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4088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监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监测自然循环状态下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发生倒流现象的装置,具体是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蒸汽发生器是核动力装置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发生核反应堆安全事故后,其正常余热排出功能会随之丧失,但其运行特性对非正常余热排出系统仍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在低功率、低流量的事故运行工况下,蒸汽发生器部分传热管会发生倒流现象,研究了其产生的机理,认为其对事故运行工况下的余热排出有着重大影响,但是否发生倒流现象以及哪些传热管发生了倒流现象,目前尚无直接的试验证据,为了监测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内的倒流现象、确定倒流现象发生的区域及其界限,有必要研制出专门针对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现象的监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套可监测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在低功率、低流量的事故运行工况下发生的倒流现象的监测装置,为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现象及其对事故运行工况下的余热排出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提供基础的实验条件与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方案如下: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监测装置,包括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包括壳体、管板、至少1个传热管,管板安装在该壳体内,管板将壳体分割成一次侧壳体和二次侧壳体,传热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都穿过管板延伸到一次侧壳体的内腔内,传热管包括弯曲部和2个直段部,2个直段部分别连接在弯曲部的两端,弯曲部位于二次侧壳体的内腔内,还包括至少2个安装在同一个传热管上的倒流监测装置,倒流监测装置包括安装在壳体外壁上的管座,管座的外壁套设有螺母,且管座远离壳体的一端延伸到螺母内,管座远离壳体的一端与螺母之间设置有密封件,还包括测温套管,测温套管依次穿过螺母、密封件、管座后延伸到壳体内,测温套管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测温套管和温度传感器都延伸到传热管内部,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一般地,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内的流体温度沿原有流向逐渐下降,且始终大于一次侧温度,即Tin>T1>T2>…>TN>Tout>Ttube;发生倒流现象后,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内的流体温度沿原有流向逐渐上升且始终大于一次侧温度,即Ttube<Tin<T1<T2<…<TN<Tout;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监测装置利用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内的流体温度布在发生倒流现象前后的这一逆转特性,通过测量传热管不同位置的流体温度实现倒流现象的监测。

本实用新型通过至少2个安装在同一个传热管上的倒流监测装置来检测传热管内的温度,根据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

单个倒流监测装置由测温套管、温度传感器、管座、密封件和螺母等组成,测温套管可以采用φ3.5×1mm柔性不锈钢管,温度传感器可以采用φ1mm的铠装热电偶,密封件可以采用鼓形镍垫。单个的传热管上至少要设置2个倒流监测装置,一般的,首选考虑在传热管进的出口处设置倒流监测装置,这样可以明显的观察到2个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差值,也就是说,将2个倒流监测装置的间距设置得越远越好,例如,当2个倒流监测装置的间距较小,则可能观测到温差值几乎为零,因此这样的检测方式是无效的。进一步的,在传热管进的出口处设置倒流监测装置时,测温套管一端平行地点焊在传热管内壁处(一般约为30mm处,可以根据传热管的管径做出适当的调整),测温套管的另一端由管座引出,测温套管穿过密封件并通过螺母压紧密封,此时标记测温套管的长度,使得操作人员知晓测温套管插入的深度,方便控制温度传感器的插入深度,温度传感器从测温套管插入,由于测温套管点焊固定在传热管内壁且标记了长度,因此可以保证温度传感器不会接触到传热管内壁,确保测量的一定为流体温度。在弯曲部处设置倒流监测装置时,测温套管一端沿传热管直段部轴向方向插入传热管与其焊接(一般测温套管的插入深度约30mm),测温套管的另一端由管座引出,穿过密封件并通过螺母压紧密封,并标记测温套管的长度,温度传感器从测温套管插入,由于测温套管沿传热管轴向插入且标记了长度,因此可以保证热电偶不会接触到传热管内壁,确保测量的一定为流体温度。传热管进出口处和弯曲部进出口处的温度传感器均与测温套管在螺母外侧进行银钎焊,将钎焊处高温熔化,将温度传感器从测温套管与鼓形镍垫一起抽出,便可实现热电偶的拆除与更换。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4种安装倒流监测装置的方式,即四种温度测点布置方式,分别为:两点式布置方案、三点式布置方案、四点式布置方案、五点式布置方案。总体思路为:两点式布置方案是将2个测点布置在传热管进出口内侧,伸入长度L≥8~10d测温套管外径;三点式布置方案是在两点式布置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位于传热管中间段的测点,新增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垂直布置;四点式布置方案是在两点式布置方案的基础上2个测点,分别位于传热管的弯段进出口处,新增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的弯段相切布置,伸入长度L≥8~10d测温套管外径;五点式布置方案是在四点式布置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位于传热管中间段的测点,新增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垂直布置。

