,22受光元件,23光具座,25水平角调整装置,27垂直角调整装置,31卡止孔,31a矩形部,31b窄幅部,33主体卡止用螺钉,35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7固定轴,39支承轴,39a螺钉孔,41平垫圈,43支承部,45临时设置部,45a加强板,45b烧瓶形孔,45c缝隙,51伸出部,51a挂钩,53配线窗,55烧瓶形孔,57螺钉孔,61切口部,63钩挂轴,71轴孔,73垂直角调整用弹簧,75弹簧支承部,75a垂直角调整用阴螺纹,77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9水平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79a横长孔,81转动孔,83按压垫圈,85螺钉,87竖起部,87a横长插入孔,88姿势保持部,88a插入孔,89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91透镜,93基板,95突起,97螺钉,99准直片,99a准直孔,100反射镜,101观察片,101a观察孔,103垂直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103a插入孔,105水平角限制构件,105a凸部,105b水平角调整用阴螺纹,111配线,112平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主要根据图1~图10、此外必要时适当参照其他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电分离型探测器1。

如图2所示,光电分离型探测器1由具有收容有发光元件21(参照图3)的光具座23的送光器3,以及具有收容有受光元件22的光具座23的受光器5在监视空间内相对配置而构成。另外,在送光器3和受光器5中,除了发光元件21、受光元件22及其相关电路之外,大体是相同的结构,所以以下的说明中以送光器3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3~图6所示,送光器3包括:主体13,具备大体l状的l字构件7以及安装在l字构件7的水平面部7b(台座)的下表面侧的底座11;基座15,安装在建筑物的壁侧上并设置有主体13;覆盖主体13的有底框体的盖17(参照图2和图12);光具座支承框19,纵剖面呈大体u状,以能在水平方向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主体13的水平面部7b的上表面侧;收容发光元件21的光具座23,以能在垂直方向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光具座支承框19上;用于调整光具座23的水平方向的转动角(水平角)的水平角调整装置25;以及用于调整光具座23的垂直方向的转动角(垂直角)的垂直角调整装置27。另外,图1、图3~图5表示取下盖17的状态。

以下根据图1~图10具体说明上述各结构。

(主体)

如图7所示,主体13包括:将矩形的宽幅板弯曲成大体l状的l字构件7;以及设置在l字构件7的水平面部7b的下表面侧并收容基板9等(参照图5)的扁平箱状的底座11。

在作为l字构件7的垂直部的立面部7a的上部两角部上,设有用于在设置时将主体13卡止于基座15的卡止孔31。卡止孔31具有:具有供主体卡止用螺钉33的头部穿过程度大小的矩形部31a;以及设置在矩形部31a的上侧、比矩形部31a窄的窄幅部31b。

立面部7a的下部上设有固定轴37,所述固定轴37为向水平方向且前方突出的棒状并固定在主体13一侧,所述固定轴37上插有由规定长度的螺旋弹簧构成的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固定轴37,位于从水平面部7b到立面部7a高度的五分之一程度的高度,且从正面观察,位于穿过立面部7a的中心的垂线右侧。另外,固定轴37的位置不限于所述位置,只要处于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能按压l字构件7上承载的光具座支承框19的螺钉85的上部的位置即可。

l字构件7的水平面部7b的中央设有支承轴39,所述支承轴39插入光具座支承框19的后述转动孔81、用于支承所述光具座支承框19使其在水平方向能转动。支承轴39的中心设有螺钉孔39a。支承轴39上插入用于使光具座支承框19平滑转动的平垫圈41。

l字构件7的水平面部7b的正面侧右侧角部设有支承部43,所述支承部43作为支承构件支承后述的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头部附近。支承部43的中央具有圆形的插入孔43a。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光具座23的透镜91作为正面来表示位置和方向(例如右侧、里侧等)。

如图3和图4所示,底座11的下表面的靠近正面的位置上设有用于连接来自壁侧的配线111的连接部11a。

如图5所示,底座11的背面的中央部形成有从背面侧向正面侧倾斜、引导配线111的引导面11b。引导面11b位于后述的临时设置部45彼此之间,成为从主体13的水平面部7b的背面朝向内侧倾斜的锥面。换言之,引导面11b位于主体13的背面下方,由从里侧(基座侧)朝向手边侧(正面)倾斜的锥面构成。即,利用引导面11b,主体13与基座15间的空间向下方扩展,引导面11b将从基座15的开口部朝向主体13设置的配线111向下方引导。

