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3875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感器,具体是一种应用于制药行业的温度验证或者配套设备中的温度传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感应芯片,一般是用普通绝缘管包装,然后用胶水与外部的不锈钢钢套粘接。在制药行业的温度验证或者配套设备中,传感器头部和导线部位是放置于高温高湿的饱和纯蒸汽或水浴中,胶水与不锈钢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热胀冷缩的情况,且容易老化,进而出现裂缝,最后水进入传感器芯片部位,导致芯片受损,测温不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旨在提出一种防水性好、耐腐蚀性强、可靠性高的温度传感器,使其充分满足制药行业温度验证和配套设备的使用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本技术方案为:

一种温度传感器,包括温度感应芯片以及与温度感应芯片通过焊接相连的第一铁氟龙导线、第二铁氟龙导线;

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一个铁氟龙保护套,所述第一铁氟龙导线、第二铁氟龙导线以及温度感应芯片收容于所述铁氟龙保护套内;

所述铁氟龙保护套靠近温度感应芯片的部分套接有一个铁氟龙管。

优选的,所述铁氟龙保护套靠近温度感应芯片的一段与第一铁氟龙导线、第二铁氟龙导线为互相融合的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铁氟龙保护套与所述铁氟龙管为互相融合的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铁氟龙导线、第二铁氟龙导线与铁氟龙保护套相融合的长度约为35mm-45mm。

优选的,所述铁氟龙保护套的厚度约为0.4mm。

优选的,所述铁氟龙管的厚度约为0.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充分利用了铁氟龙的铁氟龙的耐热性、耐磨损性、耐腐蚀性等特性,通过铁氟龙保护套和铁氟龙管的双层保护,使得所述温度传感器的防水性、耐腐蚀性、可靠性大大提升,尤其在温度感应芯片部位,由于铁氟龙保护套、铁氟龙管、铁氟龙导线为互相融合的一体结构,使得温度感应芯片及其相连的一段导线完全密封,进一步防止水蒸气等的渗入,使得该温度传感器能够充分使其充分满足制药行业温度验证和配套设备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

图中:1、温度感应芯片;2、铁氟龙保护套;3、第一铁氟龙导线;4、第二铁氟龙导线;5、铁氟龙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1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优选的的说明,但不应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请参见图1,一种温度传感器,包括温度感应芯片1,第一铁氟龙导线3,第二铁氟龙导线4,所述第一铁氟龙导线3、第二铁氟龙导线4与温度感应芯片1通过焊接相连,所述第一铁氟龙导线3包括两根子导线,这两根子导线连接于温度感应芯片的同一个引脚,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感应芯片优选为PT100。

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一个铁氟龙保护套2,所述温度感应芯片1以及第一铁氟龙导线3、第二铁氟龙导线4收容于该铁氟龙保护套中。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铁氟龙保护套靠近温度感应芯片的一段与第一铁氟龙导线、第二铁氟龙导线为互相融合的一体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温度感应芯片及其引脚以及与该温度感应芯片相连的一段导线处于完全密封的状态,防止水蒸气的渗入,使得温度感应芯片得到有效的保护。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铁氟龙导线、第二铁氟龙导线与铁氟龙保护套相融合的长度优选为35mm-45mm之间。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龙保护套的厚度优选为为0.4mm,使得所述铁氟龙保护套在满足要求的同时,保证温度感应芯片的小型化。

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一个铁氟龙管5,该铁氟龙管5套接在铁氟龙保护套2靠近温度感应芯片的部位,对温度感应芯片部位起加强防护的作用,由于铁氟龙特有的耐热性、耐磨损性、耐腐蚀性等特性,通过铁氟龙保护套和铁氟龙管的双层保护,使得所述温度传感器的防水性、耐腐蚀性、可靠性大大提升。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铁氟龙管5与铁氟龙保护套2为互相融合的一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对铁氟龙保护套进一步密封,防止水蒸气等的渗入,使得温度传感器的寿命大大延长。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铁氟龙管的厚度优选为0.5mm,在满足要求的同时,保证温度传感器的小型化。

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温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器的防水性、耐腐蚀性、可靠性大大提升,能够充分满足制药行业温度验证和配套设备的使用要求,大大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