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测点一种布置在传热管进出口处,一种布置在传热管中间段和弯曲部。前者需要穿过一次侧壳体,其测温头由位于传热管内边缘的测温套管固定;后者需要穿过二次侧壳体和传热管;中间段的温度传感器在安装时先接触传热管内壁后回抽0.5~0.75d传热管内径的距离,弯曲部进出口处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轴线重合;上述布置和固定方式保证温度传感器不会接触到传热管内壁,确保测量的一定为流体温度。

两点式布置方案为:

当同一个传热管上的倒流监测装置的数量为2时,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一次侧壳体上,管座安装在一次侧壳体上,2个倒流监测装置分别为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出口倒流监测装置;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传热管的进口端插入,并且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与该传热管的进口端内壁连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传热管的进口端插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传热管的出口端插入,并且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与该传热管的出口端内壁连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传热管的出口端插入。即两点式的测点布置在传热管进出口内侧, 这种设置方式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加大2个倒流监测装置直径的间距,从而使得检测数据有明显的差异,便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这种方式只能判断整根传热管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不能检测该倒流现象中间某段区域发生倒流现象,为了提高检测的精度,本实用新型因此设置有上述其余的几种倒流监测装置的布置方式。

三点式布置方案:

当同一个传热管上的倒流监测装置的数量为3时,有2个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一次侧壳体上,1个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二次侧壳体上,2个安装在一次侧壳体上的倒流监测装置分别为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出口倒流监测装置;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传热管的进口端插入,并且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与该传热管的进口端内壁连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传热管的进口端插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传热管的出口端插入,并且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与该传热管的出口端内壁连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传热管的出口端插入;1个安装在二次侧壳体上的倒流监测装置为中间倒流监测装置,中间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传热管的中点处插入,中间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传热管的中点处插入。三点式布置方案是在两点式布置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位于传热管中间段的测点,即增加了中间倒流监测装置,新增的中间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垂直布置;可以看出,中间倒流监测装置可以测定到传热管中间点的温度竖直,将传热管分为2个检测段,可以从上述3个倒流监测装置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整根传热管的倒流情况,也就是说,可以测定得出二分之一区域的传热管是否出现倒流情况。

四点式布置方案:

当同一个传热管上的倒流监测装置的数量为4时,有2个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一次侧壳体上,2个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二次侧壳体上,2个安装在一次侧壳体上的倒流监测装置分别为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出口倒流监测装置;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传热管的进口端插入,并且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与该传热管的进口端内壁连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传热管的进口端插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传热管的出口端插入,并且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与该传热管的出口端内壁连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传热管的出口端插入;2个安装在二次侧壳体上的倒流监测装置为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传热管的弯曲部包括连接一个直段部的进口端和连接一个直段部的出口端,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弯曲部的进口端插入,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弯曲部的进口端插入;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弯曲部的出口端插入,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弯曲部的出口端插入。

可以看出,四点式布置方案是在两点式布置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2个测点,即增加了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这2个测点分别位于传热管的弯曲部的进口端和出口端,新增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的弯曲部相切布置,一般伸入长度L≥8~10d测温套管外径;可以看出,该方案采用了4个倒流监测装置,将整根传热管划分成3个区域,即2个直段部和1个弯曲部,可以通过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分析得出该弯曲部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同时也可以通过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分析得出出口区域的直段部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同时也可以通过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分析得出进口区域的直段部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这样的设计使得检测的精度更加精准化。

五点式布置方案:

当同一个传热管上的倒流监测装置的数量为5时,有2个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一次侧壳体上,3个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二次侧壳体上,2个安装在一次侧壳体上的倒流监测装置分别为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出口倒流监测装置;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传热管的进口端插入,并且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与该传热管的进口端内壁连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传热管的进口端插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传热管的出口端插入,并且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与该传热管的出口端内壁连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传热管的出口端插入;3个安装在二次侧壳体上的倒流监测装置为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和中间倒流监测装置,传热管的弯曲部包括连接一个直段部的进口端和连接一个直段部的出口端,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弯曲部的进口端插入,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弯曲部的进口端插入;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弯曲部的出口端插入,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弯曲部的出口端插入;中间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从传热管的中点处插入,中间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从传热管的中点处插入。五点式布置方案是在四点式布置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位于传热管中间段的测点,即增加了一个中间倒流监测装置,该中间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垂直布置。可以看出,该方案采用了5个倒流监测装置,将整根传热管划分成4个区域,即2个直段部和2个弯曲部,可以通过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分析得出该弯曲部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同时也可以通过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分析得出出口区域的直段部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同时也可以通过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分析得出进口区域的直段部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也可以判断二分之一弯曲部区域的倒流情况,这样的设计使得检测的精度更加精准化。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先与传热管采用焊接方式,再与温度传感器采用钎焊,最后与壳体通过密封件实现活连接,便于温度传感器的拆卸与更换。

这个系统中,倒流监测装置设置在不同传热管上,监测不同传热管的倒流现象。依据传热管的长度进行设置,至少包括最大长度的传热管Pmax、最小长度的传热管Pmin以及中间长度的传热管Pi等若干传热管,且L(Pmax)>L(P1)>L(P2)>…L(PN)>L(Pmin),例如:Pmax无倒流现象,Pi-1无倒流现象,Pi有倒流现象,Pmin有倒流现象,则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发生倒流现象的区域界限为Pi-1和Pi之间的传热管。即当传热管的数量为多个时,至少最大长度的传热管Pmax和中间长度的传热管Pi和最小长度的传热管Pmin都安装有倒流监测装置。

所述温度传感器为铠装热电偶。

密封件为鼓形镍垫。

测温套管为柔性不锈钢管。

测温套管与传热管的连接区域采用焊接方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利用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内的流体温度布在发生倒流现象前后的这一逆转特性监测倒流现象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其温度测点可采用“两点式”或“三点式”或“四点式”或“五点式”布置方案,能够实现不同精度的倒流现象监测。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监测装置针对垂直和相切布置两类布置方式提出了各自的固定方案,保证温度传感器不会接触到传热管内壁,确保测量的一定为流体温度。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监测装置的连接方式灵活多样,既保证高温高压下的良好密封性,又便于拆卸与更换温度传感器。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监测装置可监测不同传热管的倒流现象,并根据监测的倒流现象及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判断方法确定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发生倒流现象的区域界限。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传热管安装在管板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俯视面示意图。

图5为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到图1后的俯视面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4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5的示意图。

图10为单个倒流监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11为测温套管以切线方向插入传热管的示意图。

图12为测温套管从进口端或出口端方向插入传热管的示意图。

图13为测温套管传热管中间区域插入传热管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1、二次侧壳体;2、传热管;3、倒流监测装置;4、温度传感器;5、测温套管;6、螺母;7、密封件;8、管座;9、管板;10、一次侧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3所示。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监测装置,包括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包括壳体、管板9、至少1个传热管2,管板9安装在该壳体内,管板9将壳体分割成一次侧壳体10和二次侧壳体1,传热管2的进口端和出口端都穿过管板9延伸到一次侧壳体10的内腔内,传热管2包括弯曲部和2个直段部,2个直段部分别连接在弯曲部的两端,弯曲部位于二次侧壳体1的内腔内,还包括至少2个安装在同一个传热管2上的倒流监测装置,如图10所示,倒流监测装置包括安装在壳体外壁上的管座8,管座8的外壁套设有螺母6,且管座8远离壳体的一端延伸到螺母6内,管座8远离壳体的一端与螺母6之间设置有密封件7,还包括测温套管5,测温套管5依次穿过螺母6、密封件7、管座8后延伸到壳体内,测温套管5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测温套管5和温度传感器4都延伸到传热管2内部,温度传感器4与传热管2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一般地,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内的流体温度沿原有流向逐渐下降,且始终大于一次侧温度,即Tin>T1>T2>…>TN>Tout>Ttube;发生倒流现象后,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内的流体温度沿原有流向逐渐上升且始终大于一次侧温度,即Ttube<Tin<T1<T2<…<TN<Tout;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监测装置利用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内的流体温度布在发生倒流现象前后的这一逆转特性,通过测量传热管不同位置的流体温度实现倒流现象的监测。

本实用新型通过至少2个安装在同一个传热管2上的倒流监测装置来检测传热管内的温度,根据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