此外,底座11的背面侧的下部的两端部上设有临时设置部45,所述临时设置部45由底座11的背面侧的纵壁向下方延出构成,用于把主体13临时设置在基座15上。临时设置部45的两端设有用于防止临时设置部45弯曲的加强板45a(参照图4)。临时设置部45上设有烧瓶形孔45b(参照图3)。

(基座)

通过将基座15固定在建筑物等的壁侧的未图示的开关箱等上,以在壁侧上设置主体13。

如图8所示,基座15为矩形的有底框体形状,下边部上形成向前方伸出的伸出部51。伸出部51上设有挂钩51a,挂钩51a用于在打开盖17时将盖17钩住。挂钩51a设置在伸出部51的两端,从正面侧观察形成从手边侧向上折回里侧(基座侧)的状态,且在里侧上部开口。这样,可以将后述的盖17的钩挂轴63从上方放入挂钩51a。

基座15的中央部设有大开口的配线窗53,以引出来自壁侧的配线111。配线窗53的外周部设有用于向开关箱等进行设置的多个烧瓶形孔55。

基座15的上角部设有安装了主体卡止用螺钉33的螺钉孔57。主体卡止用螺钉33并未完全拧入,在主体卡止用螺钉33的头部与具有基座15的螺钉孔57的面之间,留有主体13的立面部7a的板厚程度的间隙。

(盖)

如图2和图12所示,盖17为深底的有底框体,下部的面上具有切开成矩形的切口部61,可以供基座15的伸出部51插入。盖17的切口部61的两侧的内壁面上设有钩挂轴63,钩挂轴63在开口部侧的角部向内侧突出、用于钩挂基座15的挂钩51a。换言之,从正面侧观察,钩挂轴63设置在两侧面的内壁下端的里侧(基座侧)。

(光具座支承框)

如图9(a)所示,光具座支承框19呈大体u状。

光具座支承框19的、纵向延伸的两立边部19a的上端部设有轴孔71,所述轴孔71支承光具座23使其能转动。

如图9(a)、(b)所示,从正面观察,右侧的立边部19a的前端形成有弹簧支承部75,弹簧支承部75从下方支承垂直角调整用弹簧73,垂直角调整用弹簧73由向光具座支承框19的内侧延伸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

弹簧支承部75的中央形成有垂直角调整用阴螺纹75a,垂直角调整用阴螺纹75a与规定长度的阳螺钉构成的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螺纹连接。

右侧的立边部19a的下部形成有水平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79,水平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79向光具座支承框19的内侧延伸、承受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的反作用力。水平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79具有横长孔79a,从主体13的l字构件7的立面部7a的背面侧(基座侧)插通的固定轴37的前端插入横长孔79a。

光具座支承框19的、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底边部19b的中央设有转动孔81,转动孔81中插入有主体13的支承轴39。并且,光具座支承框19通过装有按压垫圈83的螺钉85被能转动地螺纹固定在支承轴39的螺钉孔39a中(参照图1、图3、图5和图6)。

如图4所示,底边部19b与主体13的水平面部7b之间,利用设置在支承轴39的主体13侧的平垫圈41设有间隙s,摩擦面积小而使转动平滑。

如图9(a)、(b)所示,光具座支承框19的底边部19b的正面侧的右部具有竖起部87,竖起部87朝向正面侧延伸出规定的长度且所述延伸部的右侧竖起。如图9(b)所示,俯视中竖起部87的正面侧朝向内侧竖起。

竖起部87上设有横长插入孔87a,横长插入孔87a由横长的孔形成且插入有由规定长度的阳螺钉构成的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

(光具座)

如图10所示,光具座23大体为扁平圆筒状。

光具座23的前表面装有透镜91,透镜91用于使发光元件21的光到达远处(当是受光器5的情况下,用于将光集中到受光元件22)。光具座23的内部收容有发光元件21(当是受光器5时为受光元件22)(参照图2和图3)。如图3和图6所示,光具座23的背面安装有基板93。

