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松材线虫幼虫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4654阅读:7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松材线虫幼虫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离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松材线虫幼虫分离装置,可以实现感染松材线虫病疫木中松材线虫幼虫的有效分离。



背景技术: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Pine Wilt Disease),是松属植物上一种毁灭性病害,素有松树“癌症”之称。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松树萎蔫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松树一旦感染松材线虫会在短期内死亡。由于该病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染病松树死亡率高,防治非常困难,很多国家都将其列为林业有害生物的重要检疫对象。

目前已公布的发明专利:松材线虫快速分离技术的薄片洗涤法(CN 101832899 A)只是一个实验方法,没有形成具体的、方便使用的操作装置。普遍应用的贝尔曼漏斗法无法分离松材线虫的幼虫,而已公布的实用新型专利:过滤法松材线虫分离装置(CN 202614578 U)可以分离出松材线虫幼虫,但结构复杂,操作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简便、廉价、易于操作的松材线虫幼虫分离装置,可有效分离松材线虫幼虫。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松材线虫幼虫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设置的过滤网袋、 水杯组件和筒身组件,所述过滤网袋由环形卡夹及卡装在环状卡夹上的纱布袋组成,所述水杯组件由水杯和水杯底托组成,水杯底托上有多个圆孔,所述筒身组件主要由从上而下设置的管径相同的筒身一、筒身二及筒身三构成,所述筒身一中部设置滤网一,所述筒身二中部设置滤网二、所述筒身三底部安装有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纱布袋通过橡胶圈固定在环形卡夹的卡槽内,纱布袋的孔径为1mm,感染松材线虫病疫木样本装入纱布袋,并浸于锥形水杯的清水中。

进一步地,所述水杯为锥形水杯。

进一步地,所述水杯底托的圆孔直径为0.5cm,所述筒身组件的滤网一孔径为100目,滤网二孔径为500目,分别过滤出杂质和成虫,所述滤网一和滤网二均通过密封圈分别固定于筒身一和筒身二内。

进一步地,为方便水杯与筒身组件之间的方便拆卸及滤网的安装,所述水杯、筒身一及筒身二未端为倒锥形,水杯、筒身一、筒身二和筒身三之间均为可方便拆卸的玻璃磨口连接,可实现滤网一和滤网二的装入和拆出,水杯和筒身组件连接后可蓄水和排水,用于松材线虫样本的浸泡和洗涤。

进一步地,水杯、筒身一、筒身二和筒身三材质均为透明玻璃。

本实用新型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松材线虫幼虫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松材线虫幼虫分离装置的筒身组件拆开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卡夹;2:纱布袋;3:锥形水杯;4:水杯底托;5:筒身一;6:滤网一;7:筒身二;8:滤网二;9:筒身三;10: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松材线虫幼虫分离装置,由过滤网袋、水杯组件和筒身组件构成。

所述过滤网袋由环形卡夹1及卡装在环状卡夹上的纱布袋2组成,所述水杯组件由锥形水杯3和水杯底托4组成,水杯底托设有多个圆孔,用于支撑纱布袋,所述筒身组件由筒身一5、滤网一6、筒身二7、滤网二8、筒身三9和阀门10组成。筒身一5、筒身二7及筒身三9管径相同上而下设置,所述筒身一5中部设置滤网一6,所述筒身二7中部设置滤网二8、所述筒身三9底部安装有阀门10。

所述纱布袋2通过橡皮圈固定在环形卡夹1的卡槽内,纱布袋孔径为1mm,感染松材线虫病疫木样本装入纱布袋,并浸于锥形水杯3的清水中。

所述水杯底托4圆孔直径为0.5cm,筒身组件滤网一6和滤网二8选用不同孔径的滤网,所述筒身组件滤网一6孔径为100目,滤网二8孔径为500目,分别过滤出杂质和成虫,滤网一6和滤网二8通过密封圈分别固定于筒身一5和筒身二7。

所述锥形水杯3、筒身一5、筒身二7和筒身三9均为玻璃材料制成,之间连接均为玻璃磨口连接,可实现滤网一6和滤网二8的装入和拆出,锥形水杯3和筒身组件连接后可蓄水和排水,用于松材线虫样本的浸泡和洗涤。

该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将纱布袋2固定于卡夹1上,然后套入锥形水杯3,将锥形水杯3、筒身一5、筒身二7和筒身三9依次连接,将需检测的松材线虫疫木劈成厚度不超过5 毫米、长宽不超过20毫米的木片形成松材样本,装入纱布袋2,在锥形水杯3中加入清水至浸过松材样本,浸泡12小时。打开阀门10,进行放水,收集松材线虫幼虫悬液,待收集完松材线虫幼虫悬液,关闭阀门1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