单个倒流监测装置由测温套管、温度传感器、管座、密封件和螺母等组成,测温套管可以采用φ3.5×1mm柔性不锈钢管,温度传感器可以采用φ1mm的铠装热电偶,密封件可以采用鼓形镍垫。单个的传热管上至少要设置2个倒流监测装置,一般的,首选考虑在传热管进的出口处设置倒流监测装置,这样可以明显的观察到2个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差值,也就是说,将2个倒流监测装置的间距设置得越远越好,例如,当2个倒流监测装置的间距较小,则可能观测到温差值几乎为零,因此这样的检测方式是无效的。进一步的,在传热管进的出口处设置倒流监测装置时,测温套管一端平行地点焊在传热管内壁处(一般约为30mm处,可以根据传热管的管径做出适当的调整),测温套管的另一端由管座引出,测温套管穿过密封件并通过螺母压紧密封,此时标记测温套管的长度,使得操作人员知晓测温套管插入的深度,方便控制温度传感器的插入深度,温度传感器从测温套管插入,由于测温套管点焊固定在传热管内壁且标记了长度,因此可以保证温度传感器不会接触到传热管内壁,确保测量的一定为流体温度。在弯曲部处设置倒流监测装置时,测温套管一端沿传热管直段部轴向方向插入传热管与其焊接(一般测温套管的插入深度约30mm),测温套管的另一端由管座引出,穿过密封件并通过螺母压紧密封,并标记测温套管的长度,温度传感器从测温套管插入,由于测温套管沿传热管轴向插入且标记了长度,因此可以保证热电偶不会接触到传热管内壁,确保测量的一定为流体温度。传热管进出口处和弯曲部进出口处的温度传感器均与测温套管在螺母外侧进行银钎焊,将钎焊处高温熔化,将温度传感器从测温套管与鼓形镍垫一起抽出,便可实现热电偶的拆除与更换。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4种安装倒流监测装置的方式,即四种温度测点布置方式,分别为:两点式布置方案、三点式布置方案、四点式布置方案、五点式布置方案。总体思路为:两点式布置方案是将2个测点布置在传热管进出口内侧,伸入长度L≥8~10d测温套管外径;三点式布置方案是在两点式布置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位于传热管中间段的测点,新增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垂直布置;四点式布置方案是在两点式布置方案的基础上2个测点,分别位于传热管的弯段进出口处,新增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的弯段相切布置,伸入长度L≥8~10d测温套管外径;五点式布置方案是在四点式布置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位于传热管中间段的测点,新增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垂直布置。

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测点一种布置在传热管进出口处,一种布置在传热管中间段和弯曲部。前者需要穿过一次侧壳体,其测温头由位于传热管内边缘的测温套管固定;后者需要穿过二次侧壳体和传热管;中间段的温度传感器在安装时先接触传热管内壁后回抽0.5~0.75d传热管内径的距离,弯曲部进出口处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轴线重合;上述布置和固定方式保证温度传感器不会接触到传热管内壁,确保测量的一定为流体温度。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13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两点式布置方案为:

当同一个传热管2上的倒流监测装置的数量为2时,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一次侧壳体10上,管座8安装在一次侧壳体10上,2个倒流监测装置分别为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出口倒流监测装置;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传热管2的进口端插入,并且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与该传热管2的进口端内壁连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传热管2的进口端插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传热管2的出口端插入,并且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与该传热管2的出口端内壁连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传热管2的出口端插入。即两点式的测点布置在传热管进出口内侧, 这种设置方式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加大2个倒流监测装置直径的间距,从而使得检测数据有明显的差异,便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这种方式只能判断整根传热管2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不能检测该倒流现象中间某段区域发生倒流现象,为了提高检测的精度,本实用新型因此设置有上述其余的几种倒流监测装置的布置方式。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13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三点式布置方案:

当同一个传热管2上的倒流监测装置的数量为3时,有2个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一次侧壳体10上,1个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二次侧壳体1上,2个安装在一次侧壳体10上的倒流监测装置分别为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出口倒流监测装置;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传热管2的进口端插入,并且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与该传热管2的进口端内壁连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传热管2的进口端插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传热管2的出口端插入,并且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与该传热管2的出口端内壁连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传热管2的出口端插入;1个安装在二次侧壳体1上的倒流监测装置为中间倒流监测装置,中间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传热管2的中点处插入,中间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传热管2的中点处插入。三点式布置方案是在两点式布置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位于传热管中间段的测点,即增加了中间倒流监测装置,新增的中间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垂直布置;可以看出,中间倒流监测装置可以测定到传热管中间点的温度竖直,将传热管分为2个检测段,可以从上述3个倒流监测装置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整根传热管的倒流情况,也就是说,可以测定得出二分之一区域的传热管是否出现倒流情况。