光具座23的右侧设有向外侧突出的小直径的突起95。此外,光具座23的左侧设有与突起95同轴的螺钉孔。光具座23的突起95插入在光具座支承框19的右侧的立边部19a上设置的轴孔71,而插入在光具座支承框19的左侧的立边部19a上设置的轴孔71的螺钉97,拧入光具座23的左侧的螺钉孔(参照图3)。这样,光具座23能以突起95和螺钉97为轴转动。

光具座23的上部的正面侧设有准直片99。准直片99上以与光轴l的方向一致的方式设有准直孔99a。更具体而言,准直孔99a设置在光具座23上部中、通过发光元件21(当是受光器5时为受光元件22)且光具座23的纵深方向垂直面内。准直片99的背面侧设有向右侧倾斜的反射镜100(参照图1和图2,图10图示了取下反射镜101后的状态)。此外,光具座23的右上部的正面侧设有观察片101,观察片101具有观察孔101a,观察孔101a能观察到映到反射镜100上的准直孔99a。观察孔101a位于光具座23上部的右端,换言之位于右侧面(上侧面)的上端。

光具座23的右上部的背面侧设有垂直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103,垂直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103为向外侧且水平方向突出的小片形成。垂直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103上设有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的插入孔103a。垂直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103和观察孔101a形成在同一构件上。

(水平角调整装置)

水平角调整装置25利用水平角限制构件105,通过调整主体13的支承部43与光具座支承框19的竖起部87的距离来调整光具座23的水平角度,所述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由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头部作为操作部的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以及横长的板片构成。

以下,具体说明上述的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和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等结构。

(水平角调整用弹簧)

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由如上所述的规定长度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内部具有能插入主体13的固定轴37的直径。此外,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的直径,形成为大于水平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79的横长孔79a的垂直方向的直径,从而不能插入横长孔79a。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被主体13的固定轴37插入,并被主体13的立面部7a和光具座支承框19的水平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79夹持压缩。这样产生了将光具座支承框19向正面方向压出的排斥力。由于光具座支承框19利用支承轴39能在水平方向转动,因此所述排斥力作用为使光具座支承框19(光具座23)在俯视下顺时针转动。

此外,如图5所示,由于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安装在能转动地支承底边部19b的支承轴39的上方,因此支承轴39与螺钉85的连接部成为支点,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的排斥力也作用在使光具座支承框19略向前倾的方向(参照图5中的箭头)上。由于光具座支承框19设置为能转动,所以转动支承部上形成有少许的间隙,但是通过由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按压向前倾方向,光具座支承框19始终保持前倾姿势,防止了其前后晃动。

此外,即使在调整光轴时等情况下,手碰到光具座23而产生后倾,通过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而使光具座支承框19被按压向前倾方向,光具座23也可以返回原来的位置。即,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使光具座支承框19始终保持规定的姿势。因此,不必设置防止光具座支承框19前后晃动的专用的机构,如上所述,即便主体13与光具座支承框19之间安装平垫圈41设置了间隙s,也不会产生晃动,且能良好转动。

(水平角限制构件)

如图6所示,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由横长的板片形成。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的中央设有凸部105a,凸部105a插入横长插入孔87a并能在横长插入孔87a中左右移动。凸部105a的中央设有与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螺纹连接的水平角调整用阴螺纹105b。

如图1所示,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从主体13的右方插入设置在主体13的支承部43上的插入孔43a以及设置在光具座支承框19的竖起部87上的横长插入孔87a,且水平角限制构件105安装在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前端侧。如上所述,由于利用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光具座支承框19的水平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79能从右侧向左侧(顺时针)转动,所以光具座支承框19的竖起部87,通常被按压在水平角限制构件105上。另外,竖起部87形成为,随着从手边朝向里侧、向右侧面侧倾斜的状态。