实施例四

如图1至图13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四点式布置方案:

当同一个传热管2上的倒流监测装置的数量为4时,有2个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一次侧壳体10上,2个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二次侧壳体1上,2个安装在一次侧壳体10上的倒流监测装置分别为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出口倒流监测装置;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传热管2的进口端插入,并且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与该传热管2的进口端内壁连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传热管2的进口端插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传热管2的出口端插入,并且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与该传热管2的出口端内壁连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传热管2的出口端插入;2个安装在二次侧壳体1上的倒流监测装置为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传热管2的弯曲部包括连接一个直段部的进口端和连接一个直段部的出口端,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弯曲部的进口端插入,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弯曲部的进口端插入;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弯曲部的出口端插入,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弯曲部的出口端插入。

可以看出,四点式布置方案是在两点式布置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2个测点,即增加了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这2个测点分别位于传热管的弯曲部的进口端和出口端,新增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的弯曲部相切布置,一般伸入长度L≥8~10d测温套管外径;可以看出,该方案采用了4个倒流监测装置,将整根传热管划分成3个区域,即2个直段部和1个弯曲部,可以通过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分析得出该弯曲部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同时也可以通过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分析得出出口区域的直段部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同时也可以通过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分析得出进口区域的直段部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这样的设计使得检测的精度更加精准化。

实施例五

如图1至图13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五点式布置方案:

当同一个传热管2上的倒流监测装置的数量为5时,有2个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一次侧壳体10上,3个倒流监测装置安装在二次侧壳体1上,2个安装在一次侧壳体10上的倒流监测装置分别为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出口倒流监测装置;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传热管2的进口端插入,并且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与该传热管2的进口端内壁连接,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传热管2的进口端插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传热管2的出口端插入,并且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与该传热管2的出口端内壁连接,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传热管2的出口端插入;3个安装在二次侧壳体1上的倒流监测装置为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和中间倒流监测装置,传热管2的弯曲部包括连接一个直段部的进口端和连接一个直段部的出口端,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弯曲部的进口端插入,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弯曲部的进口端插入;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弯曲部的出口端插入,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弯曲部的出口端插入;中间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5从传热管2的中点处插入,中间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4从传热管2的中点处插入。五点式布置方案是在四点式布置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位于传热管中间段的测点,即增加了一个中间倒流监测装置,该中间倒流监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与传热管垂直布置。可以看出,该方案采用了5个倒流监测装置,将整根传热管划分成4个区域,即2个直段部和2个弯曲部,可以通过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分析得出该弯曲部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同时也可以通过弯曲部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和出口倒流监测装置分析得出出口区域的直段部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同时也可以通过弯曲部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和进口倒流监测装置分析得出进口区域的直段部是否发生了倒流现象,也可以判断二分之一弯曲部区域的倒流情况,这样的设计使得检测的精度更加精准化。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倒流监测装置的测温套管先与传热管采用焊接方式,再与温度传感器采用钎焊,最后与壳体通过密封件实现活连接,便于温度传感器的拆卸与更换。

这个系统中,倒流监测装置设置在不同传热管上,监测不同传热管的倒流现象。依据传热管的长度进行设置,至少包括最大长度的传热管Pmax、最小长度的传热管Pmin以及中间长度的传热管Pi等若干传热管,且L(Pmax)>L(P1)>L(P2)>…L(PN)>L(Pmin),例如:Pmax无倒流现象,Pi-1无倒流现象,Pi有倒流现象,Pmin有倒流现象,则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发生倒流现象的区域界限为Pi-1和Pi之间的传热管。即当传热管2的数量为多个时,至少最大长度的传热管Pmax和中间长度的传热管Pi和最小长度的传热管Pmin都安装有倒流监测装置。

所述温度传感器4为铠装热电偶。

密封件为鼓形镍垫。

测温套管为柔性不锈钢管。

测温套管与传热管2的连接区域采用焊接方式连接。

如上所述,则能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