旋转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时,水平角限制构件105因横长而抵接光具座支承框19的底边部19b、不能转动。更具体而言,通过抵接作为底边部19b的一部分的、位于底边部19b的右侧、且朝向正面侧延伸出规定长度的部分,即与竖起部87相接的周边的底边部19b,水平角限制构件105成为不能转动的状态。因此,伴随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旋转、水平角限制构件105在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上沿螺钉轴方向移动。当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移动后与主体13的支承部43的距离改变时,伴随上述改变、光具座支承框19的竖起部87与主体13的支承部43的距离也发生改变。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移动后与主体13的支承部43的距离缩小时,被按压在水平角限制构件105上的光具座支承框19的竖起部87与主体13的支承部43的距离也缩小。另一方面,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移动后与主体13的支承部43的距离扩大时,利用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光具座支承框19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后,竖起部87与主体13的支承部43的距离也扩大。这样,可以改变光具座支承框19的转动角。即,光具座支承框19的转动角由水平角限制构件105限制,通过调整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调整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相对于光具座支承框19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整了光具座支承框19的水平方向的转动角。

基于图11具体说明伴随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旋转的、光具座支承框19的转动。图11是说明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与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的相对关系的说明图,表示了俯视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和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的状态。

图11(a)表示了以图11(b)的状态为基准、将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向拧松的方向旋转的状态。此时,由于水平角限制构件105与主体13的支承部43的距离扩大,所以利用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将作为光具座支承框19的一部分的水平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79压向前方的力,光具座支承框19在俯视中顺时针(参照图11(a)中的箭头)转动。

另一方面,图11(c)表示了以图11(b)的状态为基准、将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向拧紧的方向旋转的状态。此时,由于水平角限制构件105与主体13的支承部43的距离变小,通过竖起部87被按压到水平角限制构件105上,光具座支承框19在俯视中逆时针(参照图11(c)中的箭头)转动。

如此,当光具座支承框19转动时,通过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的凸部105a(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在横长插入孔87a中移动,使光具座支承框19平滑转动。

此外,如前所述,光具座支承框19的竖起部87,通过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施加的作用力始终被按压在水平角限制构件105上,水平角限制构件105所抵接的竖起部87的水平角限制构件105一侧的面成为抵接面。抵接面即发生摩擦力的摩擦面。摩擦力与摩擦面的垂直方向的力的大小成比例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施力方向,为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的轴方向即将光具座支承框19向正面侧推出的方向,由于所述施力方向与抵接面(摩擦面)大体平行,所以抵接面(摩擦面)的垂直方向的力小。因此,相比施力方向与抵接面(摩擦面)垂直的情况,可以减小水平角限制构件105按压竖起部87的按压力,从而将抵接面的摩擦力限制得低。因此,使光具座支承框19平滑转动,就能实现准确的水平角调整。

另外,施力方向从抵接面垂直方向偏移的偏移角,越接近90°越能使按压力减小以将抵接面的摩擦力抑制得较低,且当偏移角为90°时施力方向与抵接面平行、就能将抵接面的摩擦力抑制在最低程度。使光具座23朝向正面时的偏移角,优选在45°以上90°以下的范围,70°以上90°以下的范围更佳。

(垂直角调整装置)

垂直角调整装置27利用垂直角调整用弹簧73与头部为操作部的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通过调整光具座支承框19的弹簧支承部75与光具座23的垂直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103的距离,来调整光具座23的垂直方向的角度。

以下,具体说明上述的垂直角调整用弹簧73、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等结构。

垂直角调整用弹簧73由规定长度的压缩螺旋弹簧形成,其内部直径能插入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此外,垂直角调整用弹簧73的直径大于长孔形的插入孔103a的短边的长度。

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的头部配置在观察孔101a的附近(观察孔101a的背面侧),通过从垂直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103的上方插入垂直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103的插入孔103a和垂直角调整用弹簧73,将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拧入弹簧支承部75上设置的垂直角调整用阴螺纹75a。

如果拧紧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则垂直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103与弹簧支承部75的距离变短。此时,由于光具座23以突起95和螺钉97为转动轴、在垂直方向转动,所以光具座23转动成仰起的方向(后倾的方向)、即光轴向上。

此外,垂直角调整用弹簧73被垂直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103和弹簧支承部75夹持压缩,产生将光具座23举起方向的(垂直方向反作用力承受部103与弹簧支承部75的距离加长的方向的)排斥力。因此,如果拧松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利用弹簧的排斥力,使光具座23转动成在侧视中俯下的方向(前倾的方向),即光轴向下。

以下说明上述结构的送光器3的设置方法和光轴调整方法。

(设置方法)

如图12所示,设置送光器3时,作业者需要将设备运送到高处的设置位置,运输时,将主体13的临时设置部45的烧瓶形孔45b与主体卡止用螺钉33卡止,并将主体13保持在基座15的上部(图12中箭头指示了将右边的圆圈包围的部分放大的视图)。即,主体卡止用螺钉33,尽管在设置状态下用于插入主体13的卡止孔31,但是在设置之前(开始调整光轴为止)是插入主体13下部的烧瓶形孔45b使用。此外,将盖17的钩挂轴63钩挂在基座15的挂钩51a上(图12中箭头指示了将左边的圆圈包围的部分放大的视图)。这样,可以用单手持有送光器3,运输非常容易。此外,为将主体13和盖17卡止在基座15上,直到将基座15安装到墙壁为止、送光器3都成为一体,由于即便单手持有施工用具也可以用另一手把持送光器3,所以送光器3的设置变得容易。而且,与此同时,可以平滑进行下一作业。

在设置位置中,将基座15固定到壁侧的开关箱等上。

接着,如图13所示,将来自壁侧的配线111从配线窗53引出并与底座11的连接部11a接线。此时,由于主体13未阻塞基座15的配线窗53,所以能容易地引出来自壁侧的配线111。进而,由于主体13位于基座15的上方,所以作业者从下方仰视就能容易地确认连接部11a的位置,容易进行接线作业。

接着,拧松主体卡止用螺钉33,使主体13从基座15分开后将主体13移动到下方。此时,由于利用设置在底座11的背面侧、向下方且内侧(从里侧朝手边侧)倾斜的引导面11b来引导配线111,所以配线111上不会产生负荷。

接着,将主体卡止用螺钉33的头部穿过主体13的卡止孔31的矩形部31a后,通过将主体13朝下方下移、以让主体卡止用螺钉33穿过窄幅部31b,将主体13设置在基座15上(参照图14)。

如此,主体卡止用螺钉33兼发挥将主体13临时保持在基座15上部的作用,以及将主体13固定在基座15上的作用。

(光轴调整方法)

光轴调整在上述的设置作业之后进行。光轴调整是在大致将光轴l调整(粗调)后,边确认是否得到规定的输出、边进行微调。以下,具体说明粗调和微调。

(粗调)

在粗调中,边用准直孔99a、观察孔101a和反射镜100确认对置器的位置,边旋转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和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以调整光具座23的水平角和垂直角。

如上所述,将光具座23的角度调整到,从观察孔101a观察反射镜100时能看到准直孔99a,且从观察孔101a看到准直孔99a时,在准直孔99a中能看到对置器。

图15表示了从观察孔101a看到的准直孔99a以及在准直孔99a中能看到的对置器(图15中例示了受光器5)的位置。

首先,边观察观察孔101a边旋转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和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使对置器经由反射镜100和准直孔99a进入视野(参照图15(a))。

接着,如图15(b)所示,进一步调整,使对置器位于准直孔99a的中央。如上所述,由于准直孔99a的位置与光轴l的水平方向一致,这样,可以使光轴l的水平角大体一致。因此,在下一作业的微调中主要调整垂直角即可,减轻了作业负担。

另外,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作为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的操作部的头部、作为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操作部的头部以及观察孔101a,相对光具座23配置在同一面侧(光具座23的右侧)。因此,作业者看着观察孔101a进行对置器位置的确认、以及通过螺钉头部的旋转操作进行光轴调整的操作性良好。例如,一般操作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和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时,需要看着螺钉头的十字孔并将各个螺钉每次旋转90度,以调整水平角、垂直角,此时容易作业。

另外,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和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配置不限于上述方式,只要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的头部和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头部处于光具座23的正面和背面侧以外的面,即外周面上即可。

(微调)

微调是边使用未图示的电压计等确认受光输出电平,边调整光具座23的水平角和垂直角,以得到规定的输出。

此时,按照以往操作部在前表面的情况下,由于操作中手遮挡光轴l,所以不能进行边确认准确的输出电平边进行调整。因此,通过重复先操作操作部、随后再进行输出电平的确认的步骤,来进行调整。

对此,按照本实施方式的送光器3,由于如上所述将作为操作部的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头部配置在右侧,此外将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的头部配置在上侧,所以作业者位于送光器3或受光器5的右侧,通过从光具座23的右侧或/和上侧进行操作,在操作部的操作中不会遮挡光轴l。因此,可以边调整操作部边确认输出电平,作业性非常好。

最后,将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基座15的下方的盖17从主体13的正面盖上并固定,结束光轴的调整。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包括:调整光具座23的光轴l的水平方向的转动角的水平角调整装置25,以及调整光轴l的垂直方向的转动角的垂直角调整装置27,通过将水平角调整装置25的操作部配置在侧面、将垂直角调整装置27的操作部配置在上表面,从而在操作这些操作部时,光轴l不会与手接触,就能有效进行光轴调整的微调。

另外,尽管观察孔101a的位置被设置在右侧,但是本发明中观察孔101a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6和图17所示,也可以设置在左侧。此时,反射镜100以向左侧倾斜的方式设置。此外,如上观察孔101a位于左侧时,观察孔101a以和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的头部及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头部对置的方式进行设置。因此,针对上述装置进行光轴调整时,作业者位于主体13的左侧,通过使光轴l迂回并转动手,操作垂直角调整用阳螺钉77的头部和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头部,由此可以边观察观察孔101a、边在手不接触到光轴l的状态下调整水平角和垂直角。

如上所述,由于准直孔99a设置在通过发光元件21的、光具座23纵深方向的垂直面内,在粗调时,水平角方向的调整精度特别高。但是准直孔99a的位置不限于所述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光具座23上通过发光元件21的水平面内。此时,能提高垂直角方向的精度。此外,也可以在光具座23上、在通过发光元件21的水平面内和通过发光元件21的光具座23纵深方向垂直面内各设置一个、共计两个准直孔99a。这时,由于准直孔99a、反射镜100和观察孔101a成组设置,所以需要两组。

此外,临时设置部45上设有烧瓶形孔45b,例如图16和图17所示,也可以设为从临时设置部45的下端具有规定的长度的缝隙45c。此时,通过将主体13从基座15的上方放下,并将缝隙45c插入间隙进行设置。

另外,尽管图11表示了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通常垂直于主体13的支承部43的示例,但是根据插入孔43a的间隙的设定,伴随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螺钉送入、水平角限制构件105被竖起部87推压,水平角限制构件105与竖起部87通常以面抵接(参照图18(a)、(b)),并且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朝向发生改变。

另外,如图19和图20所示,还可以具有与光具座支承框19的竖起部87相对竖起的姿势保持部88。姿势保持部88相对竖起部87、靠光具座支承框19的中心设置,姿势保持部88与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头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竖起部87与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头部之间的距离。即,姿势保持部88位于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端部侧。姿势保持部88的中央设有插入孔88a,并插入有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这里,姿势保持部88的插入孔88a为横长的孔,且插入孔88a的水平方向的径向长度,小于竖起部87的横长插入孔87a的水平方向的径向长度。这样,如图21所示,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抵接于形成插入孔88a的壁面,可以将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朝向(姿势)大体保持为一定。如果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的朝向大体一定,则不必为了旋转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而改变改锥的朝向,操作性好。

还可以在竖起部87与水平角限制构件105之间配置平垫圈112作为平滑构件,以使竖起部87和水平角限制构件105(凸部105a)间接性抵接。这样,可以使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相对于竖起部87的相对移动更平滑。

此外,如此配置平垫圈112时,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的凸部105a上会施加有水平角调整用弹簧35的作用力。这样,相比在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的长边方向端部上施力(图18的情况),由于作用力所施加的位置更靠近轴心,所以能够使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上作用的弯矩变小。因此,在水平角调整用阳螺钉89与水平角限制构件105的水平角调整用阴螺纹的螺纹连接时不会作用有偏置的力,在螺钉送入时可以使动作不会变硬而始终平滑移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